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武事件
自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后,匈奴元气大伤,不得不远徙逃遁,从此漠南无王廷。
而汉廷也因连年战争耗尽了资财,战马损失无数,无力继续进行远征。
所以,此后,汉匈双方十余年无战事,往来使者穿梭不停,进入了所谓的“和议”时期。
苏武事件就是在汉匈所谓“和议”时期发生的匈奴扣留汉朝使者的事件。
天汉元年(前100),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兵战败大宛,“威震外国”,武帝就想乘此机会对匈奴再度加以制服。
此时统治匈奴的是且侯单于,他刚即位,政局未稳,又听说汉朝已经打败了大宛,恐怕汉军趁机袭击匈奴,就把先前扣留而又不肯降服的汉使路充国等人送回汉廷,还遣自己的使者来汉,以示与汉廷和好之意。
于是,汉武帝便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
苏武是杜陵(今陕西西安西)人苏建之子。
苏建是著名抗匈奴将领,因战功封为平陵侯。
作为名将之子,苏武为人讲骨气,重节义。
他受武帝之命后,便带着副手中郎将张胜,属吏常惠,还有一百多名士兵以及大量礼物,踏上了出使匈奴的征途。
苏武到了匈奴,归还了汉朝曾扣留的匈奴使者,并送上汉廷的礼物,以答谢单于释放汉使,与汉通好的善意。
谁知且侯单于得知汉朝不会进攻匈奴的消息后,立刻又变得傲慢无礼起来,毫无议和之意。
苏武等人见此情景,大失所望。
但为了汉匈和好,他也不便多说什么,只等单于写好回信让他带回去就是了。
想不到就在此时,倒霉的事情发生了。
就在苏武等人出使匈奴之时,匈奴之缑王和汉人虞常等正在密谋暗杀匈奴重臣卫律并劫持单于母亲阏于归汉之事。
缑王原是匈奴昆邪王的外甥,曾随昆邪王降汉,又复归匈奴。
这种反复无常的行径受到单于的鄙视,他因此得不到重用,心里郁郁不乐,又想投奔汉朝。
卫律原为汉朝派往匈奴的使者,投降了匈奴,虞常是卫律的副手,虽然他也跟着卫律投降了匈奴,但他非常思念家乡,总想杀掉卫律,立一功绩,逃回中原去。
缑王和虞常一拍即合,二人密谋反叛。
而此次来使的副中郎将张胜和虞常原是好朋友,虞常私下又就此事与张胜商议。
张胜很同情虞常,便全力支持他。
就在且侯单于外出狩猎时,缑王和虞常等七十余人便密谋起事。
但关键时刻却有一人临阵叛逃,连夜向匈奴告密。
单于子弟发兵围捕叛乱之人,缑王当场战死,虞常等人被擒。
单于知道这个消息后,认为叛乱是汉使发动的,十分恼怒,就令卫律严审虞常等叛乱之人。
此时,张胜害怕起来了,便连忙将他和虞常等人曾密谋过的真情告诉了苏武。
苏武一听,愤怒异常,他痛斥张胜作为使者贪图功名误了国家大事,拔出刀子就要自杀殉国,幸亏被张胜、常惠等人及时制止住,才没有发生意外。
虽然虞常在卫律的严刑逼供下只承认张胜仅是他的朋友,但张胜还是被牵连了进去,而且还殃及了苏武。
单于又令卫律审讯苏武、张胜等人。
卫律不仅审讯苏武,还劝他投降匈奴。
苏武听到此话,就对常惠等人说:“这次为汉出使,有辱使命,如果丧失气节,就算活下来了,还有什么面目重归汉朝呢?”
