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75章 三进三出中南海!小平光辉烛千秋(18)

  由此,总部、有关军兵种和北京军区的首长和机关,进入异常紧张严肃的工作状态。军事首长、作战、机要和通信部门工作量的繁剧更是超乎寻常。北京军区、空军所属许多部队相继开始高标准大强度的训练。各级的会议、文电突然激增,保密制度相当严格。随即,各部队停止休假、探亲、外出人员奉召火速返营。有些跨战略区调动的部队还控制了私人通信。多数部队的指战员经允许发了一封信,口径如队列般整齐划一。亲属被告知,部队将执行任务,不要再向营房发信。至于是什么任务,在什么地点,只字未露。实际上,许多基层指挥员也确难对演习任务全貌作出描绘,军人亲属饱经忧患的心再度怦然。南疆?北疆?还是其他边境地区?

  一号会议秘密召开

  京西宾馆。

  1980年的某天,全军一大批中高级军官如期报到。按照保密惯例,会议规定了代号。这里所述的一号会议,是笔者为代号所拟就的代号,以区别于出于同样考虑将在后面出现的二号会议。

  尽管事先打过招呼,当与会者从贴着个人姓名标签的房间步入会议室时,一号会议的议题还是令他们紧张与陌生。

  论战略方针,与会者人人都能讲一通,陌生的是讨论。

  自建国以来,尤其是毛泽东的威望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度时,对战略方针从来只说学习、领会和贯彻。学习领会的过程当然要讨论。但那是学习的深入,是不折不扣的消化,是无条件执行的前提。孤立地提讨论,含义就不同了,政治性很强的中国军人习惯于理解的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更何况,既定的中央军委战略方针是毛泽东亲自确立的,这一战略方针熏陶了人民解放军这所大学校的全体学员,参加一号会议的这些要员也概莫能外。为了好记,那个时代将其概括为“二十一字方针”,连刚入伍的新兵也能熟极而流:积极防御、诱敌深入、打人民战争、打运动战、打歼灭战。

  积22年武装斗争之经验,并在十余年和平时期巩固国防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这一战略方针,已然具有系统理论化和高度经典化的神圣性。如果说已经开始了一年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大讨论,使京西宾馆的与会者们能够拂去伟人头顶的光轮,并认为对毛泽东的一些观点应该重新审视和加以修改,那也至多限于政治、经济、文化领域,而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战略战术原则及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则是经过战争实践检验的,是完美无缺和无可非议的。

  一号会议的指导思想恰恰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科学地分析原战略方针的缺陷,并给予新的发展和完善。诱敌深入这一原则将被放弃。

  这引起了巨大震动。

  事后可以说,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叶剑英、邓小平、聂荣臻、徐向前、粟裕等,以实事求是的战略洞察力和理论勇气,领导全军完成了一次军事战线极为艰巨的拨乱反正,开创了军队和国防建设的崭新局面。继一号会议取得成果之后,于次年召开了二号会议,并采取理论和实践、课堂和现场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了震惊中外的华北军事演习。这便是华北大演习的简略由来。它与党中央、中央军委拨乱反正的巨大努力密不可分;它与体现这种努力的一号会议、二号会议密不可分;甚而大演习与二号会议使用了同一代号。

  外交问号使杨得志三思而言

  平年2月短,转眼就是3月初。

  总参谋部出手不凡,一下子提出两个方案。连同北京军区的方案,共是三个。

  3月6日,张震代表总参几位领导同志,就组织实兵演习的总体设想和具体方案,给邓小平写了请示信。信中按各方案分别汇报了拟调动军兵种部队的具体数字和总数,提出按照小平同志指示过的,拟编成集团军进行合练。同时列举了我军另几次较大规模的演习。指出:“这是我军历史上实兵演习规模最大的一次。”

  北京军区热情十足地准备好好演习一番。听说报了三个方案,机关的个别同志有些沉不住气,认为军区的方案要搁浅。军区的方案是搞方面军(即大军区)规模的,总参在维持集团军规模原议的前提下,又拿出个师规模的方案。出现三个方案后,情况明显地不利于北京军区。从感情上讲,上面总不便把总参的两个方案都否掉;从中标概率上讲,北京军区只占33.3%,而总参是66.6%;从传统文化上讲,中国人信奉中庸,三个方案取中的可能性最大,总参最初的方案恰恰居中。

