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古镇关山

  王成义

  关山镇,位于阎良城区东15公里处的荆原尾端,地处蒲、富、阎、渭之交。2002年撤乡并镇,原康桥镇划入关山镇。现有面积85.1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35%,辖区耕地96000多亩,人口56301人。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儿自古就是渭北的一座重要城池。关山镇籍隶临潼,1987年8月划归西安市阎良区,自明万历五年(1577)设镇,至今已400余年。

  官马大道上的历史重镇

  关中平原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渭水由西向东而入黄河,南有秦岭太华,北有嵯峨黄龙,沃野千里,兵家必争。

  “荆山振臂于嵯峨”,自三原逶迤而东,到富平、临潼交界处为石川河冲断,故名断塬,再东延20余里,渐低渐没。清人韩文的《荆山记》曰:“荆山无石,不欲柔面媚人,自染脂粉;荆山无楼阁,不欲上下低昂,别生枝节。荆山多草木,正以逢春自荣,四时造物,不事打点;荆山多樵客,牧童自有知己,不问咸阳宫殿近果何如,淡漠闲远,家常自足。”关山就处于这不染脂粉以媚人,不哈腰低头以谄贵,全靠大自然的阳光雨露而草木茂盛、樵客牧童常乐的荆山尾上。其地北高南低,落差仅十余米,上可扬鞭牧马,下可捞鱼捉蚌。雨后天晴,登城远眺,东隐见洛水萦绕,西能望嵯峨雄姿,南有骊渭争辉,北有山屏斗耀。古时人烟稀少,交通不便,此处之险雄可略见一斑。古人以“关”为关口、要塞,引申为门户,“关山”之名即由此而来。“千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即用此意。

  据史载和实际考察,大约五千年前,这儿就是先民们繁衍生息的地方。就是现在,关山城周围还可找到灰彩陶片、陶罐和石斧等先民们的生产生活遗物。那时,塬上森林茂密、野兽出没,塬下清水长流、鱼儿嬉戏,关山先民们上原打猎采果,下原捕鱼捉蚌,在水边刀耕火种,顽强地与大自然搏斗着,开拓着这片古老而荒蛮的土地。

  20世纪末,曾有日本学者在中国科学院派员的陪同下到关山考察,发现地面实际景观与民国时航拍的“井田”形制竟大体相似,不同处只是现实地面多了一些小路、小渠和土壕。整个地面形状还真像奴隶制时的“井田模样”,关山、界坊、官道刘、南良等现代村庄极有可能在那时就有了村落的雏形。

  早在周族活动于岐山一带时,渭河北岸,荆山之下就由西向东形成了一条官马大道,由泾阳、三原,经官路、关山、固市、羌白、大荔,过黄河可到山西。秦汉隋唐时期,这条东西大道更为重要,由古都栎阳、长安、咸阳东通三晋,西去羌陇,均取此道,时称“东丝绸之路”。《尚书》载,周文王戡黎的重要军事行动即经关山走此一线。春秋战国时,为争夺河西之地,魏晋之西扩和秦之东进,关山更是必夺和必经之地。晋重耳归晋亦取此道。秦穆公十二年,晋国饥荒,大批秦粮取此道由雍至晋。公元前383年,秦献公迁都栎邑(今阎良区武屯镇官庄村一带)后,关山与栎阳隔河相望,仅距十多里,不仅为京畿之重地,而且是秦之灭魏的大后方。隋末农民起义中,李渊于617年起兵,由禹门口渡过黄河,南据大荔后,也是经关山这条官马大道直扑长安的。公元1130年秋,金军南侵,南宋朝廷派张浚率部阻击,在富平、关山地区与其激战数日。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蒙古军统帅木华梨由蒲津强渡黄河,占领大荔,又沿着这条官马大道长驱直入,打到凤翔。从此,关中东部即为蒙古军占领。公元1267年,栎阳撤县,关山划入临潼版图。

  几千年间,各路军马或战于关山,或经过关山东进西征,不仅因为关山地处交通要冲,而且亦因此处土地肥沃、农业发达,能为其提供充足的粮草和后勤保障。据史载,秦之郑国渠、西汉之白公渠、北宋之莱公渠均先后惠及关山地区。就是到了清朝中期,以上各渠相继废弃后,石川河左岸仍有石水渠、永丰渠、温水渠等常年灌溉着关山南部的大片土地。由于地平土肥,水利条件较好,关山地区历来就以农业著称,盛产小麦、五谷杂粮。史料记载,秦始皇时期,关山地区谷类作物亩产已达200多斤。

