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俄都在备战
文章来源: 朱头山2024-06-17 09:21:16

有一则消息,俄国在西伯利亚的可以防核的巨大地下仓库里, 储备了足够全国吃几年的粮食。这表明,俄国当局已经有以核战争为特征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的预判。

美国的备战也很明显了,供应链与中国的脱钩,从上一届川普政府就已经开始了,无论下一届谁上,脱钩只会加剧。但无论美俄,都没有中国准备的那么早,规模那么大,范围那么广。

最近的二十年,中国的军备发展是惊人的,现在从装备水平看,中国军队是世界一流的。但短板是核武器,现在估计核武器件数是500枚左右,按西方的估计,增速为每年50枚左右。但要具备和美国核对决, 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MAD), 意思是同归于尽的能力,至少需要1000枚,外加相同的导弹防御系统。按每年50枚的增速,还需十年,估计中国在全力加速。普京在一次讲话中,提出可以帮助中国。如果世界大战在五年内爆发,俄国的核保护恐怕是必要条件。

第三次世界大战恐怕不会是核大战,但前提是对抗大国之间有有效的MAD威慑。否则,强势的一方可能会间接挑衅。比如,美国可能会向台湾提供一些原子弹,这样,中国如果要统一,就得准备好吃核弹,对此,中国没有能力向美国报复。相反,美国就不敢向乌克兰提供核武器,因为俄国有MAD的能力。如果中国要保证解放台湾的战争,或其它方面和美国的战争是非核战争,就必须保持能和美国MAD的核能力!

除了核武器,中国还有两个软肋,能源和粮食!

中国很早以前就将电驱动运输放在一个战略的地位,因为考虑到中国缺油,70%的油来自进口,而70%来自中东,需要经过马六甲海峡。一旦和美国发生冲突,马六甲被控制,中国只得投降。电动车从二十多年前就开始努力,电动自行车早就淘汰了摩托车。为了将西部的煤电和水电运到东部耗巨资建立起来的超高压输电线路,也歪打正着地成了现在绿色能源的输电线路,因为光风发电需要大量的空地,这只存在于中国西部。

其实,中国在所谓“新三样”(电车,电池,光伏产品)方面的长足进展,都是源于国家安全的动机发展起来。由于气候问题成了有关人类存亡的生死问题,西方对此也很重视,纷纷提出了激进的绿色目标,如英国提出在2030年全部淘汰油车,改用电车,美国则是2035年。中国在“新三样”方面异常成功,已经获得了垄断地位,已经引起了西方的焦虑。这已经不仅仅是战争的问题,而是更深层次的谁将处于价值链顶端的问题。英国的崛起是依赖煤和蒸汽机,美国的崛起是依赖石油以及内燃机,按照同样的套路,谁掌握了绿电和电动车,谁将居于世界价值链的顶端。如果西方全部如期改用电车,那未来的世界就是中国的了。

除了采用贸易保护措施,西方已经开始改变绿色经济的技术方向,希望逃脱中国的控制。如现在又说电车不行,每辆耗铜高于汽油车六倍,如果全换成电车,世界上的铜不够了。丰田在吹新汽油车方案,以及氨车方案。氨可以用绿氢和空气中的氮气合成,和氧气反应后产生氮气和水,和氢气一样不产生任何含碳物质,而且比氢气易于运输和储存。

中国还是在电车的道路上狂奔,关键还是出于国家安全考虑。而且电车方案是个证明可行的方向,与其把精力投在还不知道北的技术,还不如投在有眉目的方向上。如果中国75%的交通工具都是电动的,那中国就不太怕马六甲被封锁了。

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去年的粮食进口高达1.4亿吨,相比之下,全国粮食总产量为6.8亿吨。尽管中国官方统计说粮食产量近20年来一直在1.3万亿斤以上,但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论坛去年的一份报告,“现在全部食物已经超过三分之一依赖进口”,粮食自给率越来越低,最近20年,中国的“食物安全保障水平--即食物自给率,从2000年的93.6%降到现在的65.8%。”大量农田被移作他用、农村城镇化、饮食模式的改变等等多种复杂因素导致未来十年内中国的粮食安全还可能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俄亥俄州立大学食品、农业和生物工程教授及水质专家凯伦·曼克尔(Karen Mancl)说,在2000年时中国还能够自给自足,但在过去的20年左右,情况发生了变化,其中部分原因是农业土地越来越少,“将农业土地从种植食物转变为其他用途,如城市的发展,将农业土地转变为工厂。”她说:“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失去的耕地面积为5%,这对一个国家来说确实是承受不起的。”中国农业问题专家在宏观经济发展论坛上的报告说,中国的大豆自给率在2000年时为62.4%,20年后已经降至16.6%。在工业领域,廉价的劳动力奠定了中国制造业腾飞的基础,而农业则几乎正好相反。据中国官方数据,中国粮食种植的人工和土地成本都明显高于美国,如小麦每亩的成本近1000元人民币,而美国仅318元,是美国的三倍多。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 (CSIS) 全球粮食和水安全项目主任凯特琳·威尔士 (Caitlin Welsh)说,“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将需要继续依赖贸易来满足其部分粮食需求”。