  其实这是多虑。

  杨得志的态度很明朗,他何尝不愿意部队多搞演习、搞大演习呢。看看美军“秋季狩猎”演习的录像资料吧,摔了14架战斗机,片子上美滋滋地当成绩宣扬,不就是有钱有物吗。单就总部机关本身选择,杨得志赞同集团军规模的方案,这一点他光明正大地表态。但作为中央军委的军事部门和办事机构,他自觉地把几个方案摆平,并提出把北京军区的方案作为第一方案,提供给军委主席作第一选择。也确实有人提出师规模的意见,杨得志不能因为自己兴趣不大而压住不提,把各方面的意见如实地归纳上报,不仅高度负责地为中央军委主席充分提供比较鉴别的选择可能,也应该这样摆正本部门和个人的位置。

  邓小平处回话,请杨总长、张副总长于3月10日上午到小平同志处面议。显见军委主席决心已定,如何定的,杨得志无从揣度,他只有两点想法,第一,见到邓主席,要作进一步的汇报;第二,坚决按邓主席的批示办。杨得志没想到的是,邓小平的思考既关乎演习又高于演习,远远超越了方案范围。

  3月10日上午,车子驶向邓小平住处的路上,杨得志最后清理了一下思路。

  经费考虑是一方面喽,另一方面,他在考虑外交。周边国家的反应不能不想到,首当其冲的是苏联。他要还是当司令员,也就不会把这层想得这么多,看得这么重,在南线打仗,自己搞的也是多多益善嘛,手头掌握了许多部分,胃口不比秦基伟小。要让自己当北京军区司令员,演习方案肯定和秦基伟如出一辙。当总长可不同,上下左右都要关照到。常常有这样的事,军队的事,尤其是边防部队的事,很容易涉及外交问题,外交部一个电话,总参就要紧忙乎一阵。查明情况,及时处理,下面想不通也要先执行,原则是军事服从政治,服从外交。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前,杨得志赴任前在北京听取了中央对国际形势的分析,尤其对苏联反应的分析,受到很大教育。同样,演习规模一搞大,军队工作肯定是受益的,外交上会不会出什么麻烦,给国家造成某种不利?多年的经验告诉杨得志,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宁可把困难估计得多一些,情况想得复杂一些,想到了不被采纳也是尽了责任,如果根本没有想到,即使不出事也是失职。

  车减速,邓小平住处大门已开。

  大潮乍起,“时间就是金钱”响彻全国,秦基伟仍然信奉这个口号的原版:时间就是军队。

  按秦基伟的时间估算,杨总长的电话该来了。看这样子,汇报和指示的时间都不短。有一点秦基伟敢拍胸脯,在邓主席那里,师规模的演习方案根本不会予以考虑,因为邓主席已明确指示,编成集团军进行合练。几年后,邓小平宣布裁军一百万,军队实行十一大军区裁并为七大军区、组建集团军等一系列精简整编措施。秦基伟预见不到这么具体,但从邓主席的讲话中能窥到端倪,至少要在演习中进行集团军编制、战斗力的综合论证和实验。这也是加大演习负荷,追求最大的军事效益。正是把这一思想作为依据之一,北京军区连续四次战役集训都是按集团军规模组织实施的,当然这与同等规模的实兵演习不能相提并论。

  邓小平的门槛,对秦基伟不是铁壁。

  这年2月5日,辛酉年春节,秦基伟迈过这道门槛。新任中央军委主席,得到兵员居全军之冠的首都军区的最好礼物――演习方案。大年初一送文件,谈工作,算不算失礼,秦基伟顾不得这许多了。当然吉利话也要说,高高兴兴就把正事办了。话点到为止,说话告辞,要指望马上阅读和回话,那就没趣了。

  演习方案,秦基伟是按方面军规模报的,不敢说会对邓主席有多大影响力,但自认为主要理由是站得住脚。其一,二号会议要研究战争初期战略方针具体化、探讨方面军防御作战,只有组织方面军规模的演习,才能将会议与演习从内容上统一起来。其二,不能怕花钱,浪费不浪费的主要标准在演习内容和质量。若能针对国防建设之急需,高层次大课题地解决问题,多花些钱也值得,否则零敲碎打更费钱。其三,北京军区在四次集团军规模战役集训的基础上升格为方面军实兵演习,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有能力有条件把大演习搞好。

  退一步说,按预算的钱,搞集团军规模演习也远远不够。杨总长也难呀,这个家不好当。撇开别的考虑,如果有钱,总部和北京军区哪还有什么可争论的。国家固然穷,但有没有钱的问题,说到底还是军队有没有地位的大问题,是国家安全有没有位置的大问题。兵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在这上面抠钱,一得千失。

