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本地的农贸市场每年都开到感恩节前的那个周六。今年,不知是什么原因,县政府允许开到圣诞节前的这个周六,给农家多了几天赚钱的机会。自从疫情开始,去农贸市场多了。明明知道农贸市场的东西贵,可是觉得疫情期间应该支持帮助农民兄弟,多花点银子,并没有“被宰”的感觉。况且买回来的瓜果蔬菜比超市实在是新鲜多了。入冬以来,几个周末的天气都[
阅读全文]
一,洗牙
早年曾参加一个台湾人的教会,那是第一次接触到台湾人。除了对上帝的虔诚外,感觉他们的为人处世跟大陆人不一样,跟他们交往好像总是被动,处处被感动。后来上班,也有许多台湾人,又去了许多次台湾,至今都还认为台湾人跟大陆人不同。在教会交了一些朋友,牧师的儿子从事房地产,帮我们买了第一所房子。后来不去教会了,这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
阅读全文]
电脑、网络开始在中国大陆普及的时候,50年代回国的老海归们都已过古稀之年。他们很多人与时俱进,努力学习怎么用电脑,敲打键盘,写文章,发电子邮件,上网查询资料。(敲打键盘对他们来说不是挑战,他们大多数都用过英文打字机,汉语拼音倒是得认真熟悉一下。)李荫远更上一层楼,年近90岁高龄,开了自己的博客网站。
李荫远,1919年出生于成都,1947年赴美[
阅读全文]
40年代的西南联大是学界精英集聚的地方,向海外输送了众多学子。其中有四人,何炳林、焦瑞身、陆迪利、朱汝瑾为同窗好友,毕业后都曾留校当助教,先后又出国留学。50年代,两人选择了回国,两人留在美国。
何炳林,1952获印第安纳大学化学博士学位,留校任教后,在爱荷华州一家粮食加工公司的研究室任高级工程师。
焦瑞身,1953年获威斯康辛大学生物化学博[
阅读全文]
通常定义下的“老海归”是指40年代出国深造,50年代回国的留学生,少数人60年代初回国也被算作老海归。1966年文革开始后回国的人鳞毛凤爪,据不完全统计,只有三人,其中一人叫林福孙。林福孙,1932年生于青岛,父亲曾获密西根大学航海工程硕士。抗战爆发后全家人搬到昆明。云南解放前夕他还在上高中,因参与进步组织成为国民党政府眼中钉要抓他。父亲闻信连[
阅读全文]
你听到的是六七十岁的爷爷奶奶们的琴声。
好听吗?
也许有人会说,
这是什么乱七八糟,滋滋啦啦像“杀鸡”。这群老人,
是曾经的知青,手握镰刀锄把,面对黄土背朝天;
如今的医生、工程师…听诊器、电脑不离手。
他们年轻时从来没摸过提琴,
有人疫情期间才开始“杀鸡”。爷爷奶奶们的琴声好听吗?
我说好听!
这琴声[
阅读全文]
李果珍,1915年出生于北京。1935年就读于南京金陵女大文理学院医学预科,毕业后考进北京协和医学院,1943年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48年赴美,在芝加哥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深造。1950年李果珍回国,先后在北京医学院附属第一、第三医院放射科工作。1966年因中央保健工作需要调入北京医院,任放射科主任,文革期间曾参与抢救刘少奇的会诊。改革开放后,在李果珍的倡议[
阅读全文]
李桓英,1921年出生于北京,童年时,曾跟随父母在德国柏林一起生活过。1945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一年后赴美,获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硕士,并留校任教。1950年,联合国成立世界卫生组织,李桓英成为首批官员。此时李桓英父母兄妹全家人都已移民美国,1958年,37岁的她不顾家人的反对,只身回国,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皮肤病。1970年文革期间被下放到江苏一个[
阅读全文]
寒风扫落叶,又是一个严冬的到来。50年代回国的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和夫人李佩、女儿郭芹都是寒冬腊月去世的,心中难免又感怀起来。两年前的冬天曾写过缅怀郭芹的文章,立言不再去回顾那段风尘往事。不知怎么,今年又忍不住了,还想写两句。1957年6月7日,郭永怀在《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我为什么回到祖国——写给还留在美国的同学和朋友们》,其中有这[
阅读全文]
林璎这个名字很多人一定没有听说过,但是她的英文名字在美国却是响当当的:MayaLin-华盛顿越战纪念碑的设计建筑师。
林璎出生于一个“海不归”家庭,父亲林桓1948年从福建赴华盛顿大学学习陶瓷艺术,母亲张朝晖1949年从上海赴史密斯大学学习文学。
张朝晖回忆说,她是偷渡逃出来的。1949年5月24日,解放军攻入上海。就在同一天,张朝晖收到史密斯大学给她[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