  明清时期,关山农耕经济曾得到长足发展,此处已成为人口稠密、交通运输繁忙、商贾云集的渭北大镇。辛亥革命前后,城内已有粟行、花行、布店、肉店、饭店、大车店、醋坊、糖坊、染坊、油坊、当铺、京货铺、杂货铺、木匠铺、中药铺、牲口市、线布市、坐堂诊所等各类店铺四五十家。群众可买可换、可欠可赊,十分方便。每逢集日,周围几十里的群众推车挑担,由四个城门鱼贯而入,或买或卖,或吃一顿羊肉泡,或串亲访友看热闹,正街中间常常人满为患,摩肩接踵,拥挤不前。街道两边空地上,时有杂耍、说书、曲子艺人、拉洋片者就地设摊表演,观者如堵,水泄不通,或平心静气,或拍手叫绝。全镇几十辆大车经常搞客货运输,东通韩、同、朝、合、澄,渡河可达山西;西经高、泾、三几县可到西安、咸阳和甘宁两省;南下渭南、潼关,北去富平、宜君都有大道可走。运出的是当地的粮棉线布和土特产,拉回的是茶叶、煤油、食盐、卷烟、绸缎布匹、洋碱胰子、笔墨纸张、京广杂货、铁锅铁铧、把杖扫帚、山货煤炭等生产生活用品,车主挣了脚钱,群众买卖更加方便。关山现存明崇祯年间“路毙碑”一块。碑文说关山久为渭北交通要冲,来往车辆、商贾、行人不断,常有病饿而毙于路者。时人立约,必须将亡者葬入镇东南之“义坟”,让其入土为安。1981年,关山城北发现唐天宝年间古墓一座,出土了胡人牵驼俑、骑驼俑、打马球俑等盛唐文物共计52件。关山镇古时交通之繁忙,商贾之众多由此可见一斑。直到1936年,陇海铁路通到西安,渭北这条官马大道才失去了昔日的重要作用,关山作为交通要冲和贸易中心的地位也逐渐日淡一日。

  渭河北边的关防要镇

  《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说,关山汉朝时就有城池,东西长约480米,南北宽约300米,后世之城均在此基础上修筑。《西安府志》载:“关山镇,界蒲、富、临、渭之交。旧名上寨,明万历初改为镇,建城池,为抚民厅驻扎,后废。”据有人记忆,关山旧城上石门额的落款是万历丁丑年,该年为万历五年,即公元1577年,关山设镇当在此年。

  长期以来,群众传说,北宋时曾有一王爷的后人到关山居住,关山城内外设置的很多地方仿照京城原制。城内除三街十巷外,还设有正东、正南、东北、正西、西南、西北六部,东西城门外开有正东、东南、东北、正西、西南、西北六路。此设置由宋元明清延续到民国,直到现在,一些老人仍以东北部、西南部称呼相应的地方。如何能有如此高规格之设置,虽一时无考,但传说能延续千年之久,肯定自有其道理。也可能王爷之后人在此居住确有其事,只是年远徵微,无从考察;也许像《西游记》中的齐天大圣一样,反映了先人们的一种希望和企盼。无论怎样,此种设置在同类城镇中实属罕见却是事实,这足以说明关山作为关防之镇的重要性。

  既是关防要镇,城垣定要雄伟坚固,易守难攻。关山城墙全用黄土筑成,三板一夯,硬如砖石,合作化时,人们掘其土肥田,常为其坚固感叹不已。历时300余载,虽经多次战火与风雨剥蚀,直到解放时关山城仍雄姿不减,巍然屹立,就是现在,丈余高的城墙残垣仍然冲天而耸,向人们诉说着这块土地上的风云变迁。解放时的关山旧城,东西三市里,南北一里半,周长九里三,基宽两丈多,顶阔八尺,高二丈有余。顶上有城垛,垛高过人,绕顶一周,上有炮眼,极易防守。城墙根外有旱台,台外有城壕。壕宽近三丈,深一丈有余,围城一匝。若遇暴雨,洪水从西北角入壕,由东南角引出,既排水,又护城,更便守防,真是巧夺天工,一举而三得。城之四角均向外突出丈许,形成一平台,名曰炮台。此台面平而阔,上有民国时土坯砌成的窑洞一面,可存枪械与食物。四面城墙中间各有城门一座,青砖砌成,白灰勾缝,上有城楼三间,供守城官兵之用。城门洞宽近两丈,深五丈有余,两道双扇大木门竖立其间。木门中间的城体上有一小窑,供守门者住用。城门日出而启,日落而关,闲杂人员概莫能入。城门内侧有“之”字形土坡可登城楼,外有砖木小桥架于壕上,若遇敌攻,拆桥关门,固若金汤。四门上方各有一青石门楣,东门为“洛水环清”,西门书“嵯峨拱翠”,南门写“渭北长城”,北门是“山屏斗耀”,字迹遒劲有力,寓意深远,彰显了古镇位置之显要和城墙之雄伟。

