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欣赏奇花异木
上林苑中林木品种繁多,有木本、草本。木本中又有观花、观叶、观果、观枝干的各种乔木和灌木。草本中有大量的花卉和草坪植物。宏伟的建筑物与自然的山水、花木融为一体,构成一幅自然和谐的优美画面。
上林苑中森林繁茂、花木众多。《三辅黄图》云:“帝初修上林苑,众臣远方,各献名果异卉三千余种植其中”。从《西京杂记》记载可看出当时苑中有梨十、枣七、栗四、桃十、李十五、奈三(苹果的一种)、三(柿子的一种)、查三(即山楂)、棠四、梅七、杏二、桐三(以上均为种)。林檎十、枇杷十、橙十、安石榴一、十、白银树十、黄银树十、槐六百四十、千年长生树十、万年长生树十、扶老木十、守宫槐十、金明树二十、摇风树十、鸣风树十、琉璃树七、池离树十、离楼树十、四、枞七、白俞、杜、陶桂、蜀漆树十、栝十、楔四、枫四(以上均为株)。从上所言,苑中花木真是不胜枚举。
封建统治者把全国各地能够在关中栽植的均要移植到上林苑中,因而形成“竹林果园,芳草甘木,郊野之富,号为近蜀”;班固:《西都赋》,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辑校:《全汉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郁蓊葑”,“苯尊蓬茸,弥阜被岗”。张衡:《西京赋》,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辑校:《全汉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呈现一派草木茂盛景象。《上林赋》中记载着当时的花木名称。
上林苑中树木,有原始森林,《三辅黄图》云:“林麓泽薮连亘”,“长千仞,大连抱”;何清谷:《三辅黄图校释》,中华书局2005年。“长安城东南有楸林”。《汉书》卷65《东方朔传》。同时又有人工栽植的树木,“卫思后葬城东南桐柏园”。宋敏求:《长安志》引《皇览》。见于记载的人工栽植树种有松柏、桐、梓、杨、柳、榆、槐、檀、楸、竹等用材林及桃、李、杏、枣、栗、梨、柑橘果木和桑漆等经济林木。“于是乎卢橘夏熟,黄甘橙楱,枇杷柿,亭奈厚朴,枣杨梅,樱桃葡萄,答离支,罗乎后宫,列乎北园,丘陵,下平原,沙栎槠,华枫枰栌,留落胥邪,仁频并闾,材檀木兰,豫章女贞。”这些树木“垂条扶疏,落英幡骊,纷溶箭蓼,猗从风,被山缘谷,循阪下隰,视之无端,究之无穷”。司马相如:《上林赋》,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辑校:《全汉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苑中有许多以树木命名的宫殿台观,如长杨宫、五柞宫、葡萄宫、青梧观、棠梨宫、梨园、细柳观、椒唐观、柘观等。说明其旁必有此种植物。
上林苑中竹林很多,户、杜、周至是著名的竹子产地,西汉王朝还在周至特设竹圃,后来关中竹林迭受称道,竹圃甚至成为一地的专名了。史念海:《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河山集》二,三联书店1981年。
为了保证上林苑四季长绿,苑中种植了许多四季不落叶树木花草,如沙棠、栎槠、豫章、女贞等,又从南方移植一些树。扶荔宫专门种植南方的奇花异草,如菖蒲、山姜、甘蔗、留求子、龙眼、荔枝等。为了保证这些南方植物在北方能够种植,冬季搞温室栽培。温室的历史从西汉开始。“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其方法是“复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待温气乃生”。《汉书》卷89《循吏传·召信臣》。太官是专管皇帝膳食的,为了保证皇帝的冬季吃菜,用温室栽培。当时民间也有温室,富有者多食“冬葵温韭”,那么上林苑必然采用温室栽培南方植物过冬。
3.欣赏水景
上林苑水源丰富,东有灞河、河,西有沣河、涝河,南有水、水,北有渭水、泾水。渭水犹如一条巨龙从上林苑东西穿过,正如《上林赋》所言:“终始灞,出入泾渭、涝,纡馀逶蛇,经营乎其内”。上林苑利用长安八水的有利条件,修建了许多人工湖泊,犹如镶嵌在苑囿中的颗颗明珠。
昆明池:汉武帝元狩三年开凿的。《汉书·食货志》云:“是时越欲汉用船战逐,乃大修昆明池,列馆环之”。即修建昆明池是为了操练水军,讨伐西南夷。宋人程大昌在《雍录》中云:“其始凿也,固以习战,久之乃为游玩之地也”。昆明池是长安城西南的总蓄水库,供应汉长安城内外的用水。汉初长安城的水源是引用水,后来随着长安城的扩大,人口的增加,于是乃修昆明池。昆明池的水源来自交水,交水本是东流入沣的,汉武帝作石闼堰,堰交水北流,穿过细柳原,流入昆明池。石闼堰遗址在今天堰下张村。
