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欣赏:《凤栖梧》·柳永
文章来源: 南山松2014-10-07 18:38:43

《凤栖梧》·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首词采用“ 曲径通幽 ”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巧妙地把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
 

这首词妙在紧拓“春愁”即“相思”,却又迟迟不肯说破 ,只是从字里行间向读者透露出一些消息,眼看要写到了,却又煞住 ,掉转笔墨,如此影影绰绰,扑朔迷离,千回百折,直到最后一句,才使真相大白。词在相思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荡,感染力更强了。
 

柳永在宋词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说李煜是宋词婉约派的开门人,那么柳永就是将婉约风格推向了鼎盛。在形式上,他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成为能够容纳更多内容的长调慢词;在内容上,他摆脱了官词的束缚,大胆地描写市井百姓的情调和情绪;在语言上,创造性地大量使用民间俚语,使词通俗化、口语化。正因为如此,他的词不仅风格浪漫多情、委婉凄美,而且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在当时广为流传,以至于“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柳三变作新乐府,天下咏之”。乐工每谱得新曲,必找他填词,而歌妓只要唱了他填词的歌曲,就会“声价十倍”。这是宋代任何词人都无法相比的。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学大家中,死后形成节日祭悼民俗的只有两人,一位是屈原,另一位就是柳永。自北宋仁宗到南宋高宗的上百年间,为了祭奠这位词人,清明节风行“吊柳七”的民俗,也叫“上风流冢”。据说仁宗皇帝听说了这件“奇事”,不太相信,就派了一名大臣前往柳永的葬地乐游原上探看虚实,结果大臣回来后,不仅证实确有其事,还抄录了一首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诗:“乐游原上妓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仁宗看后,不禁为自己埋没了人才而脸红。
 

《古诗十九首》里有“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的诗句,以上结穴或许是从这两句演化而来,但古诗显然表现得较为含蓄、平和,与之相比,柳永的表达更直白,感情更浓烈,态度更决绝。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此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王国维借用柳永的这两句词来说明成大事业、做大学问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忘我、坚韧、锲而不舍的精神,虽然和词的原意不合,但足见他对这两句词非常欣赏。
 

谢谢tianyi收藏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