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福怀
北张镇(现名北张村),明清时长安县八大古镇之一。在汉代和唐代归长安县管辖,明代仍属长安县管辖在此设北张里,清代划归长安县姜仁廒管辖,解放后归细柳区在此设过北张乡。后归沣惠乡管辖。原北张镇所在地,现称北张村有东、西、南、北四个自然村。1998年有1406户,6092人,有耕地3472亩,主产小麦、玉米、棉花、蔬菜和水稻。
北张镇位于细柳镇之西南,沣河之东岸。沣河长安桥头街以北,离细柳镇5公里,距沣河300米,距桥头街1公里。据宋《长安志》记载:宋代在户县设秦渡镇同时在长安县沣河东岸设秦杜镇,两镇对峙。明清《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为:北张镇,长安县八大古镇之一。清代长安县所属西南乡各廒图地理名北张镇。
在周秦和西汉时代,西去关中的户县、周至、岐山和宝鸡等地官马大道主要有两条,一条经三桥向西过沣河再过渭河至西府各县。另一条是经细柳到北张镇,过沣河走秦镇再到户县县城,西出户县经祖庵镇到终南去周至、眉县等地。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周至担任县尉时经常由这条路出入长安。当时在细柳镇设细柳驿,前几年农民在村西沣河淘沙,因河床降低,沣河底显出过去桥墩基石,此基石究竟建于何时,未见历史记载,也未见文物工作者考古作出结论。但可说明古代去秦镇是经北张村向西过沣河的。据秦渡镇《三秦广济桥桥碑记》记载: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盐商李良贵出金200两亲自督工在秦镇东修建了广济桥,“梁成百眼,长亘一里”。1986年在老桥北建成钢筋水泥大桥。现位于沣河东岸的桥头村建村较晚,1998年只有43户147人,据北张村一些老年人讲清代末期才有此村。
北张村的形成据考证分析应在汉代既有村落。后秦弘治三年(401),皇帝姚兴率百官从长安城赴草堂寺听鸠摩罗什讲经是从秦镇沣河东岸开设渡口到达秦镇的,从此定名秦渡,唐代仍称秦渡。据历史记载,秦镇自古就是东西方向的交通要道,沣河西是京广杂货、土产粮油、山货特产的集散地,而沣河以东的北张镇则是长安县物资的集散地。直到20世纪70年代沣河桥仍是一座1米多宽,长度不到500米的石板桥,长安的百姓到桥西秦镇买户县的物资,户县的百姓到桥东买长安的物资。北张镇在明代初期已是长安县著名的大村,清代时东、西、南、北四条大街最为繁华。街中心十字南有大戏楼,北有城隍庙(明清建筑至今保存完好),商贾兴旺,店铺林立,行业齐全,各长约一华里。有百货店、布匹店、服装店、杂货店、药材店、纸张店、纸花店、粮食店、食油店,有棉花行、木器行、枋木行、铁器行、典当行,有旅馆、饭馆、车马店、中医诊所等商业店铺近百家。
北张镇城隍庙
北张村为传统造纸作坊集中地,所产“长安宣纸”历史悠久,颇有名气。相传唐代在这里专为皇宫造御纸,称为贡纸。直到清代该村仍每年给京城皇室进贡纸。这里有传统手工造纸业,多由南山一带收购构树皮,经粉碎泡制成上等宣纸、桑皮纸、麻纸等。南张村戏楼台镶有唐永徽年间村志碑石记有:天有好生之德,人当效之,网开一面,不绝珍禽异兽。南张一面,放南山之鹿,北张一面,放沣滨之麋。传说南、北张村为西汉时皇家组织捕捉和饲养动物者的居住点,后形成村庄。由于清代康熙年间广济桥的建成,沣河东岸桥头村集市贸易、商业服务业也就逐渐兴盛起来,作为长安县八大古镇之一的北张镇在清代末期也就慢慢衰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