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草滩古镇

  胡世俭

  幼时,父亲常常给我说起,祖辈们在清同治年间(1862)由湖北一担挑,辗转千里,逃荒到草滩落脚,创业的艰辛,这种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催我上进。后来,我又在草滩地区工作了30几年,目睹了古镇的沧桑巨变,使我思绪万千。

  草滩镇(2002年8月已改为草滩街道)位于西安市城北10公里,东至灞河,与灞桥区的新筑、水流为邻;北依渭水,与高陵县、咸阳市交界;南与徐家湾街道毗邻;西与汉城街道、现代农业开发区接壤。占地面积41.04平方公里,辖33个行政村、69个村民小组、两个社区,总户数7927户,总人口27215人。

  古镇建置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在渭河南岸草滩地区设官渡,渡运同关(铜川)煤炭,炭庄附近聚集庄户,称草店子(现草滩草店村)。清顺治年间(1644)渭水北移,再现草滩街处形成“鸡心滩”,在此设炭码头。清乾隆年间(1736),一次特大洪水,使渭河河床又向北移2公里,南岸河滩急剧扩大,河滩野草丛生,蒲草高出人头,密密匝匝,茫茫无际,滩阔草深,人烟稀少,豺狼出没无常,夏季蚊蝇猖獗,令人生畏,故此地得名为“草滩”。清乾隆十五年(1751)开始建草店炭码头镇,离现在已有254个年头了,清嘉庆年间(1796)称“草炭镇”,清末名为“草滩镇”。

  清乾隆年间(1736),长安、咸宁两县仍辖于西安府,以鼓楼为界,东归咸宁,西归长安。《咸宁县志》记载,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在城外分置30个社,正北有午门、百花、伍家堡、北辰等社。当时草滩地区隶属关系已无法考究。据《长安新志》记载,光绪三十三年(1907),咸宁县城外设29个仓,其城北设百花、五龙、北辰三仓,以后增设了马场仓。时至清末民初,草滩地区分别辖于五龙(管辖14个村),北辰(管辖20个村),马场(管辖8个村)三仓。清同治元年(1862),回民起义,并占领渭北各县,草滩也被义军占领,从而控制了面向南北的交通枢纽。此时陕甘总督左宗棠率兵镇压。战事结束,改草滩为镇,并派兵驻守。光绪二十五年(1900)慈禧、光绪来西安避难,派升允任陕西巡抚(相当省长),并加强对草滩地区的统治,于光绪二十八年(1903)至三十二年(1907),咸宁县在草滩街设立县丞署,丞署佐县知事(相当副县知事)主要管理民政、治安、赋税等事务,后因财政困难而撤销。

  辛亥革命后(1912年),撤销咸宁县建置,并入长安县,仍沿用清制。从1913年起,在长达30多年的岁月中,长安县的上层机构名称及辖区几经更改和变动,但县以下的草滩地区仍从属于长安。民国15年(1927)12月,于右任任国民联军住陕总司令兼陕西省主席时,改县知事为县长,并在一些县的重要地方设立县佐(副县长级),由省委派授县长领导。那时,长安县在今草滩街设立了县佐公署(也称分县),主要办理当地辖区内的巡检、弹压、救灾、催征赋税、建设、协助县长指挥警务,处理违警案件。20世纪30年代初,长安县以下就设置了联保、保、甲等机构,加强对老百姓的统治。民国24年(1936)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国民党政府为加强防共、反共的政策,在陕西省积极推行保甲制度。草滩地区设置了联保处,驻地现在庙张村,后迁至草滩街,到了30年代中期,改名为乡公所。民国33年(1945),长安县下辖草滩镇地区的渭滨乡(驻地草滩街)共设6保,124甲,管辖区75个村,1882户(包括现在草滩街道的全部及现在徐家湾街道的庙张、河址西等村)。其机构设置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夕。

  渭河航运

  古都长安坐落在渭河流域的中部,渭河自西向东横贯八百里秦川,他融溶了秦岭北麓的各个支流,又容纳了渭北的泾河、石川河等主要支流,东下潼关注入黄河,是关中平原的主要水运航线和经济动脉。