  建镇前,上寨之名的详情已不可考,但古之曰寨者多与兵事相关,可屯兵,可演练,可据可守,可储粮草,瓦岗寨、木柯寨无不如此。实际上,筑城建镇后关山作为临潼县渭北政治、经济、军事中心的位置也与日俱增,更为突出。明设抚民厅,清乾隆年间设二衙,民国时期靖国军在此设分县,300多年间,朝廷皆派官员进驻关山,督办临潼渭北十二镇的民政、治安、税赋等事宜。关山镇清末民初辖四十八堡,十三小村。城内有老爷庙、太白庙、玉皇庙、城隍庙、三义庙、演武场、文昌阁、书院、义仓、二衙、会馆等,这些设施在一般小镇绝难齐全。以上设施的存在,使古镇地位提升不少,关山俨然成了渭北的一座小县城,“关山二爷”也真成了这一地区老百姓的“父母官”。

  关山驻县丞,今有实物为证。省文管会主任王翰章先生说“临潼县分驻关山镇县丞关防”大印已被发现。其印长7.6厘米,宽4.5厘米,高8.1厘米,印面厚40厘米。印面右阳文篆刻“临潼县分驻关山镇县丞关防”十二字,共分两行,每行六字;印面左刻满文三行,文义同右边所刻;印侧左刻“同治四年十二月”,右刻“同字五百五十九”;印背右刻“临潼县分驻关山镇县丞关防”一行十二字。明清时,抚民厅和县丞驻地均在正街中心路北现镇政府处。按清制,县丞为正八品,关山县丞署设县丞一人、门子一人、皂隶四人、马夫一人、民壮四名,共计十一人。

  关山设镇后便于对临潼县渭北各镇之管理,同时由于镇处四县之交、临潼最北,又在咸阳、长安东通三晋的要道上,这就更增加了其军事上的重要性,使之成了兵家常争之地。

  崇祯八年(1635),明末义军会师荥阳后分路出击。李自成、高迎祥东下安徽,攻下凤阳,焚明室祖陵后西向入陕。高迎祥西攻武功、扶风。李自成东攻富平、三原以东,据守关山,在此处与曹变蛟激战数天。终因叛将高杰力助曹变蛟,自成兵败,由关山北撤,与高迎祥合兵后赴河南与张献忠会师。此次战斗中,关山地区受害不浅。

  1862年,陕西回民大起义,关中东部为重灾区,关山地处义军东西往来的大道上,多次受殃。关山地区人口损失大半,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商业倒闭殆尽,经济基本陷入瘫痪。直至解放后合作化前,关山城内仍废墟连片,残垣断壁随处可见。光绪三年(1877),关中大旱,颗粒无收,民众大批饿毙和逃亡,土地无人耕种,大片荒芜。关山城南城北更是人烟稀少,荒草过人,常有狼狐出没,人们称其为南草地和北草地。人少地多,荒而无种,但清廷皇粮却颗粒不减。有些农产为减轻负担,只要有人要地且替其纳粮,土地白送外还立约为据,永不收回。群众中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故事:说是一人有地数百亩但交不起皇粮,差役拘去后县官问之,他说没打下粮食。县官不解,问他地里种的是啥,他说“百亩刺蓟百亩蒿,还有百亩老爷刀”。(老爷刀为当地一种野草,杆粗而高)。这虽然是传说,但却反映了关山地区到处一片荒败的历史真实。清政府看到田赋税收受到极大威胁,遂鼓励山东灾民来此垦荒。此后数十年间,大批山东移民沿着官马大道来关山落户为业,在其周围建起了13个小堡子,为这儿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当地居民和山东移民的辛勤劳作下,到清末民初,古镇经济才得以恢复,昔日辉煌再度重显。

  只可惜好景不长,辛亥革命后不久军阀混战开始,关山又成兵家必争之地,人民群众再次受到战火摧残。先是“刀客”为患,人们难以安居。辛亥革命后西安随即光复,驻关山县丞闻风逃窜,一伙“刀客”乘机而起。这些人主要是一些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随身携带一把关山打制的刀子作为防身和格斗的武器。这种刀子长约三尺,宽不足二寸,刀背剑首,可刺可砍,十分锋利。“刀客”们成分复杂,良莠不一。有的逛庙会、下赌场、当保镖、贩私盐、闯关卡,蔑视官府,行侠仗义;有的则拦路抢劫、破门入户、杀人越货、鱼肉乡里、无恶不作,百姓苦不堪言,恨之入骨。时在西安的同盟会员郭自兴闻讯回乡,联络地方知名人士,组织丁壮百余人,利用关山逢集之机,缉捕“四名刀客”,在四个城门外处决。一天内连斩四恶匪,群众拍手称快,奔走相告,“郭自兴杀四门”的佳话不胫而走。

