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错杀不可放过》是谁说的
文章来源: yongbing19932023-11-18 06:09:53

《宁可错杀不可放过》是谁说的

 


《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是谁说的?《是谁说的》还重要吗?《是谁说的》己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看《是谁做了》。

《几千个人的一个医院里混进了敌人,就对整个医院狂轰烂炸》。《几百个人的难民营里发现有敌人,一导弹全给灭了》。《十几个人坐在救护车里,据说有一个敌人,全车人归天了》。还有多少?不得而知。几百万人一直居住的地区,发一通知要求离开,不离开被狂轰乱炸死了的自认活该。

没有谁承认《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是谁说了。而是做了。还有无所条理由说,该这么做。理由之一是:里面有敌人。打仗就是要彻底完全消灭敌人,有错吗?战争是残酷的要死人的。是不是理田很充分。

不过有看点的是:近期发生两场大的战争中,似乎存在不同的标准。

当然,也能理解,法律是《人》制定的。《人》分阶级。各自都可制定出法律来对付对方。谁掌权谁说了算。因此,法律没有泛人类的。就如《爱》一样没有泛爱。

翻开近代史,《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的事例很多。有一个共同点是:不说!只做!

如德国法西斯。日本军国主义。美国两核弹。

中国有蒋介石、汪精卫、邓小平的六四。

唯有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的军队《中国工农红军》是不乱杀的。对于放下武器的敌人都不杀。《优待浮虏》。

毛泽东《优待俘虏》的思想来自于《孙子兵法·谋攻》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毛泽东《优待俘虏》的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瑰宝之一,具有高超的战略策略,在世界战争史上独一无二的,展现了毛主席的独有智慧。

毛主席主张总体上优待俘虏,根据战俘的表现和意愿予以释放、量才录用或者特别处理。无论是在艰难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无论是对内战争,还是对外战争,都充分体现了战时人道主义精神,在宣扬我军“正义之师”的同时,壮大了革命力量,起到了瓦解敌军的作用,成为我党的一把锋利武器,为赢得战争、巩固政权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今天,我们一起梳理毛主席战俘思想的形成、发展历程,从中学习毛主席的另一个伟大的智慧。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被动宽容”。

土地革命战争长达十年,每次战斗无论孰胜孰负,都免不了有对方的俘虏。如何对待俘虏,不仅是人道主义问题,而且是赢得战争的策略问题。

毛泽东熟读二十四史,深知历朝历代兴衰的规律,在领导武装斗争之初,他就曾明确规定:不搜拿俘虏的财物,不打骂、不侮辱俘虏,给俘虏与红军战士一样的物质待遇,发路费给要求回家的俘虏等。

1927年9月,毛泽东率领遭受重创后的秋收起义军余部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部分战士面对秋收起义的惨状,产生了消极情绪。

毛泽东当即做出规定“凡不愿意留队者,可以回到农村去工作,一律发给五块钱的路费,并开具介绍信”。

这一规定是毛泽东有关处理俘虏思想的重要根据。内战双方的士兵,几乎都来源于贫苦农民和破产的手工业者,几乎都是为生活所迫而“当兵吃粮”或参加革命的,哪一方能真正把士兵当人对待,这一方的士兵就愿意冲锋陷阵。

为了争取更多的人参加红军,瓦解国民党军队,毛泽东制订了处理俘虏的基本政策。

1928年1月,毛泽东率部从宁冈到达遂川,在此活动期间,针对部队的种种不良现象,毛泽东为红军制定了六项军纪。不久,又增加了“洗澡避女人”和“不搜俘虏腰包”两项。

“不搜俘虏腰包” 这条规定,旨在尊重俘虏的人格和保护俘虏随身携带的钱财或贵重物品。

这项规定很快运用于战争实践。1928年2月18日,红军与敌军500余人(朱培德部一个营和靖卫团)在宁冈新城激战,全歼该敌并俘虏100余人。

在返回根据地的途中,个别战士打骂俘虏。毛泽东对此高度重视,不久,即制定了既尊重俘虏的人格,也保障俘虏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在去留问题上尊重俘虏意愿的4条政策。

它的实施,真正做到了把俘虏视作误入歧途的难兄难弟。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远在异地他乡作战被俘者,即使有一定的路费,也很难顺利回到家乡,即便回去了,也常常遭到鄙视或迫害。

