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77章 三进三出中南海!小平光辉烛千秋(20)

  4日下午5时,荣高棠为美国桥牌队举行欢迎宴会。翁夫人打开《周恩来选集》下卷,忙碌地叫大家在扉页上签名。宴会后,他们兴冲冲地赶到了养蜂夹道体育俱乐部。

  8时许,邓小平神采奕奕,面带笑容地步入大厅:“欢迎,欢迎,欢迎大家。”翁心梓接过话题“久闻您牌艺很高,今天有机会和您同桌打牌,感到万分荣幸。”邓小平笑出了声音,谦逊地说:“太夸奖了,你们才是世界名将,与你们一起打牌,我的身价也高了。”话音一落,笑声四起,气氛是那样的亲切、融洽、活跃。这时,荣高棠轻轻地说了一声:“打吧!”并安排邓与翁结对,杨小燕与北京知名桥牌手丁关根搭档。杨小燕微微一笑,似乎也有点一本正经地说“我提个意见好吗?”邓小平说:“行!”杨说:“我们回来一次不容易,与您打牌更不容易,能不能我和您结对?”邓小平操着浓重的四川音:“好嘛!这样会更提高我的牌艺。”接着杨又问邓小平使用何种叫牌法?邓小平回答说:“当然要精确叫牌法喽!”

  这晚,大家的牌兴很浓,一直打到11点多。当邓小平向大家告别时,预先有准备的翁心梓夫人,急速地从皮包内取出《周恩来选集》上卷,双手递到邓小平面前,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请邓小平在扉页上签名留念,邓小平欣然命笔,写下了苍劲有力的“邓小平”三个大字。此时,杨小燕似乎感到很懊恼,因为她没有这个准备,但这个机会是不能错过的。她在手提包里急于寻找什么,看她急成这样,大家正在为她惋惜,终于在瞬间找到了她丈夫开办的复康轮船公司的介绍书一份,邓小平亦在这书反面签了名,杨小燕满意地笑了。

  这是一次多么有意义的会见啊!翁、杨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逢人便说:“桥牌就是一座桥,把成千上万的海外赤子之心与伟大祖国的命运连结在一起了。”

  引退内幕

  1989年冬天的一个上午,中南海正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新上任不久的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把一份辞职信摆在几个常委的面前。

  这几位中国政府和党的最高领导者脸上都露出了庄严和崇敬的神情。

  这份辞职信出自邓小平之手。

  自从1979年以来,事实上邓小平是中国最高领导人,国内外都承认这一点。

  有谁愿意放弃手中的权力,自愿由大官回到普通平民的地位上呢。

  邓小平做到了这一点。

  辞职请求信是这样写的:

  中央政治局:

  我向中央请求辞去现在担任的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

  1980年我就提出要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近年来,不少老同志已相继退出了中央领导岗位。1987年,在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前,为了身体力行地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我提出了退休的愿望。当时,中央反复考虑我本人和党内外的意见,决定同意我辞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的职务,退出中央委员会和中央顾问委员会;决定我留任党和国家的军委主席的职务。此后,当中央的领导集体就重大问题征询我的意见时,我也始终尊重和支持中央领导集体多数同志的意见。但是,我坚持不再过问日常工作,并一直期待着尽早完成新老交替,实现从领导岗位完全退下来的愿望。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选出的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领导核心,现已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经过慎重考虑,我想趁自己身体还健康的时候辞去现任职务,实现夙愿。这对党、国家和军队的事业是有益的。恳切希望中央批准我的请求。我也将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辞去国家军委主席的请求。

  作为一个为共产主义事业和国家的独立、统一、建设、改革事业奋斗了几十年的老党员和老公民,我的生命是属于党、属于国家的。退下来以后,我将继续忠于党和国家的事业。我们党、我们国家和我们军队所取得的成就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前进中还会遇到一些曲折。但我坚信,我们一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把先辈开创的事业一代代发扬光大。中国人民既然有能力站起来,就一定有能力永远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1月9日晚,电波传送出震动中外的信息: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五中全会同意邓小平辞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职务。广大人民群众对他身体力行,为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作出表率,表示由衷的敬意。

  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以来,多少年,他自己一直就盼望尽早完成新老交替,完全从领导岗位退下来。

  终于,85岁高寿的邓小平,实现了夙愿。他高兴地对出席五中全会的同志们说:“感谢同志们对我的理解和支持”。

  中共中央的决定历数了这位经历曲折的职业革命家的功绩,其中提到:

  全会的决定写道:邓小平同志是我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杰出领导人,在党所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全会高度评价了小平同志对我们党和国家作出的卓著功勋。几十年来的革命实践表明,邓小平同志不愧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我们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领导人。他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提出的一系列观点和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这是当一个人为祖国、为党、为人民付出了全部的生命和辛劳之后,党和人民对他的崇高评价。

  “我的生命是属于党,属于国家的。退下来以后,我将继续忠于党和国家的事业。”邓小平含笑走出中南海。

  生活在大家庭中

  邓小平从公开活动中消失以后,他的日常生活成了人们关心的一个热点。因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中国政治生活中仍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关他的身体状况的猜测,经常影响到香港股市的涨落。

  1992年12月底,香港《文汇报》刊登一篇题为《邓小平日常生活琐记》的文章,将这位伟人的日常生活披露如下:

  十分重感情邓小平虽然较少在公开场合露面,但他的晚年并没有将自己封闭起来,而是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之中。据说,邓小平十分注重感情,极为看重家庭的团聚和睦,一贯主张全家人应生活在一起。

  邓小平有五个子女,加上女婿、儿媳、孙子、孙女及亲属。一家上下共有18口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家庭。

  每月,邓小平和夫人卓琳的全部工资交给工作人员用于全家人的伙食开支,家里的伙食账也由工作人员管理,月底将支出账目公开。如果超支,由子女们出钱补齐;如有结余,则全家聚餐一次。

  邓小平主张,家庭内部生活要“大集中、小民主”。所谓“大集中”,就是全家人要住在一起,吃饭时也最好在一起。如果有谁说好回家吃饭而没有按时赶回,全家人一定要等他回来才能开饭。但这一原则也不强加于人。家中有人认为当天的饭菜不合口味,可以单独去做,也可以到外面去吃。对于家庭成员中的个人爱好,邓小平绝不干涉,这就是所谓“小民主”。

  邓小平重感情还表现在十分看重亲情上。他很喜爱热闹,尤其喜爱小孩。他常常动员全家人一起出游,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比如,每年一度的植树节,他都希望和全家人一起去。但他的子女们各有各的工作,很难凑到一起。这样,每次邓小平就带着孙子、孙女们去植树。小孩们不懂事,贪玩好动,不听管劝。但是邓小平不怒不恼,反而恳求孩子们要听话。邓小平说过,经常见到小孩们心理就有种平衡感,因为他们天真,有活力。

  每天阅卷一大摞和毛泽东等中共老一代领导人一样,邓小平生活也很俭朴、严肃,起居很有规律,在吃的方面没有过多的奢求。别人都爱吃好大米,可他却喜欢吃最普通的大米。过去,邓小平抽烟很勤,也颇有酒量。他常常一支香烟在手会见来宾。他最喜欢吸的是“熊猫”牌香烟。可是,据说在他86岁生日时,他终于断绝了吸烟。

  不过,听说他现在仍然喝少量的酒,但已大不如从前。1986年英国女王访问北京,邓小平在钓鱼台养源斋设宴款待,宾主落座,邓小平举起一杯珍藏了20余年的“茅台”酒致祝词,然后一饮而尽,博得一片赞叹。

  如今由于年龄的关系,医生对邓小平的饮食更严加控制。

  每天在家中,邓小平最主要的事就是读书看报。他天天要看一大摞阅文,其中包括中共中央的主要文件、各有关部委的选送材料和参阅材料。这些报纸和文件材料,是他了解掌握国际、国内最新动态的渠道之一。此外,他每年要花一定时间去外地走访考察,这也是他消息和信息的重要来源。

  邓小平喜爱桥牌世人皆知,现在他仍然喜欢这种高智力的活动。尽管年事已高,但打牌时仍然思路敏捷,出手不凡。邓小平偶尔也搓麻将,却从不玩久,也不如打桥牌精心。麻将对他来说,纯粹是消遣性的娱乐,从未认真过。

  对气功从不感兴趣邓小平喜欢游泳,几乎每年夏天都要到北戴河避暑,在大海中遨游。除此之外,他还喜欢散步、爬山,也打高尔夫球。1992年年初,邓小平到广东深圳、珠海视察,参观游览,体力极佳,这与他平时喜爱体育运动不无关系。

  前时海外有传言说,邓小平南行之时有气功高手相伴左右,时时发功为他强身健体。据知情人介绍,邓小平对气功并没有一点兴趣,也从未做过任何气功。

  不允许子女干政邓小平的长子邓朴方现任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次子邓质方在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供职,长女邓林现为中央美院专业画家,次女邓楠现任国家科委副主任,小女邓榕至今则常常陪伴在父亲左右。