  民国五年(1916),军阀混战开始,渭北战事不断,关山再度陷入灾难。窃国大盗袁世凯的走卒陆建章祸陕多年。1916年胡景翼富平兵变后陆建章被迫离陕,投机分子陈树藩窃取了护国战争胜利的果实,督办陕西军务。陈在陕排斥革命党人,培植私人势力,力尽盘剥搜刮之能事,陕人切齿而恨之。1917年12月,高峻、耿直、郭坚首举反陈大旗。紧接着,曹世英、胡景翼在三原组织靖国军对陈作战,久攻西安不克而退据渭北。1918年4月,陈树藩勾结河南军阀刘镇华的镇嵩军入陕,由渭南渡河北上,矛头直指关山。陈将指挥部设在关山以东七华里的张店村,沿尖角、付马、南北良村、乔家、南宋、野赵、东樊、田市,直至渭河北岸,布军三四十里。与此同时,靖国军的郭坚驻防羌白,高峻据守关山,杨虎城、王祥生驻军镇东北的青寺、界坊,岳维峻、董振五、邓宝珊、李虎臣、康振邦等部驻关山西南的炮张、察李、相桥等地。两军对垒,剑拔弩张。4月下旬,镇嵩军向青寺、界坊猛攻,企图抄后路包围关山。杨虎城、王祥生严防死守,英勇奋战,使敌军寸步难进。后在靖国军各路人马的增援下,陈刘之军大败,窜到渭河南岸,杨虎城驻守关山。战事暂平,靖国军在栎阳开会祝捷,于右任吟联一副,悼念阵亡将士。其联曰:“百战功高魂魄归随秦塞月;三军泪坠哭声欲撼栎阳城。”由此足见这次战役之惨烈。1926年春,刘镇华再度入陕。已被国民革命军收编的麻振武叛附刘军,率部直逼关山,与李虎臣部激战后终占关山镇城;其部200余人驻在城内,野蛮粗横、无恶不作,人们至今对其余恨未消。1926年11月,西安解围,麻振武部被赶出关山。

  在以上多次战斗中,关山人民深受其害,生产受到极大破坏。靖国军在政治上支持孙中山革命政府,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其部下成分复杂,军风军纪实在不敢恭维。麻振武、刘镇华、陈树藩的军队则与土匪无异,烧杀抢掠无所不为。战争期间,各派军队拉锯般地来往于关山地区,粮饷草料就地征发,派夫拉差无日不有,群众房屋家具不是被充作工事,就是被士兵烧火做饭,生命财产毫无保障。镇城内房屋店铺被毁者过半,店铺倒闭、商贾逃离,到处残垣破壁;城外的青寺、界坊、张店等村更是被毁殆尽。十多年间,关山人民饱受军阀混战之苦,无不企盼云破天晴,日出东方,能过上平安而幸福的生活。

  四县之交的文化名镇

  关山的群众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由明至今关山一直是驰名百里之外的文化名镇。

  群众文化首推锣鼓。这里的各村各堡差不多都有锣鼓,数关山城内的最负盛名。鼓用上等牛皮蒙就,高可1米,直径三尺有余,配以大锣大钹,常以十多人围敲。其声音时而铿锵有力、威武雄壮、直冲云霄,有如山摇地动,令人热血沸腾;时而若泣若诉,仿佛流水清风,使人心旷神怡。逢年过节、婚嫁喜庆都是敲锣鼓的最佳时节,根据不同场合与对象选择相应的曲调。其鼓曲有“三战吕布”、“堆子调”、“南瓜蔓”、“架子鼓”等。

