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35章 伊烂拿钵伐多国(4)

  驮那羯磔迦国,方圆六千余里。此国的大都城方圆四十余里。土地肥沃,庄稼繁盛。荒野多,城邑少。气候温热,人的容貌黧黑。人的性格勇猛刚烈,爱好学艺。寺庙很多,像鱼鳞一样依次密密排列,但已经十分荒凉破败,现存的还有二十余所。僧徒有一千余人,大多学习大众部教法范祥雍校本原文作“大众部法”,章异校本作“大乘部法”。大众部是部派佛教的一个重要部派,大乘则是指大乘佛教。大乘相对于小乘而言,一般不称“部”,部多指部派。此处从范本译。――译者注。。有外道神庙一百余所,异道很多。

  东山、西山二寺。

  大都城东边靠山处有弗婆势罗大唐语言是东山寺,大都城西边靠山处有阿伐罗势罗大唐语言是西山寺,是这个国家的先王为佛所建造的。沿河有路径相通,楼阁峙立在高崖上,长廊步檐倚靠着山崖,连接山岫,神灵警卫,圣贤们在这里游玩停息。自从佛涅以来,千年之内,每年有一千名凡夫僧一同在这里入安居,安居结束的时候都证得罗汉果,以神通力凌空飞升而去。千年之后,凡人们与圣贤们一同居住在这里。近百余年来,再没有了僧侣。山神变化形象,或者变作豺狼,或者变作猿猴,惊吓行人。因此两所寺庙荒凉空虚,完全没有僧众。

  清辩故事。

  大都城南边不远的地方有大山崖,是婆毗吠伽大唐语言是清辩论师住在阿素洛宫等待见慈氏菩萨成佛的地方。婆毗吠伽论师度量高雅弘远,道德深邃高尚,对外虽然穿着的是僧(数论派)的服装,对内实际上弘扬的是龙猛之学,听说摩揭陀国菩萨宣扬法教,学徒有数千人,有心与他讨论佛法,于是杖锡前往摩揭陀国。到了波吒厘城,知道菩萨在菩提树处,论师于是命令门人说:“你到菩提树菩萨那里去,照着我的话说:‘菩萨宣扬如来遗教,诱导迷路的徒众,我衷心敬仰菩萨的德行,为时已久,然而因为过去的誓愿没有得到结果,所以不能前来礼谒菩萨。我发誓不空见菩提树,要见就必当获有证果,称做天人师。’”菩萨对论师的使者说:“人世如同幻梦,身命如同浮云,因为时日急迫,应该勤勤恳恳,没有空暇来谈议。”使人往返带信,两人竟然没有见面。论师即回本国。安静下来,心里想道:“如果不是慈氏菩萨成佛,谁能够解决我心中的疑惑?”论师在观自在菩萨像前诵读《随心陀罗尼》,绝食饮水,时间经过了三年。观自在菩萨就显现出妙色身,对论师说:“你有什么志愿呢?”论师回答说:“愿意留下此身,等待着觐见慈氏菩萨。”观自在菩萨说:“人的生命危弱脆薄,世间如同浮云幻梦,应该修习善行,志愿往生睹史多天,在这个地方礼觐慈氏菩萨,尚且还可以很快等待见到的。”论师说:“我的志愿不可改变,不可能有二心。”观自在菩萨说:“要是这样的话,你应该前往驮那羯磔迦国都城南边山岩执金刚神处,极其诚心诚意地诵持《执金刚陀罗尼》的人,一定会实现这个愿望。”婆毗吠伽论师于是前往驮那羯磔迦国,诵持《执金刚陀罗尼》。三年以后,执金刚神对论师说:“你像这样的勤勉刻苦,有什么愿望?”论师说:“愿意留下此身,等待觐见慈氏菩萨。观自在菩萨指示我来此,请见慈氏,使我的愿望成功的,难道就是大神吗?”执金刚神于是就传授给他秘方,告诉他说:“这座山崖石内有阿素洛宫,照着我说的办法去请求,石壁就会打开。打开以后,你立即进入其中,就可以等待觐见慈氏菩萨。”论师说:“我幽居无所见,怎么知道是佛出世呢?”执金刚神说:“慈氏出世,我会报告你的。”论师受命,专心精诚诵持,又经过了三年,开始时并没有特别的想法,口念咒语,用芥子打击石岩壁,石壁豁然洞开。这时百千万众观睹忘返,论师站在洞门上,告诉大众说:“我祈祷请求已久,等待觐见慈氏菩萨,圣灵警诫保佑,大愿现在实现了。你们应该进入这座石门,共同观看佛的出世。”听他说话的人恐怖骇怕,没有人敢用脚踏上石门,说这是毒蛇的洞窟,恐怕会丧失性命。论师再三用这样的话告诉大家,只有六个人跟随他进入石门。论师回头向当时观看的大众告别,从容进入石门。他们进去完后,石壁重新合上。众人都埋怨嗟叹,怨恨刚才说了不对的话。