说着就毅然拔出佩刀自刺脖颈。
卫律等人大惊,急忙抱住苏武,夺下佩刀,但苏武已经倒地昏死过去了。
卫律急忙召唤匈奴巫医救治。
巫医在地下刨了个坑,在坑里面烧了火,铺上木板,将苏武俯卧其上,然后用脚使劲踏苏武的背部,把伤口中的淤血排出去。
过了半日,苏武居然慢慢地醒了过来。
单于十分钦佩苏武的气节,朝夕派人侍候他,但张胜仍被下了狱。
等到苏武痊愈之后,单于想招降他,但又知他是守节持义之人,便让卫律想办法。
卫律审问虞常和张胜时,便让苏武旁听。
虞常态度强硬,还大骂卫律是叛徒,卫律立即斩杀了虞常。
随后卫律审问张胜,宣布愿意投降匈奴的都免罪,否则就杀头。
张胜贪生怕死,立即请求归降。
卫律便对苏武说:“你的副手犯了罪,你也得连坐。”苏武大怒说:“我既不是同谋,又不是亲属,为什么要连坐?”卫律立即抽出了刀,可他还没有砍过来,苏武已把脖子伸了过去,不动声色地等着。
这倒把卫律吓得缩了手,他便换了口气说:“这么对您说吧,我也是迫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但您看我现在不仅被封为王,还有几万奴仆和满山的羊群,不也挺富贵的吗?
您要投降了,马上也就会和我一样的,何必固执己见白白送了性命呢?”他这无耻的话气得苏武怒目以视。
但他仍不知廉耻地说:“您若听我的劝告,我就和你结为兄弟,否则,恐怕就再也不能同您见面了。”苏武再也忍不住了,他站起来指着卫律的鼻子骂道:“你是汉人的儿子,汉廷的臣子,却忘恩负义,背叛朝廷父母,无耻地投降敌人,还有脸说这些话!
再说,单于信任你,让你判案,可你不主持公道,反倒想引起两国争端。
你不看看现在汉朝已经平灭了四方,匈奴要是惹了祸,你也逃不掉!
你怎么逼我,我也绝不会投降的!”苏武这种理直气壮的回答,卫律也拿他没有办法。
无论是死亡威胁还是富贵引诱,苏武都不为之所动。
单于无可奈何,便想办法折磨苏武,以迫使他投降。
他把苏武投入大地窖中,数日不给他吃的、喝的。
但苏武为了活着坚持正义,他便以地窖里的冰雪和破旧的皮带、羊皮片充饥解渴,竟然坚持了好几天。
单于见苏武还活着,就把他放出来,要封他为王,可苏武还是不接受,无论如何也不肯投降。
单于没办法,便把他充军到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无人之处去牧羊,并说只要公羊能产子,就可以释放他回汉朝,企图以此迫使苏武就范。
苏武的另一副手常惠和他一样也不肯屈服,单于同样罚他做苦工,并把他和苏武隔得远远的。
苏武独自一人来到了北海,茹雪饮冰,以草木、野鼠为食,顽强地生存在渺无人烟的荒漠之中,但最叫他念念不忘的是他没有完成使者的任务。
他永远牢记的是自己是汉朝的使者,始终不放的是汉武帝赐给他的节杖。
现在,唯一同他相伴的便是这根使节了,在这根使节上他找到了安慰,从每一节的穗子上,他看见了白发的母亲、雄健的皇上,瞧见了中原的麦穗和他热爱的国家。
他拿着使节放羊,抱着使节睡觉,想着总有一天自己会拿着使节回到汉朝去的。
就在苏武出使不归的第二年(天汉二年,前99),汉匈关系急剧恶化,双方大规模的战争一触即发。
汉武帝便令贰师将军李广利、骑都尉李陵率领汉军分道出击匈奴,但他们都出师不利。
李陵战败降敌(其事后文另有详述)。
苏武和李陵在朝中同为侍中,关系密切。
怀着两种不同的心情,他们在大漠上再次相遇。
李陵投降了匈奴,自然不敢去见重义持节的苏武,直到十多年后,当时在位的壶衍单于派李陵去北海看苏武,企图让李陵劝苏武投降,李陵终于见到了苏武。
李陵向苏武诉说了自己不得已而投降、臣服匈奴的苦衷。
但苏武坚决地说:“做臣下的为朝廷死而无憾。
就是朝廷对不住臣下,臣下也不能对不起祖宗,对不起父母之邦。”
李陵闻此哑口无言。
临走时,李陵想再一次劝说苏武,苏武毅然决然地说:“我自己早就准备死了,大王(此时李陵被匈奴封为右校王)再逼我,我就要死在大王面前了!”
