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章

  四月十日。

  记得原稿在"客客气气的"之下,尚有"说不定在出洋的时候,还要大开欢送会"这类意思的句子,后被删去了。

  四月十二日记。

  备考:杀错了人(曹聚仁)前日某报载某君述长春归客的谈话,说:日人在伪国已经完成"专卖鸦片"和"统一币制"的两大政策。这两件事,从前在老张小张时代,大家认为无法整理,现在他们一举手之间,办得有头有绪。所以某君叹息道:"愚尝与东北人士论币制紊乱之害,咸以积重难返,诿为难办;何以日人一刹那间,即毕乃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此为国人一大病根!"岂独"病根"而已哉!中华民族的灭亡和中华民国的颠覆,也就在这肺痨病上。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到了衰老期,什么都"积重难返",所以非"革命"不可。

  革命是社会的突变过程;在过程中,好人,坏人,与不好不坏的人,总要杀了一些。杀了一些人,并不是没有代价的:于社会起了隔离作用,旧的社会和新的社会截然分成两段,恶的势力不会传染到新的组织中来。所以革命杀人应该有标准,应该多杀中年以上的人,多杀代表旧势力的人。法国大革命的成功,即在大恐慌时期的扫荡旧势力。

  可是中国每一回的革命,总是反了常态。许多青年因为参加革命运动,做了牺牲;革命进程中,旧势力一时躲开去,一些也不曾铲除掉;革命成功以后,旧势力重复涌了出来,又把青年来做牺牲品,杀了一大批。孙中山先生辛辛苦苦做了十来年革命工作,辛亥革命成功了,袁世凯拿大权,天天杀党人,甚至连十五六岁的孩子都要杀;这样的革命,不但不起隔离作用,简直替旧势力作保镖;因此民国以来,只有暮气,没有朝气,任何事业,都不必谈改革,一谈改革,必"积重难返,诿为难办"。其恶势力一直住到现在。

  这种反常状态,我名之曰"杀错了人"。我常和朋友说:"不流血的革命是没有的,但‘流血'不可流错了人。

  早杀溥仪,多杀郑孝胥之流,方是邦国之大幸。若乱杀二十五岁以下的青年,倒行逆施,斫丧社会元气,就可以得‘亡国灭种'的‘眼前报'。"《自由谈》,四月十日。

  注释:(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三年四月十二日《申报·自由谈》,署名何家干。

  (2)曹聚仁(1900-1972)浙江浦江人,当时任暨南大学教授和《涛声》周刊主编。

  (3)袁世凯(1859-1916)字慰亭,河南项城人。原是清王朝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内阁总理大臣;辛亥革命后,于一九一二、一九一三年先后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正式大总统职位。一九一六年一月复辟帝制,称"洪宪"皇帝,同年三月在全国人民声讨中被迫取消帝制,六月病死。

  (4)二次革命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果实后,蓄谋复辟,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杀害革命党人。一九一三年七月,孙中山发动讨袁战争,称为"二次革命",但不久被帝国主义支持下的袁世凯所打败。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更加疯狂地捕杀革命党人,并颁布"附乱自首"特赦令等,分化革命力量。

  (5)"国民公仆"袁世凯在窃取中华民国总统职位时,曾自称是"国民一分子",并说过"总统向称公仆"等话。

  (6)"军政执法处"袁世凯设立的专事捕杀革命者和爱国人民的特务机关。

  (7)旧皇帝指清朝宣统皇帝溥仪(1906-1967)。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与清廷谈判议决,对退位后的清帝给以优待,仍保留其皇帝称号。袁世凯复辟帝制时,曾"申令清室优待条件永不变更"。

  中国人的生命圈"蝼蚁尚知贪生",中国百姓向来自称"蚁民",我为暂时保全自己的生命计,时常留心着比较安全的处所,除英雄豪杰之外,想必不至于讥笑我的罢。

  不过,我对于正面的记载,是不大相信的,往往用一种另外的看法。例如罢,报上说,北平正在设备防空,我见了并不觉得可靠;但一看见载着古物的南运(2),却立刻感到古城的危机,并且由这古物的行踪,推测中国乐土的所在。

  现在,一批一批的古物,都集中到上海来了,可见最安全的地方,到底也还是上海的租界上。

  然而,房租是一定要贵起来的了。

  这在"蚁民",也是一个大打击,所以还得想想另外的地方。

  想来想去,想到了一个"生命圈"。这就是说,既非"腹地",也非"边疆"(3),是介乎两者之间,正如一个环子,一个圈子的所在,在这里倒或者也可以"苟延性命于×世"(4)的。

