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8章 创业艰难百战多——汉高祖刘邦(7)

  霸王祠项羽塑像项羽失败的大局已定。他痛别爱姬,带领八百骑兵潜出重围。此时的项羽,还有东山再起的勇气。汉将灌婴率五千骑兵一路追击,到达东城(今安徽定远县)时,项羽身边仅有二十八骑相随。项羽不由得感慨万千,唯一令他不解的是,凭自己的武勇,为什么会败在刘邦手下?他还要向部众显示自己的勇敢善战:“我起兵至今已有八年了,身经七十余战,兵锋所指,无不破灭降伏,从未打过败仗,所以才能称霸于天下。但是,现在却被围困于此地,这是上天要我败亡,不是我不善于作战。今天我肯定难免一死,但还是愿意让你们看我如何痛快淋漓地大战一场,必定连败敌军,踏破包围圈,斩敌将,断敌旗。请大家为我作证:这是上天亡我,不是我作战无能。”项羽催马冲向汉军,声如霹雳,目似喷火,所到之处,汉军莫不惊避。结果,他仅损失两位骑士,却斩将、夺旗,突围而出。

  逃至乌江(今安徽和县北),乌江亭长驾船相迎,劝项羽立即渡江,再图善后。项羽却断然拒绝过江,他惨然一笑:“当年我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西征,现在无一人还生,即使是江东父老宽恕我,我有何面目与他们相见!”他徒步杀向尾追的汉军,为自己的荣誉,作最后一搏,身负重伤之后,他自刎而死。

  项羽被刘邦、韩信等人击败于垓下,不得不自刎而死,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失败了的英雄。

  项羽从二十四岁起兵反秦,轰轰烈烈,叱咤风云,最后却悲壮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年仅三十一岁。他活动在历史舞台上,不过八年,却如一颗横扫天际的彗星,留下了多少辉煌和迷案。楚汉之争,以刘邦的胜利、项羽的灭亡而告结束,但两千年来,文人雅士却大多同情项羽、赞颂项羽,人们已习惯于宽恕项羽政策上的失误,甚至于把他性格中的某些弱点,也当做一种美德来给予歌颂。于是,这位历史上的失败者,在人们的良知世界中,被塑造成了不倒的英雄。

  项羽身上最能唤起人们同情心的到底是什么?答案可能各不相同,但有两项会是对多数人颇具影响力的:率直、守信、重情的本性;面对死亡的无畏和悲壮。

  鸿门宴和广武相约独斗决雌雄,尽展项羽的直率。

  鸿沟守约撤兵,证明了项羽的言而有信。

  重感情,爱面子,正是项羽鲜明的个性之所在。这一秉性,使项羽无法成为一个高明的政治家,却同时使他成为最具真实人性的悲剧英雄。他重乡土之情:已入关中,尽管有人劝他自据关中,以图天下,他却选择归楚地,都彭城。尽管当时就有人讥笑他缺乏政治远见,是“沐猴而冠”,但这种向故乡父老显示荣耀的愿望,不是很正常的赤子恋乡之情吗?垓下之围,他面对强敌无所畏惧,听闻包围着他的汉军营垒中“四面楚歌”,他却心慌意乱,其他地方的得失,项羽可以坦然面对,故地失守,足以搅乱项羽的神智。张良巧设此计,正是抓住项羽乡土观念太重的性格,出奇制胜的,这也可说是“君子可欺以方”吧。他重宗亲之情:敬重叔父项梁,项梁被秦军袭杀之后,项羽殊死搏战,必求复仇。叔父项伯有三次暗助刘邦的行为(鸿门宴前夜泄露军机、鸿门宴间以身护敌、广武对峙劝阻烹杀刘父),项羽对他未加半句申斥,还是以礼相待,并采纳他的意见。他重男女之情:与对手刘邦“好色”不同,项羽的后宫生活不见于记载,兵困垓下时的“虞兮虞兮奈若何”一首千古绝唱,与虞姬的甘愿殉死,都说明项羽是用情专一的大丈夫。他重部属和故人之情:项羽和范增的关系,很值得深入考辨。他曾对范增相当尊重,后来由于中了陈平的离间计,才疏远了范增,致使范增负气出走,为此,项羽一直被批评为无容人之量。实际上,设身处地来想,范增这样一位倚老卖老的人,项羽对他已算是很有耐心,留足了面子了。即以鸿门宴的收场戏而言,项羽已接了张良转交的刘邦礼品,两军和解已成定局,愤愤不平的范增,却当场拔剑砍破礼品,并恨恨地骂道:“竖子,不足与谋!”表面上是在骂未能完成刺杀任务的项庄,实际上是讥责项羽。项羽中了离间计之后,对范增也只是“稍夺之权”,并无过分举动,范增即大怒告辞:“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这两番言论的语气,都有骄横犯上之嫌。联想到项羽和范增的年龄相差四十多岁,项羽又尊范增为“亚父”,范增大概在项羽面前总是以尊长者自居,两人之间能有几年密切合作,已属难得了,这必定是以项羽本人的谦恭自抑为前提的。如果以范增处理上下关系的方式,去侍奉刘邦,又会是何等局面?恐怕早就被杀头了!对于故交,项羽尽力给予信任和重用。大司马曹咎,塞王(后为长史)司马欣,因早年间曾救助过项梁,虽说才干平平,项羽也委以重任。甚至对已背叛了自己的故交,项羽也存一份情义。乌江的最后一战中,多处负伤的项羽,认出了已是汉军骑司马的吕马童,大声呼喊:“你不是我的故人吗?我听说刘邦以赏千金、封万户的重赏,悬赏购买我的头颅,来,我成全了你吧。”说完即自刎而死。虽然有死前大言之嫌,但肯以自己的生命,赠昔日故人以荣华富贵,如此酬友,项羽当推千古一人。

