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3章 阿耆尼国(3)

  [小王舍]城外西南郊有纳缚大唐语的意思是新僧伽蓝,纳缚僧伽蓝意为新寺。这座佛庙是缚喝国的一位先前的国王建筑的。在大雪山以北的地区,只有在这座寺庙里,为阐扬佛教教义而撰述经论的各位大师的事业代代相传,不见衰败。庙里的佛像镶嵌着名珍而璀璨生辉,殿堂屋宇则装饰着奇珍异宝。因此,各国君长都想攻打这座寺庙,劫掠其中的宝物以牟利。这座庙里原来还有一尊毗沙门天毗沙门天:又称多闻天。四大天王之一,是佛教传说中的神。像。这尊毗沙门天像显示了可以仗恃的灵验,冥冥中守护着这座寺庙。前不久,突厥叶护可汗的儿子肆叶护可汗出动了他的部落的全部力量,率领他的兵马,突然袭击这座寺庙,意在掠夺庙里的珍宝。他在离这座寺庙不远的郊野屯驻了他的军队。就在当天夜里,可汗梦见毗沙门天对他说:“你有什么能耐,胆敢毁坏这座佛庙?”说着就用长戟刺穿了他的胸背。可汗惊醒过来,便痛苦不堪地害上了心疼的毛病。于是他向属下群臣讲述了梦中受到谴责的征象,派人急速邀请众僧,准备向他们表述忏悔、谢罪的心意。[邀请僧众的使者]还没有返回复命,可汗已经一命呜呼。

  这座寺庙的南佛堂中有一只佛澡罐,容量有一斗多,五彩缤纷,光芒四射,人们说不出它是金子还是宝石造的。又有佛的牙齿,一寸多长,九分宽,颜色黄白,质地光亮洁净。又有佛扫帚,用迦奢草做成,长二尺多,周长可有七寸,扫帚的把上装饰着各色珍宝。每逢六斋日僧俗人众全来聚会的时候,这三件神物便被陈设供养起来。[三件神物]为僧俗人众的至诚所感,往往放射光芒。

  庙北有塔,高二百多尺,塔的通体的涂饰杂有无数金刚石,并有各色珍宝点缀其上。塔中供有舍利,时时放射出灵光。

  寺庙的西南部有一处精庐,自从建立以来,已经经历了久远的岁月。远方的人纷纷奔赴这里,一些杰出的人物也到这里来,以类相聚。[其中]依次证成[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这四果而成为罗汉的甚多,难以一一列举。当初这些罗汉在行将入寂的时候,往往显示出他们的神通。对于这些被大家认识并记住的罗汉,人们就为他们修建了[宝塔]。这些塔座的基址彼此邻接,数目竟有几百座之多。至于那些虽然证成圣果,成了罗汉,但在入寂之前没有显示神异的,也多达千人,[对他们就]没有竖立起什么塔的标志了。如今有僧徒一百多人,都同样昼夜不息地[刻苦修行],其中谁已经成为罗汉,谁仍旧是凡僧,就不易揣测了。

  提谓城及波利城。

  大城西北五十多里的地方有提谓城,以北四十多里的地方有波利城。每城之中各有一座塔,高三丈多。当初,如来刚刚修成佛果之后,从菩提树菩提树:意译觉树。释迦牟尼在此树下修行成佛,因此被佛徒看成是圣树。下启程,来到婆罗奈斯城的鹿野苑。当时有两位商人受到如来的衍射的微光,便按照他们远行途中的用度,向如来献上了梵名叫做恒钵那的炒面和蜂蜜。世尊[如来]为他们演说什么是人间界之福,什么是天上界之福,[这两位商人便是]最早听到五戒[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恚、不邪见]之说的人。[两位商人]在听到佛法的教诲之后,请如来赐予佛物以便日后供养,如来便将头发和指甲授予他们。两位商人在即将返回本国的时候,向如来请示礼敬供养的仪式,如来便将外面穿的僧衣僧伽胝僧伽胝:比丘的三衣之一。又译为复衣,杂碎衣。旧译僧祗梨,是不正确的叠得方方正正,平铺在下边,其次脱下穿的上衣郁多罗僧郁多罗僧:比丘的三衣之一。又译为上衣。,再次脱下僧却崎僧却崎:比丘穿的一种衣服。又译作复膊衣,掩腋衣。参见本书卷二《印度总述》衣饰条。旧译僧祗支,是不正确的也同样叠好铺好,上边倒覆食钵,再上边竖立锡杖,依照这样的次序放置上述物品,就成了一座宝塔。二人受命,各自回到自己居住的城中,按照佛祖的指教,依据[佛祖指出的]格式大举修建高层建筑,这就是佛法中最初的塔。