  "边疆"上是飞机抛炸弹。据日本报,说是在剿灭"兵匪";据中国报,说是屠戮了人民,村落市廛,一片瓦砾。"腹地"里也是飞机抛炸弹。据上海报,说是在剿灭"共匪",他们被炸得一塌糊涂;"共匪"的报上怎么说呢,我们可不知道。但总而言之,边疆上是炸,炸,炸;腹地里也是炸,炸,炸。虽然一面是别人炸,一面是自己炸,炸手不同,而被炸则一。只有在这两者之间的,只要炸弹不要误行落下来,倒还有可免"血肉横飞"的希望,所以我名之曰"中国人的生命圈"。

  再从外面炸进来,这"生命圈"便收缩而为"生命线";再炸进来,大家便都逃进那炸好了的"腹地"里面去,这"生命圈"便完结而为"生命○"(5)。

  其实,这预感是大家都有的,只要看这一年来,文章上不大见有"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套话了,便是一个证据。而有一位先生,还在演说上自己说中国人是"弱小民族"哩。

  但这一番话,阔人们是不以为然的,因为他们不但有飞机,还有他们的"外国"!

  四月十日。

  注释:(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三年四月十四日《申报·自由谈》,署名何家干。

  (2)古物的南运据一九三三年二月至四月间报载,国民党政府已将北平故宫博物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等所存古物近二万箱,分批南运到上海,存放于租界的仓库中。

  (3)"腹地"指江西等地区工农红军根据地。一九三三年二月至四月,蒋介石在第四次反革命"围剿"的后期,调集五十万兵力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并出动飞机滥肆轰炸。"边疆",指当时热河一带。一九三三年三月日军占领承德后,又向冷口、古北口、喜峰口等地进迫,出动飞机狂炸,人民死伤惨重。

  (4)"苟延性命于×世"语出诸葛亮《前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5)"生命○"即"生命零",意思是存身之处完全没有了。

  内外古人说内外有别,道理各个不同。丈夫叫"外子",妻叫"贱内"。伤兵在医院之内,而慰劳品在医院之外,非经查明,不准接收。对外要安,对内就要攘,或者嚷。

  何香凝(2)先生叹气:"当年唯恐其不起者,今日唯恐其不死。"然而死的道理也是内外不同的。

  庄子曰,"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3)次之者,两害取其轻也。所以,外面的身体要它死,而内心要它活;或者正因为那心活,所以把身体治死。此之谓治心。

  治心的道理很玄妙:心固然要活,但不可过于活。心死了,就明明白白地不抵抗,结果,反而弄得大家不镇静。心过于活了,就胡思乱想,当真要闹抵抗:这种人,"绝对不能言抗日"(4)。

  为要镇静大家,心死的应该出洋(5),留学是到外国去治心的方法。

  而心过于活的,是有罪,应该严厉处置,这才是在国内治心的方法。

  何香凝先生以为"谁为罪犯是很成问题的",——这就因为她不懂得内外有别的道理。

  四月十一日。

  注释:(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三年四月十七日《申报·自由谈》,署名何家干。

  (2)何香凝(1878-1972)广东南海人,廖仲恺的夫人。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一九二七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她坚持进步立场,对反动派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一九三三年三月她曾致书国民党中央各委员,建议大赦全国政治犯,由她率领北上,从事抗日军的救护工作,但国民党当局置之不理。本文所引用的,是她在三月十八日就此事对日日社记者的谈话,曾刊于次日上海各报。

  (3)"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语出《庄子·田子方》:"仲尼曰:'恶,可不察与!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4)"绝对不能言抗日"一九三三年春,蒋介石在第四次"围剿"被粉碎后,于四月十日在南昌对国民党将领演讲说:"抗日必先剿匪。征之历代兴亡,安内始能攘外,在匪未剿清之先,绝对不能言抗日,违者即予最严厉处罚……剿匪要领,首须治心,王阳明在赣剿匪,致功之道,即由于此。哀莫大于心死,内忧外患,均不足惧,惟国人不幸心死,斯可忧耳。救国须从治心做起,吾人当三致意焉。"(5)心死的应该出洋指张学良。参看本卷第148页注(1)。

  透底凡事彻底是好的,而"透底"就不见得高明。因为连续的向左转,结果碰见了向右转的朋友,那时候彼此点头会意,脸上会要辣辣的。要自由的人,忽然要保障复辟的自由,或者屠杀大众的自由,——透底是透底的了,却连自由的本身也漏掉了,原来只剩得一个无底洞。

