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关于参观浙江省慈溪县棉花生产情况的报告

省委、省人委:

根据省委决定和省人委的安排,组织了关中主要产棉地区党政负责同志,以及农业科学方面的负责同志,植棉劳动模范等35人,从3月19日到23日,到慈溪县参观学习棉花生产先进经验,然后以两天多时间,到余杭县参观了蚕桑,在杭州市参观了丝绸厂(蚕桑问题另有报告)。学习方法主要是听介绍,看材料,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辅之以田间察看和个别访问。边学边议,找出差距,力求把这里的先进经验和陕西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把带去的问题,一一得到回答。先后听了省、县、社、队的五次报告,访问了该县的原种繁殖农场、浒西生产队。听了经验介绍,看了田间表演,印象深刻,启示很大。

慈溪县位于杭州湾南岸,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年无霜期在240天左右,是浙江省商品棉主要生产基地之一。棉田占全省棉田总面积的39%,棉花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45%。全县有9个区,75个公社,771个生产大队,10090个生产队,68万多人,67万亩耕地,除一个盐区和一个稻区外,其余7个区,64个公社,671个生产大队,9306个生产队,都是以棉为主,实行粮棉套作、间种绿肥。全县的棉田约占总耕地面积73%,而且将近70%集中在沿海一带的36个公社。棉田这样高度集中是少见的。

慈溪县种植棉花,虽然有它的有利条件,但也有不利因素。在一般情况下,五六月间多梅雨,七八月间常干旱,且有台风侵袭,九月份又多秋雨。解放初期棉花年均亩产只有28斤。在党的领导下,经过一连串的艰苦奋斗,棉花产量不断上升。三年恢复时期,平均亩产45斤,“一五”期间平均亩产67斤,“二五”期间平均亩产96斤,1963年全县平均亩产高达108斤,是全国的一面高产红旗。他们这种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植棉先进经验,给了我们一个极为深刻的印象,大大激励了我们奋发有为的志气和增产棉花的信念。

从全省来看,1963年的棉花平均亩产达93斤,突破百斤皮棉关的有三个县,另外两个是上虞和余杭,所种棉田面积都小于慈溪。这里的棉花其所以能够夺得高产,据我们在慈溪县的参观和访问,体会最深刻的有以下几条:

一、大抓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狠抓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使干部和群众树立全局观点,坚定社会主义方向,正确地解决了自由种植与国家计划、自由买卖与国家收购、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矛盾。他们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点是:

(一)思想政治工作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把思想工作渗透到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去。根据生产和棉农的思想情况,运用活人活事,每年大抓三次。冬春两季抓留足、种好,夏秋两季抓管好、收好,最后一次抓卖好。例如1963年夹塘公社春粮因灾减产,群众说:“吃饭要自打主意了”,不愿多种棉花,放松了苗期管理。公社党委,一方面大讲有利形势,及时提出“春粮减、棉花翻”的号召,同群众一起编造了全年试算方案;一方面组织党员、干部和贫下中农开展能不能战胜困难的大讨论,随之安定了人心,克服了消极畏难情绪,掀起了种足、保苗的生产热潮。争得了棉花大丰收。

(二)运用回忆对比算细账的方法,进行群众自我教育,他们对这种方法运用的熟练自如,正如有的同志说:“他们是靠回忆对比起家的。”1963年,根据群众要少种绿肥,多种春粮的思想,组织党员、干部和社员群众算了三笔账:一算多种棉花对国家的贡献账;二算国家对棉区棉农的支援账;三算增产棉花对社员的好处账。通过算经济账和政治账,使干部和群众认识到多产棉花不仅是棉农应尽的义务,而且是功在国家,利在自己。当棉花丰收以后,一些基层干部和社员又产生多留多用和黑市出售棉花的思想。他们又进行了“三想、三比”的教育,即想建设社会主义、支援世界革命的需要,比解放前后粮棉比价情况;想稻区、盐区和工人阶级的支援,比棉区和非棉区群众所得和穿衣情况;想棉农吃穿有保证,收入不断增多,比过去,看将来,一年更比一年好。大大激发了群众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觉悟,踊跃交售棉花,在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内,超额29万斤完成了国家计划。

(三)把对基层干部的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分。他们说:“只要有好的干部,就会有好的社员。”在反复实践中,也完全证明了这一点。他们对干部的教育,一方面是每年召开三次到四次干部会议,通过总结工作,谈思想、讲政策,讲任务、讲方法,使干部在领导生产中,坚持政治挂帅,以身作则;再一方面是随时掌握思想状况,针对不同思想特点,进行正面教育,或通过回忆对比,启发阶级觉悟,加强责任感。同时,他们还特别强调基层干部的稳定提高,培养好的干部班子。因此,这里绝大多数干部,既有比较丰富的领导经验和生产实践经验,又能保持旺盛的革命干劲。