  另一种敲法就是“跑骡车”,此鼓更为绝妙。大鼓紧于车中,执锣钹者围坐四周。击手多束衣紧腰,头戴缨花,飒爽英姿。四匹壮骡拉车,梢三辕一,额缀彩缨,脖系串铃。驭手必选精壮后生,紧衣紧袖,身手利索,头裹白毛巾,脚蹬轻便靴,手执长鞭,鞭头系红,鞭杆装彩,英俊而威武。礼炮鸣过,鞭扬长空,似蛇如龙。那牲灵如通人性,闻鞭而奋蹄,昂头嘶鸣,先徐后疾,直至飞奔。同时,锣鼓骤起,欢声雷动。锣声鼓声串铃声,笑声叫声欢呼声,声声不断,溢满街巷。车到路直人稠处,必有几个头扎白毛巾,身着黑坎肩的年轻后生从人群里窜出,忽地腾身上骡,双手力击骡背,不停地翻腾转身,打着呼哨。四头牲灵口吐白气,四蹄腾空,如飞一般。到了转弯处,驭手脚手并用,执辕甩鞭,身轻如燕,只见人车稍倾,速度不减,飞驰而过,有惊而无险。围观者无不咋舌瞠目,惊叹不已。如遇数车比赛,更是雄伟壮观,刺激绝伦。此种骡车需要选车调骡,难度大、危险多,仅在迎亲、比赛、欢送参军入伍者时才耍,近几年来很少再见。

  还有一种敲法就是“蹩鼓”。此敲法融锣鼓、武术、舞蹈于一体,由清末关山城内的冉恒升引进并丰富充实。大鼓捆于木架之上,拴上绳索,套以头尾饰花之健牛。鼓手少许化妆,束腰紧袖,身柔如猿。鼓槌头系以彩绸,敲击起来燕飞蝶舞,如虹如霓。蹩鼓常用鼓曲有“双鞭”、“八仙过海”、“三战吕布”、“太平歌”等。随着锣声鼓点,鼓手要翻腾挪跃、屈蹲蹬闪,时而鼓上,时而鼓下,时而跃鼓而过,时而绕鼓而转,做各种舞蹈和武术动作,其名称有“回头望月”、“转身包脚”、“鼓上斤斗”、“鹞子翻身”等,场面恢弘热烈,催人奋进。观者如堵似潮,击掌叹之,欢声冲天。此鼓多于年节、丰收、喜庆时耍之,表现了关山人勇敢、剽悍、粗犷的秉性和企盼人寿年丰的美好愿望。1985年,“蹩鼓”参加临潼县春节调演获奖,同年被中央民间歌舞研究室录像录音,市电视台先后播出多次,颇受人们好评。2006年,蹩鼓申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除锣鼓外,还有芯子走马,此则表现了关山人的聪明、智慧和机巧。抬芯子亦称“闹社火”,其艺术性之高,包容之广,技巧之精,堪称群众文化艺术之最。芯子当推关山城内的最为有名,南北二街各为一体,两队芯子你先我后,确让观者大饱眼福。芯子装饰必须安全第一,讲究争奇斗巧,以巧为胜。其核心部分是钢铁制件,由能工巧匠选上等好材精心打制,成形后穿于方桌之中心,下坠以磨盘铁石等重物,以防侧倾。芯件外饰各色绸缎和花布,内设多种精巧机关。各式人物或立于枪尖伞顶,或坐于刀柄剑身,或悬于细线树枝之下,或跪于柳梢桃花之上。外人观之,命悬一线,危险异常,匪夷所思,实则是物、人、力的巧妙结合,极少失手。方桌四周紧以木椽铁棍,启动时由多人抬起,徐徐前进,故曰“抬芯子”。配合芯子演出的还有高跷、小跷、锣鼓、马故事、车故事、血故事等。十二时左右,芯子装好待发。几声礼炮响过,斗子旗迎风招展,前边开道,社火队紧跟其后,平稳前进,常常绵延数里不绝。扮饰内容常有《铡美案》、《游西湖》、《孙猴盗扇》、《三娘教子》等传统剧目,也有《梁秋燕》、《除四害》、《计划生育》等现代戏曲。立芯子者多为小孩,扮相俊美,衣着鲜亮,游于空中,或嬉或笑,或嗔或怒。观看者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而不能描其一处;人有百手,手有百指,而不能指其一端。芯子过处,人山人海,水泄不通,鼓响炮鸣,欢声不绝,整个镇城都沉浸在喜庆欢乐之中。

