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54、洗兵马

  中兴诸将收山东[一],捷书夜报清昼同[二]。河广传闻一苇过。[三],胡危命在破竹中[四]。只残邺城不日得[五],独任朔方无限功[六]。京师皆骑汗血马[七],回纥餧肉葡萄宫[八]。已喜皇威清海岱[九],常思仙仗过崆峒[一〇]。三年笛里关山月[一一],万国兵前草木风[一二]。

  成王功大心转小[一三],郭相谋深古来少[一四]。司徒清鉴悬明镜[一五],尚书气与秋天杳[一六]。二三豪俊为时出[一七],整顿乾坤济时了[一八]:东走无复忆鲈鱼[一九],南飞觉有安巢鸟[二〇]。青春复随冠冕入[二一],紫禁正耐烟花绕[二二]。

  鹤驾通宵凤辇备,鸡鸣问寝龙楼晓[二三]。攀龙附凤势莫当[二四],天下尽化为侯王[二五]。汝等岂知蒙帝力[二六]?时来不得夸身强[二七]!关中既留萧丞相[二八],幕下复用张子房[二九]。张公一生江海客,身长九尺须眉苍;征起适遇风云会,扶颠始知筹策良[三〇]青袍白马更何有[三一]?后汉令周喜再昌[三二]。寸地尺天皆入贡,奇祥异瑞争来送[三三]:不知何国致白环[三四],复道诸山得银瓮[三五]。隐士体歌紫芝曲[三六],词人解撰河清颂[三七]田家望望惜雨干[三八],布谷处处催春种[三九]。淇上健儿归莫懒[四〇]:城南思妇愁多梦[四一]。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四二]!

  这大概是乾元二年(七五九)春二月杜甫在洛阳时所作的。表现了杜甫高度的爱国主义和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由于这时国家大势有它好的一面,也有它坏的一面,所以杜甫这时的心情也是矛盾的,有点“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因而这首诗一方面对祖国的走向复兴,用他洪亮的声调,壮丽的词句,表示了极大的喜悦和歌颂;另一方面为了取得更大的彻底的胜利并早日结束战争,对当时朝廷存在的弊政,也以寓讽刺于颂祷之中的手法提出了严厉的指斥和“意味深长”的警告。所以这首诗,在当时是具有鼓舞和警惕的双重作用的。全诗共四段,每段一韵,每韵十二句,且平均和仄韵轮用,诗句也非常整丽,和一般七古不同,是杜甫一篇精心的作品。王安石选杜诗,以此诗为“压卷”。

  [一]中兴诸将,即下成王、郭相等。唐人所谓“山东”指华山以东,包括河北地带。

  [二]清昼同,昼夜频传,见得捷报完全可信。

  [三]河,指黄河。《诗经:卫风:河广》篇:“谁谓河广?一苇航之!”一芦苇可航,极言其易。

  [四]胡,指安庆绪、史思明。命在破竹中,言胡之灭亡已在眼前。

  《晋书:杜预传》:“令兵威已振,势如破竹,数节之后,迎刃而解。”《唐书:肃宗纪》:

  “至德二载十一月下制日:朕亲总元戎,扫清群孽。势若摧枯,易同破竹。”杜甫也兼采用了制文。

  [五]只残,只剩下。邺城,即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县。这时安庆绪困守邺城。不日得,很快便可克复。

  [六]朔方,指朔方军和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独任,是专任和信任。

  这句有深意:指出胜利根源,在依靠本国兵力和对将帅的信任。在杜甫因此诗之后,不到一个月,九节度之师溃于相州,便由于肃宗信任宦宫鱼朝恩而不信任将帅所致。

  [七]京师,指长安。汗血马,胡马。是说胜利后,长安的官员们也都有胡马可骑了。

  [八]餧同喂,饲养。是说胜利之后,回纥的将士们也都在葡萄宫大吃大喝。这两句在铺张中含有讽意,社甫始终反对借用回纥兵。《通鉴》:“至德二载十月,回纥叶护自东京(洛阳)还,上(肃宗)命百官迎之于长乐驿,上与宴于宣政殿。”可见肃宗对回纥的优待,汉元帝尝宴单于於葡萄宫,这里只是借用。

  [九]《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这时河北尚未全复,听以只说“清海岱”,是有分寸的。

  [一〇]这句意在警告肃宗不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应当“安不忘危”,常想到过去的狼狈情形。

  与当时元结所上《时议》,希望肃宗“能视今日之安,如灵武之危,事无大小,皆若灵武”,用意正同。仙仗,天子的仪仗。崆峒,山名。有四个。这里是指甘肃平凉县的。肃宗在灵武、凤翔时,往来常经过崆峒山。