说完,便含泪和李陵道别了。
后来李陵得到汉武帝逝去的消息,便到北海告诉了苏武。
苏武拿着使节,面向南方,想着再也见不到皇帝了,就伤心地哭了起来。
壶衍单于继位之后,内部不团结,匈奴力量大弱,为防止汉军进攻他们,终于同意放回苏武,和汉朝和亲。
单于再派李陵去北海接苏武回来。
李陵准备了酒宴为苏武道喜。
宴会上,李陵感慨万千,起舞而歌:“径万里兮渡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
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
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这其中既有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真诚地为朋友荣归而高兴;更有对自己的坎坷经历而悲叹,却又无颜再返父母之邦的绝望之情。
苏武出使的时候刚四十岁,现在回国、胡子、头发已经全白了。
长安人民看见白胡子的苏武拿着光杆子的使节回来了,无不感动。
昭帝(汉武帝少子)就拜苏武为“典属国”,叫他专门管理和外国交往的事情。
苏武回国后又活了二十多年,直到汉宣帝(汉武帝曾孙)神爵二年(前60)才病死,终年八十余岁。
二、贰师败北
贰师是大宛的一个城名(今吉尔吉斯斯坦西南部马尔哈马特),相传那里产汗血宝马,武帝求之不得,便派李广利率军前往攻打以夺取宝马,因此封他为贰师将军。
李广利是中山国(今河北定县)人,出身微贱,他的哥哥就是那位因善歌舞而极受汉武帝宠幸的宦者李延年,他的姐姐则是那位深受汉武帝宠爱的倾国倾城的美人李夫人。
因为这些缘故,李广利也平步青云,深受汉武帝的信任和重用,此次即派他率领大军前去攻打大宛。
只不过李广利本为无一天军旅生涯之人,一夜之间成为统率千军万马的将军,显然是不能称职的。
但是他前后四次共统率二十多万大军,历时三年,以死伤数万人的巨大代价,总算征服了大宛,取回了汉武帝梦寐以求的汗血宝马。
李广利作为一名将领,既无指挥大军的才能,又无治军经验,看来确实是不称职的。
但是,汉武帝注重的不是损失的多少,而是大宛确实被征服的事实,他还以“万里征伐,不录其过”为理由,封李广利为海西侯。
李广利在朝中的地位日渐重要。
其后,天汉二年(前99),李广利又率三万兵出酒泉,与匈奴右贤王大战于天山,但却大败而归;天汉四年(前97),李广利再率骑兵六万、步兵七万出击匈奴,结果又无功而返。
且侯单于于太始元年(前96)病死后,长子狐鹿姑单于继位。
征和二年(前91),匈奴再度开始大举入侵汉边,孤鹿姑单于亲率部众数次侵掠上谷、五原等地,杀害汉朝吏民甚多。
第二年春又侵入五原、酒泉,还杀害了汉朝的两个都尉。
汉武帝被激怒了。
就在这种匈奴连续侵扰边境的背景下,汉武帝命令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大军开始了他在位期间对匈奴的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反击战争。
尽管李广利在战场上败多胜少,但是,经过大宛之战及天汉二年、天汉四年对匈奴战争的洗礼,他毕竟也积累了一些指挥大军作战的经验,而且也消灭了相当数量的匈奴军队,取得了一些战绩,因此,汉武帝愈发对他信任、重用。
再加上自从元封五年(前106)大将军卫青病逝后,在武帝前期对匈奴战争中叱咤风云的著名将领大都已作古了,汉武帝也别无其他名将可用。
因此,李广利应运而兴,成为汉武帝后期对匈奴作战的一名重要将领。
征和三年(前90),汉武帝令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七万余人出五原,御史大夫商丘成率三万人出西河,重合侯马通率四万骑兵出酒泉,大规模的对匈战争再度爆发了。
狐鹿姑单于得到汉廷重兵出击的消息后,立即调兵遣将,严阵以待。