  渭河航运,源远流长,周初即有水运。《诗经·大雅·大明》已有“亲迎于渭,造舟为梁”的记载。春秋时期,渭河水运有了发展,《左传》“秦输粟于晋,自雍(秦都)及绛(晋都)相继,命之曰泛舟之役”的记载。进一步证明早在公元前6世纪现辖境内的渭河即有水运过境。秦统一六国后,渭河下游一直是一条重要的水上运输线,西汉时,高祖刘邦在渭河沿岸和长安附近设立了许多仓库,主要接纳从关东运来的粮食,每年约100万石左右,主要靠渭河航运。汉武帝时,漕渠凿成通航后,渭河航运逐渐萧条。唐末,京都东迁,漕渠日渐湮没,渭河航运再次复苏。明朝洪武年间,朝廷就以渡运同官(今铜川)煤炭为主,在渭河南岸,草滩镇的草店村设有官渡,草滩码头就已初步建成,渭河航运有所发展。到了清康熙执政后(1662),由于国内统一,政局稳定,又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得农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关中人口剧增,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商贸业有所发展。长安对外交通单单依赖陆路马车运转,已远远不适应了,致使长安与潼关运输线上车辆拥挤不堪,道路堵塞,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为渭河航运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自清乾隆之后(1736-1795)的59年中,渭河航运有了较大发展,当时的航运路线是从黄河入渭河,途经朝邑、大荔、渭南、临潼、高陵等县而到达终点站——草滩镇。航运货物:上行以盐、炭、铁和京货为主,下行已木材、毛皮、药材、粮食、棉花为主。沿河城镇非常富庶,如韩城、阳、潼关、华阴、华县、渭南等,尤以终点码头草滩镇为最甚。

  清同治元年(1862)陕西回民由渭南起义,自东向西发展,关中除长安回民外,几乎全部参加起义,声势浩大。回民起义军由东向西撤往甘肃,并于甘肃回民起义军会合一起,沿临潼、高陵、泾阳,三原向西挺进,其边锋所至指向草滩,使渭河航运受到严重破坏。同治六年(1868),西捻军又攻入陕西关中直达周至。当时,除长安城未被攻破外关中东部各县城均被攻占,草滩这个水陆码头重地,更不例外。战争使草滩一带的店铺、民房惨遭焚毁,人民伤亡不计其数,迫使渭河航运停止。清政府派左宗棠率军入陕,迫使西捻军渡河入山西直隶,左宗棠又进驻甘肃,以陕甘总督之职镇压回民起义。由于战争,军需供应之需要,人民群众又开始重操渭河的航运事业,自清同治八年(1870)后,渭河航运开始复苏。清末民初,草滩码头已具相当规模,渭河航运进入鼎盛时期。

  每年盛水期,商船昼夜穿梭,两岸灯火通明,沿河景色异常壮观,草滩码头一派繁荣,街道商店货栈林立,四方商贾云集,货堆如山,人流如潮,行人南来北往,货物转运,车水马龙,逢集每日人口流量可达数万人。此时,清政府在草滩街专设置了厘金局,以赚取可观利润。