  从此向西南行一千余里,到珠利耶国在南印度境内。

  珠利耶国。

  珠利耶国,方圆二千四五百里。此国的大都城方圆十余里。土地田野空旷,林薮沼泽荒芜,居民人户寡少,群盗公然横行。气候温热,风俗奸诈。人的性格粗犷猛烈,崇信外道。寺庙坍塌毁坏,稍微有一些僧徒。有外道神庙数十所,大多数是露形外道。

  大都城东南边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塔,是无忧王所建造。如来过去曾经在这里显现大神通,说深妙教法,摧折降伏外道,化度诸天神及人。

  提婆遗事。

  大都城西边不远有一所旧寺庙,是提婆菩萨与罗汉议论的地方。起初,提婆菩萨听说这所寺庙里有罗大唐语言是上阿罗汉。获得六神通,具备八解脱,于是远道来寻找他,观望他的风范。提婆来到这所寺庙,投宿在罗汉处。罗汉少欲知足,只安置了一张床。提婆既到,没有东西可以作为床席,于是收聚落叶,指命提婆坐下。罗汉入禅定,夜分时方始出定。提婆于是陈述疑问,请求断决。罗汉随他提出的疑难而作解释,提婆应声重新提出质问。到第七个回合结束时,罗汉闭口不答,悄悄运用神通力,往睹史多天,请教询问慈氏菩萨。慈氏为作解释,因此告诉他说:“那个提婆,旷劫修行,贤劫之中将绍隆佛位,这不是你所知道的,你应该深加礼敬。”如此不过是弹指间的事,罗汉重新回到本来的座位。于是重新发挥玄妙的义理,剖析精微的言辞。提婆对罗汉说:“这是慈氏菩萨神圣的智慧所作的解释,岂是仁者您所能详细考究的?”罗汉说:“对,这正如你所说。原文:“然,诚如来旨。”水谷真成日译《大唐西域记》将此句中“如来”二字理解为如来佛,但从上下文看,原意似非如此。《洛阳伽蓝记》卷五载北魏求法僧末云见乌场国国王,王问:“卿是日出处人也?”宋云答:“我国东界,有大海水,日出其中,实如来旨。”(《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一卷一二页上)此句中“实如来旨”的意思就很明显。亦可证明我们这里也不应理解“如来”二字为“如来佛”。――译者注。”于是离席表示礼谢,深加敬叹。

  从此向南进入森林荒野中,行一千五六百里,到达罗毗荼国在南印度境内。

  达罗毗荼国。

  达罗毗荼国,方圆六千余里。此国的大都城称为建志补罗,方圆三十余里。土地肥沃湿润,庄稼丰盛。花果很多,出产宝物。气候温热,风俗勇敢猛烈。人们笃守信义,崇敬博闻多识的人。语言文字与中印度稍有不同。有寺庙一百余所,僧徒一万余人,都遵从学习上座部教法。有外道神庙八十余所,大多数是露形外道。如来在世的时候,数次巡游这个国家,说法度人,因此无忧王在各处圣迹都修建了塔。