  譬如反对八股(2)是极应该的。八股原是蠢笨的产物。一来是考官嫌麻烦——他们的头脑大半是阴沉木(3)做的,——什么代圣贤立言,什么起承转合,文章气韵,都没有一定的标准,难以捉摸,因此,一股一股地定出来,算是合于功令(4)的格式,用这格式来"衡文",一眼就看得出多少轻重。二来,连应试的人也觉得又省力,又不费事了。这样的八股,无论新旧,都应当扫荡。但是,这是为着要聪明,不是要更蠢笨些。

  不过要保存蠢笨的人,却有一种策略。他们说:"我不行,而他和我一样。"——大家活不成,拉倒大吉!而等"他"拉倒之后,旧的蠢笨的"我"却总是偷偷地又站起来,实惠是属于蠢笨的。好比要打倒偶像,偶像急了,就指着一切活人说,"他们都像我",于是你跑去把貌似偶像的活人,统统打倒;回来,偶像会赞赏一番,说打倒偶像而打倒"打倒"者,确是透底之至。其实,这时候更大的蠢笨,笼罩了全世界。

  开口诗云子曰,这是老八股;而有人把"达尔文说,蒲力汗诺夫曰"也算做新八股。(5)于是要知道地球是圆的,人人都要自己去环游地球一周;要制造汽机的,也要先坐在开水壶前格物(6)……这自然透底之极。其实,从前反对卫道文学,原是说那样吃人的"道"不应该卫,而有人要透底,就说什么道也不卫;这"什么道也不卫"难道不也是一种"道"么?所以,真正最透底的,还是下列的一个故事:古时候一个国度里革命了,旧的政府倒下去,新的站上来。旁人说,"你这革命党,原先是反对有政府主义的,怎么自己又来做政府?"那革命党立刻拔出剑来,割下了自己的头;但是,他的身体并不倒,而变成了僵尸,直立着,喉管里吞吞吐吐地似乎是说:这主义的实现原本要等三千年之后呢(7)。四月十一日。

  来信:(祝秀侠)昨阅及大作《透底》一文,有引及晚前发表《论新八股》之处,至为欣幸。惟所"譬"云云,实出误会。鄙意所谓新八股者,系指有一等文,本无充实内容,只有时髦幌子,或利用新时装包裹旧皮囊而言。因为是换汤不换药,所以"这个空虚的宇宙",仍与"且夫天地之间"同为八股。因为是挂羊头卖狗肉,所以"达尔文说""蒲力汗诺夫说",仍与"子曰诗云"毫无二致。故攻击不在"达尔文说","蒲力汗诺夫说",与"这个宇宙"本身(其实"子曰","诗云",如做起一本中国文学史来,仍旧要引用,断无所谓八股之理),而在利用此而成为新八股之形式。先生所举"地球""机器"之例,"透底""卫道"之理,三尺之童,亦知其非,以此作比,殊觉曲解。

  今日文坛,虽有蓬勃新气,然一切狐鼠魍魉,仍有改头换面,衣锦逍遥,如礼拜六礼拜五派等以旧货新装出现者,此种新皮毛旧骨髓之八股,未审先生是否认为应在扫除之列?

  又有借时代招牌,歪曲革命学说,口念阿弥,心存罔想者,此种借他人边幅,盖自己臭脚之新八股,未审先生亦是否认为应在扫除之列?

  "透底"言之,"譬如,古之皇帝,今之主席,在实质上固知大有区别,但仍有今之主席与古之皇帝一模一样者,则在某一意义上非难主席,其意自明,苟非志在捉虱,未必不能两目了然也。

  予生也晚,不学无术,但虽无"彻底"之聪明,亦不致如"透底"之蠢笨,容或言而未"透",致招误会耳。尚望赐教到"底",感"透"感"透"!

  祝秀侠上。

  回信:秀侠(8)先生:接到你的来信,知道你所谓新八股是礼拜五六派(9)等流。其实礼拜五六派的病根并不全在他们的八股性。

  八股无论新旧,都在扫荡之列,我是已经说过了;礼拜五六派有新八股性,其余的人也会有新八股性。例如只会"辱骂""恐吓"甚至于"判决"(10),而不肯具体地切实地运用科学所求得的公式,去解释每天的新的事实,新的现象,而只抄一通公式,往一切事实上乱凑,这也是一种八股。即使明明是你理直,也会弄得读者疑心你空虚,疑心你已经不能答辩,只剩得"国骂"了。

  至于"歪曲革命学说"的人,用些"蒲力汗诺夫曰"等来掩盖自己的臭脚,那他们的错误难道就在他写了"蒲……曰"等等么?我们要具体的证明这些人是怎样错误,为什么错误。假使简单地把"蒲力汗诺夫曰"等等和"诗云子曰"等量齐观起来,那就一定必然的要引起误会。先生来信似乎也承认这一点。这就是我那《透底》里所以要指出的原因。