二、大抓方针政策。他们把思想工作和经济政策结合得很好,根据中央的方针政策,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做了若干具体规定,用经济政策调动了棉农的积极性,大大促进了棉花生产。从全省看,坚决贯彻执行了“以粮为纲,粮棉并举,全面安排”的方针,但是,根据慈溪县棉田占总耕地面积70%以上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以棉为主,棉粮并举,全面发展”的方针。在保证种足、种好棉花的同时,抓好粮食生产,做到粮棉互相促进。根据几年来的实践经验,这样做的好处是:棉区集中,领导重视,群众关心,可以保证棉花生产计划的完成,为国家提供更多的商品棉,同时也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

为了保证棉田面积和产量,实行了“粮棉挂钩”,“硬碰硬”的办法。即在粮、棉、油大包干的基础上,集中产棉区,群众口粮达不到规定标准的(全年平均每人400斤),由国家负责供应,粮食产量超过计划指标的,也不减少供应数量。但对计划内棉田面积少种一亩,就要增加一亩粮食征购任务,或者按照统销标准扣除供应指标。这样,既保证了棉花生产任务,又调动了棉农增产粮食的积极性。

为了鼓励棉区多产多售棉花,还实行了超售奖励政策。凡是完成向国家交售棉花计划的社、队,每超售皮棉100斤,就奖售给大米50斤。在正常情况下完不成交售计划的,要检查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同时也要适当降低社员的留棉标准。从这里的情况看,近几年来,除特大自然灾害以外,完不成生产计划和交售任务的社、队是极少的。

慈溪县是棉花集中产区,又是高产地区,赢得的奖售化肥很多。鉴于棉田面积增大,粮田面积相对减少的情况,省上确定将每交售百斤皮棉得奖售化肥85斤的规定,改为奖售化肥50斤、大米35斤,所余化肥调入稻区,一斤化肥换一斤大米。这样,棉区增加了口粮,稻区增加了化肥,两种地区都满意。

另外,在棉花分散产区还采取了定额交售的办法,即每亩棉田向国家交售皮棉若干斤,其余田生产队自留自用。据试行的初步经验看,对于鼓励分散产区提高棉花产量是有显著作用的。

这些办法在陕西是否可行,建议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加以研究。

三、大搞比学赶帮的群众运动。当群众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之后,开展比学赶帮运动,不断提高生产水平,便成为广大群众的强烈愿望。在这种情况下,组织领导工作必须赶上去,否则,就会挫伤群众的革命热情。

首先是抓先进,培养典型,树立旗帜。全县根据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在东部、西部和中部地区,分别树立了典型。县、区、社以至生产大队,也都有自己的培养对象。近三年来,通过精心培养,总结提高,全县共评出省一级的先进单位和个人27个,县一级的273个,区和公社一级的1000多个,真正做到红旗成林,标兵成群。在先进行列中,有连续三年夺得全县棉花生产冠军。1963年平均亩产皮棉155斤的夹塘公县,有平均亩产皮棉130多斤的八个红旗公社,有亩产皮棉150斤以上的71个生产大队、188个生产队。全国劳模干金海领导的生产大队,平均亩产皮棉169斤。这样,就为群众性的大比大学运动树立了活的榜样。

在抓先进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后进赶上先进。除经常对干部和社员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教育,激发其自力更生、力争上游的革命精神以外,还突出地抓了三条:一是选调干部加强后进社、队的领导力量。1961年以来,先后抽调了县的部、局长级干部17人、一般干部82人,加强了8个后进公社、66个后进生产大队的领导骨干;二是在物资、贷款分配和技术力量的配备上,给了后进队以尽可能的照顾;三是组织劳动模范、生产能手到后进队蹲点,作出样板,示范辅导。由于措施得力,任务落实,大部分后进队的面貌已经改观。1963年就有20多个后进大队平均亩产突破百斤皮棉关,步入了先进行列。

