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103、不见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二]。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三]。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米[四]。

  这是杜甫怀念李白的最后一首诗,题下有自注:“近无李白消息。”诗当作于肃宗上元二年(七六一)。按次年,肃宗宝应元年,李白卒于当涂,杜甫无诗哀悼,可能未曾作诗,也可能有诗而今已失传。

  [一]杜甫从七四五年和李白在山东分手后一直未见面,所以说“不见李生久”。佯狂,诈为狂人。李白的头脑原是清醒的,他的从永王李俶起兵也是为了保卫祖国,所谓“扫清江汉始应还”,决不象肃宗和他的一班爪牙们所想的是要帮助永王来夺取皇位。但这种赤诚和苦心,只有杜甫才能了解。

  [二]七五七年李白坐永王事,系浔阳狱,七五八年长流夜郎,七五九年行至巫山,遇赦得释,此后三年,漂泊于浔阳、金陵、宣城、历阳等地。即“世人皆欲杀”之征。

  [三]张上若云:“二句可括太白一生,品题甚确。”按上旬承上写李白天才,下句为李白抱屈。

  酒一杯,是说借酒消愁,即李白诗“举杯消愁愁更愁”。

  [四]在这种恶劣环境中杜甫担心李白在外,不免闯祸,所以希望他能回到故乡。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卷二十四引杜田《杜诗补遗》云:“白厥先,避仇客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彰明有大小匡山,白读书于大匡山,有读书台尚存。其宅在清廉乡,后废为僧坊,号陇西院,盖以太白得名。院有大白像,唐绵州刺史高忱及崔令钦记。所谓匡山,乃彰明之大匡山,非匡庐也。”《唐诗纪事》卷十八引杨夭惠《彰明速事》云:“元符(宋哲宗年号)二年(一〇九九)天惠补令于此,窃从学士大夫求向逸事,闻唐李太白,本邑人,居大匡山,杜甫诗云:‘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然学者多疑大白为山东人,又以匡山为匡庐,皆非也。今大匡山犹有读书台。”按唐郑谷《蜀中》诗“云藏李白读书山”,亦即指大匡山。黄鹤、钱谦益、仇兆鳌诸家皆以匡山为指九江的匡庐(庐山),是不对的。第一,太白蜀人,非九江人,如指匡庐,则“归来”二字讲不适。因为所谓“归来”,一般都指故乡说。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也是他由彭泽县回到他的家乡——柴桑而作的。况诗明言“头白”,则归来自应指故乡。第二,杜甫怀念李白,见诸梦寐,这时适在李白故乡,又长久不见,故急盼其归来,如指九江之匡庐,则杜甫自在四川,李白自往庐山,还是见不了面。本欲见其人,反挥之使去,这也不近人情!第三,称庐山为匡山虽始于六朝,然唐人一般皆称庐山。李白有《庐山谣》,不曰匡山谣。杜诗中如“巫山不见庐山远”,“似得庐山路”,“隐居欲就庐山远”,也都不说匡山。假如是指庐山,杜甫在这里完全没有任何必要不直说庐山而“自乱其例”的忽然又改称起“匡山”来。第四,白浪游各地,安陆、任城、金陵、会稽,皆其旧游处,为什么独独希望他回到庐山去呢?——清薛雪《一瓢诗话》云:“敏捷诗千卷(当作首),不过一时推许之词,如‘安得恩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之类,非直以敏捷为美事也。着以敏捷为美,则‘晚岁渐于诗律细’、‘语不惊人死不休’,又何谓乎?大凡人具敏捷之才,断不可有敏捷之作。温太原(温庭药)八叉手而八韵成,致有‘丝飘弱柳平桥晚,雪点寒梅小苑春’,上下情景不相属,竟是园亭对子,非以敏捷误之于?李青莲(李自)倚马而万言,未必果然。”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