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1章 阿耆尼国(1)

  离开昔日高昌国境[西行],从与它相距最近处开始[叙述],这个地方是阿耆尼国旧名叫焉耆。

  阿耆尼国。

  阿耆尼国东西六百多里,南北四百多里。此国的大都城方圆六七里。[这个王国]四面有山作为屏障,道路艰险难行,因而易于防守。境内泉水溪流交织如带,水便被引来灌溉田地。这里的土质适宜种植叫做[mén]黍的一种糜子、黍子、冬小麦以及香枣、葡萄、梨、沙果[槟子]等各种果品。四季气候温和,舒畅宜人。风俗淳朴,人们真挚相处。所用的文字取法于印度字母而稍加增减。居民用粗细毛织品做衣装服饰,剪发,不束巾帻。通用的货币有金钱、银钱和小铜钱。国王是本国人,有勇但少智谋,喜欢炫耀自夸。国家缺少纲常法纪,政令也不完备严肃。[境内]有寺庙十余座,僧徒有二千多人。他们研习的是小乘教说一切有部。此地研习的佛经教义、戒律仪轨既然完全遵循印度,所以,所有的研习者也就都根据印度原文来进行潜研揣摩了。这些信徒恪守戒律仪轨,持身清洁,刻苦勤奋。然而吃食却夹杂了名为“三净”的肉类,[只要是没有眼见牲畜的被屠宰、没有听见被屠宰的牲畜嘶叫、也不被怀疑是我所杀的牲畜的肉类就可以照吃]这就未免是拘泥于小乘“渐教”的教义了。

  从这里往西南走二百多里,翻越一座小山,渡过两条大河,再西便来到一片平原,走七百多里,到达屈支国旧名叫龟兹。

  屈支国。

  屈支国东西一千多里,南北六百多里。此国的大都城方圆十七八里。土地适宜种植[mén]黍[糜子]、麦子,出产粳稻、葡萄、石榴,盛产梨、沙果[槟子]、桃、杏。矿产有黄金、铜、铁、铅、锡。四季气候温和,民风淳朴。所使用的文字取法于印度字母而稍稍加以改变。这个王国以管弦歌舞伎艺见长,在这方面超越其他各国。居民穿着丝织类和粗毛织品衣物,剪发,头戴巾帽。货币使用金钱、银钱和小铜钱。国王为屈支人,才智不高,缺少谋略,受权臣们的挟制。当地有一种风俗,小孩子出生以后用木板箍扎头部,以求其日后头形稍扁。境内有寺庙一百多座。僧徒有五千多人,研习小乘教说一切有部。佛经教义、戒律仪规都以印度为准则,于是诵习的经教律仪也就都依据印度原本了。他们仍然拘泥于渐教教义,随同各种食品也吃名为“三净”的肉。但是,人人立身清白,醉心于钻研佛典,竞相以各自修行的功力比较高低。

  大龙池及金花王。

  在屈支国东部有城,城北的外道天祠的前面有一个大龙池。池中的龙往往改变它们的形状,[跑出来]与雌马交配,生下龙驹。龙驹生性暴戾,很难驾驭。只有龙驹再生之驹才可以驯养起来用于驾车。这就是为什么这个国家多产良马的原因。[我]从当地故老那里听到一则传说,据说,近代有一位君王,名号叫做金花[Suvam〖〗?apus〖〗?pa],政教清明,使龙受到感动而愿意为他驾车。这位君王将死的时候,用鞭子触动龙的耳朵,龙随即潜没到池子里,直到今天没再现身。这个城里面没有水井,居民都得从[龙]池汲水饮用。龙变成人形,[跑出来]与妇女们幽会。生下来的男儿特别矫健强壮,跑起来追得上奔马。龙的血统就这样逐步扩散开来,人们都成了龙种。这些人依恃自己的体力抖擞威风,不听从国王的命令。于是国王勾来突厥人,杀害这个城的居民,不分老幼,一概斩尽,[屠戮之后]已经没有了生灵。如今这座城池已经荒无人烟了。