因此,对这些俘虏而言,较好的出路就是留下来当红军。

据盛仁学等回忆,1928年4月3日,毛泽东在桂东沙田向红军逐条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中的第八项,即优待俘虏项。

另据老红军杨至诚回忆,1928年4月“毛泽东同志曾有这样的指示:在战场上抓到俘虏,一不许打,二不许骂,三不许搜腰包,有伤的还要给治疗;愿意留的,吸收参加红军,愿意去的,发给路费遣送回家”。

由此可见,红军优待俘虏的政策主要是毛泽东制定的,至少在1928年4月之前,毛泽东所部就已执行了较为明确、系统的优待俘虏政策。

优待俘虏政策,对创立和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起了枪炮无法代替的作用。

1928年11月,毛泽东在给中央的报告中说:“对敌军的宣传,最有效的就是释放俘虏、医治敌方伤兵两事。”

这种优待俘虏的做法,打破了敌入“共匪见人就杀”的恶劣宣传,尤其是敌方中下级军官,如营长、连长、排长俘虏过来后,经过一番宣传,有些返回敌方后,不仅起到击破敌军谣言的作用,而且有效地瓦解了敌军的斗志。

在革命极端艰难的条件下,有些愿意留在红军的俘虏,给红军提供了兵源。

1928年,经过一年多的战斗,红军最初的起义部队,损失了近三分之二,大量的士兵从许克祥、唐生智、白崇禧、朱培德等各部的俘虏兵中改造补充。甚至一些中下级军官,也是“俘”来即用。

11月25日,毛泽东在给中央汇报红军士兵情况时提到“现在的下级干部,因死伤的太多,往往昨日从敌军俘虏过来,今日即要他当排长,甚至当连长。今年二三月间的俘虏兵,现在有当了营长的”。

从他的报告中可以看出,红军执行优待俘虏的政策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许多俘虏在宽容政策感召下加入红军部队,俘虏甚至在红军人数中占了很大比例。

对此,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九师师长的杨池生对此办法有“毒矣哉”的感叹。

另一方面,在革命的初始阶段,由于战斗伤亡和井冈山地区人烟稀少等原因,红军的兵源很有限,除了改造利用俘虏之外,兵源难以得到补给,此种政策的实施,也是万般无奈之策。

1929年12月底,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即“古田会议”)召开。毛泽东在会上“反对只贪兵多,把不愿留的分子勉强留下来”、“不愿留的,在经过宣传之后,发给路费,放他们回去。”

他强调对俘虏应“不搜身”、“不侮辱”,进行宣传教育,并实施与我军一视同仁的生活、 医疗待遇等,认为这是对敌宣传的极有效方法,必须让全军高度重视。

会后,通过了由毛泽东起草的决议案,对优待俘虏问题做了四项明确规定。这些规定,使红军优待俘虏的政策得到了基本确立。

1930年6月,毛泽东又主持制定了《红军第四军各级政治工作纲领》,从战略策略的高度以条例的形式对训练和教育俘虏兵做了具体规定。

1936年3月2日,鉴于个别红军战士对被俘的军官有剥衣服等侮辱性举动,毛泽东、彭德怀、杨尚昆联名致电林彪、聂荣臻等红军将领,重审优待俘虏的一贯主张,要求加大优待俘虏的政治教育工作,使全体战士明白其中的战略意义,以真诚的态度欢迎俘虏参加红军。

1936年8月13日,毛泽东和周恩来、杨尚昆联名致电彭德怀等,要求“为加强统一战线的活动与争取白军工作,需要从俘获的白军官兵中施以着重的政治教育,并特别优待,以便训练出一批可以弃走各方的人材(才) ,至少可做联络交通”。并将投诚的敌军官兵和各红军部队在前线的俘虏全部送到后方,由军委加以训练。这为处理俘虏确定了量才录用的重要原则。

据统计,从1931年1月到1933年10月,仅两年多的时间,红军共歼敌五十一万余人,其中俘虏将近二十万人。绝大部分俘虏经过教育改造后参加了红军,这既壮大了红军,又在无形中削弱了国民党军。

另外,正确的俘虏政策不断扩大了红军的政治影响,把敌人所谓“共匪见人就杀”的欺骗,立即打破。

革命队伍由于正确地执行了毛泽东优待俘虏的策略,尽管红军遭遇到过多次重大的挫折,也总能抓住时机星火燎原。《宁可错杀不可放过》是谁说的

 


