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注”《唐书》:天宝十三载秋,霖雨害稼,六旬不止,帝忧之。杨国忠取禾之善者以献,曰:“雨虽多,不害稼。”公有感而作是诗。
雨中百草秋烂死①,阶下决明颜色鲜②,著叶满枝翠羽盖③,开花无数黄金钱④。凉风萧萧吹汝急⑤,恐汝后时难独立。堂上书生空白头⑥,临风三嗅馨香泣⑦。(首章,叹久雨害物。上四喜决明耐雨,下则忧其孤立而摧风山,赋中有比。申涵光曰:凉风吹汝二句,说君子处乱世甚危。)
①庾信诗:“烂草变初萤。”
②《本草图经》:决明子,夏初生苗,叶似苜蓿而大,七月开黄化结角,其子作穗,似青绿豆而锐。杜定功曰:《神农本草》:决明子,生龙门川泽间,与石决明同,皆主明目,故有决明之号。宋人史铸《百菊集谱》云:注杜者,以为《本草》决明子。此物乃七月作花,开如白扁豆,叶极稀疏,焉得有翠羽盖与黄金钱耶?彼盖不知甘菊一名石决,为其明目去翳,与石决明同功,故吴楚间呼为石决,子美所叹,正指此花。注家乃认为决明子,疏矣。
③《说苑》:鄂君乘青翰之舟,张翠羽之盖。
④杨方诗:“黄花如沓金,白花如散银。”
⑤《月令》:“孟秋之月,凉风至。”荆卿歌:“风萧萧兮易水寒。”《诗》:“箨兮箨兮,风其吹汝。”
⑥《南史》:宋江湛之谓沈庆之曰:“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济。”
⑦《论语》:“三嗅而作。”宋子侯诗:“安得久馨香。”
其二
阑风伏雨秋纷纷①,四海八荒同一云②。去马来牛不复辨③,浊烃清渭何当分④。禾头生耳黍穗黑⑤,农夫田父无消息⑥。城中斗米换衾裯⑦,相许宁论两相直⑧。(次章,叹久雨害人,上四皆积雨之象,下慨伤稼而阻饥也。吴论:阑风伏雨,无日不雨,四海八荒,无处不雨,田野城中,则又无人不受其患矣。“卢注”换米不计直,疗饥急,救寒暖也。)
①赵子栎曰:阑珊之风,沉伏之雨,言其风雨之不已也。阑,如谢灵运“阑暑”之阑;伏,如《左传》“夏无伏阴”之伏。旧引《楚辞》“光风泛崇兰”,以“伏”为三伏,非是。“朱注”谢灵运诗“述职期阑暑”,又张协《苦雨》诗“阶下伏泉涌”,用字皆出《文选》。阑风、伏雨,大抵是风过雨来之状,秋深时,往往有之。胡仔谓“长雨”如“长物”之长,亦未安。荆公本作“仗雨”,当即伏字之讹耳。
②《淮南子》:八埏之外曰八荒。《诗》:“上天同云。”
③《左传》:“风马牛不相及。”《疏》云:“马逐上风而去,牛逐下风而来。”《庄子》:“秋水时至,百川灌河、两涘渚涯之间;不辨牛马。”
④《西征赋》:“其北则有清渭浊泾。”《关中记》:泾水入渭,合流三百里,清浊不相杂。
⑤《朝野金载》:俚谚曰:“春雨甲子,赤地千里,夏雨甲子,乘船入市。秋雨甲子,禾头生耳。”朱注:禾生耳,谓牙蘖絭卷,如耳之形。
⑥潘岳《秋兴赋》:“谈话不过农夫田父之客。”蔡琰诗:“迎问其消息。”
⑦《诗》:“抱衾与裯。”裯,单被也。
⑧“卢注”是秋,帝令出太仓粟,减价祟与贫入。但上虽减价,而下不论直,盖沾实惠者少矣。
其三
长安布衣谁比数①,反锁衡门守环堵②。老夫不出长蓬蒿③,稚子无忧走风雨④。雨声飕飕催早寒⑤,胡雁翅湿高飞难⑥。秋来未曾见白日⑦,泥污后土何时干⑧。(末章,自叹久雨之困。上四言雨中寥落,下则触景而增愁也。农夫田父,概指长安之人。老夫稚子,自述旅居情事。日者君象,土者臣象,日暗土污,君臣俱失其道矣。)
①《前汉・邹阳传》:“布衣穷居之士。”司马迁《答任安书》:“刑余之人,无所比数。”
②杜笃《论都赋》:“俱关门之反拒。”庾信诗:“惊妻倒闭门。”即所谓反锁也。《诗》:“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注:“横木为门。”《记》:“儒有环堵之室。”注:“环,周围也,方丈为堵。”
③《诗》:“老夫灌灌。”《庄子・庚桑》篇:“凿垣墙而植蓬蒿。”赵岐《三辅决录注》:张仲蔚隐身不仕,所居蓬蒿没人。
④《归去来辞》:“稚子候门。”
⑤卢僎诗:“风雨暗飕飕。”颜延之诗:“秋至恒早寒。”
⑥鲍照诗:“胡雁已矫翼。”庾信诗:“雁湿断行来。”古诗:“奋翅起高飞。”
⑦魏文帝《秋霖赋》:“悲白日之不旸。”
⑧《九辩》:“皇天淫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时而得干。”
此感秋雨而赋诗,三章各有讽刺。房琯上言水灾,国忠使御史按之,故曰“恐汝后时难独立”。国忠恶言灾异,而四方匿不以闻,故曰“农夫田父无消息”。帝以国事付宰相,而国忠每事务为蒙蔽,故曰“秋来未尝见白日”。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非泛然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