  昭怙厘二伽蓝。

  在这座荒城以北四十多里与入山的山凹相连的地方,隔着一条河,有两座寺庙,名字都叫昭怙厘,东边的一座因为在东称为东昭怙厘,西边的一座因为在西,称为西昭怙厘。[寺庙里面]佛像的桩銮修饰简直不是人间的技艺水平所能及。[其中的]僧徒清净斋戒,勤谨尽心。东昭怙厘寺的佛堂中有一块玉石,石面二尺多宽,呈黄白色,形状像海蛤,上面有佛足践履的印迹,长一尺八寸,宽六寸多。倘或有斋戒的日子,[佛的足迹便]发出亮光。

  大会所。

  在大[都]城西门外,道路左右两旁各有佛的立像,高九十多尺。在这些佛像的前边,建筑了五年一度的无遮大会会场。在每年秋分的几十天内,全国的僧徒都来这里聚会。[在聚会期间]上自君王,下至官员百姓,全都抛开世俗事务,来这里持斋受戒,听讲经说法,乃至忘记饥渴疲劳。各个寺庙都装饰佛像,点缀上晶莹的奇珍异宝,披挂上锦绣罗绮,装载在轩车上,称为“行像”,[行像之多]往往数以千计,云集在会场上。这个国家的君王与大臣经常在每月的十五日和月末的一天商议国事,等咨询了高僧的意见之后,再行宣布。

  阿奢理贰伽蓝及其传说。

  在无遮大会场西北,渡河到达阿奢理贰寺阿奢理贰在大唐语言中是“奇特”的意思。这座寺庙庭院显豁宽敞,佛像桩銮得细致精巧。寺中僧徒严肃敬穆,勤奋不懈,他们都是年高德劭,学识渊博,才能出众的人物,[以致]远方的俊秀之士都因为敬慕这里高僧的品德学识而投奔到这里来。国王、大臣、士大夫、百姓、豪强,都对他们提供饮食、衣服、卧具、医药等生活必需品,时日越久,敬意越深。我曾经听老年人说:当初这个国家的先王对佛家的佛宝、法宝、僧宝备极礼敬,他打算去云游四方,瞻仰礼敬佛祖的圣迹。他命令自己的胞弟代他主管国事。他的弟弟受命之后,暗地里割去自己的生殖器,以预防[谗言]。[他将割下的生殖器]用金匣密封好,献给了国王。国王问:“这是什么?”王弟回答说:“[这件东西必须等到陛下]返驾之后,才可以打开看。”国王随即将金匣交付有关主事官吏,命令他随军掌管保护好这件东西。等到国王回国后,果然有造谣生事的人[陷害王弟],说:“国王命令他监国,他却淫乱宫中妃妾。”国王听后大怒,就要对[弟弟]严刑惩处。王弟说:“我不敢逃避罪责,但愿君王打开金匣看一看。”国王打开金匣一看,原来是一具被割断了的生殖器。国王说:“这奇特的东西是什么?你想要说明什么问题?”王弟回答说:“君王当初云游四方,命令我摄理留守的事务,我害怕遭受谗言之祸,所以用自宫的办法来表明我的心意。如今果然有了受谗言中伤的应验,愿君王明察此事。”国王对弟弟深怀敬意,[从此兄弟间的]眷爱之情愈加深厚,王弟随意出入后庭,国王对他无所限制。以后,王弟有一次在路上遇见一个男子,赶着五百头牛,要把这群牛赶去骟割。王弟看见后久久深思,和他同样不幸的生灵的遭际使他倍加伤感:“我现在形体已经亏损,难道不是因为前世的罪孽造成的吗?”他随即拿出财宝赎取了这一群牛。由于慈善的力量,竟使他的男性器官又逐渐具备了。王弟由于已经有了男性器官,便不再入宫。国王对此感到奇怪而询问他,他叙述了事情的始末。国王深感此事奇特,于是建立了一座寺庙,表彰弟弟的完美操守,使他流芳后世。[所以这座寺院名字叫做“奇特”。]