《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是谁说的?《是谁说的》还重要吗?《是谁说的》己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看《是谁做了》。

《几千个人的一个医院里混进了敌人,就对整个医院狂轰烂炸》。《几百个人的难民营里发现有敌人,一导弹全给灭了》。《十几个人坐在救护车里,据说有一个敌人,全车人归天了》。还有多少?不得而知。几百万人一直居住的地区,发一通知要求离开,不离开被狂轰乱炸死了的自认活该。

没有谁承认《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是谁说了。而是做了。还有无所条理由说,该这么做。理由之一是:里面有敌人。打仗就是要彻底完全消灭敌人,有错吗?战争是残酷的要死人的。是不是理田很充分。

不过有看点的是:近期发生两场大的战争中,似乎存在不同的标准。

当然,也能理解,法律是《人》制定的。《人》分阶级。各自都可制定出法律来对付对方。谁掌权谁说了算。因此,法律没有泛人类的。就如《爱》一样没有泛爱。

翻开近代史,《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的事例很多。有一个共同点是:不说!只做!

如德国法西斯。日本军国主义。美国两核弹。

中国有蒋介石、汪精卫、邓小平的六四。

唯有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的军队《中国工农红军》是不乱杀的。对于放下武器的敌人都不杀。《优待浮虏》。

毛泽东《优待俘虏》的思想来自于《孙子兵法·谋攻》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毛泽东《优待俘虏》的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瑰宝之一,具有高超的战略策略,在世界战争史上独一无二的,展现了毛主席的独有智慧。

毛主席主张总体上优待俘虏,根据战俘的表现和意愿予以释放、量才录用或者特别处理。无论是在艰难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无论是对内战争,还是对外战争,都充分体现了战时人道主义精神,在宣扬我军“正义之师”的同时,壮大了革命力量,起到了瓦解敌军的作用,成为我党的一把锋利武器,为赢得战争、巩固政权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今天,我们一起梳理毛主席战俘思想的形成、发展历程,从中学习毛主席的另一个伟大的智慧。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被动宽容”。

土地革命战争长达十年,每次战斗无论孰胜孰负,都免不了有对方的俘虏。如何对待俘虏,不仅是人道主义问题,而且是赢得战争的策略问题。

毛泽东熟读二十四史,深知历朝历代兴衰的规律,在领导武装斗争之初,他就曾明确规定:不搜拿俘虏的财物,不打骂、不侮辱俘虏,给俘虏与红军战士一样的物质待遇,发路费给要求回家的俘虏等。

1927年9月,毛泽东率领遭受重创后的秋收起义军余部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部分战士面对秋收起义的惨状,产生了消极情绪。

毛泽东当即做出规定“凡不愿意留队者,可以回到农村去工作,一律发给五块钱的路费,并开具介绍信”。

这一规定是毛泽东有关处理俘虏思想的重要根据。内战双方的士兵,几乎都来源于贫苦农民和破产的手工业者,几乎都是为生活所迫而“当兵吃粮”或参加革命的,哪一方能真正把士兵当人对待,这一方的士兵就愿意冲锋陷阵。

为了争取更多的人参加红军,瓦解国民党军队,毛泽东制订了处理俘虏的基本政策。

1928年1月,毛泽东率部从宁冈到达遂川,在此活动期间,针对部队的种种不良现象,毛泽东为红军制定了六项军纪。不久,又增加了“洗澡避女人”和“不搜俘虏腰包”两项。

“不搜俘虏腰包” 这条规定,旨在尊重俘虏的人格和保护俘虏随身携带的钱财或贵重物品。

这项规定很快运用于战争实践。1928年2月18日,红军与敌军500余人(朱培德部一个营和靖卫团)在宁冈新城激战,全歼该敌并俘虏100余人。

在返回根据地的途中,个别战士打骂俘虏。毛泽东对此高度重视,不久,即制定了既尊重俘虏的人格,也保障俘虏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在去留问题上尊重俘虏意愿的4条政策。

它的实施,真正做到了把俘虏视作误入歧途的难兄难弟。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远在异地他乡作战被俘者,即使有一定的路费,也很难顺利回到家乡,即便回去了,也常常遭到鄙视或迫害。