  [一一]这句是要肃宗不要忘记苦战的将士。三年,从时间上写战乱之久。从天宝十四载(七五五)十一月安禄山造反,到乾元二年(七五九)春二月,计三年零三个月。《关山月》,是汉乐府横吹曲中的一曲。横吹曲是一种军乐、战歌。三年以来,一直没停。

  [一二]这句是要肃宗更要想到人民所受战乱的痛苦。万国,从空间上写战祸之广。所谓人心惶惶,草木皆乓。淝水之战,苻坚登城望晋军,见“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怃然有惧色”,及战,大败,坚单骑逃遁,“闻风声鹤唳,皆谓晋师之至”(见《晋书》卷一百十四《苻坚载记》)。胡应麟云:“老杜‘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以和平端雅之调,寓愤郁悽悷之思,古今壮句者难及此。”(《诗薮》卷五)这以上四句抚个追昔,真是“淋漓悲壮”“极抑扬顿宕之致”。

  [一三]成王,李俶(肃宗之子,即后来的唐代宗)。乾元元年三月李俶自楚王徙封成王。在收复两京中,俶为天下兵马元帅,所以说“功大”。这句歌颂中寓规戒。

  [一四]郭相,郭子仪。乾元元年八月子仪为中书令,故称郭相。

  [一五]司徒,指李光粥。至德二载四月光粥为司徒。光粥御军严肃,天下服其成名,又曾逆料史思明诈降,终必复反。所以说他清鉴悬明镜。

  [一六]尚书,指王思礼。思礼,高丽人,时为兵部尚书。气与秋天杳,气概和秋天一样的高远,形容为人开朗。

  [一七]为时出,犹所谓“应运而生”。

  [一八]《通鉴》卷二百二十:“至德二载十一月,郭子仪来自东京,上劳子仪日:吾之家国,由卿再造。”故许他们以“整顿乾坤”。大概古人都是抱着一种“英雄造时势”的观点,杜甫也不例外。济时了,渡过了难关。下面便是实际情况。

  [一九]这句翻用晋张翰的话。《世说新语》:“张翰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莼羹鲈鱼,遂命驾东归。”翰意实在避乱,而现在再不必这样了,可以放心做宫了。这句说官吏。

  [二〇]这句翻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显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说一般人民也有家可归。觉有二字很有分寸。因为这时时局刚好转。

  [二一]入,指下紫禁。这以下四句又说到皇帝方面的情况。

  [二二]紫禁,天子之宫。正耐,犹正合、正要。这两句写重整朝仪。

  [二三]这两句大意是说而今皇帝(肃宗)也能和上皇(玄宗)住在一起,实行“昏定晨省”的子道了。这都是那二三豪俊整顿乾坤的功绩。太子之驾日鹤驾,《艺文类聚》:“太子晋乘白鹤仙去,故后世称太子之驾日鹤驾。”这里鹤驾所替代的太子,钱谦益以为指肃宗,所以得出“不欲其成乎为君(不把他当皇帝看)也”的结论,恐非杜甫本意。浦起龙据乾元元年四月立成王李俶为皇太子的史实,认为是指李俶。下凤辇(天子之车)才是指肃宗。所以他解释说:“此二句正须看得活相,益显天伦之乐。鹤驾既来,凤辇亦备,父子相随以朝寝门,惬然交忻,龙楼(指玄宗所居)待晓,岂不休哉。此以走马为对仗,乃仕公长伎。”这说法是接近真实的。果如钱说,则“鹤驾”不仅与“凤辇”犯重,且势必将太子李俶漏掉。肃宗须问寝,作为皇孙的太子李俶反不须问寝乎?但肃宗和他的父亲玄宗之间是有矛盾的,许多事好说,杜甫单单提出“问寝”,自非偶然。所以有人以为这两句颂赞中含有讥讽肃宗之意,是很可能的。

  [二四]《法言:渊骞篇》:“攀龙鳞,附凤翼。”这里指攀附肃宗和张淑妃的一班小人,如王玙、李辅国等。《通鉴》卷二百二十:“乾元元年二月以李辅国兼太仆卿,辅国依附张淑妃,料无帅府行军司马,势倾朝野。”