  大战略――军委主席与总长对话录

  邓小平磕磕烟灰,调整了一下坐姿,目光从张震脸上转向杨得志,这是听取详细汇报的准备姿式。工作人员为来客送上茶杯,悄无声退下。有专人记录。

  杨得志身体微前倾,汇报说:

  演习拟了三个方案,第一方案,按北京军区汇报的××万人的方案;第二方案,压缩到×万人左右;第三方案,只搞图上作业。这三个方案考虑的根据,主要是调整时期要动用这样多的部队,动用这样多的钱,比较困难。在来之前,军委办公会议也研究了一下。有的同志说,按第一方案演习花钱太多;政治上对苏联有没有影响?所得的效果又如何?还有的同志说,只动用××军加上一点训练保障,部队不做大的调动,可以节约一些。办公会议其他同志也认为规模小一点好,节约一点好。

  邓小平轻微颔首,吸了口烟。

  杨得志接着说:

  “今天上午我又同秦基伟同志电话商量过,他还认为按第一方案好。我们考虑第一方案主要是花钱多些。”

  邓小平含蓄地说:

  “我曾经听到过他讲过演习的设想,没有讲要花多少钱。”

  杨得志两手交握,身体前倾,说:

  “到底怎么确定好,请邓主席指示。”

  张震对第一方案作了一些补充说明。他表述得简洁清晰。杨得志均已说清,不再补充,两人静静的望着军委主席,请他定夺。

  邓小平一步到位:

  “由于演习,在政治上会不会引起苏联有什么反应,不要考虑,这与海军编队在海上演习不同;海上演习可能引起人家猜想,我们只是在陆地上搞演习,与海上演习就不一样了。苏联也搞嘛!苏每年要搞多少次,规模也不少,也没有政治上的反应。我们过去也搞过嘛!”

  杨得志、张震很专注地听着,并不碰茶杯。77岁高龄的邓小平说话缓慢,但很有力度,左手夹着烟,右手时而有个强调动作。思路惊人的敏锐,一句话一层意思,环环相扣。谈完国外,话题回到国内。

  “搞这么一次实兵演习有好处,我们的部队可以实际锻炼一下,也可以看看部队训练的成果。这样大规模的演习,我们好久没有搞了……”

  “还有一个。”邓小平竖起一根指头,“搞这么一个演习也是给军队打打气,我们好久没有打仗了;我们同越南打了一仗,还不是合成军。要搞合成军,天上地下该有吧!这次演习,有地面部队,有空军协同,只是没有海军。这样的演习对军队有鼓舞作用,经过训练再搞实兵演习,可以提高部队实战水平。多年没有搞了,还是搞一次。军委常委同志不是都同意吗?”

  杨得志说:“对立案企图没有不同意,只是感觉规模大,花钱多。”说这话的时候,杨得志还在思索,邓小平讲的是演习问题,但着眼点显然是从政治战略上考虑,给部队打打气,有鼓励作用,无疑这是经过深思熟虑才说出来的。毛泽东讲话喜欢旁征博引,从侧面点拨。邓小平是单刀直入,一针见血。但共同特点都是深入浅出,大话小说,看似不经意地即席发挥,深意却潜在里面。前面所说,表面也没离开方案,但实际上已超出方案和军事范畴,是在从政治上为演习规定指导思想。

  果然,话锋又翻出一层。

  “部队阅兵式、分列式也好久没有搞了,不能说阅兵式、分列式是形式主义,对部队作风培养都有教育意义,现在有的部队懒懒散散不像个样,我想适当的时间要搞一次阅兵。阅兵对军队在人民的观瞻中有好处。现在人民不知道军队在干什么,经过阅兵式、分列式,把军队摆一摆给大家看,给人民看,这样更加强了军民关系,对加强军队训练也有作用。”

  杨得志默记――阅兵,观瞻,军民关系。

  张震说:“去年××军搞了一次阅兵,空降兵走得最好,大家反映很好。”

  邓小平说:“那次演习听说搞得不错,那次演习规模不大。”

  张震说:“那次演习是一个师,也用了空军。演习的钱花了××万元,动用储备物资××万元,主要是油、弹药要钱。”

  邓小平说:“就是花油多一些,现在我们油还不多,打的炮弹也多一些。”

  邓小平捏着烟头又吸燃一支烟,扬了一下手掌:“就按第一方案搞一次,节约一点儿,总参具体抓。”

  张震说:“杨总长是领导小组组长,具体的请秦基伟同志搞。”

  邓小平说:“看看部队这次搞得怎么样,这样的规模我们过去没有搞过,关键问题看这次的组织能力怎么样。”

  张震说:“北京军区集训干部已搞过四次图上作业,已经有一定基础。”

