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42章 漕矩吒国(3)

  离城西走二百多里到达一处大山,峰峦间生成层层山岚,碰上崖石形成云雾。崖石峥嵘,状似将崩塌而未坠落。山顶上的佛塔形制特殊,蔚为奇观。[我]听当地人说:几百年前山崖崩塌,中间一位僧人,闭目而坐,身体魁梧高大,身形面目枯槁,胡须头发垂了下来,披肩盖脸。有一个打猎的人看见僧人以后告诉了国王,国王亲自前往观看,顶礼致意,都城里的居民、士子不召而来,焚香散花,争相供养。国王说:“这是位什么人呢?怎么这样魁伟高大呢?”有一位僧人回答说:“这位须发长得垂肩覆面、身披袈裟的人是一位进入了寂灭禅定状态的、也就是入灭心定的罗汉。对于所谓入灭心定的人,先是有期为限的。有人说,[这样的人需要]听到木鱼、钟磬等报时响器[稚/犍椎]的敲击声音,有人说,他有待于日光的照晒等这样一些促使他苏醒、察觉[的信号],才能脱出入定[的木然状态]。没有这一类信号,[他就一直]寂然不动,靠入定的力量保持他的身体,他的身体就能够永远不坏不朽。他这样子,如在俗人则要靠每天按时进食[分食段进餐]来维持身体,一旦脱离入灭心定的状态就不免衰谢。[因此]应该用酥油涂灌[他的身体],使[他的身体]得到滋润,然后[才可以]敲击钟鼓,唤醒这位入灭心定的罗汉。”国王说:“是这样吗?”于是就敲起钟磬等等。声音刚刚一响,这位罗汉便豁然张目高视。过了很久,他说:“你们这些人是什么人?容貌这样卑劣,还披着袈裟?”那位僧人回答说:“我是僧人。”罗汉说:“是的,我的老师迦叶波如来现在在什么地方?”僧人回答说:“他已经入了大涅,为时已经很久了。”罗汉听到这句话以后闭上了眼睛,怅然若有所思,过了一会儿,重新问道:“释迦如来已然在世界上现身了吗?”比丘回答说:“圣灵降生开导世人之后,也归于圆寂了。”罗汉听了以后重新低下了头,过了很久才抬起来,飞身到虚空之中,显现出神变,化为一团烈火自焚其身,遗骨坠落到地上,国王收拾起罗汉的遗骨,为他建起了一座宝塔。

  从这里往北行经山岭、沙碛和旷野五百多里,到达沙国旧称疏勒,乃是称呼其都城的名称。正确的读音叫做室利讫栗多底。疏勒的名称仍然是不正确的。

  ?沙国。

  沙国方圆五千多里,境内有很多沙碛,很少有适于耕作的土壤。庄稼长势旺盛,花果繁茂。出产细毡和粗毛织品,[居民]擅长织造棉布[细]和各类毛毯[]。气候温和,风调雨顺,居民性格粗犷暴躁,常常玩弄诡诈伎俩,很少看重礼义,学识也十分浅薄平庸。当地有一种风俗,生了男孩以后,把男孩的头用夹板捆扎起让头偏扁。容貌粗陋,有文身的习惯,眼睛是绿色的。他们的文字取法于印度,虽然有删简错讹之处,但大致保存了印度文字的体态样式。语言与声调和各国不同。人们笃信佛法,勤于营求福德。[境内]有寺庙几百所,僧徒一万多人,研习小乘教说一切有部。他们对佛典并不深入研习其中的道理,只是多多诵读文句,所以当地佛徒中从头到尾通读经、律、论三藏以及毗婆沙[第四次佛典结集之后产生的解说佛经、佛律的论述]的人为数是很多很多的。

  从这里往东南走五百多里,渡过徙多河,跨越大沙岭,到达斫句迦国旧称沮渠。

  斫句迦国。

  斫句迦国方圆一千多里,其大都城方圆十多里,都城坚固险峻,登在户籍上的住户稠密繁庶。[境内]山陵高冈迤逦相连,砾石弥漫,傍临两条河流,得以有相当规模的农业,葡萄、梨子、沙果[槟子]结实累累。气候多风严寒,人性暴躁。居民只知道诡诈欺骗,公然明火执仗地进行劫掠。文字与瞿萨旦那国相同,语言上有所差异。人们不看重礼义,学识、技艺也很平庸浅薄。[但是]笃信三宝,喜好营求福德。境内有寺庙几十所,很多已被破坏,有僧徒百余人,研习大乘教。