  [二五]批评朝廷官爵太滥。当时加封蜀郡(跟玄宗入蜀的)和灵武(跟肃宗在灵武的)扈从功臣。说天下,是夸大的写法。

  [二六]汝等,是斥骂的称呼,指上侯上辈。蒙帝力三字,婉而多讽。明斥王侯的无能无耻,暗讽肃宗的偏私。

  [二七]是说你们不过是走运,因人成事,不要自以为有什么功劳。

  [二八]刘邦以萧何留守关中,使镇抚百姓。这里以比房琯。琯自蜀奉传国宝及玉册至灵武传位,并留相肃宗。

  [二九]刘邦尝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这里比张镐。镐为谏议大夫,又代房琯为相。这时房张二人皆已罢相,杜甫希望肃宗能再用他们。故特加表章。按乾元元年六月,房琯由太子少师出为邠州刺史,邠州属关内道,地在关中,故云“关中既留”;又同年五月,张镐由平章事罢为荆州大部督府长史兼本州防御使,仍身居幕府,故曰“幕下复用”。不明言二人被罢黜,此措词深婉处。

  [三〇]这以上四句皆写张镐。江海客,指镐“居身清廉”、“不事中要”。身长句,指镐“风仪魁岸”。征起,犹起用。风云会,指禄山之乱。扶颠,犹救亡。镐尝逆科史思明的诈降。

  [三一]青袍白马用侯景事,《梁书:侯景传》:“普通中,童谣曰:‘青丝白马寿阳来。’后景果骑白马,兵皆青衣。”侯景也是胡人,又乱梁,故以比史思明、安庆绪。更何有,是说不足平。

  [三二]这是以历史上中兴之王汉光武、周宣王比肃宗。

  [三三]这以下六句承上极写中兴气象,但美中带刺。寸地尺天,即所谓“普天之下”。《通鉴》卷二百二十,“上(肃宗)颇好鬼神,太常少卿王玙,专依鬼神以求媚。每议礼仪,多杂以巫祝俚俗。上悦之,以玙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所以当时郡县官吏也有争献祥瑞的现象。

  [三四]传说虞舜时,西王母来朝,献白环玉玦。

  [三五]传说王者刑罚中,则银瓮出。白环银瓮,即上所谓奇祥异瑞。说“不知”,说“复道”,言献者之多。言外便见得官吏们的攀附。

  [三六]是说隐士们不必再隐居避乱。秦末“四皓”隐居商山,作《紫芝歌》。

  [三七]是说文士们都大写其歌颂文章。如杨炎灵武受命、凤翔出师之类。宋文帝元嘉中,河济俱清,当时以为瑞,鲍照作《河清颂》。

  [三八]当官吏们忙着献祥瑞,文士们忙着献颂词时,农民却正苦得要死。望望,是望而又望。

  乾元二年春有旱灾,故农民盼雨。大家都报喜不报忧,这种情况是没人来反映的。

  [三九]布谷,催耕之鸟。

  [四〇]这句遥接前只残邺城句。淇上健儿,指围攻邺城的战士。淇是淇水,在邺城附近。

  [四一]城南思妇,泛指战上的妻子,不必妮定长安城南。这是用爱情来鼓励士卒作战的。

  [四二]战事一天不结束,战士便一天不能团聚,社会也一天不能安定,故杜甫有此愿望。杜甫当他表达对天下后世的迫切愿望时,总是在诗的结尾用“安得”两字。这里他是切盼他所表扬的二三豪俊能成为这样的一个“壮士”的。——关于这首诗的题旨,前人说法颇纷歧,且展开了争论。钱谦益以为“刺肃宗不能尽子道,且不能信任父之贤臣以致太平”,是有见地的,但句句都解作刺肃宗,却未免“深文”,且不近人情,违反诗的基本情调。不过,象浦起龙所说“钱笺此等,坏心术,堕诗教”,也是唯心的论调。因为问题是在于能不能恰如其分的说明作者写作此诗时的真实情况。如果杜甫意实在刺,我们便应当指出这是刺,不能因为“坏心术”而加以歪曲。——关于此诗写作年代,我因一时还难确定,所以注文一开始就用了“大概”二字。有的同志肯定此诗作于乾元元年三月以后,五月以前,还值得商榷。按《通鉴》卷二百二十一:“乾元二年二月,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围邺城……自冬涉春,安庆绪坚守以待史思明,食尽,一鼠值钱四千,淘墙及马矢以食马。人皆以为克在朝夕。”

  这“克在朝夕”与待所云“不日得”正相吻合,如作于元年三月,则其时九节度尚未围攻邺城,未免言之过早,不切实际。杜诗称人官爵,也很有变化,如乾无二年,郭子仪早已由左仆射改中书令,但《新安吏》却仍旧称他为“仆射”。由此可见,根据下称太子而称“成王”,来定此诗的写作年代,也是靠不住的。还有,王思礼加兵部尚书,事在肃宗乾元元年八月,见《旧唐书:肃宗纪》,如此诗作于乾元元年三月至五月,则杜甫何得预称王思礼为“尚书”?此尤为此诗必作于乾元元年八月以后之明证。其他姑不具论。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