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148、咏怀古迹五首(录三)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一]。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二]。揭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则且未还[三]。庾信乎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四]。

  借古迹以咏己怀,故题曰《咏怀古迹》,不是为咏古迹而咏古迹。第一首怀庾信,第二首怀宋玉,第三首怀王昭君,第四首怀刘备,第五首怀诸葛亮。我们这里选录前三首,一则因为五首并无一定的内在联系,再则后二首思想并不高,不如前三首还有着较多的作者自己的身世感情。

  [一]这一首自伤漂泊。首两句是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全部生活的概括。支离,犹流离。安史乱后,杜甫由长安逃难至鄜州,欲往灵武,又被俘至长安,复由长安窜归凤翔,至鄜州探视家小,长安克复后,贬宫华州,旋弃宫,客秦州,经同谷入蜀,故曰“支离东北风尘际”。当时战争激烈,故曰风尘际。入蜀后,先后居留成都约五年,流寓梓州阆州一年,严武死后,由成都至云安,今又由云安来夔州,故曰“漂泊西南天地间”。只叙事实,感慨自深。

  [二]二句即承上漂泊西南,点阴所在之地。楼台,或以为指社甫所居的“西阁”,或以为指白帝城之属,按杜诗:“殊俗状巢居,层台俯风渚。”(《雨三首》)又:“峡人鸟兽居,其室附层巅。”

  (《赠李十五丈别》)又《夔州歌》云:“闾阎缭绕接山巅,复道重楼锦绣悬。”则此处楼台当泛指当地居民,不能作为一般的楼台来理解。淹日月,见漂泊之久。五溪,在湖南贵州交界处。《后汉书:

  南蛮传》:“武陵五溪蛮,好五彩衣服。”共云山,是说共居处。此句见漂流之远。

  [三]这两句追究支离漂泊的起因。揭胡,指安禄山,禄山曾封东平郡王,玄宗待之,“恩如父子”(《通鉴》卷二百一十九张兴语),故骂曰“终无赖!”词客,杜甫自谓。这两句是双管齐下,因为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它既是自己咏怀,又是代古人——庾信——咏怀。本来,禄山之叛唐,即有似于侯景之叛梁,杜甫遭禄山之乱,而庾信亦值侯景之乱;杜甫支离漂泊,感时念乱,而庾信亦被留北朝,作《哀江南赋》,因身世颇相类,故不无“同病相怜”之感。正由于是双管齐下,所以这两句不只是承上文,同时也起下文。

  [四]上二句明自咏,暗咏庾信;末二句明咏庾信,暗自咏。庾信字子山,初仕梁,侯景作乱,信奔江陵,梁元帝即位江陵,遣信聘于西魏,适值西魏攻梁,陷江陵,信遂长留北朝,达二十七年之久,所以说他“平生最萧瑟”。信在梁时与徐陵齐名,“文并绮艳,世号徐庾体”,风格是不高的,及入北朝,风格始大变,因“常有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周书》本传并全载其文。所以说他“暮年诗赋动江关”。杜甫晚年在蜀,情况也差不多,他曾对一位幕名来访的客人说: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动江关,犹惊海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生活环境对作家的巨大影响。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五]。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六]。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七]?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八]。

  [五]此首因宋玉故宅的古迹而怀宋玉,想念其文采风流。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风流,言其标格;儒雅,言其文学。亦吾师,亦字,虽无不满之意,却极有分寸。

  [六]二句流水对,应一直读。因思其人,又身世萧条相同,故以生不同时为恨,以至怅望洒泪。

  异代,即不同时。

  [七]二句正写风流儒雅。归州、荆州都有宋玉宅,此指归州宅。归州在三峡内,故曰江山故宅。其宅虽存,其人已殁,惟留文藻,故曰空文藻。宋王《高唐赋》:“昔者先王(怀王)尝游高唐,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岂梦思,是说难道真是说梦吗?顾宸云:“岂字妙,何曾实有是梦,文人之寓言耳。”沈德潜云:“谓高唐之赋,乃假托之词,以讽淫惑,非真有梦也。”