  最后,我那篇文章是反对一种虚无主义的一般倾向的,你的《论新八股》之中的那一句,不过是许多例子之中的一个,这是必须解除的一个"误会"。而那文章却并不是专为这一个例子写的。

  家干。

  注释:(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三年四月十九日《申报·自由谈》,署名何家干。

  (2)八股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公式化文体,每篇分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后四部分是主体,每部分有两股相比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所以叫八股文。

  (3)阴沉木一称阴桫,指某些久埋土中而质地坚硬的木材,旧时认为是制棺木的贵重材料。这里借喻思想的顽固僵化。

  (4)功令旧时指考核、录用学者的法令或规程,也泛指政府法令。

  (5)指祝秀侠发表于一九三三年四月四日《申报·自由谈》的《论"新八股"》,其中列举"新旧八股的对比":"(旧)孔子曰……孟子曰……《诗》不云乎……诚哉是言也。(新)康德说……蒲力哈诺夫说……《三民主义》里面不是说过吗?……这是很对的。"(6)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7)这里是讽刺国民党政客吴稚晖,他在一九二六年二月四日写的《所谓赤化问题》(致邵飘萍)中说:"赤化就所谓共产,这实在是三百年以后的事,犹之乎还有比他再进步的;叫做无政府。他更是三千年以后的事。"(8)秀侠祝秀侠,广东番禺人。曾参加"左联",后投靠国民党反动派。

  (9)礼拜五六派礼拜六派,又称鸳鸯蝴蝶派,兴起于清末民初,多用文言文描写迎合小市民趣味的才子佳人故事,因在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二三年间出版《礼拜六》周刊;故称礼拜六派。礼拜五派是当时进步文艺界对一些更为低级庸俗的作家、作品的讽刺说法。(10)"辱骂""恐吓"甚至于"判决"作者在一九三二年十二月曾发表《辱骂与恐吓绝不是战斗》一文(后收入《南腔北调集》),对当时左翼文艺界一些人在对敌斗争中表现的这种错误倾向进行了批评。文章发表后,祝秀侠曾化名"首甲",与别人联合在《现代文化》第一卷第二期(一九三三年二月)发表文章,为被批评的错误倾向辩解。

  "以夷制夷"我还记得,当去年中国有许多人,一味哭诉国联的时候,日本的报纸上往往加以讥笑,说这是中国祖传的"以夷制夷"(2)的老手段。粗粗一看,也仿佛有些像的,但是,其实不然。那时的中国的许多人,的确将国联看作"青天大老爷",心里何尝还有一点儿"夷"字的影子。

  倒相反,"青天大老爷"们却常常用着"以华制华"的方法的。

  例如罢,他们所深恶的反帝国主义的"犯人",他们自己倒是不做恶人的,只是松松爽爽的送给华人,叫你自己去杀去。他们所痛恨的腹地的"共匪",他们自己是并不明白表示意见的,只将飞机炸弹卖给华人,叫你自己去炸去。对付下等华人的有黄帝子孙的巡捕和西崽,对付智识阶级的有高等华人的学者和博士。

  我们自夸了许多日子的"大刀队",好像是无法制伏的了,然而四月十五日的《××报》上,有一个用头号字印《我斩敌二百》的题目。粗粗一看,是要令人觉得胜利的,但我们再来看一看本文罢——"(本报今日北平电)昨日喜峰口右翼,仍在滦阳城以东各地,演争夺战。敌出现大刀队千名,系新开到者,与我大刀队对抗。其刀特长,敌使用不灵活。我军挥刀砍抹,敌招架不及,连刀带臂,被我砍落者纵横满地,我军伤亡亦达二百余……"那么,这其实是"敌斩我军二百"了,中国的文字,真是像"国步"(3)一样,正在一天一天的艰难起来。但我要指出来的却并不在此。

  我要指出来的是"大刀队"乃中国人自夸已久的特长,日本人员有击剑,大刀却非素习。现在可是"出现"了,这不必迟疑,就可决定是满洲的军队。满洲从明末以来,每年即大有直隶山东人迁居,数代之后,成为土著,则虽是满洲军队,而大多数实为华人,也决无疑义。现在已经各用了特长的大刀,在滦东相杀起来,一面是"连刀带臂,纵横满地",一面是"伤亡亦达二百余",开演了极显著的"以华制华"的一幕了。

  至于中国的所谓手段,由我看来,有是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那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

  这例子常见于中国的历史上,后来的史官为新朝作颂,称此辈的行为曰:"为王前驱"(4)!