  芯子白天抬,走马则在晚上耍。苏赵、青寺、戴家等村走马久负盛名,其内容有狮子、旱船、走马、腰鼓、秧歌、大头和尚等。场子必选宽阔之地,粗绳系桩围成大圆,径达四五十米。开口处高搭彩门,门上遍插各色彩旗,几盏大汽灯悬于高空,照得全场如同白昼。开场锣鼓过后,引狮人纵身跃入场内,打一阵小红拳干净利索,观众拍手叫绝。之后,两只雄狮翻滚入场,跟着引狮后生的各种动作,摇头摆尾、前扑后坐、打滚腾跃、张牙舞爪,直至叼到引狮者手中的小绣球方才作罢。突然,锣鼓骤停,双狮退出,滑稽戏开始。表演者头戴硕大的和尚面具,反穿皮袄,腰别佛甩,手数念珠,神态滑稽,憨得可爱。柳翠则装扮妖艳,碎步轻盈,眉来眼去暗送秋波。二人配合默契,舞之蹈之,打之闹之,嗔之喜之,极尽挑逗勾引和嬉戏之能事。看得观众无不捧腹大笑,前仰后合。嬉戏刚完,号子声中飘出几条小船,仓内端坐妙龄少女,旁有老船公把桨划船。灯光高照下轻舟荡漾、渔歌互答、丝管齐奏;观众仿佛置身其间,如痴如醉,若梦若幻。小船退场,走马开始。突然,锣鼓大作,三声炮响,人喊马嘶,如同天裂地陷,两支马队鱼贯而入,列队亮相后,一字儿摆开,名曰“长蛇阵”。马上兵将个个精神抖擞,手持长短兵器,虎视眈眈,如临大敌。几十名马排子呼啸一声,风驰电掣般绕场一周,然后单劈、双劈、满劈、十字劈,生龙活虎,强悍矫健。灯光下,场内变幻着各种队式,计有“剪子交”、“福寿图”、“跑四门”、“扭门卷”“单辫蒜”、“里乐城”、“外乐城”、“线板子”、“卷席”等等,五花八门,散而不乱,齐而不死。万余观者眼花缭乱,如临战场,无不击掌而叫绝。

  群众文化的另一个重头戏就是自乐班和业余秦腔剧团。解放前,关山城内、付马、南房、乔家、苏赵等村均有自乐班和曲子班,多于农闲和婚嫁时演唱。农业合作化后,关山城内组织了业余剧团,最盛时达八九十人。大家农闲时晚上排练,年节时搭台演出,演出多在关山戏园。园有戏楼,筑于高台之上,三间一大拱,进深二丈有余,解放前西安的三义社、易俗社、集义社等曾多次来此演出。剧团琴师李德贤吹得一手好长号,开演前必吹无疑,人称“涨号”,声如雷鸣马嘶,穿云破雾直冲天际,可达十里开外,于关中东部堪称一绝。冯承信人称“九岁红”,七八岁即唱红渭北。剧团除演折子戏外,还排有《铡美案》、《忠义侠》《四进士》、《游龟山》、《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多个本戏,曾多次到韩城、临潼等地演出,在方圆颇有影响。演出前必贴“戏报”,几十里外的群众如潮水般涌向关山,戏园内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动辄可达几万。其热闹程度绝不亚于赶集过大会。

  古镇群众文化丰富多彩,实难尽述,只能挂一漏万,简述其概。

  太阳照在古镇上

  “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儿哪儿亮。”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使这个饱经沧桑的古镇见到了太阳,获得了新生。

  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就领导关山人民与各派反动势力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1925年,关山地区军阀混战,粮草军饷一摊再摊,常有兵丁夺门入户强索硬拿。人民群众忍无可忍,便四乡串联,肩扛杈把扫帚,涌入镇城“交农”,在镇政府前把征粮主任傅大有饱打一顿。此举虽扭转不了大局,但也消了群众心头之恨。1927年初,杨虎城部下的马青苑师部驻扎在镇西南的马家寨,其部的共产党员积极宣传群众,组织农民协会。经过秘密串联,这年3月的一天,各村群众代表、小学师生、驻军代表一千多人在马家寨小学前召开大会,宣布关山镇农会成立。会后举行游行,高呼“打倒军阀”、“打倒封建”等口号,队伍直奔关山二衙。1929年,时值年馑,饿殍遍野,群众卖儿鬻女,衣食维艰,而县佐徐联科却置百姓生死于不顾,照样盘剥搜刮,横征暴敛。农民协会组织群众再次“交农”。四十八堡群众说动就动,涌入关山镇城,在二衙内生擒徐联科,后将其处死于阎良镇南的野地里。遂后即开仓放粮、搭棚舍饭,救济百姓。

  1927年,许权中旅北上受挫,驻军关山镇,在此成立了旅党委,此乃关山地区第一个军队党组织。许旅在关山不扰民、不逛街、不派夫拉丁,公买公卖,军纪严明,深得民心。1928年冬,本镇东孙村孙玉亭从富平第一高小毕业返乡,经秘密联络,和陈志宗、石岳泰成立了党小组,关山地区第一个地方共产党组织由此而生。1936年“西安事变”后,红军的一个连驻进关山小学。战士们虽然衣衫破旧、食不裹腹,但军纪十分严明,不入民房、不扰民产,深入村寨宣传抗日图存、救国救民的道理,群众十分欢迎。由此,关山很快形成支红热潮,群众送给红军粮食数万斤,可红军只收五六千斤,且均按市价收购。当地青年李振才、刘福录、陈志龙、陈印生等积极报名参军,与红军一起开赴抗日前线。