因此,对这些俘虏而言,较好的出路就是留下来当红军。

据盛仁学等回忆,1928年4月3日,毛泽东在桂东沙田向红军逐条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中的第八项,即优待俘虏项。

另据老红军杨至诚回忆,1928年4月“毛泽东同志曾有这样的指示:在战场上抓到俘虏,一不许打,二不许骂,三不许搜腰包,有伤的还要给治疗;愿意留的,吸收参加红军,愿意去的,发给路费遣送回家”。

由此可见,红军优待俘虏的政策主要是毛泽东制定的,至少在1928年4月之前,毛泽东所部就已执行了较为明确、系统的优待俘虏政策。

优待俘虏政策,对创立和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起了枪炮无法代替的作用。

1928年11月,毛泽东在给中央的报告中说:“对敌军的宣传,最有效的就是释放俘虏、医治敌方伤兵两事。”

这种优待俘虏的做法,打破了敌入“共匪见人就杀”的恶劣宣传,尤其是敌方中下级军官,如营长、连长、排长俘虏过来后,经过一番宣传,有些返回敌方后,不仅起到击破敌军谣言的作用,而且有效地瓦解了敌军的斗志。

在革命极端艰难的条件下,有些愿意留在红军的俘虏,给红军提供了兵源。

1928年,经过一年多的战斗,红军最初的起义部队,损失了近三分之二,大量的士兵从许克祥、唐生智、白崇禧、朱培德等各部的俘虏兵中改造补充。甚至一些中下级军官,也是“俘”来即用。

11月25日,毛泽东在给中央汇报红军士兵情况时提到“现在的下级干部,因死伤的太多,往往昨日从敌军俘虏过来,今日即要他当排长,甚至当连长。今年二三月间的俘虏兵,现在有当了营长的”。

从他的报告中可以看出,红军执行优待俘虏的政策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许多俘虏在宽容政策感召下加入红军部队,俘虏甚至在红军人数中占了很大比例。

对此,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九师师长的杨池生对此办法有“毒矣哉”的感叹。

另一方面,在革命的初始阶段,由于战斗伤亡和井冈山地区人烟稀少等原因,红军的兵源很有限,除了改造利用俘虏之外,兵源难以得到补给,此种政策的实施,也是万般无奈之策。

1929年12月底,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即“古田会议”)召开。毛泽东在会上“反对只贪兵多,把不愿留的分子勉强留下来”、“不愿留的,在经过宣传之后,发给路费,放他们回去。”

他强调对俘虏应“不搜身”、“不侮辱”,进行宣传教育,并实施与我军一视同仁的生活、 医疗待遇等,认为这是对敌宣传的极有效方法,必须让全军高度重视。

会后,通过了由毛泽东起草的决议案,对优待俘虏问题做了四项明确规定。这些规定,使红军优待俘虏的政策得到了基本确立。

1930年6月,毛泽东又主持制定了《红军第四军各级政治工作纲领》,从战略策略的高度以条例的形式对训练和教育俘虏兵做了具体规定。

1936年3月2日,鉴于个别红军战士对被俘的军官有剥衣服等侮辱性举动,毛泽东、彭德怀、杨尚昆联名致电林彪、聂荣臻等红军将领,重审优待俘虏的一贯主张,要求加大优待俘虏的政治教育工作,使全体战士明白其中的战略意义,以真诚的态度欢迎俘虏参加红军。

1936年8月13日,毛泽东和周恩来、杨尚昆联名致电彭德怀等,要求“为加强统一战线的活动与争取白军工作,需要从俘获的白军官兵中施以着重的政治教育,并特别优待,以便训练出一批可以弃走各方的人材(才) ,至少可做联络交通”。并将投诚的敌军官兵和各红军部队在前线的俘虏全部送到后方,由军委加以训练。这为处理俘虏确定了量才录用的重要原则。

据统计,从1931年1月到1933年10月,仅两年多的时间,红军共歼敌五十一万余人,其中俘虏将近二十万人。绝大部分俘虏经过教育改造后参加了红军,这既壮大了红军,又在无形中削弱了国民党军。

另外,正确的俘虏政策不断扩大了红军的政治影响,把敌人所谓“共匪见人就杀”的欺骗,立即打破。

革命队伍由于正确地执行了毛泽东优待俘虏的策略,尽管红军遭遇到过多次重大的挫折,也总能抓住时机星火燎原。《宁可错杀不可放过》是谁说的

 