  据知情人士介绍说,在邓家的子女中,交友最广的是邓林,而且讲话也最随便,曾自称是家中的“政协委员”。长子邓朴方看问题则比较深刻,对于许多事情他都进行过深入地研究和思考。邓质方是学工程技术的,一心在自己专业上谋求发展。

  邓小平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以往每次重大政治运动来临之前,他都要将子女们召集在一起,要求每个人自珍自重,出了问题他谁也不保。他的子女们都在社会上各有工作,回到家里总要对外面的所见所闻发表看法,进行评说。如某些社会现象,人们的思想情绪,各行各业一度没完没了的政治学习等,有褒有贬,有时也有牢骚。对于子女们的议论,邓小平总是静静地倾听,有时笑一笑,但从不随便发表意见。子女们的谈话,是他了解外面社会的又一渠道。不过,议论归议论,邓小平决不允许子女们干涉国家的政治决策,他要求家中所有的人都要维护国家的声誉和利益。

  子女出国要邓小平批准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中落难,他的子女们均受到株连,有几位子女只好躲到平民人家。由于这一原因,邓家的几个儿媳、女婿。都出身于普通家庭,没有什么政治背景。但是,凡接触过邓家子女的人反映,邓家人思想解放,他们从不歧视外姓人。

  在当前中国人纷纷效尤“出国热”时,邓家的子女们并没有为之所动,因为,邓家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子女们出国一律要经过邓小平亲自批准,否则难以跨出国门。以前有传言称,邓家的子女在海外有大笔存款,据知情人说,这是不可信的。

  知情人透露,邓小平的子女们每次出国时所得到的收入和赞助,回国后一律要上交有关部门。长女邓林在香港办画展,每幅画售价极高,但她回到北京后,即将全部款项上交。邓朴方也是如此,他出国为残疾人基金会募捐,所得钱款也都全部上交用作残疾人的康复事业。这方面的事外界也有报道,确有其事。

  春风,送去了小平同志

  这是一个悲伤的日子。1997年2月19日。

  早晨,广播、电视等电子传播媒体,以其独特的快速传递方式,把一个令中国人民悲痛的消息,传遍了神州大地: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极其悲痛地向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通告:我们敬爱的邓小平同志患帕金森病晚期,并发肺部感染,因呼吸循环功能衰竭,抢救无效,于一九九七年二月十九日二十一时零八分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三岁。

  邓小平同志是我党我军我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

  邓小平同志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锤炼出鲜明的革命风格。他尊重实践,敏锐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既借鉴世界经验又不照搬别国模式,总是从中国的现实和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出发去总结新经验,创造新办法,寻找新路子。他尊重群众,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总是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制订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他目光远大,胸襟开阔,总是从大局着眼来观察和处理各种重大问题。他崇尚实干,行动果断,在关键时刻作出重大决策更是表现出非凡的胆略和勇气。他无私无畏,不屈不挠,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和人民,献给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他的光辉一生充分表明,他不愧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他深情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祖国人民也深情地爱戴他。

  邓小平同志的逝世,对我党我军我国各族人民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定将在我国人民心中引起极大的悲痛。中央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化悲痛为力量,继承邓小平同志的遗志,以更加努力地做好各方面工作的实际行动,来表达我们的悼念。

  像晴天霹雳,中华大地为之震惊。人们不敢相信这一噩耗,尽管它来自正规渠道。

  洒泪长街

  1997年2月24日。北京西郊。

  松柏簇拥的八宝山革命公墓,今天格外肃穆,凝重。它在全神贯注地迎候着一位伟人。

  从五棵松到八宝山2500米的路程,洒满动天撼地的悲痛之情。

  大路两旁,站满了哭泣的人群。从白发老人,到稚气儿童,10多万各族群众在凄冷的寒风中伫立,深情送别亲人邓小平。

  一直晴朗的天空,忽然变得阴沉。向来喧闹的长街,寂静得仿佛能听到人们心中涌动的悲伤。

  凌晨4点,环卫女工张彦芳和她的小组开始一遍遍地清扫这段马路。她们边哭边扫,边扫边哭,仔细得如同擦拭玻璃,生怕遗落一点尘埃。

  工人,农民,解放军指战员,知识分子……人们从北京的四面八方,从祖国的天南海北,默默汇集到这里。胸前的一朵朵白花,在料峭的晨风中不停地颤动。心中的一缕缕哀思,在天地间绵绵不绝。许多人不知道小平同志起灵的日子,怕赶不上送行,几天来多次到这里等候。一位82岁的老八路,23日已在这里守候过半天,24日7点他又站在了五棵松路口。“我今天一定要送送小平同志。”