他将妇女儿童及牲畜财物全部远徙到郅居水(今蒙古色楞格河)北边,自己亲率精锐部队渡过姑且水(今蒙古杭爱山东段以南之河流)迎击汉军;又命令左贤王也将其部众畜物远徙隐蔽,准备伺机而出。
三路汉军各自按着既定的作战部署出击。
商丘成率军出塞后,向西北方向长驱直入,一直抵达涿邪径(大致位于涿邪山与浚稽山之间),也没有发现匈奴兵马,于是便由原路撤军。
此时,狐鹿姑单于派遣大将及汉廷降将李陵率三万多骑兵追击商丘成部,双方在浚稽山一带展开激战。
汉军将士边战边向正东方向转移。
九天后,匈奴见自己损失严重,无利可取,便停止了追击。
商丘成虽然没有取得大胜利,亦没遭到太大的损失,顺利撤回汉境。
马通率部众从酒泉向西北方向进击。
到达天山时,狐鹿姑单于派大将偃渠率两万多骑兵准备偷袭汉军。
但偃渠见汉军兵强马壮,没敢与汉军正面交锋便悄然而退。
马通找不到匈奴兵马,也无功而返。
李广利率领的汉军主力部队出五原后,很快就到达了夫羊句山狭(约在今蒙古兰扎达加德西北)一带。
单于利用这里的险要地势,派遣右贤王大都尉与卫律率精壮骑兵在此设伏,想突袭击汉军。
李广利侦得这个消息后,迅速命令善于骑射的属国胡骑,也就是依附于汉廷的少数民族骑兵队伍,共两千多人出击匈奴。
他们英勇善战,很快大败匈奴,匈奴偷袭不成,反自遭失败,于是立即向北退却。
李广利率领汉军乘胜追击,一举攻下范夫人城。
李广利率军出征以来,还没有像这样初战大捷过,自然十分高兴,便令士卒在范夫人城下休息,同时精心筹划下个阶段的作战计划,决心深入匈奴内部,建立奇功。
然而,李广利不知道,就在此时,他的家族却正在汉廷内遭临着灭门之灾。
原来,就在李广利率军出征匈奴不久,有人上告汉武帝说丞相刘屈曾和李广利阴谋立李广利之姐李夫人的儿子昌邑王刘为太子。
武帝听后大怒,便将刘屈及其夫人下狱审问,李广利一家老小也全部被捕入狱。
不久,刘屈被腰斩,其夫人枭首。
此事传到前线,李广利万分恐惧,不知所措。
他想立即骑奔京师,设法解救一家老小,但部将胡亚夫劝住了他,并想让李广利趁机投降匈奴。
李广利一心想营救家人,经过仔细思量,他既没有回师京城,也没有投降匈奴,而是抓住机会加紧进攻匈奴,打算立一奇功赎回家人之罪。
于是,他加速引兵北击匈奴,在郅居水一带又大败匈奴。
但是,就在李广利率军即将夺取更大胜利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又发生了——他的部将发动了叛乱。
原来,李广利部将将军长史和决畦都尉辉渠侯等人得知李广利亲属在京师下狱的消息后,认为李广利只想自己立功赎罪,不顾大军的安危,匆忙率军北上,深入匈奴,必然会导致军事上的失利。
因此,他们便密谋挟持李广利,将大军撤回汉朝。
虽然李广利及时地发现了他们的阴谋,并诛杀了长史等人,但经此变故,军心动荡,士气锐减,毫无战斗力。
李广利无回天之术,只好率领大军从郅居水南撤归汉。
然而,狐鹿姑单于却发现了汉军发生叛乱并匆忙南撤,此时,他就亲率五万多骑兵渡过郅居水对汉军穷追不舍并发动猛攻。
此时汉军军心尽散,无心恋战,于是边战边撤,遭受严重损失。
等到撤至速邪乌燕然山的时候,由于长期长途奔波战斗,汉军兵马损失更加严重,士卒更是疲惫不堪。
李广利只得命令部众就地安营扎寨,进行休整。
但单于却仍在继续偷偷行动,入夜之后,他们从挖至汉军阵前的堑壕里突然向汉军发动猛攻,汉军猝不及防,军中大乱,死伤无数。
李广利见败局已定,再加上家人下狱,两头都无路可走,只好向匈奴俯首投降。
汉武帝听说李广利战败投降匈奴后,一气之下就把他全家全部杀害,曾经显赫一时的李家黯然而逝。
狐鹿姑单于战败了汉军,对汉朝更加傲慢。
他对李广利投降十分高兴,对其万分尊宠,连自己的女儿都嫁给了李广利,使之位置更在卫律之上。
卫律忌恨李广利的尊宠,便想方设法要除掉他。
就在李广利投降匈奴的第二年(征和四年,前89),单于的母亲病了,卫律更趁此串通胡巫来谋害李广利。
胡巫对单于说:“您母亲的病是不容易好的。
过世的单于说李广利原来三番五次地攻打我们,现在被俘了您为何还这样尊宠他?
