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牛斋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个人资料
帕格尼尼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不要以为老海归们家里都有些洋玩意儿,生活都很富裕舒适,像林兰英一辈子清贫的人大有人在,而且得看专业是什么,在哪儿工作,家庭情况。在科学院工作的物理博士李荫远生活情况相当好:“李系3级研究员,其爱人系北京钢铁学院6级讲师,二人每月工资390来元。两个小孩,一个保姆,每年还有稿费收入,经济上不困难。在国家经济困难的情况下无特殊要求,对生活[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老海归们回国的时候,有的人行李很简单,周光炯(明尼苏达大学航空博士,1954年回国)只带了一个随身的手提箱就回去了。他回去的时候美国还没有解除对留学生回国的禁令,绕道欧洲经过苏联回国,所以带不了什么行李。 赵忠尧可不一样了。1946年他受民国政府国防部派遣到美国了解核物理的前沿情况,并负责购买有关的科研设备。其间,收到萨本栋(中央研究院院士[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不管是不是党员,不管是不是改行,老海归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都是兢兢业业,有的人家喻户晓,有的人鲜为人知。一颗原子弹、一本英文教科书都倾注了老海归们的心血。陈羽纶文革失去一条腿,还是下了干校,用一条腿踏缝纫机给干校的同事们修补衣服;文革后,他拄着拐杖走门串户,联系人际,创办了极受欢迎的《英语世界》。殷之文蹲牛棚的时候还想着自己的事[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留英科协”发起人支德瑜说他回国有三个目的,一是入党,二是工作,三是成家。他的三个目的都如愿以偿。他是搞汽车的,一回国就被分到重工业部汽车工业筹备组,按他自己的话说,“周折最少”。个人问题花了两年半,夫人潘家力也是汽车行业的元老,可谓天配良缘。组织问题最费劲,1950年回国,第二年提出入党,八年后才实现。 和别人比起来,八年[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回国以后有了工作,组织还是会不断地审察、评定、帮助。史久镛是法律硕士,被分到南京师范学校教历史,心情很不舒畅。组织上派了一位党员柏岁寒与他交朋友,并不断向组织汇报史久镛的思想动态,从他“每天晚上一两点才睡”,到“喜欢听音乐、抽雪茄和大烟斗”都一一向组织汇报。 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朱廷儒1954年回国,对他回国情况没完没了地进行[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学理工的基本不用担心工作问题,有的时候几个单位抢着要,可以随心所欲挑选。曼彻斯特大学建筑硕士辜传诲一回国,清华和石油学院都要他。清华建筑系全国有名,而石油学院正筹建新校园,急需建筑专家。结果教育部出面调停,双方协商,经本人同意后,人事材料分到清华,由清华借给石油学院一段时间。 也不是所有学理工科的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长。黄昆获得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学文科的有点惨,分配工作才发现自己学的专业派不上用场。文学、历史不受重用,社会学、心理学等被称作西方资本主义伪科学,“共产党能解决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社会问题,还是去教英文吧,”负责分配工作的干部如是说。教育学、工商管理全盘是苏联的那一套,政治学和法律就更别说了。学这些专业的人大部分都改行教英文,充其量搞搞翻译工作。拿到经济硕士博[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8-04-07 11:56:07)

一些老海归在海外就收到了国内的邀请函,一回来就走马上任。科学院生化所所长王应睐1952年写信给在英国的陈瑞铭、张友瑞夫妇,表示回国后欢迎到所里来工作。他们欣然接受聘请,1954年回国后即刻到生化所报到。 有很多老海归们回国前就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不少本来可以留在上海、北京工作,却主动要求去二线三线城市。张为申,苏州人,获得威斯康星大学生化博[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除了洗脑以外,住在招待所的主要目的是等待分配工作。每一个人都需填写《回国留学生工作分配登记表》。除了个人简历,《登记表》上有三个问题:你回国的经过情形?你在国外对新中国的认识及回国动机?你回国后有何感想? 伊利诺伊大学经济硕士王继祖写的很坦诚,“我对新中国的认识是很肤浅而片面的,所以今后希望经过一番学习和改造后略就所长为祖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在热情招待,参观访问,游山玩水之后,老海归们便和一些所谓“旧知识分子”一起进入“中国人民革命大学”学习马列主义、中国革命、当前政策、党的建设四门课,共六个月。华北、华南、华东、华西都分别成立了“革大”。华北革大建于1949年3月,旨在改造旧知识分子,培养共产党干部,校长为刘澜涛,位于北京西苑一个荒凉的大院子里,校园里没有草[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61]
[62]
[63]
[64]
[6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