  爱面子,实质上是一种自我保护人格尊严的方式。项羽自爱自重,希望别人给他面子,他也乐于给别人保留面子。刘邦的父亲、妻室,在项羽军中拘押约二年,项羽未曾借以给刘邦难堪,虽有烹杀刘父的一次要挟,终究未下杀手。对刘邦的妻子也未加以非礼凌辱。刘邦对于被俘的敌人妻室,却不如此循礼守矩,罚作奴婢,以供躯使,已算是幸运;稍有姿色者,刘邦还从肉体上给予占有。魏豹之妻薄氏,就经历了“被俘—奴役—侍寝”的全过程,这不是单纯的好色、泄欲行为,而是有意显示战胜者的地位,凌辱对手的人格尊严。两相对照,更显示出项羽的宽厚。

  在死神面前能无所畏惧者,终是少数,所以人们难免对他们产生敬意。但是,仔细想来,并非所有不畏惧死亡的行为,都值得尊敬,关键取决于为何不惧死亡。有人出于对信仰或理念的虔诚而自甘献身,也有人悲观厌世而自行解脱,甚至流氓无赖可借以欺压良善!那么,项羽在垓下之战、乌江自刎中所表现的神勇、无畏、悲壮,是源出哪种精神境界?答案恐怕只有一个:珍惜荣誉,胜过珍惜生命。请看,在胜负已经判分之后,项羽还在执著地向残存的部属证明他是亡于天数,而不是败于战阵。胜败,甚至生死,项羽实已置之度外,他所关心的是后人如何评价他的败亡,权利、生命可视为过眼烟云,荣誉则高于一切,只有从这种贵族的人生观、生死观入手,才能理解项羽的絮叨多语。项羽神勇善战,确为千古一人,司马迁以雄逸之笔写神勇之战,也属亘古无二;但是,司马迁对项羽的辩白,却也未曾真正理解,于是在《史记·项羽本纪》结尾处,对项羽的执迷于武力,颇有讥刺,诚为一大憾事。

  对于荣誉和实惠,项羽和刘邦,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取舍。两相对照,自有一番体悟。荥阳诈降,不惜以部将纪信代死;成皋独逃,劫夺韩信部属以挽回成皋败局,刘邦处之坦然。只要可以绝处逢生,可以转败为胜,采用何种手段,中间丢了多少“面子”,刘邦都不会在意。刘邦可以在遭遇失败之时一逃再逃,屡败屡起,项羽却一败垓下,即自刎于乌江。荣誉一旦丧失,项羽即自认为天地之间无所容身,所以他别无选择。

  后世的文人骚客对项羽的慷慨赴死,大多予以同情和惋惜。唐代诗人胡曾的《乌江》(《全唐诗》卷六百四十七)一诗,可为其中的代表之作: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另一位唐代诗人李山甫的《项羽庙》(《全唐诗》卷六百四十三),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为虏为王尽偶然,有何羞见汉江船?

  停分天下犹嫌少,可要行人赠纸钱?

  周昙的《项籍》(《全唐诗》卷七百二十九)一诗,是唐代咏史诗的名作,诗篇出以婉责的口吻,表达的是深沉的惋惜:

  九垓垂定弃谋臣,一阵无功便杀身。

  壮士诚知轻性命,不思辜负八千人。

  更加令人感慨的是,项羽的雄豪悲壮之气,竟使得宋代“婉约派”词人李清照感叹不已,写出过“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女词人,一改其“婉约”之风,写出了慷慨激昂的诗篇《乌江》,以歌咏项羽的英勇无畏: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有此一叹,项羽已足以不朽。人中之杰,鬼中之雄,项羽当之无愧。