  城西七十多里处有塔,两丈多高,是当初迦叶波佛迦叶波佛:又作迦叶佛。佛教传说中所谓释迦佛以前的“过去七佛”之一。时建立的。

  从大城西南部进入大雪山,到达锐秣陀国。

  锐秣陀国。

  锐秣陀国,东西五六十里,南北一百多里,此国的大都城方圆十多里,往西南走,到达胡健国。

  胡?健国。

  胡健国东西五百多里,南北一千多里。此国的大都城方圆二十多里。境内多高山大河,出产良马。往西北走,到达剌建国。

  剌健国。

  剌健国,东西五百多里,南北五六十里。此国的大都城方圆十多里。西境与波剌斯国接壤。

  从缚喝国往南走一百多里,到达揭职国。

  揭职国。

  揭职国,东西五百多里,南北三百多里。此国的大都城方圆四五里。土地坚硬瘠薄,丘陵山冈连绵不断。[这里]花果很少,多产豆、麦。气候酷寒,民风强劲尚武。境内有寺庙十多座,僧徒三百多人,研习小乘教说一切有部。

  大雪山。

  往东南走,进入大雪山,山高谷深,峰峦险峻。四季风雪接连不断,盛夏最热的季节也冰封霜冻,长年的积雪填满山谷,溪涧之间的羊肠小径很难跋涉。山里面还有山神、鬼魅,逞凶作祟;另外,成群的盗贼也在这里横行,专干伤生害命的勾当。

  [在山中]走六百多里,出货逻国的国境,到达梵衍那国。

  梵衍那国。

  梵衍那国,东西二千多里,南北三百多里,地处雪山之中。居民依山傍谷,随着地势营造了城镇聚落。此国的大都城就建立在山崖之上,并且横跨一道峡谷,长六七里,北面背贴着高耸的山崖。这里出产冬小麦,花果较少,适合于放牧,盛产羊马。这里气候严寒,变化剧烈,民风刚劲粗犷。居民多穿皮毛、粗毛织物,这样的服装是适合当地气候的。[梵衍那国的]文字、风俗、教化和货币的应用,与货逻国一样,语言[与货逻国]稍有差别。居民的仪表外貌[与货逻国]大致相同。他们性格淳厚。信仰虔诚,在这方面远远超过[与它]相邻的其他国家。国内上起三宝三宝:佛教称佛、佛法、佛僧为三宝。下至百神,无一例外,无不受到[当地居民]诚心诚意的信奉和尽心竭力的供养。商贩们来往于这里,天神或向他们显示吉兆,或向他们显示祸变的征象,[令他们]祈求福祉。境内有寺庙几十座,僧徒几千人,宗奉研习小乘说出世部。

  大立佛及卧佛像。

  [梵衍那国]王城的东北山麓有立佛石像,高一百四五十尺,金色辉煌耀眼,珍宝斑斓夺目。石像东面有寺庙,是这个国家先前的一位国王建造的。庙东有黄铜铸造的释迦佛立像,高一百多尺,[像的各部位是]分别铸成的,再组装成为总像。

