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山雁

我似高飛雁,家鄉傍牟山。先賢名列子,才俊數潘安。
个人资料
牟山雁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2024-01-30 14:51:09)
一九八四年秋至一九八七年夏,我在北大中文系读研究生。当时听过一些名人演讲,如今脑子里剩下的只是一些鸡零狗碎的记忆。但这些零碎的记忆,似乎也说明些什么。故权且写下来,聊博诸位一灿。第一个是名导谢晋。他讲的什么已经记不得了,但开场白却记忆犹新:“今天,有幸到全国的最高学府北大来!到具有悠久的光荣革命传统的北大来[掌声]!到精英荟萃、大[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2)
在中国文化的词典里,没有哪一个字眼比“报”更为重要。 我们所熟悉的忠、孝、节、义,都是儒家文化笼罩下的产物;而“报”则超越派别、阶层,也超越时空,成为数千年来全体炎黄子孙所一直遵守的行为准则,其重要性就像责任(duty)之于西方社会与西方文化一样,是重中之重,没有“之一”。 “报”植根于古老的中华文化中,本义[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2)
中国是一个重友情、重知己的社会,有“为朋友两肋插刀”、“士为知己者死”的古训。时下盛行的所谓“哥们儿”、“闺蜜”,其实都是“朋友”的代名词、友情传统的延续。在西周时期,“友”泛指皇室族人,包括君臣、父子、兄弟;友又是兄弟规范,所谓“善兄弟为友”(《尔雅·释训》)。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友&rd[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24-01-26 22:39:26)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作为西方文化的中心的“自我”(self;individual),在中国文化中没有位置。 这话对不对?也对也不对。 说它对,是因为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而儒家文化没有给自我留下多大空间。说他不对,是因为在儒家文化之外,还有其他哲学流派,甚至“唯我”学派。 “唯我”学派的挫败与式微 在春秋时期,“唯我&rdquo[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5)
基督教里有“原罪”之说,以为人人生而有罪。 如果一定要从中国文化里边找一个对等、或者接近对等的概念,那就非“孝”莫属了。 只要生下来就对不住父母了。按周质平教授的观察,只要是在东方强调孝道文化里成长起来的人,多多少少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孝基本的、重要的成分是一种罪恶感,是愧对父母的罪恶感。 当父母千辛万苦把你生下来,[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2)
君臣关系是儒家文化中的“五倫”之首。 在早期的儒家經典中,君臣之间存在着共同的责任。例如,孔子在《论语》第3章中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然而到了汉代,“五常”与“三綱”直接结合在一起。汉儒直截地说:君爲臣綱、父為子綱、夫爲妻綱。 这样,君臣之间的相互义务就变成了臣的义务,即对统治者的絕對忠诚。在20[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5)
当韩国“花样美男”风行之际,“小白脸”、“小鲜肉”在中国大行其道。 有博友指出,这一现象“是满足女性欣赏美男的需求,就与男人欣赏美女是一回事。”作为一个文化产业,“目的是满足经济地位上升的女性社会。”此言不虚! 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任何文化、艺术现象的出现,都不仅仅是倡导者、创作者的功劳;恰恰相反,受众[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4)
中国是诗的国度,而李唐则是公认的古典诗歌登峰造极的黄金时代。唐诗今存四万余首,佳作众多。或美如奇花,或灿若明珠,让人目不暇接。 但真要选出个第一,则几无可能:客观上说,唐诗涉猎题材万千,而诗体各异,无可比性;主观上讲,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见仁见智,众口不一。 然而,长久浸淫于科举文化的国人却乐此不疲,不选出个“状元”不肯罢休。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0)
(2024-01-10 15:55:01)
“小编”一词,还是在城中首次看到。至于是对编辑的昵称,还是透露些许鄙薄之意,则不得而知。权且看作昵称吧。其实本博就是一介小编。掐指算来,自己有一半时间当老师,另一半竟是作小编。编过三年地方广播站新闻稿,二年出版简讯和图书,三年研究生学刊,还有多年京城学术杂志。投稿人则包括乡村业余通讯员、研究生、学术研究人员、大学教授和系主任。[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3)
(2024-01-09 05:50:19)
本博寓居纽约上州小镇,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学城。除了两所大学(一所州立、一所私立)之外,似乎别无他物值得一提。 但就是这不起眼的小镇,也曾是藏龙卧虎之地。据说夏志清博士毕业之后,就曾在小镇上的纽约州立教授英文。 夏志清何许人也?那可是汉学研究和现代文学批评名家啊!在上世纪中后期,他和斯坦福大学的刘若愚教授在北美汉学界齐名,有“东[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2)
[1]
[2]
[3]
[4]
[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