  近来的战报是极可诧异的,如同日同报记冷口失守云:"十日以后,冷口方面之战,非常激烈,华军……顽强抵抗,故继续未曾有之大激战",但由宫崎部队以十余兵士,作成人梯,前仆后继,"卒越过长城,因此宫崎部队牺牲二十三名之多云"。越过一个险要,而日军只死了二十三人,但已云"之多",又称为"未曾有之大激战",也未免有些费解。所以大刀队之战,也许并不如我所猜测。但既经写出,就姑且留下以备一说罢。

  四月十七日。

  跳踉:"以华制华"(李家作)报纸不可不看。在报上不但可以看到虔修功德如念念阿弥陀佛,选拔国士如征求飞檐走壁之类的"善"文,还可以随时长许多见识。譬如说杀人,以前只知道有斫头绞颈子,现在却知道还有吃人肉,而且还有"以夷制夷","以华制华"等等的分别。经明眼人一说,是越想越觉得不错的。

  尤其是"以华制华",那样的手段真是越想越觉得多的。原因是人太多了,华对华并不会亲热;而且为了自身的厉害要坐大交椅,当然非解决别人不可。所以那"制"是,无论如何要"制"的。假如因为制人而能得到好处,或是因为制人而能讨得上头的欢心,那自然更其起劲。这心理,夷人就很善于利用,从侵略土地到卖卖肥皂,都是用的这"华人"善于"制华"的美点。然而,华人对华人,其实也很会利用这种方法,而且非常巧妙。

  双方不必明言,彼此心照,各得其所;旁人看来,不露痕迹。据说那被利用的人便是哈巴狗,即走狗。但细细甄别起来,倒并不只是哈巴狗一种,另外还有一种是警犬。

  做哈巴狗与做警犬,当然都是"以华制华",但其中也不无分别。哈巴狗只能听主人吩咐,向仇人摇摇尾,狂吠几声。他知道他是什么样的身份。警犬则不然:老于世故者往往如此。他只认定自己是一个好汉,是一个权威,是一个执大义以绳天下者。在那门庭间的方寸之地上,只有他可以彷徨彷徨,呐喊呐喊。他的威风没有人敢冒犯,和哈巴狗比较起来,哈巴狗真是浅薄得可怜。但何以也是"以华制华"呢?那是因为虽然老于世故,也不免露出破绽。破绽是:他俨若嫉恶如仇,平时蹲在地上冷眼旁观,一看到有类乎"可杀"的情形时,就纵身向前,猛咬一口;可是,他绝不是乱咬,他早已看得分明,凡在他寄身的地段上的(他当然不能不有一个寄身的地方),他决不伤害,有了也只当不看见,以免引起"不便"。他咬,是咬圈子外头的,尤其是,圈子外头最碍眼的仇人。这便是勇,这便是执大义,同时,既可显出自己的权威,又可博得主人的欢心:因为,他所咬的,往往会是他和他东家的共同的敌人。主人对于他所痛恨,自己是并不明白表示意见的,只给你一些供养和地位,叫你自己去咬去。因此有接二连三的奋勇,和吹毛求疵的找机会。旁观者不免有点不明白,觉得这仇太深,却不知道这正是老于世故者的做人之道,所谓向恶社会"搏战""周旋"是也。那样的用心,真是很苦!

  所可哀者,为了要挣扎在替天行道的大旗之下,竟然不惜受员外府君之类的供奉,把那旗子斜插在庄院的门楼边,暂且作个"江湖一应水碗不得骚扰"的招贴纸儿。也可见得做中国人的不容易,和"以华制华"的效劳,虽贤者亦不免焉。

  ——二二,四,二一。

  四月二十二日,《大晚报》副刊《火炬》。

  摇摆:过而能改(傅红蓼)孔老夫子,在从前教训着那么许多门生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意思是错误人人都有,只要能够回头。

  我觉得孔老夫子这句话尚有未尽意处,譬如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之后,再加上一句:"知过不改,罪孽深重",那便觉得天衣无缝了。

  譬如说现在前线打得落花流水的时候,而有人觉得这种为国牺牲是残酷,是无聊,便主张不要打,而且更主张不要讲和,只说索性藏起头来,等个五十年。俗谚常有"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看起来五十年的教训,大概什么都够了。凡事有了错误,才有教训,可见中国人尚还有些救药,国事弄得乌烟瘴气到如此,居然大家都恍然大觉大悟自己内部组织的三大不健全,更而发现武器的不充足。眼前须要几十个年头,来作准备。言至此,吾人对于热河一直到滦东的失守,似乎应当有些感到失得不大冤枉。因为吾党(借用)建基以至于今日,由军事而至于宪政,尚还没有人肯认过错,则现在失掉几个国土,使一些负有自信天才的国家栋梁学贯中西的名儒,居然都肯认错,所谓"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塞翁失马,又安知非福的聊以自慰,也只得闭着眼睛喊两声了,不过假使今后"知过尚不能改,罪孽的深重",比写在讣文上,大概也更要来得使人注目了。