老单于十分生气。
您为什么不把李广利杀了来祭祀祖先呢?”“我死了以后匈奴必然要灭亡!”谁知,当年秋天,匈奴气候异常寒冷,疾病流行,庄稼不熟,牲畜冻死。
单于十分害怕,就急急忙忙为李广利立了个祠,来祭祀他逝去的灵魂。
三、李陵降敌
就在天汉二年(前99)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出酒泉抗击匈奴时,为了保障汉军后勤运输的安全,汉武帝特令骑都尉李陵为李广利监督护送辎重。
但是李陵却不愿意。
这其中当然自有原因。
然而这个偶然的事件却从此改变了李陵的一生,并使他成为汉匈战争史上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
李陵和苏武一样,也出自名将之门。
他的爷爷就是威名远扬的“飞将军”李广。
李陵少年即为英雄,步入仕途,不久即被选为建章监,成为宫廷近臣。
由于自小备受熏陶,李陵不仅擅长骑射,善于统兵布阵,而且待人诚恳,关心士卒,名声极佳。
汉武帝认为李陵颇有李广遗风,曾让他统率八百骑兵,越过居延,深入匈奴两千余里察看地形,回来后汉武帝即拜他为骑都尉,自率五千余名勇士,还教酒泉、张掖两郡的士卒学习骑射,以防备匈奴犯边。
正因为李陵颇有李广遗风,所以他鄙视庸俗无才权贵之人。
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姬李夫人的弟弟,毫无才能,但靠着裙带关系,带兵攻打大宛,虽无大功却被封为海西侯,极受宠信。
李陵作为名将后代,耻于为人后勤,不愿意替李广利这样的人护送辎重。
所以,当汉武帝把他从边郡召回时,他不愿意。
当然,李陵并没有向汉武帝直说自己的意图,而是婉言称自己所率的戍边士卒都是“荆楚勇士”及“奇才剑客”,个个力能扼虎,射则百发百中,所以自愿独率一支部队出击匈奴,以分散匈奴的兵力,减轻李广利大军的压力。
汉武帝察觉出了李陵看不起李广利而不愿为他殿后,心中十分不快,但却更欣赏他的勇气,便对李陵说:“你们做将军的都不愿意归属他人指挥,可我现在的骑兵都交给贰师将军了,没有骑兵可拨给你了。”李陵正值年壮气盛,立刻回答说:“没有骑兵也可以,只要给我五千步兵,我就可以以少击多,深入匈奴!”汉武帝被李陵的勇猛所感动,便答应了他的请求。
同时,他又命强弩将军路博德去接应李陵。
路博德也是一员老将,还在元鼎五年(前112)就被拜为伏波将军,亲自率领大军征伐南越,功勋卓著,地位自在李陵之上,当然也不愿意为李陵这样一名后辈小生殿后。
于是他便上书汉武帝说当前正值秋天,匈奴兵强马壮,不易攻打,愿意等到明年春天和李陵一块率兵出征。
汉武帝看到上书后,没想到此为路博德不愿为李陵殿后的推脱之辞,反而怀疑李陵因后悔出兵而指使路博德这样上书的。
他本来正为李陵不愿为李广利殿后而生气,因此更为恼怒了。
恰巧此时又有使者来报说匈奴侵犯西河(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南),汉武帝便不顾路博德的上书,立即下诏路博德、李陵率兵出征。
他命路博德出征西河,李陵出兵遮虏障,并让李陵把出征的情况迅速向他汇报,就连和路博德的谈话也要如实上报。
看来,此时汉武帝对李陵已有猜疑之心。
这似乎也预示着李陵此次出征将不会一帆风顺。
其实,李陵出兵之初相当顺利。
