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146、诸将五首

  汉朝陵墓对南山[一],胡虏千秋尚入关[二]。昨日王鱼蒙葬地,早时金碗出人间[三]。见愁汗马西戎逼,曾闪朱旗北斗殷[四]。多少材官守泾渭[五]?将军且莫破愁颜[六]!

  这五首诗是七六六年秋在夔川作,和《有感》五首都可以看作杜甫的政论律诗。这时安史之乱虽平,边患却没有根除,所以杜甫便针对当时武官们所存在的各种毛病,加以揭发讽刺,从而激动他们的爱国思想。有些事情不好直说,杜甫只好采取用两词写丑事,用典故代时事的办法,所以在理解上不免有些困难。这是第一首,写吐蕃发掘陵墓,譬告访将要加强防御,不要高枕苟安。

  [一]说汉朝,其实是指唐朝。朱瀚《杜诗详意》:“汉字作唐字看,千秋作当时看,便自了然。”皇帝的坟叫做陵,诸王以下的叫做墓。南山,即终南山,对南山,是说险固可守,又近在内地。

  [二]胡虏,指吐蕃。这个关是肃关。汉钥陵墓被发掘,如今千年之后又发生这样的事,所以说“尚”。

  [三]按广德元年,吐蕃入京师,劫宫阙,焚陵寝(《通鉴》二百二十三)。这两句便是实写陵墓被发掘之惨的。这是极可耻的事,故借用典故,意在激怒诸将的羞恶之心。汉楚王戊太子葬时,以玉鱼一双为殓(见九家注引《西京杂记》)。汉武帝的茂陵有玉碗,曾被人盗卖(见《太平御览:

  皇王部》十三引《汉武故事》)。《南史》卷六十九《沈熠传》:“炯尝独行,经汉武通天台,为表奏之曰:甲珠帐珠帘,一朝零落,茂陵玉碗,遂出人间。”诗本当说“玉碗出人间”才切合皇帝的陵墓。但和上句“玉鱼”犯重,故改用金碗。但也不是随便改用,因为金碗也是一个崔氏女子殓葬之物(见《搜神记》),故可通融。早时,今天早上,见得很快就被发掘,毫无保障。蒙,犹蔽上,是说蒙蔽于地下。

  [四]二句写吐蕃的不断入寇。见同现。七六三年十月吐蕃入长安。七六五年八月吐蕃又寇奉天,都是眼前的事情,所以说见愁。殷,赤色。唐人多以“殷”作“红”字用,如李绅《红蕉花》诗:

  “叶满丛深殷以火”,又杜牧《池州送孟迟先辈》诗:“晓日殷鲜血。”这句是说吐蕃势盛。闪动朱旗而北斗亦为之赤。

  [五]这句忧边防兵力薄弱。材官,武技之臣。多少,实际是说没有多少。

  [六]当时独孤及上疏说。“拥失者,第馆亘衔陌,奴婢厌酒肉。”(《通鉴》二百二十三)

  可见武官们的腐比,所以戒以“且莫破愁颜”。这一结,是用警戒的语气。

  韩公本意筑三城[七],拟绝天骄拔汉旌[八]。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九]!胡来不觉潼关隘[一〇],龙起犹闻晋水清[一一]。独使至尊忱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一二]?

  [七]这首责诸将的无用,不能制止外患,反而借助外力。韩公,指张仁愿,张封韩国公。神龙三年(七〇七)曾于河北筑三受降城以拒突厥。

  [八]这句即筑城本意,是说本打算制止外族的入侵。《汉书》:“匈奴自称为天之骄子。”《史记:淮阴侯传》:“驰入赵壁,拔赵旗,立汉赤帜。”此拔字所本。

  [九]二句讽刺今日诸将的无耻无能,意在激励他们向张仁愿看齐。岂谓,犹岂料,见得事出意外。尽烦,犹多劳。郭子仪收京,败吐蕃,皆借助回纥,故曰尽烦。回纥马,即天骄,翻然,犹反而。朔方兵,郭子仪所统。

  [一〇]胡来,指安禄山陷潼关及后来回纥和吐蕃为仆固怀恩听诱,连兵入寇等事。潼关非不险隘,然胡来不觉其隘,正是讥诮诸将无人。

  [一一]一行《并州起义堂颂》:“我高祖龙跃晋水,凤翔太原。”这句是以唐高祖的起兵晋阳来赞美广平王(即代宗)的收复京师的。钱笺引《册府元龟》:“高祖师次龙门县,代水清。”而至德二载七月,岚州合关河清三十里,九月广乎王收西京,因事有相似,故以为比。犹闻,是过去听说,现在还听说。

  [一二]至尊,指代宗。末句责诸将只知坐享太平,不图报国。与“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同意。这一结,用反问的语气。

  洛阳宫殿化为烽[一三],休道秦关百二重[一四]。沧海未全归禹贡,蓟门何处尽尧封[一五]?朝廷衮职虽多预[一六],天下军储不自供[一七]。稍喜临边王相国,肯销金甲事春农[一八]。