  抗日战争时期,关山救亡运动十分活跃,关山小学成了民主人士和共产党员活动的中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寇大举入侵,当时在西安、尧山、咸林上学的关山籍民先队员(中国民族解放先锋队)纷纷回乡组织民众,宣传抗日救亡。武笠青、傅春玉、张守一等在关山小学油印《大众周刊》,散发于民众,痛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恶,揭露伪政权的贪污腐败和消极抗日的行径。大家常以关山小学为据点,开会学习、分析形势、研究对策,组织学生上街张贴标语、抵制日货、大唱抗日歌曲。1940年前后,国民党反动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形势骤变,关山地区党组织按照“隐蔽精干,长期潜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由公开转入地下。在外地的共产党员李生枝、武笠青、傅春玉等先后回到关山。他们根据各自条件,利用多种关系,团结进步青年和地方绅士,与渭北恶霸秦颂丞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使其罪恶势力终未祸及关山,关山百姓免受更大的苦难。同时组织群众抗粮抗捐,反对苛捐杂税和滥征乱派,保护了当地群众的利益。

  斗争的残酷使人民群众认识到了要把抗日救亡运动进行到底,避免亡种亡国,就必须办好教育,培养大批革命力量。本镇界坊村民主人士郭宇晴、郭自兴先生四处奔波,筹划创办初级中学。全镇四十八堡群众积极响应,拆除庙宇200余座,自动投工投劳,终于1940年办成初中一所。取“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和四县共同维持之意,校名为“四维中学”。学校一建起,就成了共产党人、民主人士、进步青年活动的秘密场所。共产党员史青云、雷幼绚、史卓生、焦棋宝,民盟盟员冯树梅、孙毓荃、常仲希、赵曼青等先后到学校,以教书为掩护,宣传抗日救国,发展党的组织,进行革命活动。在郎瑞亭同志的领导下,焦棋宝很快建起了三原——西阳——大程——阎良——康桥——关山的地下交通线,沿途发展共产党员,递送宣传材料,组织革命活动。在校学生秦克家、宋岐、张永宁、马振南、张恩堂、张志文、孟世明、王贵女、王文英、任敏政等十多人先后被发展入党。1944年,国民党为了扩大内战,大力鼓吹知识青年从军,由于党做了大量工作,四维中学竟没有一人报名。

  对关山地区共产党的活动,国民党县党部渐有觉察,扬言该地定有异党,关山中学师生已全部赤化,要统统逮捕。面对此形势,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关山中学和关山小学的百余名师生于1949年随解放军北上,不少人由此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49年2月,我西北野战军在关中东部发动春季攻势,驻关山的国民党三十九军闻风而窜,伪镇政府和派出所人员也如鸟兽散。地下党员傅春玉、李生枝很快回到关山,与梁汉章、王成章等组成“临时工作团”,维持地方秩序。2月19日,野战军第二纵队十六支队前哨骑兵八人来到关山,找到共产党员焦棋宝、李生枝等人了解情况,为解放关山做最后准备。2月24日下午四时许,十六支队浩浩荡荡进驻关山,古镇第一次获得新生,百姓敲锣打鼓,欢呼雀跃。紧接着,二纵队队部亦进驻关山,副政委王恩茂、政治部主任左齐约见地下党员李生枝,组建了关山新的政权。月余后,国民党军队大肆反扑关山,十六支队随即北撤。当时关山仓存1700多石小麦,新政权组织近200辆大车和数千群众,往返两次,把粮食全部运往韩城、合阳一带,群众支前支军热情空前高涨。4月下旬,西北野战军再次南下,占领古镇。关山区政府经过改组也于5月初回到关山。至此,关山成为临潼县解放最早的一个镇,关山人民从此获得了新生。

  小康路上的示范镇

  建国后,历经土改、合作化、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等运动,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关山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了一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也有程度不等的提高。但在前进的道路上,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

  关山地区十年九旱,伏旱尤烈,兴修水利便成为头等大事。1954年,全镇群众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肩挑手抬,硬是在温泉河上修了座小水库,使塬下3000多亩土地得到有效灌溉。1965年,渭河东方红灌区通水城南,四年后又抽水上塬,再加上多年打成的机井,全镇6万多亩耕地基本变成水浇田。