在学先进、帮后进的过程中,形成了人人争先进,队队争上游的风气。1959年县委以平均亩产突破百斤皮棉关的横塘公社为旗帜,掀起了比学赶帮运动。在学横塘、赶横塘的竞赛中,夹塘公社发扬了虚心学习,永不自满,不断革命的精神,连续三年获得了棉花高产冠军。从1960年到1963年,他们连续组织了四次比学赶的运动,1960年组织干部、群众去横塘公社参观学习,对照横塘的经验,找差距、挖潜力、添措施,从整地、播种到采摘交售,环环紧扣,一着不漏,终于超过了横塘。但却落后于干得更出色的临海公社。1961年又提出:“学临海、超临海”的豪迈口号,这年以平均亩产131斤多超过了临海,跃居全县第一。但比之于临海第五大队的产量仍有差距。1962年又提出“人人学习干金海,队队向五大队看齐”的学赶目标,这年不仅继续保持了全县棉花丰产冠军,而且进一步提高了棉花生产水平。1963年听取了江西省火箭大队平均亩产皮棉202斤的经验以后,又以“远学火箭队,近学干金海,内学五大队”为目标,把竞赛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以全社平均亩产皮棉150多斤刷新了纪录。

慈溪县就是以这样的革命气魄,大搞群众运动,促进了先进经验到处开花结果,普及提高。同时,还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有力地推动了运动。(一)发现哪里有先进经验,就在哪里召开现场会,及时加以传播;(二)利用生产空隙,采用总结经验同表彰先进相结合、政治同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训练基层干部,使之不断提高,继续前进;(三)将先进单位的代表组成工作队,有计划有目的地传经送宝;(四)请进来,派出去,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四、大抓增产技术措施。慈溪县做到了把革命干劲同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几年来,经过对比试验和反复实践,已经总结出一套比较完整的技术措施,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在精耕细作的基础上,突出抓了“肥、种、密、保”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也正是我们的不足之处。

(一)狠抓绿肥,合理施肥。种植绿肥,是解决棉田基肥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且成本低,肥效高,可以改良土壤,增强地力。当地群众说:“一篮草子(绿肥),一篮棉。”1963年种植绿肥面积已达棉田面积64%,每亩产量达到1500到2000斤。同时,在提高施肥水平的基础上,相应的改进了施肥技术,充分发挥了肥效。施肥的一般原则是:“施足基肥,轻施苗肥,稳施蕾肥,重施花肥,增施长铃肥。”施肥的具体时间和方法,还要根据气候、雨量、土壤、墒情和棉花生长情况来定。

(二)选用良种、提高种性。抓种子是抓棉花增产的前提。当地群众说:有了好的种子,才能有好的棉花。他们对种子工作十分重视,解放以来,三次更新品种,三次大幅度增产。推广良种的方法是,将国营农场的种子复壮更新与生产队的选种、留种结合起来。1957年改长河农场为良种繁育场,1960年以来,每年可提供原种5万多斤,每个生产队以20%的棉田作为种子田,实行自选、自繁、自留、自用。同时,认真地加强了种子保管和播种前的严格处理工作。这就不仅提高了种子的纯度,而且提高了种子的发芽率,增强了抗病能力。从而保证了出苗齐、发育早、结铃多、衣分高。

(三)合理密植,保证全苗。苗全苗壮是棉花增产的基础。每亩留苗数量,是根据水、肥、土壤等条件分别确定的。他们综合了各地历年的经验,按照不同地区每亩留苗5000到7000株。同时还推广宽、窄行的种植方式,改善了通风透光条件,便利田间操作,使合理密植收到显著的增产效果。

(四)坚决与病虫害作斗争。防治病虫害是保证棉花产量、品质的重要措施。他们十多年来积累了与病虫害作斗争的丰富经验,基本上掌握了棉花病虫害发生、发展的规律。对于规律性发生的病虫害,根据“防重于治、治早、治少、治了”的方针,做到了全年防治与季节防治,越冬防治与田间防治相结合;对于突发性的病虫害,注意了经常防备,一旦发生,很快扑灭。从县、区、社到队,层层都设有防虫组织,进行预测预报工作,做到及时防治,减少了损失。

他们虽然在探索棉花高产规律,总结棉花增产措施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他们仍认为还需不断地探索自然界的规律,不断地挖掘土地的增产潜力,使棉花产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五、领导作风深入、细致、扎实。他们在领导生产斗争中,能够虚心学习,永不自满,深入实际,同群众紧密结合,共同实践和总结,不断丰富领导,使领导工作适应于形势发展的要求。

(一)坚持种试验田。1963年,各级领导干部与群众、技术人员三结合,共种试验田1200余亩。通过种试验田,学到了生产技术,掌握了生产规律,肯定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先进经验。正像他们所讲的:“实现了正确领导,取得了生产领导权”,使上下之间,干群之间,语言一致,行动一致,关系密切,保持了一股充沛的革命干劲。