《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是谁说的?《是谁说的》还重要吗?《是谁说的》己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看《是谁做了》。

《几千个人的一个医院里混进了敌人,就对整个医院狂轰烂炸》。《几百个人的难民营里发现有敌人,一导弹全给灭了》。《十几个人坐在救护车里,据说有一个敌人,全车人归天了》。还有多少?不得而知。几百万人一直居住的地区,发一通知要求离开,不离开被狂轰乱炸死了的自认活该。

没有谁承认《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是谁说了。而是做了。还有无所条理由说,该这么做。理由之一是:里面有敌人。打仗就是要彻底完全消灭敌人,有错吗?战争是残酷的要死人的。是不是理田很充分。

不过有看点的是:近期发生两场大的战争中,似乎存在不同的标准。

当然,也能理解,法律是《人》制定的。《人》分阶级。各自都可制定出法律来对付对方。谁掌权谁说了算。因此,法律没有泛人类的。就如《爱》一样没有泛爱。

翻开近代史,《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的事例很多。有一个共同点是:不说!只做!

如德国法西斯。日本军国主义。美国两核弹。

中国有蒋介石、汪精卫、邓小平的六四。

唯有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的军队《中国工农红军》是不乱杀的。对于放下武器的敌人都不杀。《优待浮虏》。

毛泽东《优待俘虏》的思想来自于《孙子兵法·谋攻》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毛泽东《优待俘虏》的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瑰宝之一,具有高超的战略策略,在世界战争史上独一无二的,展现了毛主席的独有智慧。

毛主席主张总体上优待俘虏,根据战俘的表现和意愿予以释放、量才录用或者特别处理。无论是在艰难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无论是对内战争,还是对外战争,都充分体现了战时人道主义精神,在宣扬我军“正义之师”的同时,壮大了革命力量,起到了瓦解敌军的作用,成为我党的一把锋利武器,为赢得战争、巩固政权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今天,我们一起梳理毛主席战俘思想的形成、发展历程,从中学习毛主席的另一个伟大的智慧。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被动宽容”。

土地革命战争长达十年,每次战斗无论孰胜孰负,都免不了有对方的俘虏。如何对待俘虏,不仅是人道主义问题,而且是赢得战争的策略问题。

毛泽东熟读二十四史,深知历朝历代兴衰的规律,在领导武装斗争之初,他就曾明确规定:不搜拿俘虏的财物,不打骂、不侮辱俘虏,给俘虏与红军战士一样的物质待遇,发路费给要求回家的俘虏等。

1927年9月,毛泽东率领遭受重创后的秋收起义军余部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部分战士面对秋收起义的惨状,产生了消极情绪。

毛泽东当即做出规定“凡不愿意留队者,可以回到农村去工作,一律发给五块钱的路费,并开具介绍信”。

这一规定是毛泽东有关处理俘虏思想的重要根据。内战双方的士兵,几乎都来源于贫苦农民和破产的手工业者,几乎都是为生活所迫而“当兵吃粮”或参加革命的,哪一方能真正把士兵当人对待,这一方的士兵就愿意冲锋陷阵。

为了争取更多的人参加红军,瓦解国民党军队,毛泽东制订了处理俘虏的基本政策。

1928年1月,毛泽东率部从宁冈到达遂川,在此活动期间,针对部队的种种不良现象,毛泽东为红军制定了六项军纪。不久,又增加了“洗澡避女人”和“不搜俘虏腰包”两项。

“不搜俘虏腰包” 这条规定,旨在尊重俘虏的人格和保护俘虏随身携带的钱财或贵重物品。

这项规定很快运用于战争实践。1928年2月18日,红军与敌军500余人(朱培德部一个营和靖卫团)在宁冈新城激战,全歼该敌并俘虏100余人。

在返回根据地的途中,个别战士打骂俘虏。毛泽东对此高度重视,不久,即制定了既尊重俘虏的人格,也保障俘虏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在去留问题上尊重俘虏意愿的4条政策。

它的实施,真正做到了把俘虏视作误入歧途的难兄难弟。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远在异地他乡作战被俘者,即使有一定的路费,也很难顺利回到家乡,即便回去了,也常常遭到鄙视或迫害。