他麾下的骑士陈步乐很快就驰回京师向汉武帝报告消息说,李陵率领五千步兵出遮虏障后,一路进展迅速,到了浚稽山也没遇到匈奴,便驻扎下来了;而且李陵军中士气甚高,将士都愿意誓死效力。
李陵还把沿路的山水形势画成地图,让陈步乐上奏汉武帝。
汉武帝听完汇报后,十分高兴,立即拜陈步乐为郎官,朝中公卿也都举杯庆贺。
岂知就在此时,李陵却在大漠之中逐渐陷入了对匈奴作战的艰难困境之中。
原来,李陵率军到了浚稽山还没见到匈奴,可匈奴早就见到他们了。
就在陈步乐回朝之后,且侯单于亲率三万骑兵突然把李陵的五千步兵包围在两山之间。
然而李陵毕竟有勇有谋,临危不乱,他立即以大车环绕为营,在营外设阵迎敌。
经过将士们的英勇战斗,终于击退了匈奴的首次进攻,并且乘胜追击,射杀了匈奴几千人。
虽然首战即大胜匈奴,但汉军毕竟只有五千人,且是步兵,又孤军深入,李陵恐怕受匈奴重兵包围,便令大军迅速南撤。
果然,单于对这支只有五千人的精锐步兵又气又怕,便火速召集八万人马快速追击汉军。
李陵仍然率领汉军沉着应战,一面抵抗,一面继续南撤,几天之中,又射杀了匈奴数千骑兵。
且侯单于见李陵率兵昼夜兼程南撤,突然怀疑汉廷已在边塞伏有重兵,利用李陵步兵来引诱他们进入包围圈,便和群臣商议停止追止。
但匈奴大臣都建议继续追击一段,等过了平地再说,单于同意了。
此时,汉军早已到了最艰难的时候,不仅士卒疲惫不堪,箭矢粮草也将殆尽。
但在李陵等将士的激励下,士卒仍顽强抵抗,浴血奋战,前仆后继,一天当中就与匈奴交战十余次,又射杀了匈奴追兵两千余人。
单于见仍得不到便宜,便又要撤兵。
但在这关键时刻,汉军内却出现了叛徒。
原来,汉军军候管敢因为受到校尉的责打欺辱,夜间偷偷跑到匈奴那边投降了,他还把汉军前无伏兵,也无后援,且箭矢粮草殆尽等情况和盘托出,并说汉军只有将军李陵和校尉韩延年各自率领的八百步兵十分厉害,其他的都很普通。
单于听了大喜,便令匈奴骑兵继续加紧追击汉军,他还亲自率领一路精兵进攻李陵和韩延年。
此时汉军箭矢已尽,兵器全毁,他们便把战车拆毁作武器,与匈奴展开了肉搏战。
最终,李陵大军被匈奴团团围住。
他眼见汉军全军覆没,便长叹一声道:
“我再也无颜回见皇帝了!”说完,下马俯身降敌。
他的部众最终有四百多人逃回了遮虏障。
李陵战败的消息很快就传回了京城,汉武帝希望李陵能够战死疆场,以身殉国。
他便招来李陵的母亲及妻子,令善相者为他们相面。
善相者说李陵妻母均无死丧之色。
后来,汉武帝果然得到了李陵降敌的消息,他十分愤怒,便召责陈步乐。
陈有口难辩,自杀身亡。
李陵一家老小也被下了狱。
李陵兵败后,汉武帝有点后悔了,他本来是让路博德去接应李陵的,可后来又改了主意,让他去守西河,以致李陵孤军战败而降。
现在,他很想迎回李陵。
天汉四年(前97),汉武帝派李广利、韩说、公孙敖等三路大军出击匈奴时,特地嘱咐因杆将军公孙敖要看准机会打进匈奴内部,把李陵接回来。
不料公孙敖无功而返,但他向汉武帝报告说,一个匈奴俘虏供认李陵为单于做了军师,正在帮助匈奴训练士卒防备汉军。
武帝听此消息,异常震怒,一气之下便抄斩了李陵全家。
但是,事实上为匈奴训练士卒的并不是李陵而是前汉边塞都尉李绪,他投降匈奴后得到单于礼遇,于是帮助单于训练士卒,位在李陵之上。
李陵得知全家因李绪被斩,便派人刺死了李绪。
李陵刺死李绪,单于的母亲不答应了,她一定要处死李陵。
单于爱惜李陵的才能,便派人秘密把李陵送到北方藏了起来。