  邓小平说:“演习时各军区首长、各军兵种首长要组织一些干部来看,总参要抓。这笔钱还是要花,要搞好一点儿,要把部队的气鼓一下,要把军队训练得像个军队的样子,用炮弹可以,就是油多花了一些,现在主要是生产不出来。”

  邓小平讲了个用炮弹多的战例,讲着讲着自己先笑了,邓小平难得这么开心。杨得志、张震也会心微笑。

  张震请示:“如果这样搞,要用一笔经费,要动用储备物资。”

  最后,邓小平说:“好吧!就这样。”

  张震3月6日的请示信已平展在案头,邓小平提笔批示:

  同意第一方案,力求节约。

  邓小平

  三月十日

  秦基伟和杨得志都是胜利者。

  演习气势磅礴

  天文时间:9月18日9时30分

  作战时间:11月××日×时×分

  集团军宣传干事、男高音许守信的演习解说兵味足,充满激情和演习味儿。首长入席毕。

  许守信即时播音。

  介绍完参加演习的部队,又介绍地形方位,演习场地的主要居民地,与演习有关主要高地和居民地。同时,相应目标处腾起一朵朵白色爆烟,一切如电子计算机控制般准确。

  五个参观台上的4000多人员无人走动,一片安静。方圆数百里演习场像个无人区,看不到一车一炮,一兵一卒。邓小平在军装外加了件布领军大衣,戴了墨镜,端然危坐。杨尚昆看看手表。秦基伟在邓小平左侧后就坐,这时前倾了身体,准备一经提问,即作些画龙点睛式的提示。党政军领导人和全军高级干部战役集训班的人员在向自己设问:假如我是战役指挥官。战争初期的战局进入关键时刻。“蓝军”突破“红军”防御阵地,乘机扩大战果,夺取“红军”纵深地带要点,发展进攻。

  还有半分钟。

  鏖战的短暂间歇,战场静悄悄。

  三秒,两秒,一秒――

  信号弹。

  唰――八架歼击机编队通过参观台上空。

  歼击机群在夺取战区局部制空权的同时,“红军”三架电子干扰机引导长空瀑布般的轰炸机群临空。

  目力不及的光束在传播。“蓝军”对敌警戒雷达、炮瞄雷达和制导雷达出现迷茫。航空火力突击开始。重磅炸弹准确命中轰击目标。强击机机群尾随而至,双机跟进,梯次进入,俯冲,发射,拉起,又俯冲,又发射,又拉起,再俯冲,再发射,再拉起,航箭唰唰,航炮咚咚,地面万炮齐轰,122加农炮、130加农炮、152加榴炮用火与铁的重擂显示战争之神的威力。地壳抽搐节奏被130火箭炮群的连绵发射加剧到消灭节奏的程度,无边的轰响持续稳定在极高的音区。最初尚能辨出独立的爆烟,一丛丛珊瑚状、剑麻状、树冠状、蘑菇状的烟陡然拔起,杂着石块沙土,并有浓浓的小烟圈打着旋儿腾飞,到后来就没了个性,大地如岩浆横陈,紫气冲天,惊风乱刮,雷鸣电闪,烟波汇成大潮,借九万天风浩浩荡荡涂满视野。

  在战局紧要时,邓小平立起身观看,鼓掌的密度平均10分钟一次,一位副总理和几个部长惊讶地问现场工作人员:“这么惊天动地,到底有没有伤亡、有没有事故呀?”工作人员说:“没有哇,一个都没有。前一段训练中伤过。”副总理惊叹:“了不得,真枪真炮几小时,都打到哪去了?”我国驻东欧国家的五个武官参观后交口称赞,说演习水平超过了东欧,每个课题都是一鼓作气下来的,中间没有纰漏。王震高兴地说,军队还是要多花点钱的。秦基伟向中央领导介绍反坦克导弹说,中东战争时候,那么多的坦克,就是靠这个家伙打的,是很厉害的,“红箭――73”是我们起的,它原来叫什么搞不清。李先念说,还是要多搞点装备。廖承志副委员长回京见外宾,匆匆赶回来后漏看了一个课题,到处喊遗憾,说终生遗憾。

  “红军”坦克、步兵装甲车隆隆前出,如怒海中一层小船。“蓝军”用大型干扰机对“红军”通讯网络实施压制性干扰,“红军”无线分队及时采用快速改频,启用隐蔽网、转信等方法抗干扰,航空兵以火力摧毁“蓝军”干扰台。“红军”反突击作战第一梯队步兵利用火力急袭的效果,快速运动到冲击出发阵地,迅速楔入“蓝军”战斗队形,包围前沿要点,尔后利用有利态势,迅速穿插分割敌人,向纵深扩大战果。“红军”坦克排浪般一波叠一波连续突击,宽大正面上多路多波次的队形,把现代化战争坦克进攻的战役密度和进攻厚度展呈得动魄惊心。