  [一三]这首责诸将不知屯田务农,以解决军食。化为烽,指洛阳宫殿焚于兵火。七五五年一毁于安禄山,七五九年再毁于史思明。

  [一四]宫殿都保不住,足见险不足凭,故曰休道(即不要夸口的意思)。百二,是说秦关(潼关)险固,二万人足抵当百万人。重,犹险也。

  [一五]二句紧接休道,言河北藩镇跋扈,国内并未完全统一。沧海,指淄青等处,蓟门,指卢龙等处。《禹贡》,原为《书经》的一篇,详述九州的山川、物产,这里的用法,和“尧封”一样,都是指版图说的。仇注,“周封尧后于蓟,故曰尧封。”

  [一六]衮职,指三公。当时武将及诸镇节度使,多兼中书令,平章事等衔,故曰多预。见得诸将恩宠已极。

  [一七]当时地方军阀,不知屯田积谷,但知加强赋敛和扣留朝廷粮饷,故曰不自供。

  [一八]王相国,王缙。广德二年(七六四)拜同平章事,迁河南副轊元帅。稍喜,亦不满之词。见得当时将帅,连王缙也不如,表扬王缙。所以深愧诸将。这一结,用鼓励的语气。

  回首扶桑铜柱标[一九],冥冥氛祲未全销[二〇]:越裳翡翠无消息,南海明珠久寂寥[二一]。殊锡曾为大司马[二二],总戎皆插侍中貂[二三]。炎风朔雪天王地[二四],只在忠良翊圣朝[二五]。

  [一九]这首责诸将徒享高爵厚禄,不知效忠国家。黄生云:“前三首皆道两京之事,此首则道南中之事,以回首二字发端,则前三首皆翘首北顾而言可知。他人诗皆从纸上写出,惟公诗从胸中流出,口中道出:而且道时之神情面目,俨然可想,所以千载犹有生气也。”扶桑,泛指南海一带。

  唐时岭南道有扶桑县,属禹州。铜柱,东汉马援所立,玄宗时,何履光以兵定南沼,曾复立马援铜柱(《斩唐书:南蛮传》)。

  [二〇]氛祲,即所谓“妖氛”。时南诏背唐与吐蕃连结。

  [二一]二句写南方朝贡断绝。正见氛祲未销。越裳,周代南方国名。唐时安南都护府有越裳县,翡,赤雀。翠,青雀。唐岭南道有南海县,属广州。其地出珠。

  [二二]殊锡,犹异宠。大司马,即太尉。唐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并正一品。当时中兴诸将中惟郭子仪、李尤弼曾进位太尉,所以你为“殊锡”。

  [二三]这句泛指一般将帅及节度使而带“侍中”之衔的。没有例外,所以说“皆”。唐门下省有侍中二人,正二品,其冠以貂尾为饰,插在左边。这两句和“将帅蒙恩译”(《有感》)、“高官皆武臣”(《送路使君》)同意。

  [二四]末二句勉励诸将,为国效命,恢复国家旧有的版图。炙风指南方之地,即前四句所说。

  朔雪,指北方之地。春秋称周天子为“天王”。天王地,即《诗经》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二五]翊,辅佐。这一结,用勉励的语气。——按《唐书:代宗纪》载:广德二年七月,太尉李光弼薨于徐州。九月,河东副元帅、中书今、汾阳郡王郭子仪加太尉,子仪三表早让太尉。《郭子以传》曾载其词,略云:“臣位为上相,爵为真王,恩荣己极,功业已成,太尉职雄任重,窃忧非据。”

  可见太尉一职的崇高。钱谦益谓此诗乃戒朝廷不当使中官为将,故以殊锡为指李辅国,未免歪曲事实。

  锦江春色逐人来,巫峡清秋万壑哀[一六]。正忆往时严仆射,共迎中使望乡台[二七]。主恩前后三持节[二八],军令分明数举杯[二九]。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出群材[三〇]!

  [二六]这一首赞美严武,责镇蜀诸将的平庸。永泰元年(七六五)四月,严武卒,杜甫无所依,五月,携家离成都草堂,因时当春后,又被逼离去,有似被驱逐,故曰锦江春色逐人夹。夔州地接巫峡,又时当秋季,心中复追念着知己的朋友,而这位朋友又是国家难得的良将,所以只觉得万壑生哀。

  [二七]严武死后,赠尚书左仆射(从二品)。天子私使叫做中使。望乡台,在成部之北。

  [二八]严武初为东川节度使,再为成都尹,最后又为剑南节度使,故曰三持节。节,符节,古之出使者,持以为信。魏晋以后,遂有持节的名称。

  [二九]军令分明,是说信赏必罚,令出如山。正因为这样,所以能“好整以暇”,常常饮酒赋诗(武与杜甫,有诗唱扣)。

  [三〇]赵次公云:“安危,安其危也。”接末二句亦即《奉待严大夫》诗所谓“重镇还须济世才”意。七六二年严武初镇蜀而罢,高适代之,即有徐知道之乱,及松、维、保三州之沦陷;七六五年武再镇蜀而死,郭英又代之,不数月即有崔旰之乱,英又反为旰所杀。末二句便是从这些事实中总结出来的理论。这一结,用提醒的语气。——郝楚望云:“此以诗当纪传,议论时事,非吟风弄月,登眺游览,可任兴漫作也。必有子美忧时之真心,又有其识学笔力,乃能斟酌裁补,合度如律,其各首纵横开合,宛然一章奏议。”(《杜诗本义》下卷引)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