《三辅黄图》引《庙记》云:“池中后作豫章大船可载万人,上起宫室,因欲游戏”。《三辅旧事》也云:“昆明池中有百艘楼船,上建楼橹,戈船各数十,上建戈矛,四角悉垂幡旄葆麾,照烛涯”。这么多的船除作为水兵训练外,有一些乃作为皇家后宫荡舟之用。皇帝后宫在昆明池“登龙舟,张风盖,张华旗,祛黼帷,镜清流,靡微风,澹淡浮,棹女讴,鼓吹震”。何清谷:《三辅黄图校释》,中华书局2005年。《西京赋》云:“旋憩乎昆明之池,……于是命舟牧,为水嬉,浮首,翳云芝,垂翟葆,建羽旗,齐女,纵棹歌,发引和,校呜葭,奏淮南,度阳阿,感河冯,怀湘娥,警,悼蛟蛇,然后钓鲂鳢,……摭紫贝,搏耆龟”,反映出当时皇宫后妃在昆明池中泛舟游荡钓鱼的情况。《西京杂记》载:“昆明池有刻石为鲸鱼,每至雷雨,常鸣吼”。昆明池还有二石人牵牛和织女,立于池的东西,以象天河。这两尊石像迄今犹存,是汉武帝元狩三年雕刻的,比霍去病墓前石刻还要早三年。昆明池岸“周以金堤,树以柳杞”。张衡:《西京赋》,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辑校:《全汉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岸边植柳,池中养鱼,更增添了池中景色。
太液池,《三辅黄图》云:“太液者,言其津润所及广也”。其遗址在今三桥镇高低堡子西北的西安太液池苗圃。笔者曾去当地考察,现仍低于周围。《史记·郊祀志》云:“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史记·封禅书》云:“三神山在渤海中,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山上有诸仙人及不死药”。据记载,太液池有石鱼石鳖。1973年在太液池西北侧发现一件长49米、中间最大直径1米、形如橄榄的鱼形石雕,《西安太液池出土一块巨型石鱼》,《文物》1965年6期。现存陕西历史博物馆。
太液池风景秀丽。《西都赋》云:“览沧海之汤汤,扬波涛于碣石,激神岳之,览瀛洲与方壶,蓬莱起乎中央,于是灵草冬荣,神木丛生,……金石峥嵘”。涛涛湖水为水族水禽栖息繁衍创造了条件,形成了水上动物园。“始元元年春二月,黄鹄下建章宫太液池中”。封建统治者视黄鹄为吉祥,遂记于书中。“太液池边皆是雕胡、紫择、绿节之类,……其间凫雏雁子,布满充积,又多紫龟、绿鳖,池边多平沙,沙上鹈鹕、鹧鸪、、鸿,动辄成群”。《汉书》卷7《昭帝纪》。是皇帝经常游乐之地。《三辅黄图》云:“成帝常以秋月与赵飞燕戏于太液池,以沙棠木为舟”。
池《三辅黄图》云:“在昆明池之北,即周之故都也”。其遗址在今牛郎石像以北至斡龙岭之间。
池《三辅黄图》云:“冰池,在长安西,旧图云,西有池,亦名圣女泉,盖冰声相近,传说之讹也。”《水经·渭水注》亦云:“水又北流,西北注与池合。”遗址当在今北丰镐村和落水村之间,当地群众俗称为小昆明池。
唐中池《三辅黄图》云:“周回十二里,在建章宫太液池南”。其水源来自昆明池,可能位于建章宫唐中殿之旁。
琳池《拾逸记》云:“昭帝元始六年,穿琳池,广千步,池南起桂台以望远,东引太液之水,池中植分枝荷”。成为宫人常游乐之地。从东引太液之水可以看出此池在太液池西不远处。
影娥池《三辅黄图》云:“武帝凿池以玩月,其旁起望鹄台以眺月,影入池中,使宫人乘舟弄月影,名影娥池,亦曰眺蟾台”。“影娥池北又作鸣禽之苑,池中有游月船、触月船、鸿毛船、远见船,载数百人”。《洞冥记》,见《历代小说笔记选》。看来此池专为宫人荡舟赏月。其遗址在“建章宫”。
上林十池《三辅黄图》云:“上林苑有初池、麋池、牛首池、蒯池、东陂池、西陂池、当路池、犬台池、郎池。蒯池生蒯草以织席,西陂池、郎池皆在古城南上林苑中。……积草池中有珊瑚树,高一丈二尺,一本三柯,上有四百六十条,南越王赵佗所献,号为烽火树,至夜光景常焕然。”汉牛首池乃秦牛首池之旧。“西池宣曲,濯牛首”。司马相如:《上林赋》,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辑校:《全汉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郭璞注云:“牛首池在沣水西边,近沣河”。《三秦记》云上林有“牟首池”。“牛”、“牟”二字形近易混,当为牛首池,因牛首山而名。当路池、犬台池、郎池分别在当路观、犬台观、郎池观附近。东陂池、西陂池可能分别位于上林苑的东端和西端,“日出东沼,入乎西陂”,司马相如:《上林赋》,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辑校:《全汉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张揖注云:“日朝出苑之东池,暮入于苑西陂池”。
百子池《类编长安志》云:“在建章宫西”。每年七月七日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都要在此举行大型于阗音乐会,人们以五颜六色的丝缕相系唱歌跳舞,尽情欢乐。
上林苑中还有鹤池、昆灵池、虬泉池等。
4.举行文娱活动
西汉时代由于国力的强盛,丝绸之路的畅通,西域及国外的文娱活动传入,从而使上林苑的文娱活动丰富多彩。
汉时,民间的娱乐活动就很盛行。“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击而已,无要妙之音,变羽之传。今富者钟鼓五乐,歌儿数曹,中者鸣竽调瑟,郑舞赵讴”。《盐铁论·散不足篇》,中华书局1984年。民间尚且如此,那么作为皇家苑囿的上林苑,其文娱活动更是锦上添花。
汉在上林苑设有太学,开始于武帝时期,当时有五十人,到成帝时增至三千人。王莽时“建弟子舍万区,起市郭上林苑中”。何清谷:《三辅黄图校释》卷5,中华书局2005年。除此而外,皇帝元康二年,乌孙国王与汉通婚,为了适应乌孙风俗,朝廷组织公主的官属侍御百余人“舍上林中,学乌孙语”。《汉书》卷96《西域传下》。这是我国最早的外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