  “红军”运输机群临空,空降部队实施伞降,抢占制高点,协同地面部队形成合围的对外正面,保障主力全歼突入之敌。空降场上空伞花蔽日,徐徐降落。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伞幕连接白云黄烟,天地间矗立一座色调古朴的壁画。

  “蓝军”歼击机与“红军”歼击机争夺制空权,其地面部队伴随炮火急袭实施反冲击,并施放化学毒剂和火箭布雷,以迟滞“红军”行动。“红军”一梯队迅速抢占有利地形,主力军二梯队投入战斗。“红军”以猛烈火力压制反冲击之敌,以部分兵力向反冲击之敌翼侧迂回,断其退路,由行进间侧击反冲击之敌。高炮部队实施跟进掩护,喷火分队交叉喷火,几十条炽白炫目的火龙蹿射进“蓝军”火力点。“蓝军”航空兵对“红军”指挥所、炮兵阵地和一梯队实施报复性攻击,“红军”高炮群以隐蔽、突然、猛烈的火力狠狠回击。防化兵施放烟障,掩护二梯队沿急造军路向纵深攻击前进。“红军”空中地面火力将“蓝军”阵地炸成火海,“红军”各部队步坦协同全线卷击!

  砰!嗤――

  砰!嗤――

  砰!嗤――

  三发绿色信号弹。

  强击机8机编队由北向南低空通过参观台,代表此次演习的陆空10万部队向首长致意。

  豪饮沙场

  演习成功。兄弟军区的熟人边祝贺边咋呼:“应该好好庆祝庆祝。”孙军长一破例上烟,酒就有些唇亡齿寒了。秦基伟发发狠,同意对大单位以上领导“表示”一下。

  邓小平一向严肃。都知道他爱打桥牌,平时却不苟言谈,对下级批评多表扬少。所以给邓小平敬酒,说什么话要仔细掂量。邓小平高兴不高兴,是对演习的直接评价。

  敬酒屡屡失败。邓小平的女儿为父亲的健康负全责,一再阻拦。哪知道邓小平异常高兴,真心要同众将官满饮几盏。这连连被挡驾,邓小平对全桌发话了:“我能喝,她尽给我捣乱,她不捣乱,我能喝10杯。”

  立时欢笑声起。

  大家都知道该怎么办了。连孙军长都轮上敬了一杯。好在是三钱的酒杯,10杯不才3两吗?邓小平一一干杯,将军们比听表扬还高兴。

  将帅秋点兵

  1981年9月19日上午,当秦基伟登上敞篷“红旗”轿车,作为整个演习的尾声与高潮的陆海空三军盛大阅兵即将开始之际,他心中腾升的不是诗意。

  塞北金秋,群山环拱,阳光灿烂。

  10余万演习大军,上万辆汽车,数以千计的坦克,装甲车和战炮,以及数百架战斗机,接连四天的实兵实弹战役演习推演下来,不仅非常成功,而且没出现任何事故。老天也作美,第三天傍晚下起雨,第四天凌晨便收住。根据天气预报,阅兵这天为阴雨天气,但是,导演部呈送的卫星云图上有个“眼”,这个“眼”恰好通过阅兵区域。秦基伟决定,抓住这个把小时的良机,阅兵如期举行,圆满紧凑地完成向党和全国人民汇报的任务。

  敞篷车载着他驶向阅兵台。

  八一军旗的巨大图形辉映阅兵台。

  受阅部队总指挥、北京军区司令员秦基伟向邓小平报告。

  邓小平还礼。

  戴着白手套的右手已伸展得不那么直挺。这没什么。当年毛泽东主席进北京前在南苑机场阅兵,也是以这般的手势向他的大军致意的。所不同的是,毛泽东那年56岁,而邓小平第一次以中央军委主席行举手礼,时年已77岁。

  他的声音并不苍老。

  “同志们好!”

  “同志们辛苦了!”

  在指战员山呼海啸般的回答声中,“红旗”敞篷阅兵车载着邓小平中速巡行。秦基伟的车伴随在右后方。

  接着,分列式开始。

  国防军的隆隆步伐震撼华夏大地。

  世界瞪大眼睛,注视着中国军事力量的未来。

  惊世之举:百万大裁军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

  • 目击天安门-(二)

    作者:韩泰伦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