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22章 婆罗斯国(2)

  从施鹿林东行二三里,到一塔,旁边有一干涸的池子,方圆八十余步,一名救命池,又称烈士池。据从前的书上说:数百年前有一位隐士,在这池旁搭了一座草庐,在这里隐居。他学习各种魔术,研究变幻的道理,能使瓦砾变为宝,人畜相互变形。但他还不能驾驭风雨,陪伴仙驾。他便参考古代的图籍,进一步寻求成仙的方法。这方法是:“神仙是一种获得长生的法术,要学此术,先要立下决心,筑一坛场,方圆一丈余。要一位信勇昭著的烈士,手执长刀站在坛角,绝对禁止说话,从黄昏站到早晨。求仙的人坐在坛中、手按长刀,口诵神咒,停止视听,到天明之前便可成仙。他手中的长刀变为宝剑,自己飞升到空中,在诸仙中称王,手执宝剑,发号施令,要什么可以得到什么,无衰无老,不病不死。”这隐士既已得到这仙方,便出去寻访烈士。他找了一年,未能如愿,最后在城中遇见一人,在路上边走边哭。隐士见了他的相貌,心中高兴,便上前慰问他道:“你为什么这般哀伤呢?”[那人]答道:“我因为贫困,靠当雇工为生。主人了解我,对我也很信任,说到工作满五年后,便给我重赏酬答。于是我任劳苦忘艰辛地工作。到了五年将满,我忽然犯了过失,不但被主人鞭笞,而且什么也没有得到。所以我心中非常悲哀,有谁会怜恤我呢?”隐士便叫他和自己一起回到草庐,用魔术变出饭菜给他吃,然后又叫他入池洗澡,换上新的衣服。隐士又送给他五百金说道:“用完以后可再来取,不要见外。”从此以后,隐士几次都给他增加钱,暗中对他施加恩惠,使他感恩图报。烈士屡次要求效命,以报答知遇之恩。隐士道:“我要找一位勇烈之人,找了一年,到现在才有幸遇到。您奇特的相貌和图画上完全一样。我没有别的缘故。只要求你一个晚上不出声就行了。”烈士道:“叫我死都不会推辞,还怕不出声吗?”于是隐士设立坛场,作成仙的法术,依方行事,等待黄昏到来。到了黄昏,各人便负起各人的职责;隐士背诵神咒,烈士手持刀。到天将亮的时候,[烈士]忽然发出了叫喊声。这时天空中有一团火掉下来,烟火像云彩一样弥漫蒸腾。隐士赶快拉烈士进入池中避难。稍后,隐士问道:“我已告诫你不要发出声音,你为什么要惊叫呢?”烈士道:“我接受您的命令以后,到了夜半,感到昏昏然像在梦中一样,看到了很多奇怪的事情:我见到从前的雇主亲身来向我慰问道谢。我想到您对我知遇的厚恩,便控制着不说话。他竟发起怒来,把我杀死。我处在死与转生之间,回顾尸体叹惜,还希望以后历世都不说话,以报答您对我的厚德。于是我托生在南印度一大婆罗门家,经过受胎出胎,备受痛苦,想起您的恩德,我都没有出声。以后到了读书、成年、结婚、丧亲、生子,每每想到您对我的恩德,我都控制着不说话。宗族亲戚们见了都感到怪异。到了过六十五岁的时候,我的妻子对我说:‘你应该说话了吧!你如果再不说,我就把你的儿子杀死了!’我当时想,事情已经隔世,自己也已衰老,只有这一个孩子,因此就叫我的妻子不要杀害儿子,所以便发出声音了。”隐士道:“这是我的过错,这是魔鬼在破坏!”烈士感激隐士的恩德,又悲叹事情没有成功,便愤恨而死。由于免除了一场大火灾难,所以这池被称为救命池。又由于烈士感恩而死,故又称为烈士池。

