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金戒指
文章来源: Luumia2024-05-23 12:55:14

一枚金戒指



这枚戒指来自1949年前的老凤祥,是结婚时婆婆给我的,我却从没戴过。那时不喜欢金饰,嫌它们俗气。现在却觉得金子温暖厚重,色泽耐看。

在等待CT检查的胡思乱想中,我想起了这枚戒指。翻箱倒柜地找了出来,二十多年来它居然没有变化,依然黄澄澄、粗笨笨、沉甸甸的。没有任何细节装饰,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圈,可以自由开合。戴上捏紧,不会晃来晃去的,特别适合我这样的小手细指头。BB给我戴上,捏到最紧处,我要一直戴着它。

星期二我就是戴着这枚戒指去做检查的。潜意识里,我是让婆婆陪着我。

婆婆的人生很简单,几句话就可以讲完。1936年生于上海,5岁时失去了父亲,随母改嫁。8,9岁时,又失去了母亲。继父很快给孩子们找了后母,她在后爸后妈的家里长大,带大了半打有血缘没血缘的弟弟妹妹。城隍庙附近的那个家,虽不穷,但也没送她上学。婆婆会认字,也能够写信。十八九时嫁给公公。公公是工人,人很聪明,性格耿直,不知怎么回事就成了反党反革命,被取消了上海户籍,发配到湖北乡下。那时,他们的孩子才5岁。好在政府还仁慈,没有取消孩子的户籍。婆婆狠下心,把孩子留在了爷爷奶奶身边。所以,我们的大哥5岁的时候就成了孤儿—— 大都市的孤儿。

一个反党反革命分子,发配到当时正缺反党反革命的乡下。物以稀为贵,公公很快就成为了典型,成为了各种批斗会的主角,是革命运动仪式重要的组成部分。反党反革命的妻子是没有资格建设新中国的,所以婆婆一辈子都没有工作。政府还仁慈,给公公发工资。公公是带着技术来到乡下的,很快成为了独当一面的技师。他还心灵手巧,在我们孩子眼中,没有什么他不会的:修手表,自行车,造房子,拉手风琴,变魔术。。。礼堂的文艺汇演,报幕员操着“夹生普通话”热情洋溢地:“下面由反革命分子某某某表演魔术。大家鼓掌!” 台下的孩子们眼睛瞪的大大的,永远也没弄明白那只空空的帽子里怎么就跳出了一只兔子。

在外面,公公对谁都好,可在家里,脾气却很大。默默抹眼泪的日子婆婆没少过。但她从不抱怨,最多就是温温糯糯的一句“那有什么法呢!” 婆婆与我们说我们乡下的土话(方言),但她与公公之间永远是我不懂的上海话。讲上海话时的婆婆在我眼里就是另外一个人,一个和我心中的婆婆没有关系的另外一个人。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我也不喜欢他们讲上海话,他们一开口讲上海话,他们在我眼里就变得陌生了起来。

婆婆一辈子都在照顾别人,一辈子都在家里忙忙碌碌。每次回去看她,她都和我拉家常。我不喜欢也不擅长拉家常,但我很喜欢听婆婆细细地说这说那,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大概是因为她把生活揉进了那些细细碎碎之中,满满的市井烟火气息,还有智慧。每当我跟她说:“感谢你养育了BB,让我有了世上最美好的家庭!” 她总会瘪着嘴笑,一脸的满足。

婆婆今年88岁。她的面孔,不认识她的人肯定会以为她有着幸福的一生,而她,却是受尽了人生的苦与难。

在我眼里她是个了不起的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