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根从何而来
文章来源: 越吃越蒙山人2024-07-01 09:04:13
 
 
(西方为什么统治世界 之八)
 
在这本书写到一大半时,Morris做了一个假想提问,为什么不是郑和而是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为什么不是郑和的部将周满(Zhou Man)而是西班牙人Hernan Cortes占领捣毁了印加帝国?当然,一定有人会对这样的问题嗤之以鼻,但如果了解了十四至十五世纪东方真实的造船水平和航海能力,就不会觉得这个想法幼稚可笑的了。
 
按照永乐的标准,那时候葡萄牙西班牙人的远航能力是可笑的,规模太小,最多不过是三四条船,几十个船员。1405年在南京,永乐皇帝召集了两万五千名工匠,搭建船坞工场。用从四川砍伐的巨大成型木材,顺江而下运到南京,建造长达250尺排水量2000吨的大船。每个细节都没有忽略,从多桅甲板淡水船舱到防锈铁钉,全都令世人惊讶。启航的船队由郑和率领,包括大小船只前后共有三百多艘,最多载有27,870名随从人员。所有这些并不是为了炫耀武力,而是为了宣示威权和恩赐福祉,所以被西人称之为宝藏船队。(P407)
 
有一个叫做Gavin Menzies的英国人,在2008年出了一本书,《1434, The year of Magnificent Chinese Fleet sailed to Italy and Ignited the Renaissance》,他讲的就是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按照Menzies 的说法,是远航而来的中国人的智慧点燃了文艺复兴的火焰。他认为中国古人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尤其在使用技术上,从吃的到用的东西,许多都比西方出现的同类物品早很多,有的甚至是要成百上千年。像是达芬奇这样的文艺复兴巨匠所做的许多实用发明,其实从根子上来看,都是源自古老的中国,不少都是在沈括的著作里有过描述的。不过,Morris对Menzies的理论怀疑态度,因为没有充足的意大利文献记载过这件事情。
 
从Morris在书中展现的一幅地理示意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如实线所示,郑和的船队从长江口出发后,走南中国海过马六甲海峡横穿印度洋最终来到中近东附近,欧洲的边上。选择这样的路线出行,对于自大的帝国皇帝来说是符合逻辑的,因为只有向南向西才有数不清的羡慕向往中华神威的蛮夷邦民,向他们宣威索贡才有意义。向东,则是漫无边际的大海,没听说过什么可能会来朝拜的异邦属地。而对于宝藏船队的首领,出身回回的郑和来说,一直西行最终前往麦加,可能是他从祖上继承而来的家族执念。
 
1436年,在明正统皇帝7岁那年,他的辅佐大臣实际上下令停了南京的造船场,他们觉得,这样花费高昂的远航,除了给朝廷增加负担,根本带不来实际的好处,对于东方的统治者而言,他们自觉已经很富足了,没有动力再去别处寻找发展,他们习惯于别人前来朝拜觐见。没过多久,欧洲的文艺复兴精神却推动了此起披伏的跨海探寻。这就是第二张图告诉我们的事情。对于满脑子都是要追寻东方财富的欧洲人来说,一直向西,就能达到处于地球另一端的中国。他们也没意料到,这样顺风顺水地走出去后,来到了一个新的大陆,而这里离他们最初计划的目的地还有差不多两倍之远的跨海航程。再一次,地理位置的优势,对族群未来的命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当然,明朝的自满自我封闭思维并不是在一个小皇帝的头脑中产生的。按照历史学家的分析,在社会发展指数已经达到或接近古罗马帝国高峰期的宋朝,造船水平就已经很高了。据说当时最大的帆船有六根桅杆,风帆滑索这样的技术,也是阿拉伯人从中国传给欧洲的。在Morris这样的史学家眼里,十一世纪的开封和十五世纪的佛罗伦萨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街上行走的都是来自各地的天才。那时候的宋朝已经遇到了难以突破的社会发展天花板,于是,像王安石朱熹程家兄弟这样有头脑的人开始思考解决的办法,他们把目光投向古时候的经典,希望通过复古或变法来兴盛现实的社会。但没有奇迹出现,十一二世纪的东方没有产生类似后来欧洲那样的文艺复兴。
 
1070年王安石的变法失败,使得后来的新孔子思想倡导者反对接触新的更为广阔的外部世界,而是回到保守。朱熹就是这样的典型,他提倡内敛,每日自省其身齐家治国,认为这是能让社会发展的正经途径。保守的思潮引导了价值观守旧的同时,还催生了赢弱畸形的审美取向。从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分析得到的结论,中国女人裹小脚的风俗可能就是从1100年代开始兴起的,从时间起点上看,这比朱熹出生还要早三十多年。当然,经过宋代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渲染,使得这种病态的审美情趣愈发地流行起来。所以,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现象,也可以说明,未必就是程朱理学造就了文化的保守,而可能是社会文化思潮的保守成就了程朱理学。
 
到了明代,尽管有了所谓的知行合一的说法,但统治精英对传统理学的尊崇基本如故,虽然这个文化现象在Morris这样的历史学家眼里,并不是阻止东方统领世界的最主要障碍,但是对于我们这些深谙传统文化弊端的现代中国人来说,可能还是会觉得,这种起自宋朝的内敛自闭心态,的确为近代中国的衰败早早地埋下了祸根。
 
图一,郑和航海图线
 
图二,欧洲地理的优势
 
(以上图例均选自 《Why the West Rules-For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