  司马迁本来就是以意气相尚的人,他对于项羽,是出于钦佩、惋惜之情,而给以重点刻画的,所以,项羽的性格及其悲剧,就有动人心魄之处。读史每到楚亡汉兴之时,常使人有愤愤不平之感。特别是秉性豪爽的人,这种感觉往往更强烈。笔者也正是带有这种感情色彩的人,对于在天下之争中,惯用机诈权术,以四万黄金离间对方君臣而巧夺天下的刘邦,往往带有一种鄙夷之感,每读宋代学者文同的《读史》诗,“可怜一掷赢天下,只使黄金四万斤”,常击节感叹,引为同调。当然,历史就是昔日的政治,不可纯以意气相争;楚亡汉兴,有诸多因素共同发挥作用,项羽与刘邦的个人性格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更何况,在项刘二人的性格中,都存在着自相矛盾的现象,如:项羽的仁爱与残暴;刘邦的豁达与猜忌;刘邦的知人善任与傲慢善骂,等等。这使得两人的性格和形象,产生了一种立体感。

  项羽的性格中,确实有残暴的一面,主要表现在战争中的屠城和杀降。楚怀王的老将旧臣们批评他为人剽悍,所过之处无不残灭。尤以坑杀秦降卒二十万、西屠秦都咸阳二事,影响最为恶劣。但是,如果从项羽的身世和志向来分析,此二事并非全由残暴的性格所引发。项羽作为楚国贵族的后裔,一直接受着复兴楚国的教育,自孩童有识之时,即怀有向秦复仇的志向。既以复仇为职志,手段的过激,也就成为难以避免和可以理解的了。自古受降如临敌,更何况项羽在新安坑杀秦的降卒,史籍明载起因于东方将士与降卒之间的冤冤相报,降卒心中不服,激成兵变的可能性确实存在。或许在项羽看来,当年秦兵在长平之战后,曾将赵国降卒数十万人尽行坑杀,新安杀降未尝不是对长平暴行的循环报复。至于秦都咸阳,是在秦始皇征服六国的过程中而急剧扩大其规模的。读史者都不会忘记,秦始皇当年每攻灭一国,都令随行工匠描摹其宫殿样式和尺寸,然后依样画葫芦,在秦都咸阳附近重建。六国旧都群集于关中,并非正常的“文化交流”,秦始皇用以显示战胜者的天威不可测,而对于项羽等有灭国之恨的东方贵族人物而言,却无疑是耻辱的象征。宫殿巍峨,付之一炬,从旁观者和后世论史者的立场来看,确为残暴和愚蠢的行为,但从项羽的复仇心态而言,恐怕不如此不足以雪耻泄愤。

  且不要简单地斥责项羽为人残暴,他又有仁爱的一面,甚至因此而被讥笑为“妇人之仁”。鸿门宴上,范增安排项庄借舞剑之名行刺刘邦时,就对项庄说项羽“为人不忍”。不忍人之心,就是恻隐之心、仁慈之心。甚至刘邦的文武大臣,在对比刘项二人性格同异时,都异口同声地把“仁爱”归之于项羽。韩信为刘邦指陈规取天下大计时,说项羽“对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可亲,部属有人生病,他前去探望,相对涕泣,与患者共进饮食”。陈平也说:“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人中讲究廉节礼仪的人,大多去投附他。”陈、韩二人,都曾在项羽部下任职,必是依据耳目闻见所及而论人论事,自然真实可信。刘邦部下第一个憨直长者王陵,直到项羽败死、刘邦称帝之后,仍毫不避忌地说:“陛下傲慢凌辱人,项羽仁慈而爱人。”联想到王陵之母曾被项羽拘为人质,要挟王陵降楚,王母为使儿子一心事汉,自杀身亡的一段往事,王陵与项羽有事实上的杀母之仇,而能称项羽“仁爱”,可以推知项羽为人仁慈,必有过人之处,且为当世人所公认。

  项羽失败的原因,“妇人之仁”的性格,当为其中之一。问题是如何看待“妇人之仁”,它可以被指斥为不顾大局,而在小节处优柔寡断,坐失良机,这是争天下者的一大忌讳。然而,直观地想来,“妇人之仁”与“英雄之志”相对立,它所表现的,正是不折不扣的人性(人之初,性本善之性),也就是顾念情义、虑及伦理、关注舆论,不敢轻易地背信弃义,在该耍阴谋时不耍阴谋,在该杀人时不杀人。而“英雄之志”,则是对正常人性的践踏和背叛,为了夺得天下,甚至只是为了博取利禄,可以不择手段,于是有了恩将仇报、骨肉相残。刘邦在面对项羽烹杀其父的威胁时,坦然谈笑,求分一杯肉羹,大出常人常情之外,这就是所谓的“英雄之志”的典型,自然毫无“妇人之仁”的踪影。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