  清末民初,草滩渭河航运出现繁荣景象的原因有三:第一,草滩地处渭河与灞河的交汇处,是古长安的北大门,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清代中期,长安已成为陕西的政治、经济中心,又是西北与东南各省联系的枢纽。那时,长安通往西北的主要交通线有三条,一是由长安西上咸阳、礼泉、乾县、永寿、彬县、长武,经平凉通往兰州。二是由长安向北经草滩、三原、富平、耀县、正宁、庆阳、银川通往宁夏。三是由长安向北经草滩、三原、耀县、铜川、宜君、黄陵、富县、延安、米脂、绥德、榆林、神木、准噶尔到达归绥(内蒙古当时称绥远省)。它联系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来往商人主要依靠骡马和骆驼运输,凡从事这种长途跋涉搞运输的人,被称为“走口外客人”,从业人数相当多,所运货物都集中在草滩,然后顺渭水东下经黄河或运河运往上海和北京。第二,山西人民当时多食山西潞盐,亦有食陕北花池盐,甘肃青盐(质好但价格昂贵,故民间以潞盐为主),因潞盐、炭、铁都由黄河禹门口下水入渭河,逆水上行较为方便,且运费较陆运价格便宜,商人以选择水运者多,渭河航运的兴起,草滩又是终点站,是距长安最近的口岸。第三,清政府在经济繁荣的基础上抓紧增加税收,于是在长安设立了许多管理经济的专门机构,名目繁多,如马道、茶道、粮道、盐道、政府专卖等。那时,凡是做地方封疆大吏,如总督必须兼任兵部左侍郎,陕甘总督兼管西北马道和盐道,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又管经纪商务。长安设置巡抚衙门(今北院门市人民政府),巡抚兼管粮道、茶道、盐道等。其中茶叶行销量最大。由于长安城内奇人居住最多,少数民族喜欢喝红茶,但茶叶必须在西北地区加工制作。陕西巡抚将茶叶加工拨给泾阳县加工炮制。陕南所产茶叶,人担车推到泾阳加工,再向西北各省远销,来回往返,草滩是必经之地。还有西北盛产的甘草、半夏、枸杞、当归等,中药材也需要加工外销。陕西巡抚将加工业务拨给了三原县,从加工到分运送到全国各地,也都必须经过草滩。

  另外,商贾的大批京产杂货,京津布匹以运量大,启运方便和运输费便宜的水上航运远销西北各地,以赚取更大利润。草滩又是渭河航运的终点和各种货物的重要集散地,渭河航运的勃兴势在必然。

  水陆码头

  清末明初,草滩镇地处渭河航运的重点和长安南北陆路交通要道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逐步形成了渭河流域规模宏大的水陆码头。那时,草滩及镇东到东滩(今柳树林村),西接西滩(今东兴隆),东西横贯2公里;南至九龙渠(幸福渠),北濒渭水,南北长2.5公里。沿河码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专用码头,俗称上码头,地址在今汽车站——农具厂,占地约150亩左右,为专门下煤炭和生铁的码头;下码头(现在在贾家滩北),是堆放盐和碱的专用码头(较早设在李家街)。那时,运送炭、盐、碱、铁是用专用的大船,称盐炭船,其载重量一般在40-50吨。上下码头均由政府直接管理。第二类为南北渡口,全系平板木船,大小船约20多艘,用以摆渡南北过往车马和乘客(当时旅客多乘轿车,俗称趟子车。系用骡马拉的戴轿顶型的车,只拉旅客,不拉货物),西安距三原45公里,旅客必须经此渡口过河,大都在草滩憩息并就餐,饮食行业得到较快发展。摆渡码头每日不停,若有专差和八百里加急转送,随到随渡。第三类码头是专门装运日用百货和旅客等,它以小帆船为主,载重量较轻,但运费昂贵,即使遇到干旱季节,仍可照常通航。此间,渭河航运上行多以京货盐、碱、炭、铁器为主,下行多以木材、羊毛、牛皮、棉花、粮食、水烟等为主。此外,宝鸡、甘肃出产的木材,常以放筏形式沿渭河东下至草滩,然后运往长安和渭北各地销售。那时,草滩设有大型木材厂五家,如复兴木材厂、肖家木材厂等,其厂占地10亩以上,木材堆积如山,生意十分兴隆。