因此,对这些俘虏而言,较好的出路就是留下来当红军。

据盛仁学等回忆,1928年4月3日,毛泽东在桂东沙田向红军逐条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中的第八项,即优待俘虏项。

另据老红军杨至诚回忆,1928年4月“毛泽东同志曾有这样的指示:在战场上抓到俘虏,一不许打,二不许骂,三不许搜腰包,有伤的还要给治疗;愿意留的,吸收参加红军,愿意去的,发给路费遣送回家”。

由此可见,红军优待俘虏的政策主要是毛泽东制定的,至少在1928年4月之前,毛泽东所部就已执行了较为明确、系统的优待俘虏政策。

优待俘虏政策,对创立和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起了枪炮无法代替的作用。

1928年11月,毛泽东在给中央的报告中说:“对敌军的宣传,最有效的就是释放俘虏、医治敌方伤兵两事。”

这种优待俘虏的做法,打破了敌入“共匪见人就杀”的恶劣宣传,尤其是敌方中下级军官,如营长、连长、排长俘虏过来后,经过一番宣传,有些返回敌方后,不仅起到击破敌军谣言的作用,而且有效地瓦解了敌军的斗志。

在革命极端艰难的条件下,有些愿意留在红军的俘虏,给红军提供了兵源。

1928年,经过一年多的战斗,红军最初的起义部队,损失了近三分之二,大量的士兵从许克祥、唐生智、白崇禧、朱培德等各部的俘虏兵中改造补充。甚至一些中下级军官,也是“俘”来即用。

11月25日,毛泽东在给中央汇报红军士兵情况时提到“现在的下级干部,因死伤的太多,往往昨日从敌军俘虏过来,今日即要他当排长,甚至当连长。今年二三月间的俘虏兵,现在有当了营长的”。

从他的报告中可以看出,红军执行优待俘虏的政策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许多俘虏在宽容政策感召下加入红军部队,俘虏甚至在红军人数中占了很大比例。

对此,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九师师长的杨池生对此办法有“毒矣哉”的感叹。

另一方面,在革命的初始阶段,由于战斗伤亡和井冈山地区人烟稀少等原因,红军的兵源很有限,除了改造利用俘虏之外,兵源难以得到补给,此种政策的实施,也是万般无奈之策。

1929年12月底,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即“古田会议”)召开。毛泽东在会上“反对只贪兵多,把不愿留的分子勉强留下来”、“不愿留的,在经过宣传之后,发给路费,放他们回去。”

他强调对俘虏应“不搜身”、“不侮辱”,进行宣传教育,并实施与我军一视同仁的生活、 医疗待遇等,认为这是对敌宣传的极有效方法,必须让全军高度重视。

会后,通过了由毛泽东起草的决议案,对优待俘虏问题做了四项明确规定。这些规定,使红军优待俘虏的政策得到了基本确立。

1930年6月,毛泽东又主持制定了《红军第四军各级政治工作纲领》,从战略策略的高度以条例的形式对训练和教育俘虏兵做了具体规定。

1936年3月2日,鉴于个别红军战士对被俘的军官有剥衣服等侮辱性举动,毛泽东、彭德怀、杨尚昆联名致电林彪、聂荣臻等红军将领,重审优待俘虏的一贯主张,要求加大优待俘虏的政治教育工作,使全体战士明白其中的战略意义,以真诚的态度欢迎俘虏参加红军。

1936年8月13日,毛泽东和周恩来、杨尚昆联名致电彭德怀等,要求“为加强统一战线的活动与争取白军工作,需要从俘获的白军官兵中施以着重的政治教育,并特别优待,以便训练出一批可以弃走各方的人材(才) ,至少可做联络交通”。并将投诚的敌军官兵和各红军部队在前线的俘虏全部送到后方,由军委加以训练。这为处理俘虏确定了量才录用的重要原则。

据统计,从1931年1月到1933年10月,仅两年多的时间,红军共歼敌五十一万余人,其中俘虏将近二十万人。绝大部分俘虏经过教育改造后参加了红军,这既壮大了红军,又在无形中削弱了国民党军。

另外,正确的俘虏政策不断扩大了红军的政治影响,把敌人所谓“共匪见人就杀”的欺骗,立即打破。

革命队伍由于正确地执行了毛泽东优待俘虏的策略,尽管红军遭遇到过多次重大的挫折,也总能抓住时机星火燎原。《宁可错杀不可放过》是谁说的

 