单于母亲死后,单于又把李陵接回来。
汉武帝斩了李陵全家,也就断绝了李陵的归路。
从此,李陵便和卫律一样,死心塌地为匈奴服务了。
单于十分钦佩李陵的勇敢,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还封他为右校王。
自此以后,李陵就一直生活在匈奴之中,直到二十多年后病死,再也没有回过中原。
我们还有必要在此说说有关司马迁因李陵降敌而受牵连之事。
李陵兵败降敌后,那些曾在李陵打胜仗时为之喝彩的公卿官吏们此时却都落井下石,认为李陵有罪,当斩其妻母。
汉武帝就此事问于司马迁。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为太史令(当时专管文史星历的官职),他十岁即随父亲到长安学习经史,二十岁旅行全国,元封三年(前108),继父为太史令,此时正潜心纂写一本后世称之为《史记》的不朽巨著。
司马迁是一正直仗义之人,曾和李陵相识,深知李陵的为人。
所以,便坦言道:“李陵侍奉母亲孝顺,对待士兵守信义,为国家做事常常奋不顾身,按照他的一贯表现,有大人物的风度。
如今他带兵打了败仗,一些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都纷纷指责他,我觉得太痛心了!
李陵只不过带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内部,同数万匈奴骑兵交战,李陵的士兵用弓箭打击匈奴,转战千里,箭尽途穷,士卒们仍然赤手空拳地与匈奴搏斗。
他能够这样让士卒们拼尽死力去打仗,即使是古代的名将也不过如此。
李陵虽然战败了,但他的战绩也可以向天下交代了。
臣以为李陵之所以不死,一定是为了将来等待机会为汉廷效力”司马迁这冒冒失失的实话却无意中触怒了有意的汉武帝。
武帝之所以派李广利去攻打匈奴,就是给这位国舅一个立功加爵的机会,所以才派李陵为其殿后,可李陵偏要单独出兵。
李广利与匈奴交战兵马损失十之六七,汉武帝正为李陵不肯受李广利指挥而李广利不能打胜仗而恼火,现在李陵投降了敌人,司马迁不仅为李陵辩护,强调李陵的战绩,还说什么李陵降敌是为了等待时机报效朝廷,更触着了武帝的痛处。
一怒之下,汉武帝便把司马迁下了狱,还处以宫刑(一种摧毁生殖能力的刑罚)。
按照汉代的法律,处了刑的人是可以以钱赎罪免刑的,但司马迁却因家贫拿不出这笔钱。
他本想自杀以免受宫刑之辱,但想到正在写的《史记》还没完成,便忍受着精神的折磨,怀着悲愤的心情,坚持活下来。
在极度的思想苦闷下,司马迁终于完成了他的传世巨著《史记》。
在给朋友任安的信中,司马迁写下了这样一段感人文字:“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
所以隐忍苛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及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在万分痛苦与困难之下,以前人自勉,发愤图强,非完成其事业不可,这种精神是值得包括历史研究者在内的所有人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