  [斫句迦国]南境有大山,崇崖峻岭,峰峦重叠,草木耐得住严寒,从春天到秋天一直是常绿的一种景观。峡谷间的湍流和瀑布泻流如飞,奔注四方,沿山崖开凿有一处处石窟,星罗棋布,分列山崖之上。印度的入圣位、得证果的圣人很多运用神通,轻身飘举,云游远方,就到这座山中间居留。在这里圆寂入灭的罗汉很多,因此有为数很多的佛塔。现在仍然有三个罗汉身居岩穴之中,已然进入寂灭心定状态,形状如同枯槁羸弱的人,胡须头发一直还在生长,所以僧人们按时去为他们剃去须发。在这个国家里,大乘经典的部数格外地多,佛法传到的任何地方,典籍之盛都赶不上此地。以十万颂为一部的典籍就有十几部之多。不到十万颂的论著就流传的更加广泛了。

  从这里往东行进,翻山越谷,走八百多里,到达瞿萨旦那国大唐语意为地乳,这是该地通行的雅称,俗语称之为涣那国,匈奴称之为于遁,另外一些胡语称之为豁旦,印度称之为屈丹,旧名于阗是不正确的。

  瞿萨旦那国。

  瞿萨旦那国方圆四千多里,[境内]一半以上的地区是沙碛,耕地面积狭窄。土质宜于种植庄稼,出产各种水果,[这里]还出产各种毛毯,细毡,人们善于纺织粗绢粗绸,又出产白玉、黑玉。气候温和宜人,但多旋风,刮风时尘土飞扬。居民看重礼义,性格温良谦恭,喜好学习经书典籍,通晓多种技艺。百姓富裕欢快,在籍的民户安居乐业。这个国家崇尚音乐,人好歌舞。人们较少穿着毛褐毡裘,更多的是穿丝绸、白棉布。他们的举止彬彬有礼,行为作风符合纲纪。他们的文字完全效法印度,只是略微改动了文字体式,大体上沿袭印度。语言与各国不同。居民崇尚佛法,境内有佛庙一百多座,僧徒五千多人,大多研习大乘法教。

  建国传说。

  [这个国家的]国王骁勇尚武,敬重佛法,自称是毗沙门天的后裔。从前,这个国家空旷无人,毗沙门天曾经在这里居留。无忧王的太子在叉始罗国被挖去眼睛[一事案发]之后,无忧王怒不可遏,流放了许多辅臣僚佐,并把[叉始罗国的]许多豪门大族迁徙到雪山以北,让他们居住在荒谷之中。被迫迁徙的人逐水草而放牧,到达[瞿萨旦那国]西界,他们推举出豪酋,尊立为君王。在那个时候,东土的一位皇子获罪而被流放,住在这里的东界,[皇子的]群下劝进,他也自立为王。经过的岁月虽然很长,两国的风俗政教却互不相通。[后来]因为两方都去原野打猎,在荒泽中相逢,相互询问在宗谱中的辈分。因而互相争长,愤怒见于言辞,几乎动武交战。有人劝谏说:“如今为什么要这样匆忙地动手呢?由于打猎而决战,并没有能够把所有的兵力都动员起来,现在应当各自回去整军,约定一个日期,再来相会[决战]。”于是[双方]拨转马首而归,各自回到自己的国家,整编操练军马,督促激勉士兵。到期两军相会,旗鼓相望,第二天交战,西边君主出战不利,在溃退奔逃中被砍掉了头颅。东边的君主乘胜推进,安抚召集这个被灭掉的国家[的百姓],把都城迁到正中地区,并计划建造城郭。但是他发愁缺少适当的黏土,恐怕难以建成城郭,于是他向远近征求通晓地理的人。当时有一位涂灰外道,背着一只大葫芦,里面满盛着水,自动应募觐见国王,说:“我懂地理。”[他随即]将葫芦中的水弯弯曲曲地倾倒出来,绕完一周以后又重新开始,他忽然间飞跑起来,突然消失不见了。人们就依照他洒下的水迹,在上边建起墙基,而后在这一墙基上大兴土木,这就是这个国家的都城所在之地,现在在位的国王就以此城作为都城。此城并不高峻,但是很难攻克,自古以来,还没有人能够进攻取胜。

  这位国王在完成迁移都城、修建城垣、建立国家和安置百姓[这些工作]以后,业绩大功告成,但他已经到了七八十岁高龄的垂暮之年,仍然没有后嗣。他害怕宗绪断绝,便前往毗沙门天神所在之处祈请赐予后嗣,并从天神像的前额剖出一个婴孩,他捧着婴孩回去,全国居民都为此交相庆贺。婴孩不吃人奶,君王担心他活不长久,立即又前往神祠,再请天神替他养育婴儿。这时神祠前边的土地忽然隆起,形状就像乳头,神童靠吸吮这里的乳汁,终于长大成人。神童长大以后智勇空前,声威教化播及远方,于是他营建了神祠,以表示奉祀祖神的心意。从此以后,世代相承,总有国君入承大统,世系从未中断,所以现在神庙中有很多珍宝,[因为历代国君]朝拜神祠、献礼祭祀从未间断误时。由于神童是由地乳哺育成人的,所以地乳就成了国号。