《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是谁说的?《是谁说的》还重要吗?《是谁说的》己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看《是谁做了》。

《几千个人的一个医院里混进了敌人,就对整个医院狂轰烂炸》。《几百个人的难民营里发现有敌人,一导弹全给灭了》。《十几个人坐在救护车里,据说有一个敌人,全车人归天了》。还有多少?不得而知。几百万人一直居住的地区,发一通知要求离开,不离开被狂轰乱炸死了的自认活该。

没有谁承认《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是谁说了。而是做了。还有无所条理由说,该这么做。理由之一是:里面有敌人。打仗就是要彻底完全消灭敌人,有错吗?战争是残酷的要死人的。是不是理田很充分。

不过有看点的是:近期发生两场大的战争中,似乎存在不同的标准。

当然,也能理解,法律是《人》制定的。《人》分阶级。各自都可制定出法律来对付对方。谁掌权谁说了算。因此,法律没有泛人类的。就如《爱》一样没有泛爱。

翻开近代史,《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的事例很多。有一个共同点是:不说!只做!

如德国法西斯。日本军国主义。美国两核弹。

中国有蒋介石、汪精卫、邓小平的六四。

唯有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的军队《中国工农红军》是不乱杀的。对于放下武器的敌人都不杀。《优待浮虏》。

毛泽东《优待俘虏》的思想来自于《孙子兵法·谋攻》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毛泽东《优待俘虏》的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瑰宝之一,具有高超的战略策略,在世界战争史上独一无二的,展现了毛主席的独有智慧。

毛主席主张总体上优待俘虏,根据战俘的表现和意愿予以释放、量才录用或者特别处理。无论是在艰难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无论是对内战争,还是对外战争,都充分体现了战时人道主义精神,在宣扬我军“正义之师”的同时,壮大了革命力量,起到了瓦解敌军的作用,成为我党的一把锋利武器,为赢得战争、巩固政权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今天,我们一起梳理毛主席战俘思想的形成、发展历程,从中学习毛主席的另一个伟大的智慧。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被动宽容”。

土地革命战争长达十年,每次战斗无论孰胜孰负,都免不了有对方的俘虏。如何对待俘虏,不仅是人道主义问题,而且是赢得战争的策略问题。

毛泽东熟读二十四史,深知历朝历代兴衰的规律,在领导武装斗争之初,他就曾明确规定:不搜拿俘虏的财物,不打骂、不侮辱俘虏,给俘虏与红军战士一样的物质待遇,发路费给要求回家的俘虏等。

1927年9月,毛泽东率领遭受重创后的秋收起义军余部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部分战士面对秋收起义的惨状,产生了消极情绪。

毛泽东当即做出规定“凡不愿意留队者,可以回到农村去工作,一律发给五块钱的路费,并开具介绍信”。

这一规定是毛泽东有关处理俘虏思想的重要根据。内战双方的士兵,几乎都来源于贫苦农民和破产的手工业者,几乎都是为生活所迫而“当兵吃粮”或参加革命的,哪一方能真正把士兵当人对待,这一方的士兵就愿意冲锋陷阵。

为了争取更多的人参加红军,瓦解国民党军队,毛泽东制订了处理俘虏的基本政策。

1928年1月,毛泽东率部从宁冈到达遂川,在此活动期间,针对部队的种种不良现象,毛泽东为红军制定了六项军纪。不久,又增加了“洗澡避女人”和“不搜俘虏腰包”两项。

“不搜俘虏腰包” 这条规定,旨在尊重俘虏的人格和保护俘虏随身携带的钱财或贵重物品。

这项规定很快运用于战争实践。1928年2月18日,红军与敌军500余人(朱培德部一个营和靖卫团)在宁冈新城激战,全歼该敌并俘虏100余人。

在返回根据地的途中,个别战士打骂俘虏。毛泽东对此高度重视,不久,即制定了既尊重俘虏的人格,也保障俘虏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在去留问题上尊重俘虏意愿的4条政策。

它的实施,真正做到了把俘虏视作误入歧途的难兄难弟。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远在异地他乡作战被俘者,即使有一定的路费,也很难顺利回到家乡,即便回去了,也常常遭到鄙视或迫害。

