寻牛斋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个人资料
帕格尼尼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2023-02-08 05:12:12)

50年代回国的老海归中有大约240对夫妻(不包括外籍配偶)。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夫唱妇随是中国传统的夫妻关系。在回国的夫妻中,不敢武断地说都是丈夫要回国,妻子应随。相反的情况也有,有一对夫妻就是妻子拖着丈夫回国。张明珠,1943年毕业于辅仁大学西洋文学系,1947年考取自费留学,1949年获科罗拉多大学英国文学硕士,毕业后在明尼苏达大学研究英国文学。留学[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6)
(2023-02-06 04:04:32)

董时光是50年代回国、文革前惨死的众多老海归之一,关于他的信息网上有很多。这里仅从他自己回国填写的表格中,看看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被打成右派,死于劳改农场。董时光,四川华西大学教育系毕业,1948年自费留学,在多伦多大学读了一年教育,1949年又在科罗拉多大学读了一年。因为当初出国没有读学位打算,所以没有学位文聘。据说他留学的目的是为了逃[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2)

乌克兰LVIV交响乐团来华府演出,有幸在朋友的邀请下前往观赏。这个乐团成立于1902年,历史很悠久,经常在世界各国巡回演出,负有盛名。乌克兰战争爆发后,他们没有中断演出,今年将在美国40座城市演出。听众当中有不少乌克兰人,穿着自己的漂亮的民族服装。演出前,乌克兰驻华府的文化参赞讲话,感谢大家对乌克兰的支持,并提醒大家,今天是乌克兰战争爆发的第338[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
(2023-01-31 03:58:40)

除夕那天晚上,老伴儿不想做饭了,我又忙着看球,不要出去吃。本来就没有一点年味儿,家里就两张嘴,吃不吃年夜饭实在是无所谓。但毕竟是个节日,更是个借口打打牙祭,就在网上订了几个泰国菜。 这家泰国餐馆是新开的,离家很近,光顾过一次。他们的木瓜沙拉很爽口,就要了一份。过年吃鱼,天经地义,一看价钱,吓了一跳。平时是绝对不会花30块钱吃一条鱼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9)
(2023-01-28 05:12:30)

甘世福,湖北武昌人,1947年考取公费留法,以交换学生身份就读于巴黎大学,学习语言学,一切费用由法国政府支付。学习期间,经人介绍,认识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钢琴的丹麦女士MarieSophieHaar,二人交往四年后于1953年8月结婚。 就在这时,法国政府停止了给他的奖学金和生活费用,使他无法完成学业,生活上出现困难,所以决定回国。他向中国驻丹麦使馆提出两项请求,[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7)
(2023-01-25 04:55:02)

50年代回国的老海归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国家需要的人才,容易分到对口工作,大多数对自己的工作满意;第二类是欢迎归国,不回来也无所谓,主要是学文理科的,很难分配到满意的工作,很多被迫改行。史久镛,宁波人,1948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政治系,1951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法硕士学位。他的未婚妻张帼英在上海交电公司工作,多次写信催他回国。1954年他29[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3-01-22 11:25:38)

退休后,每天早上要到林子里走路,四五千步。后来中间又增加了五分钟的小跑,实实在在的小跑慢跑,五分钟后气喘吁吁,汗流浃背。 天天走同样的路,不免有些乏味。春夏季节还好,可以边走边欣赏路边的野花、蝴蝶,用手机软件辨认花的名字。到了冬季就惨了,毫无生气,到处一片枯黄,单调。 入冬不久的一天,猛然看到路边枯树干上有一匹小马玩具,格外显[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23-01-19 04:18:40)

建筑学曾是老海归们出国攻读的时髦学科,据不完全统计,50年代回国的老海归中有30多人学建筑学。其中至少有四名女生,她们是张守仪、章周芬、沈学均、李滢。50年代从西方国家回到中国,很难在建筑方面大显身手。中国学习苏联老大哥,追求民族主义的形式,建筑设计上有许多框框,加上政治上的大鸣大放,派系斗争白热化。在男人一统天下的建筑界,女人更是步履艰[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2023-01-17 05:02:46)

老海归当年回国面临的许多问题中,很少提到所得税。50年代初回国的老海归大部分都还在学校读书,没有收入,也就没有所得税的问题。50年代中后期回国的老海归大部分都工作了,黄葆同、冯之榴夫妇1955年回国时就遇到了所得税问题,须证明自己不欠美国政府的所得税才能出境。他们一直珍藏着一份美国财政部写给他们的证明信,用于旧金山离境时“清算”: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3-01-14 04:18:21)

首先说明一下,这位老海归并不是逃出国,但逃出哪儿,根据所掌握的材料,似乎不太明确。下面来探讨一下。 除了国家急需人才外,一般老海归回国后都要先入住留学生招待所,进行政治学习,思想改造,等待工作分配。在此期间国家对他们进行调查,确认回国动机。这位“逃出”的老海归叫李功受,爱荷华大学水利硕士,1954年回国,思想改造受到刺激,工作分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
[11]
[12]
[13]
[14]
[1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