  譬如再说,四月二十二日本刊上李家作的"以华制华"里说的警犬。警犬咬人,是蹲在地上冷眼旁观,等到有可杀的时候,便一跃上前,猛咬一口,不过,有的时候那警大被人们提起棍子,向着当头一棒,也会把专门咬人的警犬,打得藏起头来,伸出舌头在暗地里发急。

  这种发急,大概便又是所谓"过"了。因为警犬虽然野性,但有时被棍子当头一击,也会被打出自己的错误来的,于是"过而能改"的警犬,在暗地里发急时,自又便会想忏悔,假使是不大晓得改过的警犬,在暗地发急之余,还想乘机再试,这种犬,大概是"罪孽深重"的了。

  中国人只晓得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可惜都忘记了底下那一句。

  四月二十六日,《大晚报》副刊《火炬》。

  只要几句:案语以上两篇,是一星期之内,登在《大晚报》附刊《火炬》上的文章,为了我的那篇《"以夷制夷"》而发的,揭开了"以华制华"的黑幕,他们竟有如此的深恶痛绝,莫非真是太伤了此辈的心么?

  但是,不尽然的。大半倒因为我引以为例的《××报》其实是《大晚报》,所以使他们有这样的跳踉和摇摆。

  然而无论怎样的跳踉和摇摆,所引的记事具在,旧的《大晚报》也具在,终究挣不脱这一个本已扣得紧紧的笼头。

  此外也无须多话了,只要转载了这两篇,就已经由他们自己十足的说明了《火炬》的光明,露出了他们真实的嘴脸。

  七月十九日。

  注释:(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三年四月二十一日《申报·自由谈》,署名何家干。

  (2)"以夷制夷"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对待国内少数民族常用的策略,即让某些少数民族同另一些少数民族冲突,以此来削弱并制服他们。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也曾采用这种策略,企图利用某些外国力量来牵制另一些外国,借以保护自己,但这种对外策略最后都遭失败。

  (3)"国步"语见《诗经·大雅·桑柔》:"於乎有哀,国步斯频。"国步,国家命运的意思。

  (4)"为王前驱"语见《诗经·卫风·伯兮》:"伯兮栙猓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原是为周王室征战充当先锋的意思。此处用来指当时国民党所采取的"攘外必先安内"、实际是为日本进攻中国开辟道路的卖国政策。

  言论自由的界限看《红楼梦》(2),觉得贾府上是言论颇不自由的地方。焦大以奴才的身份,仗着酒醉,从主子骂起,直到别的一切奴才,说只有两个石狮子干净。结果怎样呢?结果是主子深恶,奴才痛嫉,给他塞了一嘴马粪。

  其实是,焦大的骂;并非要打倒贾府,倒是要贾府好,不过说主奴如此,贾府就要弄不下去吧了。然而得到的报酬是马粪。所以这焦大,实在是贾府的屈原(3),假使他能做文章,我想,恐怕也会有一篇《离骚》之类。

  三年前的新月社(4)诸君子,不幸和焦大有了相类似的境遇。他们引经据典,对于党国有了一点微词,虽然引的大抵是英国经典,但何尝有丝毫不利于党国的恶意,不过说:"老爷,人家的衣服多么干净,您老人家的可有些儿脏,应该洗它一洗"罢了。不料"荃不察余之中情兮"(5),来了一嘴的马粪:国报同声致讨,连《新月》杂志也遭殃。但新月社究竟是文人学士的团体,这时就也来了一大堆引据三民主义,辨明心迹的"离骚经"。现在好了,吐出马粪,换塞甜头,有的顾问,有的教授,有的秘书,有的大学院长,言论自由,《新月》也满是所谓"为文艺的文艺"了。

  这就是文人学士究竟比不识字的奴才聪明,党国究竟比贾府高明,现在究竟比乾隆时候光明:三明主义。

  然而竟还有人在嚷着要求言论自由。世界上没有这许多甜头,我想,该是明白的罢,这误解,大约是在没有悟到现在的言论自由,只以能够表示主人的宽宏大度的说些"老爷,你的衣服……"为限,而还想说开去。