因此,对这些俘虏而言,较好的出路就是留下来当红军。

据盛仁学等回忆,1928年4月3日,毛泽东在桂东沙田向红军逐条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中的第八项,即优待俘虏项。

另据老红军杨至诚回忆,1928年4月“毛泽东同志曾有这样的指示:在战场上抓到俘虏,一不许打,二不许骂,三不许搜腰包,有伤的还要给治疗;愿意留的,吸收参加红军,愿意去的,发给路费遣送回家”。

由此可见,红军优待俘虏的政策主要是毛泽东制定的,至少在1928年4月之前,毛泽东所部就已执行了较为明确、系统的优待俘虏政策。

优待俘虏政策,对创立和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起了枪炮无法代替的作用。

1928年11月,毛泽东在给中央的报告中说:“对敌军的宣传,最有效的就是释放俘虏、医治敌方伤兵两事。”

这种优待俘虏的做法,打破了敌入“共匪见人就杀”的恶劣宣传,尤其是敌方中下级军官,如营长、连长、排长俘虏过来后,经过一番宣传,有些返回敌方后,不仅起到击破敌军谣言的作用,而且有效地瓦解了敌军的斗志。

在革命极端艰难的条件下,有些愿意留在红军的俘虏,给红军提供了兵源。

1928年,经过一年多的战斗,红军最初的起义部队,损失了近三分之二,大量的士兵从许克祥、唐生智、白崇禧、朱培德等各部的俘虏兵中改造补充。甚至一些中下级军官,也是“俘”来即用。

11月25日,毛泽东在给中央汇报红军士兵情况时提到“现在的下级干部,因死伤的太多,往往昨日从敌军俘虏过来,今日即要他当排长,甚至当连长。今年二三月间的俘虏兵,现在有当了营长的”。

从他的报告中可以看出,红军执行优待俘虏的政策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许多俘虏在宽容政策感召下加入红军部队,俘虏甚至在红军人数中占了很大比例。

对此,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九师师长的杨池生对此办法有“毒矣哉”的感叹。

另一方面,在革命的初始阶段,由于战斗伤亡和井冈山地区人烟稀少等原因,红军的兵源很有限,除了改造利用俘虏之外,兵源难以得到补给,此种政策的实施,也是万般无奈之策。

1929年12月底,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即“古田会议”)召开。毛泽东在会上“反对只贪兵多,把不愿留的分子勉强留下来”、“不愿留的,在经过宣传之后,发给路费,放他们回去。”

他强调对俘虏应“不搜身”、“不侮辱”,进行宣传教育,并实施与我军一视同仁的生活、 医疗待遇等,认为这是对敌宣传的极有效方法,必须让全军高度重视。

会后,通过了由毛泽东起草的决议案,对优待俘虏问题做了四项明确规定。这些规定,使红军优待俘虏的政策得到了基本确立。

1930年6月,毛泽东又主持制定了《红军第四军各级政治工作纲领》,从战略策略的高度以条例的形式对训练和教育俘虏兵做了具体规定。

1936年3月2日,鉴于个别红军战士对被俘的军官有剥衣服等侮辱性举动,毛泽东、彭德怀、杨尚昆联名致电林彪、聂荣臻等红军将领,重审优待俘虏的一贯主张,要求加大优待俘虏的政治教育工作,使全体战士明白其中的战略意义,以真诚的态度欢迎俘虏参加红军。

1936年8月13日,毛泽东和周恩来、杨尚昆联名致电彭德怀等,要求“为加强统一战线的活动与争取白军工作,需要从俘获的白军官兵中施以着重的政治教育,并特别优待,以便训练出一批可以弃走各方的人材(才) ,至少可做联络交通”。并将投诚的敌军官兵和各红军部队在前线的俘虏全部送到后方,由军委加以训练。这为处理俘虏确定了量才录用的重要原则。

据统计,从1931年1月到1933年10月,仅两年多的时间,红军共歼敌五十一万余人,其中俘虏将近二十万人。绝大部分俘虏经过教育改造后参加了红军,这既壮大了红军,又在无形中削弱了国民党军。

另外,正确的俘虏政策不断扩大了红军的政治影响,把敌人所谓“共匪见人就杀”的欺骗,立即打破。

革命队伍由于正确地执行了毛泽东优待俘虏的策略,尽管红军遭遇到过多次重大的挫折,也总能抓住时机星火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