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萍的决赛成绩已经意义不大
文章来源: 雅美之途2024-06-19 19:40:57

看不懂阿里的那些数学竞赛题没有关系,术业有专攻,这完全不能阻止我们做判断。因为我们可以看行家的评价,姜萍的很多问题都是数学界的专业人才看出来的。他们指出来后,我才敢做判断。

这其实很简单,尊重专家的意见是人的品质所在,就像呼吸科医生会找肾病专家会诊一样。复旦数学教授说95%中国大学数学系的学生不如姜萍,并且预测姜萍使用了数学输入软件LaTex答题,但是姜萍的英语与计算机技能都不具备使用此软件的条件。

这位在我博文后留言的文学城网友westford8964就是懂数学的人士:“看了看这次竞赛的题目,如果没有数学系本科生三年以上的学习,看懂题目在说什么都是困难的,如果丫头没有180以上的智商,中专两年左右从初中程度数学白痴到这个水平是不太可能的”。

善良的人会说需要等姜萍的决赛成绩,我觉得没有必要,因为她应该是考不好决赛的。据说决赛是数学系最高年级和研究生课程的内容,她再怎么聪明,在服装中专自学的两年都不可能将那些数学内容学到顶层水平,因为她在初中的数学就不拨尖。

如今暴露出来的她的破碇太多了,离谱到就像是我将T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的功能弄混。现在很有可能阿里也不可信,所以我们几乎不能相信姜萍的决赛成绩。我朋友以1000000%与我打赌姜萍不会参加决赛,只是我这人从不打赌。

我们看这个事件如何收场,这让我们想到韩寒假作文的骗局,当时他在上海的命题作文也涉及主办方的配合作假。似乎主办方的人认识从中文系退学的韩寒的父亲,现在我们可以类比王闰秋像韩寒父亲的角色。

韩寒被人识破后就再也不敢出来写文章了,除了玩他的赛车或泡妞外,他从写作领域几乎消声匿迹了。事情十分滑稽,他的团队还曾经想把他打造成人文与民主的意见领袖。将韩寒打造成神童作家的犯罪团伙仍然没有受到惩罚,当时好多学生都追随过他的读书无用论,他们真是害人不浅。

为什么不能质疑?需要很强的证据才能质疑吗?都不是。英文里“质疑”的相关词叫Reasoning,只要是与现存的逻辑体系不相符的事情都可以质疑。当面质疑需要善良,尤其要考虑避免伤及年轻人的自尊心。对于姜萍这种轰动的公众事件,任何人都可以公开质疑,当然质疑人也随之将自己的声誉也赔上了。

我是看了很多材料后才将博文题目从“中专生姜萍的数学竞赛奇闻”改成为“中专生参加阿里数学竞赛的造假丑闻”的。伴随我发生这个大变化的,就是数学专业人士的实在质疑。

我们在美国超一流大学里经常见到这种质疑,几乎是家常便饭,报告人还欢迎听众提问。当然在美国科学界质疑不是以怀疑对方做假为前提的,在中国这种诚信欠缺的地方就会让人向那方向怀疑,这对国内很多优秀和诚实的科学家很不公平。

同济美国牛人校友抱怨自己的所谓生殖理论不被美国科学界接受,这家伙成天向美国科学大佬们发动攻击。我经常告诉他,他没有在美国科学中心呆过,没有经历那些极其聪明的教授和年轻博士生或博士后的质疑。因为他如果在华大医学院的小会议室里,被几个业内专家教授和他们的研究生们逼到墙角,他就心服口服。如果他有那机会,当他从小会议室走出来时,就会开始怀疑人生。

在需要英雄的时刻,北大人赵斌成为了英雄, 但是也很有可能是行业竞争。他实名举报姜萍竞赛做假,甚至认为姜萍连竞赛的题目都读不懂。以数学家固有的精确度,赵斌认为姜萍竞赛做假的可能性高达99.99%,始作俑者是她的老师王闰秋。

赵斌从北大数学硕士毕业,本科是华中科大毕业的。赵斌本身是职业数学教练,学徒有国际IMO金牌选手。赵斌自己很熟悉阿里数学竞赛,两次获得阿里竞赛的优异奖。

赵斌不仅赌上声誉,还说如果确认姜萍是数学天才,他还愿意出费用资助姜萍读数学系。赵斌在“与一位网友的论战中,直接说愿意拿500万来对赌这个事情的真伪”,这似乎有些广告的性质。

阿里达摩院公开回应,他们没有要求姜萍在黑板上重新答题,那么她在黑板上写的那道被数学界质疑专业术语规范的视频是什么?似乎是她在写,写完还很愉快,业界对她的答案也认为是正确的。再向质疑的方向走,她写那些数学内容时手里是否拿着纸,还是她抄题都抄得不规范。另外,如果达摩院没有让姜萍重新做题考核,他们怎么说他们核实后才公布的结果,并且比原计划晚了一周?达摩院却在自己网站公布了视频,那视频是我们看到的视频吗?

这里很恰当引用我以前关于美国文理教育的文字:

“前段时间,在华大遴选校长的征寻意见的会议里,文科教授似乎又把Liberal Arts(文理教育)所培养的Critical Thinking能力过度归于人文教育。这是美国常春藤或其他名牌大学存在的普遍现象,人文教授为这种观点急呼的部分原因是为了他们自己的饭碗。我在会上的观点有些不同,实质上,Liberal Arts是包括科学的,我找不到任何学科比科学对Critical Thinking的训练更严格的了。

同济一位校友想办本杂志,他将杂志取名为《Critical Science》。其实如果按Critical Thinking 的内含去分析,《Critical Science》本身的逻辑是不通的,我建议他改杂志的名字。我向他写道:“Critical thinking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reasoning capability which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humanity, arts, and natural sciences. Your journal being named as Critical Science seems to have a conceptual problem with regard to the English word of “Critical” because the process of science per se is in the process of critical thinking”。当然这位校友素以挑战传统的科学观念著称,他如果想将自己的杂志办成与主流科学界叫板的园地,那么这名字可以理解。

Critical Thinking中的Critical也不能翻译成中文的“批判性”,病人是Critical condition, 或者历史处于Critical point,我们都不能翻译成“批判性”。当然中英文有时会出现没有对应的单词的窘态,这个应该属于一个。英文里面的Critical Thinking指的是:获得和面对Facts, 考问Facts, 然后以Facts为基础缜密推理(reasoning) 从而最终得出结论的过程。因为它是美国文理教育(Liberal Arts) 的核心,所以我觉得应该把Critical Thinking 翻译成“理性思维”比较恰当。

这里得到Facts(证据或事实)的途径在各类学科中可以不同。文学评论或历史需要查寻与挖掘那些存在于记录了人类经历的出版物或遗留物中;社会科学则是利用科学的手段在人类社会活动中寻找数据;自然科学是通过实验或考察自然界得到结果。原则上,只要在诚实的情况下得到的事实或证据都应该是相似的,对于各学科的探索者,我们应该尽可能地面对事实。获得事实或证据的过程涉及各位提出问题、观察和设计实验的能力,从事实推论出结论涉及到人的整合、逻辑和分析的能力,创造力则渗透在每个步骤里。虽然所获得的证据是否确凿也经常局限于当时的条件,但是根据事实或证据如何推理和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则取决于个人或集体的专业与智力水平,有时个人喜好也左右推理过程。当然这环节会出现偏见,那也是很多争议产生的原因。所以寻找Facts的态度可以上升到真或伪的道德高度,而推理和结论则是认知的水平问题,因人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