中国粮食不但对外依赖度高,而且高度依赖屈指可数的几个国家,尤其是过度集中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被认为潜在地缘政治风险极高的国家。官方去年透露,在所有进口来源国中,美国为第一大粮食进口来源国,占进口比重高达37.3%。中国的另一大战略隐忧是担心海上食品贸易被切断。

马六甲海峡最窄处的宽度仅约 1.7 英里,堪称天然瓶颈,极易封锁,目前由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三国共同管辖,而美国与这些国家都有着紧密的防务关系。去年2月,美国曾批准向印度尼西亚出售价值了高达140亿美元的军火,相比之下,到今年9月为止,美国国务院在拜登总统期间向国会通报的对台军售为50多亿美元。中国虽有陆路“中欧班列”等,但运输能力极为有限,绝大部分粮食等贸易都是靠出苏伊士运河、过印度洋、穿红海、然后走马六甲海峡,一路遍布美军基地。

石油可以用电取代,也有人工通过煤(中国产量丰富)合成油的技术。但粮食是无可替代的,饥饿的军队和人民是统治者无法战胜的敌人。中共历史上就经历过大饥荒,对此有切身体会,因此在加强粮食安全方面加强了准备。

为了不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中国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使进口多元化,目前已经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某种形式的粮食合作关系。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学院教授塞西莉亚·托塔哈达(Cecilia Tortajada)说,中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拉美和非洲建立起了一个粮食供应网络,“有更多选择来获取食品产品,不仅仅是从美国”

在国内农业政策方面,中国采取了以下措施提供农业生产:

1. 保护耕地

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中国已经明确规定了耕地红线,即18亿亩耕地,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耕地,例如禁止非农化、非粮化。
提高耕地质量: 中国政府投资了大量资金来改善耕地质量,包括建设高标准农田、推广水利设施建设、治理盐碱地等。

2. 发展农业科技

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 中国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农业科技研发,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例如杂交水稻、转基因作物等。
推广农业科技成果: 中国政府积极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民的生产水平,例如推广机械化耕种、水稻插秧机等。

3. 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

给予农民补贴: 中国政府对农民给予了直接补贴,以鼓励粮食生产,例如种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
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中国政府完善了农业保险制度,以帮助农民抵御自然灾害风险。

4. 加强粮食市场监管

建立粮食储备制度: 中国政府建立了粮食储备制度,以调节市场供需、稳定粮价。
打击粮食市场违法行为: 中国政府严厉打击粮食市场违法行为,例如囤积居奇、哄抬粮价等。

5. 倡导节约粮食

开展节约粮食宣传教育: 中国政府开展节约粮食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节约粮食意识。
推广餐饮节约模式: 中国政府推广餐饮节约模式,例如鼓励使用公筷公勺、反对浪费等。

特别是,改善荒漠,也成了中国解决粮食困局的一个重要举措,特别是,这可以和光伏电的发展结合起来。最近中国在沙漠光伏发电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由于光伏板的大量生产和成本降低,使得可以在荒漠上大量建设光伏田,而光伏田意外地具有以下好处:

减少风沙侵蚀: 光伏板可以遮挡部分风沙,减少风沙对地表的侵蚀。
改善土壤墒情: 光伏板可以减少地表蒸发,提高土壤墒情。
增加植被覆盖率: 光伏田建设可以为植被生长提供遮阴和保水条件,增加植被覆盖率。
改善微气候: 光伏田可以降低地表温度,提高空气湿度,改善微气候。
促进经济发展: 光伏田建设可以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沙漠的根本成因是缺水,但空气中还是有水分的,而光伏板提供的平面改善了微气候,提高了空气湿度,成了夜晚冷凝最好的界面,光伏电也可以为冷凝机,抽水机,咸水淡化等不同取水方法提供能源,解决了沙漠缺水的问题。假以时日,光伏田区域竟然出现返绿现象。中国荒漠总面积达国土的25%,据估算,只要其中的1%变为光伏田就可满足全国的用电需求。另外,中国的粮食自给也是个问题,而且供应源来自于美国等敌对国。如果荒漠能变绿,变成农田,就能帮助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

战争会带来那么多的麻烦,不知道人类为什么总是要打,从来没有消停过。这可能就是人性的诅咒,没有那一代人能够逃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