  从这里往西走六百多里,经过小沙碛,便到达跋禄迦国旧名叫姑墨,又叫亟墨。

  跋禄迦国。

  跋禄迦国,东西六百多里,东北三百多里,此国大都城方圆五六里,土质和适宜的出产、气候、人情风俗、文字的法则都与屈支国相同,只是语言稍稍有些差别。该国所生产的细毡细褐[毛织品],极受邻国看重。国内有寺庙几十座,僧徒一千多人,研习的是小乘教说一切有部。

  凌山及大清池。

  从[跋禄迦]国往西北走三百多里,经过戈壁滩,便到达了凌山。这里地处葱岭北部,河流多数都是向东流的了。山谷常年积雪,即便在春季夏季也是封冻的;有时虽然也有所消融,但很快又冻结成冰。人们所走的路线不仅艰险难行,而且寒风惨烈。这里还经常发生“暴龙”侵犯行人的灾难。凡走这条路的人不得穿红褐色的衣服,不得携带瓠瓜,不得大声喧哗,稍有违犯,灾祸可以顿时发生在眼前:狂风骤起,风沙弥漫,落石如雨,碰上的人就送掉了性命,很难幸存。

  在凌山中走四百多里,到达大清池大清池也叫热海,又叫咸海,大清池方圆一千多里,东西宽阔,南北窄狭,四面环山,许多河流奔注池中。[池水]呈青黑色,味道又咸又苦。池中波涛汹涌,汪洋无际,巨浪激荡,水流迅急。鱼龙杂处其中,有时还有灵怪出没,所以往来的行人都向这些灵怪祈祷,求它们庇佑赐福。因此,池中水族生物虽然很多,却没有人敢于捕捞。

  素叶水城。

  从大清池往西北走五百多里,到达素叶水城。该城方圆六七里,其中杂居着各国商胡。土地适宜种植糜子、麦子、葡萄。树木比较零星稀少。这里的气候寒冷多风,居民穿细毛毡和粗毛织品制作的衣服御寒。

  素叶城以西有几十座孤立的城池,每城各立各自的君主和酋长。他们虽然彼此之间互不服从,却都听命于突厥,受突厥的支配和奴役。

  利地区总述。

  从素叶水城到羯霜那国之间的地区,名叫利,这一地区的居民也就被称为利人,乃至于这个地区的文字和语言也随着称为利文和利语。利文的基本字体是很简单的,本来只有二十多个字母,由这二十多个字母排列组合,推演派生,发展成为越来越广泛的词汇。这里的人们稍有文字的记录,文字竖读;读书由师徒依次传授,一脉相承,中间没有间断。居民穿着细毛毡、粗毛织品制成的衣物,以皮革和棉织品为上装,上下衣物都很窄瘦狭小,以毛毡、毛皮和白(羊毛制品)制成。[他们的发式是将]头发剪齐,露出头顶,或者将头发全部剃光,用彩色丝织络带缠住额头。[当地居民的]身躯魁伟,但是禀性怯懦。他们的风俗浅薄虚伪,行为往往流于诡诈,绝大多数的人嗜利贪财,父子之间也要斤斤计较财帛的得失。财富多的人的地位就尊贵,良贱之间并无差别。即便是家财巨万的富人,吃的也是粗粝饭,穿的也是粗陋衣。[在全体居民之中]种地的农民和经商逐利的商人大概各占一半的样子。

  千泉。

  从素叶水城往西走四百多里,到达千泉。千泉这个地方,方圆二百多里,南边是雪山,其他三面是平地。这里的水源充沛,土地肥沃,树木繁茂,林荫匝地,晚春月份,百花吐艳,繁杂似锦,泉水蓄成的池沼多达千处,因而得名为千泉。突厥可汗经常到这里来避暑。这里有成群的驯鹿,鹿身上披挂着铃铛、佩环,这些鹿已经习惯于与人亲近,所以见了人轻易不惊慌逃遁。这些鹿群是可汗爱赏的宠物,他下令属下的臣民不得危害这些鹿群,有敢加以杀害者,定然处死,绝不赦免。因此这些鹿群都得以善始善终,自然死亡。

  逻斯城。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