  三兽塔。

  烈士池西有三兽塔,这是如来修菩萨行时烧身的地方。在劫初的时候,这一片林野中有狐、兔、猿三种不同的种类和悦相处。这时天帝释想考验修菩萨行的三兽,便下降变为一位老人,对三兽道:“你们三位都过得平安吗?没有惊怕吗?”三兽答道:“我们涉丰草,游茂林,异类同欢,既平安又快乐。”老人道:“听说你们相互间情厚意浓,因此我不顾年老,远道来找你们。现在我肚子正饿,你们给我什么吃呢?”[三兽]答道:“您在这儿先等一会儿,待我们亲自去找来。”于是它们同心谦虚地分路出去找寻食物。狐沿着水边,叼到一条鲜鲤鱼,猿在树林中采摘奇异花果,都带回来送给老人。只有兔空手而返,在左右跳跃。老人道:“依我看来,你们之间还未能和好。猿、狐志同道合,都能尽心去完成所愿;只有兔空手而回,没有东西带回给我。从这里可以看出你们之间并不一致。”兔听了讥议,对狐、猿说道:“你们去多收集些柴薪来,我正想有所作为。”狐、猿争着去衔草拽木,把柴薪堆积得很高,火很快点燃起来。火焰正烧得炽盛,兔道:“仁慈的老人!我身体卑贱无能,您的要求我没有完成,现在只好将我微弱的身体供献给您佐餐吧!”说完便跳进火中,很快就死去。这时老人恢复了天帝释原身,从余烬中收拣起骸骨,伤叹了很久,对狐、猿说道:“事情竟然到了这样,我深受感动,为了不致埋没这事迹,我把它安放到月亮上去,以便传给后世知道。”所以人们都说:“从那时开始,月亮中便有兔子了。”后人便在这里建塔。

  从这里顺恒河东下,行三百余里,到战主国在中印度境内。

  战主国。

  战主国方圆二千余里,都城在恒河旁,方圆十余里。居民富有安乐,邻里相连不断。土地肥沃,庄稼按时播种。气候和畅,风俗淳朴,人性犷烈,信仰邪道、正道都有。寺院有十余所,僧徒不足千人,都学小乘教法。外道神庙有二十所,异道杂居。

  佛舍利塔。

  大城西北寺院中有塔,为无忧王所建。《印度记》道:这里有如来的舍利一升。从前世尊曾在这里为天神、人众现身说妙法七日。其旁有过去三佛座位和他们散步的遗迹。邻近又有慈氏菩萨像,形体虽小,但威神庄严,有神灵暗中相通,常有奇迹出现。

  不穿耳寺。

  从大城东行二百余里,到阿避陀羯剌拿寺大唐语言是不穿耳。寺四周墙垣不广,但寺内雕饰得很精致,花和池水相互交映,台和楼阁相连,僧徒举动安详肃穆。据过去的书上说:从前大雪山北面货逻国学音律的和尚,其中有两三个志趣相同的,常在礼诵之余相互说道:“佛法高深,不是言谈能够讲得清楚的;而圣迹则是清清楚楚,可以寻访得到的。我们应该找几个知心的人,亲自出去巡访圣迹。”于是两三人便交友,一齐出外杖锡同游。到了印度,他们寄住在寺院中。寺僧轻视他们是边远地区来的人,不准他们居住。他们只好在外露宿餐风,又累又饿,面色憔悴,形容枯槁。这时这个国家的国王正好出游近郊,看见这些客僧,感到奇怪,便问道:“你们是哪里来的行乞人?为什么来到这里?你们既不穿耳,衣服又这么脏破!”和尚答道:“我们是货逻国人,恭谨地继承佛的遗教,出家修行。又约了志趣相同的人出来巡访圣迹。自叹福薄,受到众人的轻视,印度和尚都不让我们留宿。我们想回本土,但又巡访未完,虽然吃苦受累,也只好等巡访完了以后再回去。”王听了这话,心中悲感,便在这个地方建立一座寺院,并在白布上写上如下的规定;“我在世上最尊,在人中最贵,这是信奉三宝灵佑的结果。既然作为人主,受佛的嘱咐,凡是出家人,我都应该接待救济。现在建立这座寺院,用以招待来往旅行的僧侣。从今以后,凡是穿耳僧都不准在此寺停宿。”由于有这个事迹,所以它被命名[为不穿耳寺]。