  这是断乎不行的。前一种,是和《新月》受难时代不同,现在好像已有的了,这《自由谈》也就是一个证据,虽然有时还有几位拿着马粪,前来探头探脑的英雄。至于想说开去,那就足以破坏言论自由的保障。要知道现在虽比先前光明,但也比先前厉害,一说开去,是连性命都要送掉的。即使有了言论自由的明令,也千万大意不得。这我是亲眼见过好几回的,非"卖老"也,不自觉其做奴才之君子,幸想一想而垂鉴焉。

  四月十七日。

  注释:(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三年四月二十二日《申报·自由谈》,署名何家干。

  (2)《红楼梦》长篇小说。清代曹雪芹著。通行本为一二○回,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作。焦大是小说中贾家的一个忠实的老仆,他酒醉骂人被塞马粪事见该书第七回。只有两个石狮子干净的话,见第六十六回,系另一人物柳湘莲所说。

  (3)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又字灵均,战国后期楚国诗人。楚怀王时官至左徒,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不见容于贵族集团而屡遭迫害,后被顷襄王放逐到沅、湘流域,愤而作长诗《离骚》,以抒发其愤激心情和追求理想的决心。

  (4)新月社以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核心的文学和政治团体,约于一九二三年在北京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陈源、梁实秋、罗隆基等。该社曾以诗社名义于一九二六年夏在北京《晨报副刊》出过《诗刊》(周刊)。一九二七年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一九二八年三月出版综合性的《新月》月刊。一九二九年他们曾在《新月》上发表谈人权等问题的文章,引证英、美各国法规,提出解决中国政治问题的意见,意在向蒋介石献策邀宠。但文章发表后,国民党报刊纷纷著文攻击,说他们"言论实属反动",国民党中央议决由教育部对胡适加以"警诫",《新月》月刊曾遭扣留。他们继而变换手段,研读"国民党的经典",著文引据"党义"以辨明心迹,终于得到蒋介石的赏识。

  (5)"荃不察余之中情兮"语见屈原《离骚》:"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怒。"大观园的人才早些年,大观园里的压轴戏是刘老老骂山门。(2)那是要老旦出场的,老气横秋地大"放"一通,(3)直到裤子后穿而后止。当时指着手无寸铁或者已被缴械的人大喊"杀,杀,杀!"(4)那呼声是多么雄壮。所以它——男角扮的老婆子,也可以算得一个人才。

  而今时世大不同了,手里像刀,而嘴里却需要"自由,自由,自由","开放××"(5)云云。压轴戏要换了。

  于是人才辈出,各有巧妙不同,出场的不是老旦,却是花旦了,而且这不是平常的花旦,而是海派戏广告上所说的"玩笑旦"。这是一种特殊的人物,他(她)要会媚笑,又要会撒泼,要会打情骂俏,又要会油腔滑调。总之,这是花旦而兼小丑的角色。不知道是时势造英雄(说"美人"要妥当些),还是美人儿多年阅历的结果?

  美人儿而说"多年",自然是阅人多矣的徐娘(6)了,她早已从窑姐儿升任了老鸨婆;然而她丰韵犹存,虽在卖人,还兼自卖。自卖容易,而卖人就难些。现在不但有手无寸铁的人,而且有了……况且又遇见了太露骨的强奸。要会应付这种非常之变,就非有非常之才不可。你想想:现在的压轴戏是要似战似和,又战又和,不降不守,亦降亦守!(7)这是多么难做的戏。没有半推半就假作娇痴的手段是做不好的。孟夫子说,"以天下与人易。"(8)其实,能够简单地双手捧着"天下"去"与人",倒也不为难了。问题就在于不能如此。所以要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哭哭啼啼,而又刁声浪气地诉苦说:我不入火坑(9),谁入火坑。

  然而娼妓说她自己落在火坑里,还是想人家去救她出来;而老鸨婆哭火坑,却未必有人相信她,何况她已经申明:她是敞开了怀抱,准备把一切人都拖进火坑的。虽然,这新鲜压轴戏的玩笑却开得不差,不是非常之才,就是挖空了心思也想不出的。

  老旦进场,玩笑旦出场,大观园的人才着实不少!四月二十四日。

  注释:(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三年四月二十六日《申报·自由谈》,署名干。

  (2)大观园《红楼梦》中贾府的花园,这里比喻国民党政府。刘老老是《红楼梦》中的人物,这里指国民党中以"元老"自居的反动政客吴稚晖(他曾被人称作"吴老老")。吴稚晖,参看本卷第125页注(2)。

