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妻之死》:不得不说的话
文章来源: GoBucks!2024-05-02 07:36:17

最近读了《我妻之死》,有一些不得不说的话。

该文比较火爆,有争议的文章不一定是写的有多么好,而是内容比较有争议。比如,作者吐槽加拿大的医疗体系。免费的医疗体系肯定会有不少弊病,但是在开支合理的条件下,能满足大部分人的需要,这就是一个平衡的结果。这种体系每个人的体验是不一样的,靠一个例子否定一切未免有些极端。印度也差不多是全民医保(药费,检查除外),但质量不好。据说,要想杀死一个人,就把这个人往医院送就了解了。能住院的恐怕是已经病得不轻了,这样的成活率恐怕就不会高,何况医生受到开支的限制,不能严格按自己的方案去治疗病人。收入高的都有自己私人的医保,私人医生,这跟香港美国差不多。治病救人的开支可以说是个无底洞,只要病人还活着,花钱跟流水没啥区别。没有一定的管理机制,谁都会亏本办不下去。

该文透露了不少病情治疗的经过。作者不是医生,甚至没有医疗背景,很多事情肯定是说不清楚。很多读者也没有医疗背景,对作者的妻子治疗也不会理解,只能跟着作者的感觉走。我觉得没有经过死者的同意就把医疗细节暴露在网上是对死者的不敬。如果对治疗过程不满意,对某个医生有意见,完全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权,不需要在网上说三道四的,浪费时间。我相信去法律咨询一下没有坏处,人家会告诉你赢的可能性。搞清楚也不会一辈子纠结医生和医院。这才是该做的事情。

不少人读了该文之后,容易理解为《劳妻之死》。癌症除了跟环境有关,跟精神身体压力巨大也有关系。我好几个熟人就是因为工作压力极大,曾经被解雇,尤其是对新移民,重新找工作不像本国人那样容易。有家庭之后,压力会更加大。老广有句俗话,手停口停。西方虽说有失业救济,但还是太少了。孩子的课外活动,房贷都是巨大的压力。这位妻子是非常能干的。类似的我见过。我邻居就是这样。老婆除了上班,还有买菜,做饭,带孩子,而老公基本啥活都不干,回家就看报读书。结果女人50多就因为过劳而得了帕金森,行动不方便。男人只能完全接过家中的事情。好在子女都长达成人,家里只有两老。女人的后半生基本都是男人去操办,也算是公平。 我印象当中,粤东的客家男人就是这样,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只管读书赚钱,家里的事情都是女人操办,所谓的大男子主义。 不少华人富翁是客家人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比如李嘉诚。我对此人没好感,他当年在广州把黄沙地铁一带的老房子都推倒了,建商业中心,把原住民给迁到珠江南边的海珠区,补偿并不好。

这辈子跟医院打交道比较多的是父母住院。因为年龄太大,住院治疗的效果往往不佳,老人家很容易就去世了。重放这些过程很容易产生一种负疚感,认为医院没有做好,自己也没有做得更好。事后看往往能够看得更加清楚。在治疗当中,很多事情是无法预测的,做决定的难度会更大。 自己不是医生很容易从别人那里得到各种治疗方案,甚至有些牛人认为自己会比医生更加聪明,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 这也许有些道理,因为过去在中国,读医高考分数要求并不太高,而且读医要读五年,要值夜班,不划算,被认为是不大聪明的才会去学医。在美国正好相反,能读医的个个都是顶尖的学霸,而且随着电脑业的衰落,学医竞争更加激烈,除了学习好,其它一切也都要好,几乎是完人才行。

总的来说,我认为该文是没有必要。真正爱自己的妻子,那么写一篇悼念文章,回忆那些温馨,感人的小事更有意义。那么年轻就去世了,相信对自己和孩子的打击会非常大。充分利用时间去把事情做好,爱妻在天国才能安心。文章引起了很多没必要的争议和辩解,除了浪费时间,是没有太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