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144、古柏行

  孔明庙前有老柏[一],柯如青铜根如石[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夭二千尺[三]。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四]。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五]。忆昨路绕锦亭东[六],先主武侯同决閟宫[七]。崔鬼枝千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八]。落落盘据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九]。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元因造化工[一〇]。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一一]。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剪伐谁能送[一二]?苦心岂免容缕蚁,香叶终经宿鸾凤[一三]。

  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一四]。

  这和《夔州歌十绝句》当为同时之作,借古柏以自咏怀抱,正意全在未一段,此诗对偶句特多,凡押三韵,每韵八句,自成段落,格式与《洗兵马》极相似。

  [一]成都的武侯祠附在先主庙中,夔州的孔明庙则和先主庙分开,这是夔州的孔明庙。

  [二]这句写柏之古老。柯,枝柯。

  [三]二句写柏之高大,是夸大的写法。霜皮,一作苍皮,形容皮色的苍白。溜雨,形容皮的光滑。四十围,四十人合抱。

  [四]这两句是插叙。张上若云:“补出孔明生前德北一层,方有原委。”按意谓由于刘备和孔明君臣二人有功德在民,人民不加剪伐,故柏树才长得这般高大;柏树的高大,正说明孔明的遗爱。

  际会,犹遇合。

  [五]这两句再承三四句极力形容咏叹柏树之高大。赵次公云:“巫峡在夔之下(按当言东),巫峡之云来而柏之气与接;雪山在夔之西,雪山之月出而柏之寒与通,皆言其高大也。”宋人刘须溪认为云来二句当在君臣二句前,君臣二句当在云来二句后(仇兆鳌把这四句倒置,就是依据刘说的),实太生观大胆。因为这样一来,似乎是通顺些,但文章却显得乎庸没有气势,所以黄生斥为“小儿之见”。——这是第一段,是咏古柏的正文。

  [六]此下四句宕开,以成都古柏作陪。杜甫是去年才离开成都的,所以说忆昨。杜甫成都草堂紧靠锦江(《杜鹃》诗:“结庐锦水边。”),草堂中有亭(《寄题江外草堂》诗:“台亭随高下,敞熬当清川。”),所以说锦享(严武有《寄题杜二锦江野亭》诗)。武侯祠在亭东,所以说路绕锦享东。享,一作城,非。

  [七]閟宫,即祠庙。

  [八]仇注:“郊原古,有古致也。卢牖空,虚无人也。”窈窕,深邃貌。

  [九]此下四句收归夔州古柏。是说夔州庙柏生在高山,苦于烈风,不如成都庙柏之生于平原。

  落落,出群貌。因生在孔明庙前,有人爱惜,故曰得地,但树高招风,又在高山上,就更要经常为烈风所撼。冥冥,高空的颜色。

  [一〇]不为烈风所拨,似有神灵呵护,故曰神明力。柏之正直。本出自然,故日造化功。正因为正直,故得神明扶持,二句语虽对,而意实一贯。——这是第二段。由古柏之高大,进一步写出古柏之正直。

  [一一]这以下又宕开,借古柏之难载,以喻大才之难为世用。《文中子》:“大厦之倾,非一本所支。”古柏重如丘山,故万头牛也拖不动。

  [一二]二句中有着杜甫自己的影子。古柏不知自炫,故曰不露文章。古柏本可作栋梁,故曰未辞剪伐。这就杜甫为人来说,即不怕牺牲,与“我能剖心血,饮啄慰孤愁”,“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正是一副心肠。送,就木说,是移送:就人说,是保送或推荐。

  [一三]柏心味苦,故曰苦心。柏叶有香气,故曰香叶。这两句也含有身世之感。

  [一四]结二句吐出本意,但材大二字仍包括吉柏在年。在封建社会,一个真正想为国家人民作点事的人,是并不为统治者所欢迎的。古来,是说不独今日如此,从古以来就如此。——这是第三段。黄生云:“大厦一段,口中说物,意中说人。结句人物双关,用笔省便。”杨伦云:“大厦以后,寄托遥深,极沉郁顿挫之致。”白帝白帝城中云出门[一],白帝城下雨翻盆[二]。高江急峡雷霆斗[三],古木苍藤日月昏[四]。戎马不如归马逸[五],千家令有百家存[六]。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七]?

  [一]白帝城在山上,故云气从城门出。

  [二]翻盆,犹倾盆,形容雨势猛暴。

  [三]这和下句都是即景寓情,在这景物中便含有那个战乱时代的影子,不要单作景语看。江水暴涨,为峡所束,故声如雷霆之斗。

  [四]乌云大雨,笼罩山林,故日色无光。日月二字,复词偏义。

  [五]这以下四句,由大雨又说到人民生活。戎马,作战的马。归马,从事生产的马。《尚书:

  武成》篇:“归马于华山之阳。”逸,安逸,见得马亦压战。

  [六]是说人民死亡惨重,十分存一。有的死于征成,有的死于剥削。

  [七]连寡妇都剥削得精光,岂不重可袁痛,故曰袁袁。秋天是收获季节,秋尚恸哭,则春夏冬可知。何处村,是说付付皆哭,故不辨其究竟在哪一个村子里。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