  毗卢折那伽蓝。

  王城以南十多里的地方有一处大寺庙,是这个国家先前的国王为毗卢折那大唐语意为“普照”阿罗汉建造的。当初,这个国家还没有受到佛法的教化,阿罗汉从迦湿弥罗国来到这里的树林中,打坐修习禅定。当时有人看见他,对他的容貌服装感到无比惊奇,把他的情况详细地报告给国王。国王亲自前往,观看他的形容举止,说:“你是什么人,独自一个人居住在幽深的树林中?”罗汉说:“我是如来佛的弟子,遗世闲居,修习禅定。君王应当多修福业,弘传佛教,建造寺庙,召聚僧徒。”国王说:“如来佛究竟有什么德行,有什么神异?使得你如同鸟儿一般地栖身于树林之中,如此勤苦地宗奉他的教导呢?”罗汉说:“如来佛以平等慈悲为怀,怜悯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的四界生物,劝诱开导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界众生,或者显身,或者隐形,演示生、住、异、灭的道理。皈依佛法的人,可以脱离生死境地,怀疑佛法的人,将要被束缚羁绊在爱欲的罗网之中。”国王说:“的确像你所说的那样,事体重要,高出于仅仅言谈议论之上。既然你讲到如来大圣,[我]希望为我显形,我如果能够瞻仰到他的真容,必定为他建立寺庙,竭诚归心于佛,弘扬佛法。”罗汉说:“你只管修建寺庙,在大功告成的时候,就会感应神明。”国王暂且听从了他的请求,建立了寺庙,全国居民不分远近全都聚集到这里,举行法会庆贺,但是却缺少钟磬等叩击响器[的犍椎/稚],以按时召集僧众[集会、诵经、布萨、开饭]。国王对罗汉说:“寺庙已经建成了,佛在什么地方呢?”罗汉说:“君王应当至诚奉佛,圣灵的昭示不会很远了。”国王于是尽礼请佛,忽然看见佛像从天而降,把犍椎/稚授给君王。国王从此诚心信佛,大力弘扬佛教。

  牛角山。

  在王城西南二十多里的地方有一座瞿室伽山大唐语的意思是牛角。山有两峰高高耸起,[有如一对牛角],四周为重叠的山崖所阻绝,在崖谷之间修建了一座寺庙,庙中的佛像时时放射光明。当初如来佛曾到过这里,为天界和人界的众生演说佛法要旨,并预言未来此地将会[有人]建立国家,崇敬佛陀遗法,遵循修习大乘法教。

  在牛角山的山崖上有一个大石窟,窟中有一位罗汉,他已经进入寂灭心定状态,等候弥勒佛的出世。几百年间,对他的供养从来没有中断。近年山崖崩塌,堵塞了洞口通道,国王调动军队,打算清除崩塌下来的石块,立即有黑蜂成群飞来,毒螫众人,所以到现在石门仍然没有打开。

  地迦婆缚那伽蓝。

  王城西南十多里有一座地迦婆缚那寺。庙中有干漆制作的立佛像,本来在屈支国,从屈支国来到这里并留在此地的。当初于阗国有一位大臣获罪而被放逐,寄居在屈支国。他总是礼拜这尊佛像,后来他获准回国,竭诚尽心,遥遥地礼敬这尊佛像。一天午夜之后,这尊佛像忽然自己来到[于阗],于是这位大臣施舍自己的宅邸,建成了这座寺庙。

  勃伽夷城。

  从王城往西走三百多里,到达勃伽夷城。城中有佛的坐像,高七尺多,佛特有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完全具备。庄严巍然,头戴宝冠,时放光明。[我]打听当地人说:[佛像]本来在迦湿弥罗国,以后才被人们请移到这里。当初有一位罗汉,他的一个沙弥弟子临终之际索要一种酢米饼。罗汉借助于天眼看到瞿萨旦那国有这种食品,于是运用神通力量,到这里获得了酢米饼。沙弥吃完,愿意来世降生到瞿萨旦那国,后来他果然夙愿得偿,投生为这个国家的王子。[他]继位以后,威震远近,于是翻越雪山,讨伐迦湿弥罗国。迦湿弥罗国王整备士兵战马,准备抵挡边寇。这时候,这位罗汉劝谏国王说:“不要兴兵相斗了,我有办法使他退兵。”罗汉随即为瞿萨旦那王讲说佛法要旨。国王开始还不相信,仍然准备兴兵作战,罗汉就取出这位国王前身当沙弥时穿过的衣服,出示给国王,国王一见这件衣服,就得到了知道前生事的宿命智,便向迦湿弥罗王谢罪,两相和欢,班师回国。他奉迎前世当沙弥时供养的佛像,与全军壮士共同礼请。佛像来到这里,再也无法挪动了,于是围绕着佛像建立了寺庙,以招僧徒。国王施舍自己的宝冠放置在佛的头顶,所以今天佛戴的宝冠就是先王所施舍的宝冠。

  鼠壤坟的传说。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