(二)集中力量,打歼灭战。这一点,他们在力争上游,夺取高产斗争中做得很出色。不仅在集中棉花产区、建立商品棉基地是这样,就是在棉花生产过程中,狠抓五个关键,大搞群众运动也是这样。他们在生产过程中,很善于把经常抓与突击抓恰当结合起来。在搞突击运动时,领导干部既能认真地进行思想动员,组织工作和物资准备,又能亲临阵地,深入了解情况,掌握火候,加强具体领导。他们就是这样一个胜利接一个胜利不断前进,夺得了棉花高产再高产。

(三)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他们十分重视由下而上,上下结合,总结工作和生产经验。不仅能在每一个生产过程结束之后进行总结,而且能够抓住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重要环节,领导和群众一起进行总结。通过群众性的总结经验教训,一方面,丰富了领导思想,改进了领导方法,提高了干部和群众的思想水平;另一方面,在增产措施上交流了经验,找出了漏洞,想出了弥补办法,调动了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他们把总结和推广工作很自然的结合起来,总结的过程,也就是普及和提高的过程。他们还善于根据当地情况运用外地的先进经验,把外地经验和当地经验结合起来。正由于他们这一点做得好,干部和群众中的思想问题,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一般的都能得到及时解决。

慈溪县种植棉花连年高产的经验是多方面的,我们看到和学到的很有限。但在这次参观过程中,大家受到了一次有力的鞭策。看慈溪、想自己,各地同志一致表示,回去一定下决心把棉花产量抓上去。大家认为,我省棉花点高面低的状况必须改变,而且也是可以得到改变的。几年来,高额丰产的点越来越多,这说明棉花增产的潜力很大。要把这些点上的先进经验变成社会生产水平,各地各级的领导工作必须赶上去。狠抓1964年的棉花增产,对于尽快地改变低产面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全省来说,今年在棉花生产上必须打好三个仗:第一,以提高播种质量为中心,打好备耕播种仗,保证苗全苗壮;第二,以防治病虫害为中心,打好栽培技术仗,做到精细管理,力争带桃入伏,多结伏桃,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第三,以采拾为中心,打好棉花收购仗,做到细收细拾,朵絮归仓,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计划。

要做好上述工作,从思想上、组织上和具体措施上都必须很快地跟上去,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一、要从思想上彻底解决问题。有必要重申增产棉花的重要意义和粮棉增产的相互促进关系。对于安于现状,甘居中游的思想彻底加以克服;对于只强调不利因素而看不到有利因素的片面观点,和只空喊困难而不去积极设法克服困难的懒汉思想必须彻底予以抛弃。只有把当前形形色色地各种思想障碍扫除了,才能使棉花增产建立在牢固的思想基础上。

二、明确奋斗目标,坚决促其实现。今年的计划虽然不再改变了,但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积极可靠的奋斗目标和关键性的措施,以便更有力的动员群众去实现。全省首先要把原定的50万亩高产田抓上去,同时,其他地区必须急起直追,丝毫松懈不得。只有这样,才可望达到比较均衡的增产。

三、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棉花生产的奖励政策,特别是要保证棉农的口粮不受影响。

四、科学技术工作必须跟上去。棉花是技术性很强的作物,单凭勇气是不行的,所有农业科学技术机构都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从农业科学院陕西分院到农科所、农技站、国营示范农场以及农村的技术员,应当挂起钩来,加强联系,重点示范,及时交流传授经验,把点上的试验和面上的推广紧密结合起来。县、区、社的领导干部认真钻研科学技术,是普及科学技术知识,领导好生产斗争的重要环节,应当引起重视,认真做好。

五、组织领导工作必须跟上去。过去确定各级都要指定一两个主管棉花的领导干部,应当把他们基本上固定起来,以便熟悉情况,积累经验,系统地去抓,一抓到底。农业部门的领导干部应有一人分工专管棉花,工业、财贸等部门,应当有计划的深入下去了解棉花生产的需要,从物资到资金等方面保证及时供应,不违农时。生产队应建立固定的植棉组。落实任务,提高作物技术。同时,要正确地发挥先进单位和植棉能手的作用,以先进带落后,开展比学赶帮运动。

现在植棉时间已经迫近,任务紧急,形势逼人,应当从备耕、播种抓起,一环一环抓下去,力争实现1964年棉花大增产的光荣任务。

1964年3月31日

(原件存陕西省档案)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