  城东二三里有佛入寂涅涅?:意驻地寂灭、灭度。佛教认为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在这个境界里,能消除一切烦恼,具备一切“清净功德”。释迦牟尼去世即称涅?。的卧像,长一千多尺。梵衍那国的君王每每在这里召开无遮大会。[大会期间,梵衍那的君王]把全部所有物,上自他的妻子,下至国库中的珍宝[全都施舍出来],国家的府库被舍空以后,君王又把自身施舍出去,再由百官群臣用重金从僧人那里[将国王]赎回,诸如此类的事物竟然成了[这位君王]的正务。

  小川泽僧伽蓝。

  从有卧佛像的那座寺庙向东南走二百多里,翻过大雪山,往东便来到小川泽。那里的泉池清澈,明亮如镜,树木繁茂,碧绿青葱。这里有座僧庙,庙中有佛齿以及劫初[世界成立的始初]时的独觉佛独觉佛:音译又作辟支佛。佛教所谓“自觉不从他闻”而得道的佛。齿,长五寸多,宽不到四寸。还有金轮王齿,长三寸,宽二寸。又有商诺迦缚婆旧译商那和修,是不正确的大阿罗汉阿罗汉: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持用的铁钵,容量有九升。这三件贤圣的遗物,全部用黄金包装封固起来。又有商诺迦缚婆的一袭九带僧衣,色泽深红,是用设诺迦草的纤维纺绩而成的。商诺迦缚婆是阿难阿难:全称阿难陀,意译欢喜。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被称为“多闻第一”。的弟子,在他的前生,身裹设诺迦草衣。在解安居那一天,他把草衣拿来施舍给了众僧,由于这一行动的福力,在他后来五百世的转世时,无论是现世和来世之间[中阴],还是生于来世的刹那[生阴],总是穿着这件衣服。在他最后一次转世时,胎儿就是穿着这身僧草衣降生的;而且以后随着身体逐渐增长,僧衣也随着逐渐宽大;等到阿难度他出家的时候,他的草衣就变成了法服;等到受具戒的时候,又变成了九带僧伽胝。当他即将圆寂的时候,他进入到心定集注于一、穷极边际的“边际定”的境界,他发大悲宏愿,基于深邃智慧的智愿力,留下这件袈裟,希望[借以]彻底证明释迦传留的法教,直到佛法完全毁灭以后才会坏掉。现在这件袈裟已然有了略略变坏的迹象,看来这种说法是有一定根据的。

  从此向东走,进入雪山,越过黑岭,到了迦毕试国。

  迦毕试国。

  迦毕试国,方圆四千多里,北边靠着雪山,其余三边环绕着黑岭。此国的大都城方圆十多里。土地适于种植谷子、麦子,花果树木很多,还出产良马、郁金香。四方的奇珍异货,多数都聚集到这里。气候寒冷多风,人性暴躁粗犷,语言粗俗下流,婚姻关系杂乱。这个国家的文字与货逻国大致相同,但习俗、语言、教化却有不少差异。居民穿用皮毛、棉布,外加皮衣、粗毛织物。货币使用金钱,银钱和小铜钱,[货币的]形制纹样和各国不同。国王是刹利刹利:全称刹帝利。印度古代四种种姓之一,即武士种姓。详见本书卷二《印度总述》族姓条。种姓的人,很有智慧计谋,性格勇猛暴躁,威镇邻国,十多个国家都受他的统辖。[这位国王]爱护百姓,崇敬三宝,每年造一尊一丈八尺的银佛像,此外还召开无遮大会,周济贫困的人,布施鳏夫寡妇。国内有寺庙一百多座,僧徒六千多人,僧徒多半学习大乘法教。[境内的]佛塔、佛寺高大轩敞,肃穆洁净。境内还有外道的天祠几十所,异教徒一千多人,有的属露形外道,有的属涂灰外道,教徒们将死人的头骨联成花环状,用作头饰。

  质子伽蓝。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