  为了方便物资交流当局官府规定每旬三、六、九或二、五、八为集市日,每逢集市官府即派官员收税,除了正式规定的集日外,每天早晨还有露水集,即日出开市,早饭散集,以解决码头工人、居民买菜购粮等问题。此外,还设有“人市”(即作工日出卖劳动力的人),供临时急需劳动力的人雇用,又是穷苦人糊口谋生的一种出路。集市区设有较大饭馆八家,大烟馆六家,旅社五家,还有供车马住宿的大车店、供住骆驼的骆驼场等。到了民国初期,草滩镇地区的经济仍呈发展势头。镇街区商业兴旺发达。那时,有粮、花行20余家(将大批粮食和棉花由草滩装船东运潼关、洛阳等地,再用火车转运上海),中药铺八家,西药房二家,枋店(棺材店)五家,京货铺(专售绸缎、布匹的店)四家,杂货铺(卖点心、南糖、食品、烟酒、水旱烟、火纸等)22家,各种店、堂、坊、馆总计94家。还开设有租赁书店兼办书刊业务。镇内还设有戏院一所,民盛社、新民社等戏院演出,西安著名的易俗社、三意社、正意社等专业剧团也光顾演出。此时,亦有西方国家的传教士来陕西普遍设立天主、基督教等教堂,草滩镇设立了天主教堂两所,天主教学校一所,其中最大的教堂占地20亩(即现在夏家堡小学校址),星期天,过礼拜的信徒络绎不绝。

  草滩的繁荣,吸引了更多的客商和行人,除了山西的盐、炭、碱、铁器以外,河南、河北、山东及黄河下游各地的货物纷至沓来在草滩码头靠岸登陆,就连远渡重洋的美孚石油、亚细亚油也都在此上岸批发销售。一日内货船靠岸不少于60艘,多则高达百余艘。每当货船靠岸(盐炭船每艘载重量40-50吨),一派繁忙景象。车马密集,人力车数以百计,装卸工匆忙卸货,通宵达旦。运货马车、人力车充满大街,南北大街车水马龙,东西大街人流如云,摩肩接踵,夹道两边小商小贩比比皆是,鼎盛时期的码头、集市每日人流量高达十万之众,名闻西北和华北,已成为黄河流域的巨埠。

  水陆码头的勃兴,使草滩街已成为本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经济的振兴,使辖区内的古建筑也颇具特色。草滩街北于清嘉庆年间,由山西会馆建筑的“斗拱式”戏楼,距今至少已有184年的历史了。戏楼对面建有会馆庙,两边均建有戏楼看台,整个建筑布局合理,雕梁画栋、精致美观、雄伟壮观,堪称当地一绝。草滩镇东西一条街,宽阔笔直,两边商铺、店面均系古式建筑,排列整齐。草镇东、南、北建有照壁三座,做工精细,风格独特。街上有药王庙、禹王庙、天主教堂和天主教学校等。在辖区75个自然村中(解放前数字),夏家、杜家堡等村有城堡建筑。其中杜家城堡和城墙为清咸丰年间所建。其工程浩大、建筑壮阔,南设一门,北置两门,砖砌门洞门楼,角楼齐全,城墙周长600多米,上面可行马车。较好的建筑物要算遍及辖区的庙宇,有土地庙、牛王庙、药王庙、禹王庙、关公庙等30多座。其中以关公庙为最多。规模大,占地多的要算草店村的娘娘婆庙(原草店小学校址),庙内设有三官、阎王等殿,并雕塑有活龙活现的神像,还有药王洞。当地盛行的庙会有草店的二月十五(农历)娘娘婆会,杜家堡七月十八(农历)的高皇庙会,四面八方的人前来顶礼膜拜,虔诚之至,求得平安。

  沧桑巨变

  昔日的辉煌,随着岁月的流逝,过眼烟云,已成为历史的尘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草滩经济和社会都有长足发展。特别是“八五”末至“十五”期间,未央湖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和大学城的建设,使辖区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招商引资取得了丰硕成果。1994-2005年辖区内共招商引资59项(包括未央湖旅游开发区引进项目31个,占地4000亩,引资40亿元),占地9282.72亩,引资71.08663亿元,引进了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工业大学未央校区、西安医学院未央大学园后勤基地、长庆未央湖花园小区、恒力苑小区等大型项目,驻地企事业单位增至64个,城镇人口增加了三万余人。辖区人口的剧增,使商机凸现。2005年,境内个体商业发展到1062个,从业人员高达6000余人,形成了东风路、华山分厂、草店、小滩、苏席、杜家等新的商业区。并建成了大型市场三个、果品批发市场一个、燃料市场五个、加油站九个。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力促进了辖区交通、邮电、文化、服务业及相关公用事业的兴起。辖区道路规格、质量大为改观。2005年上等级公路增至28条,总里程达76.95公里,是1993年的2.38倍。其中,210、211国道穿越境内南北,与横贯东西的绕城高速北线在吕小寨呈“米”字型相交,又与境内市道四条、专线二条、区街道路19条交织成网,遍布辖区,向南直达市区,上绕城高速可以与国道310、312相接,通向东南各地;向西通往西宝高速;向北通向渭北各地和咸阳国际机场。境内有236、509、719、336、723、238等六条公交线路通往市内,加上西铜路上过境的长途客车及小中巴、出租车,川流不息,车水马龙,交通十分便利。

