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120、释闷

  四海十年不解兵[一],犬戎也复临咸京[二]。失道非关出襄野,扬鞭忽是过湖城[三]。豺狼塞路人断绝,烽火照夜尸纵横。天子亦应厌奔走,群公固合思升平[四]。但恐诛求不改辙[五],闻道嬖孽能全生[六]。江边老翁错料事,眼暗不见风尘清[七]。

  这是一首七言排律。诗云“十年”,当作于广德二年(七六四)春。时复自梓州来阆州,拟由嘉陵江入长江出峡。释闷,犹排闷。所谓“排闷强裁诗”也。杜又有《遣闷》《拨闷》等诗。

  [一]逢天室十四年(七五五)至此凡十年。

  [二]咸京,即指长安。秦都咸阳,在京师(长安)附近,故变言咸京以便押韵。七六三年十月,吐蕃入长安。

  [三]二句用典。《庄子:徐无鬼篇》:“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途。”失道,即迷失道路。代宗出奔陕州,是为了避吐蕃之乱,不同于黄帝之访道,故曰“非关”。《晋书》卷六《明帝纪》:“(王)敦将举兵内向,帝乃乘巴滇骏马,微行至于湖(据同书《王敦传》,于湖即芜湖),阴察敦营垒。敦使五骑追帝,帝亦驰去。见逆旅卖食妪,以七宝鞭与之曰:‘后有骑来,可以此示也!’俄而追者至,问妪,妪因以鞭示之。五骑传玩,稽留遂久,而止不追。”

  (又见《世说新语:假谲篇》)代宗奔陕,有似于晋明帝之微服出行;但晋明帝尚有准备,有目的,代宗则只为逃难,因事起仓卒,故曰“忽是”。这两句都是用的反衬的手法。

  [四]二句婉而多讽。下二句正言致“升平”之道。

  [五]减轻剥削,是致升平的第一件事。辙,车行之迹。曹植诗:“改辙登高岗。”这里借言改变旧政,施行新政。

  [六]诛锄宵小,是致升平的第二件事。嬖孽,指宦官程元振。《通鉴》卷二百二十三:“元振专权,人畏之甚于李辅国。吐蕃入寇,元振不以时奏,致上(代宗)狼狈出幸。太常博士柳伉上疏(请)斩元振,上削元振官爵,放归田里。”故曰“能全生”。责代宗之护恶。

  [七]江,指嘉陵江。诛求应当改辙,却偏未改辙;嬖孽不应全生,却偏能全生,国事竟是这样出人意料之外,所以说“错料事”。这当然是在说反话,所以终不免有“不见风尘清”的慨叹。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