  (3)大"放"一通吴稚晖的反动言论中,常出现"放屁"一类字眼,如他在《弱者之结语》中说:"总而言之,统而言之,只能提提案,放放屁,……我今天再放这一次,把肚子泻空了,就告完结。""裤子后穿",是章太炎在《再复吴敬恒书》中痛斥吴稚晖的话:"善箝而口,勿令舐痈;善补而裤,勿令后穿。"(载一九○八年《民报》二十二号)(4)指一九二七年四月蒋介石背叛革命时,吴稚晖充当帮凶,叫嚣"打倒"、"严办"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5)"开放××"指当时一些国民党政客鼓吹的"开放政权"。

  (6)徐娘《南史·后妃传》有关于梁元帝妃徐昭佩的记载:"徐娘虽老,犹尚多情。"后来因有"徐娘半老,风韵犹存"的成语。这里是指汪精卫。

  (7)"似战似和"等语,是讽刺汪精卫等人既想降日又要掩饰投降面目的丑态。如一九三三年四月十四日汪精卫在上海答记者问时曾说:"国难如此严重,言战则有丧师失地之虞,言和则有丧权辱国之虞,言不和不战则两俱可虞。"(8)"以天下与人易"语见《孟子·滕文公》:"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9)入火坑汪精卫一九三三年四月十四日在上海答记者问时曾说:"现时置身南京政府中人,其中心焦灼,无异投身火坑一样。我们抱着共赴国难的决心,踊身跳入火坑,同时……,竭诚招邀同志们一齐跳入火坑。"文章与题目一个题目,做来做去,文章是要做完的,如果再要出新花样,那就使人会觉得不是人话。然而只要一步一步的做下去,每天又有帮闲的敲边鼓,给人们听惯了,就不但做得出,而且也行得通。

  譬如近来最主要的题目,是"安内与攘外"(2)罢,做的也着实不少了。有说安内必先攘外的,有说安内同时攘外的,有说不攘外无以安内的,有说攘外即所以安内的,有说安内即所以攘外的,有说安内急于攘外的。

  做到这里,文章似乎已经无可翻腾了,看起来,大约总可以算是做到了绝顶。

  所以再要出新花样,就使人会觉得不是人话,用现在最流行的谥法来说,就是大有"汉奸"的嫌疑。为什么呢?就因为新花样的文章,只剩了"安内而不必攘外","不如迎外以安内","外就是内,本无可攘"这三种了。

  这三种意思,做起文章来,虽然实在稀奇,但事实却有的,而且不必远征晋宋,只要看看明朝就够。满洲人早在窥伺了,国内却是草菅民命,杀戮清流(3),做了第一种。李自成(4)进北京了,阔人们不甘给奴子做皇帝,索性请"大清兵"来打掉他,做了第二种。至于第三种,我没有看过《清史》,不得而知,但据老例,则应说是爱新觉罗(5)氏之先,原是轩辕(6)黄帝第几子之苗裔,遯于朔方,厚泽深仁,遂有天下,总而言之,咱们原是一家子云。

  后来的史论家,自然是力斥其非的,就是现在的名人,也正痛恨流寇。但这是后来和现在的话,当时可不然,鹰犬塞途,干儿当道,魏忠贤(7)不是活着就配享了孔庙么?他们那种办法,那时都有人来说得头头是道的。

  前清末年,满人出死力以镇压革命,有"宁赠友邦,不给家奴"(8)的口号,汉人一知道,更恨得切齿。其实汉人何尝不如此?吴三桂之请清兵入关,便是一想到自身的厉害,即"人同此心"的实例了……四月二十九日。

  附记:原题是《安内与攘外》。

  
更多

编辑推荐

1实习菜谱(农家小吃)
2鉴略妥注
3鲁迅作品选
4元史演义
5道德经
6北户录
7茶经
8长短经
9长生殿
10传习录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邓析子

    作者:【周】邓析  

    生活休闲 【已完结】

    《邓析子》分为无厚篇与转辞篇两篇,无厚篇所强调的是君主与臣民的共生关系,劝勉君王治国时应该以平等的心对待臣民,归结到最后就是无厚,是民本的反映。

  • 东周列国志

    作者:【明】冯梦龙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东周列国志》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著作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原版名称是《列国志传》,小说由古白话写成,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作品中所叙述的五百多年之间,英雄辈出,...

  • 独异志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闲 【已完结】

    《独异志》者,记世事之独异也。自开辟以来迄于今世之经籍,耳目可见闻,神仙鬼怪,并所摭录。然有纪

  • 新论

    作者:【汉】桓谭  

    生活休闲 【已完结】

    第一 本造 秦吕不韦请迎高妙,作《吕氏春秋》。汉之淮南王聘天下辩通,以著篇章。书成,皆布之都市,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