  随着辖区国民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城乡人民住宅建设发展很快。其中,长庆未央湖花园小区占地389亩,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小区布局大方,委婉流畅,曲径通幽,妙趣横生,是一个功能齐全的智能小区。村庄建设逐步规范,有26个村道路水泥化,硬化道路25.516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由1993年的23.6万平方米增至2005年的65.61万平方米,增长了178.01%。中高档次的庭院式住宅已很普遍,向豪华型住宅迈进。日常生活基本电器化,85%的农户安装了电话,通讯手机已很普遍。液化气、天然气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村民生活的时代风貌日渐显露。

  从1993-2005年的12年中,草滩街道经济发展一直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从1993-2005年底,农村经济总收入由1798.59万元增至63170万元,增长了251.31%;乡镇企业现价总产值由11479万元增至61209万元,增长了433.23%;地方财政收入由257.1194万元增至2138.5169万元,增长了731.73%;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296元增至4048元,增长了2752元,增长了212.35%。

  未央湖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和大水大绿工程的实施,改变了辖区自然生态环境;占地3808.95亩,总投资12亿元的“三校一基地”的建设,有力提升了辖区人文环境;总长度1235.88米,宽27米的渭河大桥,总长度1178米,宽17米的泾未路渭河大桥,雄踞在渭河之上;吕小寨互通式立交大桥横亘在地区南部;投资1.8亿元,高达18层的长庆地产大厦,占地50亩,投资3.2亿元的恒力苑小区房地产项目,20多层建筑高高矗立在西铜路旁,这是辖区最高的标志性建筑。

  面对沧桑巨变,草滩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审时度势,及时提出打造生态草滩、人文草滩、和谐草滩、活力草滩的宏伟目标,这标志着草滩由小城镇向城市化目标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草滩将更加辉煌灿烂。当年的渭河码头当年的渭河码头当年的渭河码头——西安草滩镇徐克谦杜恩虎。

  一、渭河航运的渊源

  古都长安坐落在渭河流域的中部。渭河自西向东横贯八百里秦川,它接纳了秦岭北麓的各个支流,且北与泾水洛河汇合,东下至潼关注入黄河。

  自乾隆之后(1736-1795),滔滔渭水始被人民群众利用起来。虽然渭河航运开始的确切年代尚难考证,但是草滩码头的建立时间,据史料进行分析,当在1895年之前。渭河航运的路线是从黄河入渭河经朝邑、大荔、渭南、临潼、高陵等县而达终点站——草滩。航运货物:上行以盐、铁、炭和京货为主;下行以木材、毛皮、药材、粮食、棉花等为主。沿河城镇非常富庶,如韩城、合阳、潼关、华阴、华县、渭南等,尤以终点码头草滩为最甚。每年盛水期,商船昼夜穿梭,舟楫灯火通明,两岸景色十分壮观。草滩码头繁荣昌盛,街上商店货栈林立,各地商贾常驻于此,税收关卡相继设置。

