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11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一],初闻涕泪满衣裳[二]。却看妻子愁何在[三]?漫卷诗书喜欲狂[四]!白日放歌须纵酒[五],青春作伴好还乡[六]。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七]。

  这是七六三年(代宗广德元年)春在样州作的。这年的正月史朝义自缢,他的部将李怀仙斩其首来献,并以幽州降,延长到七、八年之久的安史太乱,到此算是告一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听到这消息,所以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并仲口而出的唱出了这一首有名的六律。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看出杜甫爱国的精神,天真的性格,充沛的热情,而且可以看出他那“炉火纯青”的工力。全诗八句,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象说话一般,使人忘其为“回忌声病”的律诗,有水到渠成之妙,所以特别为人所爱读。

  [一]这六个字里面便包含着眼泪。人是远在剑南,消息是来得这样出人意外,而这消息又正是有关整个国家的大喜事,哪能不惊喜掉泪?称剑南为剑外,犹称湖南为湖外,岭南为岭外,乃唐人习惯语。蓟北,即河北。

  [二]这是痛定思痛、喜极而悲的眼泪。

  [三]这句应结合杜甫一家的经历来理解。杜甫和他的妻子都是死里逃生吃够了苦的,现在看见妻子无恙(时已迎家来样州),故有“愁何在”的快感。按白居易《人峡次巴东》诗云:“不知远郡何时到,犹喜全家去此同。”又《自咏老身示诸家属》诗云,“家居虽淮落,眷属幸团圆。”白未经大丧乱,尚且如此,杜甫这时的快感,就更是人情之常了。

  [四]漫卷,胡乱地卷起(这时还没有刻板的书)。是说书也无心看了。杜甫当时大概正在看书,情状逼肖。

  [五]放歌,放声高歌。纵酒,开怀痛饮。

  [六]春日还乡,一路之上,柳暗花明,山青水秀,毫不寂寞,故日青春作伴好还乡。这里青春是人格化了的。刘希夷《出塞》诗:“晓光随马度,春色伴人归。”此以下三句皆预拟将来的话。

  [七]二句即写还乡所采取的路线。即,是即刻。峡险而狭,故日穿,出峡水顺而易,故日下,由襄阳往洛阳,又要换陆路,故用向字。人还在梓州,心已飞向家园,想见杜甫那时的喜悦。杜甫自注:“余有田园在东京(洛阳)。”——浦注:“八句诗,其疾如飞,题事只一句,涂俱写情。生乎第一首快诗也。”——按《太平御览》卷六五引《三巴记》云:“阎、白二水合流,自汉中至始宁城下,人武陵,曲折三曲,有如巴字,亦日巴江,经峻峡中,谓之巴峡。”阆、白二水,即嘉陵江上游,社诗已峡,盖指此。若长江中已东三峡之已峡,乃在巫峡之东,杜时在梓州,不得云“从已峡穿巫峡”,注解多误。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