  由于地处荆塬之尾,塬上塬下之间多是沟壑坡崖,耕作困难,有水难浇。1978年,关山人民在兄弟公社的支援下,开展了史无前例的“荆塬大会战”,经两年苦战,500多亩沟坡变成了平整的水浇田。目前,镇上正投巨资,对地处温泉河、石川河畔的樊家、康桥两村的沟壑崖坡地进行同样整治。现在的关山塬上塬下地平如镜、路直渠端,堪称农业生产的“白菜心”。

  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科学技术的推广,优良品种的引进,农业机械的使用,全镇棉粮产量有了显著增加。但到1979年,全镇人均现金收入仅有109元,分配原粮443斤,只能勉强解决吃饭问题。若遇天灾人祸,不少人家就会短衣少食,陷入困境。全镇村容村貌变化甚微,有些村庄的残垣废墟依然如故。人们行路难、吃水难、盖房难,生活窘迫,如有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的花钱事,更是束手无策,难上加难。

  这究竟是为什么?古镇人民在思索,党中央、国务院更在思索。

  解散公社,分田到户。这一农业生产关系的大调整惠及神州大地,更为古镇插上了腾飞的双翼。

  “要想富,先修路”。1987年8月,关山划归阎良区,首先修通了15公里的阎关大道,随即对开班车,风雨无阻。20世纪90年代完成村村通油路和镇城一环工程。进入新世纪,村组道路普遍硬化,关山汽车站很快落成。铁路西延线、西韩线穿境而过,火车站紧在镇北。全镇交通和出行十分便捷。现在,每天60多班汽车往返阎良、临潼、西安与关山之间,出租车招手即停,随叫随到,行路难、出门难早成了历史。作为全镇中心的关山街更是面貌一新。1998年,横贯南北30米宽的街心水泥路开通,2002年,北新街和集贸市场相继落成,城区面积一下子扩到4平方公里。今天的关山街道路已全部水泥化,街巷整齐,村舍俨然。全村有机械加工修理19家、大小商铺百余户,从业人员500余人,每逢三、七、十集日,人山人海、商贾云集、购销两旺,呈现出从无有过的繁荣和昌盛。

  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交通的便捷,为古镇的腾飞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经过多年探索和认真分析论证,镇党委政府终于找到了促进关山经济快速发展的三个支撑点。这就是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不断提高现有耕地产出效益;以小城镇建设为龙头,发展商贸业,以商富镇;大抓企业技术革新和招商引资,以工强镇。

  如今,“秋夏两料、小麦玉米”,这一古老的种植模式在关山的大地上已被完全打破,瓜、枣、奶、粮、棉多业并进,蓬勃发展,前景日渐看好。小麦保吃饭,玉米搞养殖,甜瓜、相枣、棉花则是关山人的“摇钱树”。现在全镇的农业生产结构大体为:甜瓜4万亩,相枣1.5万亩,奶牛6600头,棉花4.3万亩,粮食10万亩。此结构彻底改变了单一的种植模式,显著地提高了产出效益。特别是关山甜瓜,以其汁多、味甜、清脆、产量高、上市早、耐储运而享誉四方,畅销周边十多个省市。仅此一项,一料就可使群众实现收入1.2亿多元。镇政府除在资金、政策、技术上对瓜农大力支持外,还把“馥康”牌甜瓜注册了农产品商标,决心将其做大做强,使渭北古镇变成“甜瓜之乡”。在城镇建设方面成绩更为显著,道路硬化、新街开通、市场落成、环城路通车等,有目共睹。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湖南乳业有限公司二厂区建设项目成功落户古镇。投资1280万元的航城面粉有限公司扩建项目,日加工原粮可达350吨。投资1030万元的双超面粉厂工程已正式启动。目前全镇共有工业企业百余家,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六家,5000余人从事加工、餐饮、服务、运输、商贸、建筑等工作。另外,近几年劳务输出方兴未艾,外出打工已成潮流,全镇有数千人劳作于全国各地,此亦成为农民增收的不可忽视的来源之一。

  功夫不负有心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古镇关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5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5.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450元,2006年6月,关山镇被市发改委评为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十强镇。现在,关山人民正意气风发,热火朝天地改水、改厕、改路,整治村容村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兴未艾,如火如荼。关山人民正朝着这个既定的目标阔步前进。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8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9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

  • 建国以来刘志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收录对刘志丹同志的研究文章,包括《论刘志丹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刘志丹在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刘志丹对西北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的贡献》、《共产党人的楷模》、《刘志丹在黄埔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