  1862年,陕西回民由渭南起义,自东向西发展,关中除长安回民外,几乎全部参加起义,声势浩大。清政府即派湘军多隆阿进行镇压。回民起义军由东向西撤往甘肃,并与甘肃回民起义汇合一起,沿临潼、高陵、泾阳、三原向西挺进,其边锋所至掠及草滩,乃使渭河航运受到严重破坏。1867年西捻军又进入陕西关中直达周至。当时,除长安城未被攻破外,关中东部各县城均被攻占,草滩这个水旱码头重地,更不例外,铺户房屋被焚毁一空,迫使渭河航运停止,实为可惜。清政府派左宗棠率军入陕,迫使西捻渡河入山西直隶。左宗棠又进驻甘肃,以陕甘总督之职镇压回民起义。由于战争,军需供应之需要,人民群众又开始重操渭河的航运事业。自1870年后,草滩码头开始复苏。到辛亥革命之后,草滩发展规模十分宏大,成为关中地区货物主要集散地之一。

  二、清末民初草滩镇的兴衰情况

  清朝末年,草滩已成为陕西省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水旱码头规模宏大,集市繁荣昌盛,街道宽阔,铺户、货栈、商店、饭馆林立。水路东西客商如云,陆路南北车水马龙,全集镇东到东滩,南至九龙渠,西接西滩,北濒渭水,沿河码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专用码头,俗称上码头(地址在今汽车站——农具厂),占地面积约150亩左右,为专门卸炭和盐的码头(当时运盐、炭、铁有专用的大船,称为盐炭船,载重量约为40-50吨),属政府所管;第二类为南北渡口,全系平板木船,约数十只,用以摆渡南北来往车马(当时旅客多乘轿车,俗称趟子车。系用骡马拉的戴轿顶型的车,只搭旅客,不拉货物)。西安距三原90华里,旅客必经此码头渡河,大都在此憩息并进餐食,因而饮食行业得到发展,较大饭馆就有八家之多,大烟馆六家(专门供应嗜吸大烟旅客)。夹道两旁摆摊设点,小商小贩比比皆是,摆渡码头每日不停。若有专差和六百里加急传送,随到随渡;第三种码头是专门装运日用百货和旅客等。它以小木帆船为主,载重量较轻,虽遇干旱季节,也能照常通航。上行时多以京货为主,下行多装牛皮、水烟、棉花、羊毛等物。帆船载重量轻,运价较昂,但可快速抵达目的地。此外,宝鸡出产的秦岭药材,常以放筏形式沿渭河东下直到草滩,然后运往西安,在渭北各地销售。当时草滩有木材厂五家,如复兴木材厂、肖家木材厂等,其厂址约占地十余亩,木材堆集如山,生意十分兴隆。

  三、草滩镇的建制始末

  草滩设集始于乾隆,发展于嘉庆。为了交换物资。官府规定集市日期为每旬的三、六、九或二、五、八日。每逢集市日,政府委派官员收税。该地区原属长安、咸宁两县共管,两县经常因利害冲突发生矛盾。后到清末,陕西巡抚(升允)将草滩判归长安县管理,两县以南北大路为界,西为咸宁,东为长安。草滩除正式集日外,每日早晨还有露水集,即日出开市,早饭时散市,以解决码头工人和居民买菜购粮问题。并设有人市(即卖日工劳力的人,每日上市,临时急需劳动力者到市上雇用,是贫苦人民谋生糊口的一种方法)等。集市区设有旅店五家,有的写着仕宦行台的招客帖子,也有专门为运输的车马所设的大车店。另外,还有专住骆驼队的骆驼场等,长安县在此专设有收税卡子叫厘金局。1900年,由于草滩集市的繁荣,刑名钱谷税务量越来越大,长安县专门在草滩设立分县衙门,管理行政事宜。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国建立伊始,撤销了分县建制,改设为镇。1935年实行了保甲制度,设立联保处,将原来清代12个保改为六个保。此时,陇海铁路已通至西安,渭河航运日渐衰落,但南北交通要冲之势仍然存在。

