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180、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二]。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三]。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四]。

  大历三年(七六八)冬十二月,杜甫由湖北的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湖南的岳州(岳阳),这里有海内名胜洞庭湖和岳阳楼,一天,杜甫独自登上这座楼,没有问题,他并不是来痛哭的,但是壮阔伟丽的湖山和万方多难的现实,是这样不相称,这样矛盾,使他始而喜,继而悲,终而涕泗横流。

  这并不是杜甫的“大杀风景”,而是他的现实主义精神的自然流露。十几年前,杜甫写《登慈恩塔》诗时便说过:“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正可以拿来理解他这回登楼的心情。岳阳楼,在岳阳县城西门上,开元中张说所建,诗人孟浩然曾题过诗,李白也在这里写过诗。

  [一]洞庭水,即洞庭湖。昔闻其名,今临其境,言外见得这也是一件快事。

  [二]二句写登楼所见,极力形容洞庭湖的壮阔。坼,分裂之意。湖在楚之东,吴之南(大致的说法),若中分之,故曰坼。《水经:湘水注》说:“洞庭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其中。”

  这两句使用“当句对”法。

  [三]二句写登楼所引起的个人身世之感。跟上两句,一景一情,一大一小,一阔一狭,似极不相称、极不相干,其实是有着内部联系的。因为境界的空间,在一定情况下,往往能逗引或加强人们的飘零孤独之感。比如北朝民歌:“念吾一身,飘然旷野。”便是很好的例子。增加这位行人“一身飘然”之感的,不是别的,正是那无边的“旷野”。杜甫这年是五十七岁,困守长安时,他便患了肺病和恶性疟疾,在成都时,又患风痹,到夔州后,病况加重,右臂偏枯了,左耳也聋了,牙齿也一半落了,到这时,正是一身是病痛。我们不能轻易滑过这个“病”字,杜甫决不是无病呻吟的。

  [四]《通鉴》卷二百二十四:“大历三年八月,壬戌,吐蕃十万众寇灵武。丁卯,吐蕃尚赞摩二万众寇邠州,京师戒严,邠宁节度使马璘击破之。九月,命郭子仪将兵五万屯奉天以备吐蕃。朔方骑将白元光破吐蕃二万众于灵武。吐蕃释灵州之围而去,京师解严。十一月,郭子仪还河中,元载(当时宰相)以吐蕃连岁入寇,马璘以四镇兵屯邠宁,力不能拒,乃使于仪以朔方兵镇邠州。”据此,可知当时京师北面边防很吃紧,所以有“戎马关山北”的诺。关于这个结语,黄生曾解释说:“前半写景,如此阔大,转落五六,身世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结语凑泊极难。不图转出戎马关山北五字,胸襟气象,一等相称!”这话很有见地。所谓胸襟,即作者的心情,所谓气象,即洞庭的景色,洞庭湖大,杜甫也大,所以说“一等相称”。但他把这种“相称”看成手法问题,却是不正确的。没有思想作基础,是转不出来,或者说是转不到这上面去。同时,杜甫在写作此诗时,也并不是为了取得所谓“相称”才来这样“转”的。方回《瀛奎律髓》云:“尝登岳阳楼,左序毯门壁间,大书孟(浩然)诗,为书杜诗,后人不敢复题。”按郑谷《卷未偶题》云:“七岁侍行湖外去,岳阳楼上敢题诗。”

  则晚唐时已然。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