  [八]最是二字,以楚宫为比,极力赞扬来玉。仇注:“俱泯灭,与故宅俱亡矣。”按仇说非是。俱泯灭,专对楚宫言,犹云全都毁灭,故当地舟人,指指点点,不知究在何处:反形宋玉故宅,乃如“灵光”之岿然独存。抑楚宫,即所以扬故宅,扬故宅,亦即所以扬宋玉。与李自“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同意。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九]。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〇]。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一一]?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一二]。

  [九]这首因昭君村的古迹而怀王昭君。写昭君之怨恨,亦即自写其怨恨。昭君名嫱,西晋时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石崇有《王明君词》。明妃即明君。昭君村在荆门山附近,按崔塗《过昭君故宅》诗:“不堪逢旧宅,寥落对江濆。”则唐时村中尚有昭君故居。赴字极生动,写三峡连山,势若奔赴。美其人,故奇其地。吴瞻泰云:“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敏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

  [一〇]二句概述昭君一身,不发议论,而感慨无穷。紫台,即紫宫或紫禁,天子所居。一去紫台,犹言一去汉宫。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指匈奴。《汉书:匈奴传》:“竟宁(元帝年号)元年(公元前三三年),单于(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后汉书:南匈奴传》云昭君字嫱),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请罢边备,以休天子之民。昭君号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为右日逐王。呼韩邪立二十八年,建始(成帝年号)二年(公元前三一年)死。子雕陶莫皋立,为复株累若鞮单于,复妻王昭君(按《后汉书》云昭君上书求归,成帝令从胡俗),生二女,长女云为须卜居次(居次犹公主),小女为当于居次。”这就是上句所咏的史实。

  青冢,即王昭君墓,在令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城南二十里。《太平寰宇记》:“其上草色常青,故曰青冢。”请宋荦《蹈廊偶笔》:“墓无草木,远而望之,冥蒙作滕(同黛)色,故云青冢。”朱瀚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一一]二句刺元帝之昏庸。上句承第三句,追叙所以远嫁异国之故。下句承第四句,言昭君死犹不忘故国。《西京杂记》:“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宫人皆赂画工,昭君自恃容貌,独不肯与,工人乃丑图之,遂不得见。后匈奴入朝,求美人,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帝悔之,而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毛延寿弃市。”

  省字,或解作约略,或以为是“岂省”的省文,按省识,犹觉识或解识,与“黑鹰不省人间有”、“秋来未省见白日”等省字意相近。是说假使当初元帝能发现画图之非真,解识春风真面,又何至有青冢独留、环珮空归之恨呢?春风面,言其美。环珮,妇女所珮的饰物。《史记》:“南子环珮玉声璆然。”

  [一二]未二句是说其人虽已亡,其恨犹传于千载之后。琵琶,本胡乐,推手向前日琵,却手向后日琶。作胡语,实即作胡音。《琴操》:“昭君在匈奴,恨帝始不见遇,乃作怨恩之歌。”按《乐府诗集》卷五十九《琴曲歌辞》有四言《昭君怨》一首,题作“汉王嫱”,不可信,当是后人同情昭君之作。又卷二十九《相和歌辞》《吟叹曲》有《王明君》、《王昭君》、《明君词》、《昭君叹》等,足见后人对昭君的普遍同情。——《贞一斋诗说》云:“音节一道,难以言传,有略可浅为指示者,亦得因类悟人。如杜律:‘群山万壑赴荆门。’使用千山万壑,便不入调,此轻重清浊法也。又如龙标(王昌龄)绝句:‘不斩楼兰更不还。’俗本作终不还,便属钝句,此乎仄一定法也。又杜五言:‘曲留明怨惜,梦尽失欢娱。’怨惜换怨恨,不稳叶,此仄声中分辨法也。”按杜《征夫》诗:

  “十室几人在?千山空白多!”不用群山而用千山,都确有道理,不是偶然。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