  四、民国初年的草滩镇情况

  辛亥革命时,陕西首先响应,举起义旗。国制更新后,资本主义乘机渗入,草滩地区经济又发展起来,镇内铺户林立,寺庙兴建,尤以关帝庙规模宏大,戏台最高。由于清朝腐败,在与列强签订了种种不平等条约的影响下,外人在陕普遍设置天主、基督各种教堂,草滩镇也建立了天主教堂,占地约12亩(即现在夏家小学校址),星期天过礼拜的信徒络绎不绝。镇内设有戏院一所,经常有易俗社等专业剧团演出。镇内商业兴旺发达,有粟花行店十余家(经营销购粮食和弹花,且将大批粮食和棉花由草滩装船东运到潼关、洛阳等地,再用火车转运上海),有中药铺八家,西药房两家,金银首饰店(俗称银匠炉)两个,坊店(棺材店)五家,京货铺(专营绫罗绸缎布匹的专业商店)四家,杂货铺(买点心食品、南粮、水旱烟、火纸、酒)等22家之多。还开设有书店,兼办租赁书刊业务,反映了草滩镇随着经济不断繁荣,人们对文化教育也有渴求。草滩镇集市几达鼎盛状态,每日人口流量约10万之众,形成了繁荣的商埠。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东煤不能继运西安,铜川煤矿应运而生。为了解决西安市和铁路用煤的困难,政府兴修了咸铜铁路支线,于1939年通车,1940年正式营运。自此,人货多乘火车,草滩摆渡之业随之凋落,百业相继衰败。

  五、草滩水旱码头形成初探

  草滩镇其所以能有清末民初的繁荣景象,其原因有三:第一,因与渭河航运有着密切关系,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清代中期,长安已经成为陕西政治中心,成为西北与东南联系的枢纽。长安通往西北的主要交通干线计有三条:一是由长安西上经咸阳、礼泉、乾州、永寿、长武、泾川、平凉通至兰州。二是由长安经草滩、三原、富平、耀县、正宁、庆阳、银川通往宁夏;三是由长安经草滩、三原、富平、耀县、铜川、宜君、黄陵、鹿六县、延安、米脂、绥德、榆林、神木、准噶尔旗通到归绥(内蒙当时称绥远省)。它联系着整个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来往商队主要依靠骡马和骆驼运输。凡从事这种长途跋涉运输的人被称为“走口外客队”,从业人数相当多,所运货物都集中于草滩,然后顺渭水东下经黄河或运河运往上海或北京。第二,陕西人民当时多食山西潞盐,亦有食陕北花马池盐(因甘肃青盐质好价昂,故民间以潞盐为主),因潞盐、炭、铁由黄河禹门口下水入渭河,逆水上运,较为方便,且运费便宜,渭河航运兴起,使草滩形成了终点站。第三,满清政府在经济繁荣的基础上抓紧增加国家税收,在长安设立了许多管理经济的专门机构,名称较多,如马道、茶道、粮道、盐道、政府专卖等等。凡做地方封疆大吏如总督,必须是兼兵部左侍郎陕甘总督兼管西北马道和盐道,上马管军,下马管民,且管经济商务。长安设置巡抚衙门(今北院门市政府),巡抚兼管粮道、茶道、盐道等,其中茶叶行销量在西北为最大。由于城内旗人居住较多,少数民族喜饮红茶,但必须加工制作,陕西巡抚就将茶叶加工业拨于泾阳县区加工制造。鉴于陕南产茶,人担车推送至泾阳加工,再向西北各省远售,草滩是必经之地。另外,西北盛产甘草、半夏、枸杞子、当归等中药材需要加工外销。陕西巡抚将加工业务拨给三原县,从加工到分运全国各地,也都必须经过草滩。所以草滩镇航运事业复兴在所必然。

  据史所载,1934年,鲁迅先生来陕西讲学之后,即由草滩登舟东下。1936年,西安事变时,中共代表团亦由草滩渡河抵达西安。据当地老乡回忆,邓小平同志在双十二事变时曾在草滩戏楼上住宿一夜。草滩在当时确实肩负着陕西交通要道的重担。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8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9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

  • 建国以来刘志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收录对刘志丹同志的研究文章,包括《论刘志丹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刘志丹在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刘志丹对西北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的贡献》、《共产党人的楷模》、《刘志丹在黄埔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