  摩诃娑罗邑和各种异迹。

  从阿避陀羯剌拿寺向东南行百余里,向南渡过恒河,到摩诃娑罗邑。这里都是婆罗门种,不信佛法;但如看见和尚,先了解他的学业,知道他有学问后,就很有礼貌地致敬。

  恒河的北面有那罗延天祠,层台楼阁,装饰非常华丽。有石雕刻的诸天神像,刻工精巧异常,常有灵应出现,难于追究。

  从那罗延天祠东行三十余里有塔,为无忧王所建,大半已隐入地中。塔前建有石柱,高二丈余,上有狮子像,并刻记着伏鬼的故事。从前这里有旷野鬼,恃着自己有很大的威力,吸食人血肉,作害生灵,肆无忌惮地兴妖作怪。如来怜悯众生枉死,便用神通诱化诸鬼,引导他们发皈依的敬心,约束他们遵不杀生的戒条。诸鬼接受教诲,[对佛]奉敬周漩。于是举石请佛安坐其上,愿听正法,悉心护持。自此以后,不信佛法的人争来推移这鬼置的石座,动辄千人,都不能将它挪动。石座基的四周有茂林清池,人们到这里无不感到惧怕。

  伏鬼塔旁不远有几座寺院,虽然大多已倾毁,但还有僧徒,都学习大乘教法。

  从这里向东南行百余里到一塔,塔基已倾陷,剩下的那一部分仍高数丈。从前如来涅后,八国的大王来分舍利,量舍利的婆罗门将蜜涂在瓶内,用它量舍利分授诸王。最后婆罗门将瓶带了回来,得到瓶中粘着的舍利,便建塔将瓶放在塔内,并以舍利瓶作为塔名。后来无忧王开塔取舍利瓶。改建大塔。或到斋日的时候,塔经常有光明照耀。

  从这里向东北渡过恒河,行一百四五十里,到吠舍厘国旧译毗舍离国,误。在中印度境内。

  吠舍厘国。

  吠舍厘国方圆五千余里,土地肥沃,花果茂盛。芒果、茂遮果很多而且名贵。气候和畅,风俗淳朴。[居民]好行福善,重视学习,邪教、正教都去信奉。有寺院数百所,大部已毁坏,只存三五所,僧徒稀少。外道神庙有数十座,多种异道杂居其中,以露形外道为最多。吠舍厘城已经很倾颓了,它的故基方圆有六七十里,宫城方圆有四五里,居民很少。

  佛说《毗摩罗诘经》处。

  宫城西北五六里,到一寺,僧徒很少,学的是小乘正量部法。旁边有塔,这是从前如来说《毗摩罗诘经》和[无垢称]长者的儿子宝积等献宝盖的地方。它的东面有塔,是舍利子在这里证无学果的地方。

  佛舍利塔及诸遗迹。

  舍利子证果处南有塔,为吠舍厘王所建。佛涅后,这国的先王分得了舍利,便敬谨地建造此塔。《印度记》说:“这里其中旧有如来的舍利一斛,无忧王开取了九斗,只留下一斗。后来有国王又想开取,正在开工的时候,发生了地震,便不敢再开了。”

  这里的西北面有塔,为无忧王所建。塔旁有石柱,高五六十尺,上有狮子像。石柱南面有池,是一群猕猴为佛开凿的。过去如来曾在这里住过。池西不远有塔,是猕猴们持如来钵上树取蜜的地方。池南不远有塔,是猕猴们将蜜奉献给佛的地方。池的西北角尚有猕猴的像。

  无垢称及宝积故居。

  寺院东北三四里有塔,是毗摩罗诘大唐语言无垢称。旧译净名,净即是无垢,名即是称,意思虽一样,名字有异。旧译维摩诘,误略故居的基址,有很多的灵异出现。离这里不远有一神舍,形状像垒砌的砖,相传这是积石,是无垢称长者托病说法的地方。离这里不远有塔,是长者的儿子宝积的故居。又离这里不远有塔,是庵没罗女的故居。佛姨母等尼姑在这里得到涅。

  庵没罗女园和佛预言涅?处。

  寺院北三四里有塔,是如来将往拘尸那国入涅,人和非人等跟随世尊来到这里伫立的地方。再往西北不远有塔,是佛在这里最后观看吠舍厘城的地方。在它的南面不远有精舍,前面建有塔,这是施献给佛的庵没罗女园。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