  建志补罗城是达摩波罗大唐语言是菩萨出生的地方。菩萨是这个国家一位大臣的长子,从小就度量高雅,成年后胸怀更加远大。他刚到二十岁,王姬下嫁于他。举行婚礼的那天晚上,他心里十分凄惨忧愁,对着佛像,在佛像前殷勤地祈祷请求,至诚有所感动,有天神将他背负而去,逃到很远的地方,离开建志补罗城数百里,到了山中的寺庙,坐在佛堂中。这时有僧人开门,看见这位少年,怀疑他是盗贼,再一盘问他,菩萨就讲了自己的愿望,因此请求出家。僧衣们都很惊异,于是答应了他的要求。国王发布命令,远近寻找,才知道是神把菩萨背负到了远处。国王知道了这件事,大大增加了对他的尊敬,又很诧异。菩萨自从出家后,精勤好学,关于他的风范和好名声,上文中已有记载原文:“令问风范,语在前记。”疑“令问”应作“令闻”。据《大正藏》本所附校记,一明藏本即作“令闻”。“问”“闻”二字古本多易混淆。本卷“三摩吒国”条“声闻可知”句或作“声问可知”,可以为证。此处从“令闻”译。――译者注。。

  大都城南边不远的地方有―所大寺庙,国中聪明睿智之士荟萃于此。有一座塔,高一百余尺,是无忧王所建造。如来过去曾在这里说法,摧折降伏外道,广度人和天神。塔旁边则有过去四佛座位及散步的遗迹处。

  从此向南行三千余里,到秣罗矩吒国。又称枳秣罗国,在南印度境内。

  秣罗矩吒国。

  秣罗矩吒国,方圆五千余里。此国的大都城方圆四十余里;土地含盐碱过多,地里生的东西很贫乏。海岛中的各种珍宝大多聚集在这个国家。气候炎热,人的肤色大多黧黑。人的性格刚强猛烈,兼信佛教和其他邪教。不崇尚游艺,只善于追逐财利。寺庙的故基多数只剩个遗址;现存的既少,僧徒的数目也稀少。有外道神庙数百所,外道很多,大多数是露形外道之徒。

  大都城东边不远的地方有一所古寺庙,庭宇荒芜,基址尚在,是无忧王的弟弟大帝所建造。寺庙东边有一座塔,高大的基址已经下陷,但如同倒覆着的钵一样的塔身还在,是无忧王所建立。如来过去曾在这里说法,显现大神通,化度无量大众。为了表彰圣迹,所以在这里建塔。岁月既久,愈益神验,祈请所愿,或有应验。

  秣剌耶山。

  秣罗矩吒国南边海滨,有秣剌耶山,崇崖峻岭,幽谷深涧。山谷中生有白檀香树、檀你婆树――树同白檀相似,不能区别开来,只有在盛夏时登高远望,望见其中有大蛇盘绕的树,于是就知道是檀你婆树。因为这树的木性凉冷,所以蛇盘绕在上面。望见以后,射箭作为记号,冬天大蛇休眠以后,才可以采伐。羯布罗香树的树身和松树相似,叶与松树不同,花与果实也不同。树刚采伐时是湿的,尚未有香味,木头干燥以后,顺着木的纹理剖开,其中有香,形状似云母,颜色如冰雪,这就是所谓的龙脑香。

  秣剌耶山东边有布落迦山,山路危险。崖谷倾斜。山顶有水池:池水澄澈如镜,流出大河,周流绕山二十圈,入于南海。池旁边有石天宫。观自在菩萨或往或来,或游或住。有愿见菩萨的人,不顾生命,涉水登山,忘掉艰难险阻,能到达这里的,实在也很少。山下的居人,诚心祈祷请见。观自在菩萨或是化作自在天的形象,或是化作涂灰外道的模样,抚慰晓谕这些人,果然能满足他们的心愿。

  从布落迦山往东北,海岸边有城市。是前往僧伽罗国的路口。听当地人讲:从这座城入海。往东南行大约三千余里,就到达僧伽罗国大唐语言是执师子,不在印度境内。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