  他一边抹泪一边说:“毛主席让我们站起来,邓小平使我们富起来,都功比天高。”9点34分,披着黑纱的灵车,在警车护卫下缓缓驶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西门,等候多时的送行人群中,响起一阵阵悲泣之声……

  身穿白衣的医护人员,泪流满面;戎装整齐的战士,致以庄严的军礼;带领全家8口人早早等在医院门口的葛老人,怀抱几个月的孙子追着灵车跑出好远。他说:“要让孩子们送送邓爷爷,让他们永远记住这一天。”

  孩子骑上大人肩头,大人登上就近高处,有的人搬出板凳,有的人站到三轮车上,为的是看看灵车,最后再看看敬爱的小平同志。

  “我知道,在今日中国,这三个字所包含的意蕴,我知道,在人民心中,这三个字所显示的内容……”长诗《邓小平》的诗句,在此时此刻得到最好的印证。

  两分钟后,灵车到达五棵松路口。再道一声:“小平您好”,八个大字迎着灵车飘拂而来。来自北大、北工大、民族大学的师生,手捧小平遗像,站在横幅下敬送他们日夜想念的伟人。1984年,北大生物系师生在国庆游行队伍里,打出了他们自制的横幅“小平您好”,亲切的问候表达了各族人民朴素的感情。今天,他们再向小平同志道一声您好,更多了崇敬和凝重。

  灵车行至玉泉路,人群中一位中年妇女追随着渐渐离去的灵车一路小跑,她使劲地擦着眼泪,却仍然泪眼模糊,已故数学家陈景润的妻子由昆此时泣不成声。早在70年代,小平就亲自过问陈景润的生活,小平对陈景润和家人的爱护和关怀,在由昆心里留下了太多的感激:“他是我们全家的恩人!”

  小平关怀的又岂止一个陈景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小平同志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让多少科技、教育工作者欢欣鼓舞。

  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研究员马基茂和他所在的中科院高能物理所200多位研究人员,一早就来到玉泉路口。小平同志曾经在1984年和1988年两次亲自视察这项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科技项目。亲眼目睹、亲身体会到小平同志一片苦心的马基茂说,我们没有辜负小平同志的期望,现在我们已在国际高能物理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今后还要更加努力,作出成果,以告慰小平同志的在天之灵。

  国防大学教授张南征的眼睛已经哭红了,他哽咽着对记者说,小平同志是我们广大知识分子的知心人和良师益友,他最理解、信任、关心知识分子。今天他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的思想却时刻激励我们,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上海新民晚报编辑张攻非专程从上海赶到北京为小平送行。他噙着泪水说:“小平同志倡导的改革开放,使上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变化连我们上海人都感到吃惊。没有小平同志就没有今天的上海,就没有上海人的今天。”

  70多年革命生涯波澜壮阔,改革开放路线造福大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光照千秋……小平同志的功绩像一座丰碑矗立在亿万人民心中。9点40分,灵车缓缓驶近永定路口,只见人群中一位中年男子双手捧着小平同志遗像,不由自主地双膝下跪,旁边还有他四岁的女儿。小女孩双手抱着一个精制的小花圈,上面披着“邓爷爷我想您,孙女思思鞠躬”的挽联。

  一位从湖北广水来京做生意的青年说,没有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政策,家乡不可能富起来,我也不可能来京做生意致富。当小平同志灵车经过,后面的人因看不清而拥挤时,这位个体户把拎着的行李一放,说:“站在我的行李上吧,大伙好好看看。”

  永定路口,70岁的国防大学教授胡庆云站在自己的三轮车上,端着相机颤巍巍地拍摄眼前悲壮的情景。“拍些照片,挂在家里,天天看着,也算是我这个老军人、老共产党员的一份忆念。”老人说着,眼里噙着泪花。

  戎马一生的小平同志,全心全意为国为民,16岁他离家至今,再没能回到自己的故乡。家乡的父老乡亲,总在惦念着他们引以为荣的儿子。来自小平家乡的谢明孝、任庆英夫妇,抱着两岁的孙女久久站立街头,“让我们替家乡人民送他一程吧!”

  八宝山革命公墓门口南侧。天津武清县农民方子青哽咽着说,他昨天和妻子乘汽车转火车,赶了120多公里路到北京,专程来给小平同志送行。“是他让我们吃饱了穿暖了。”“我们乡下农民衷心拥护小平同志制订的政策,没有他我们过不上富裕的日子。”

  灵车于9点47分抵达八宝山革命公墓南门。悲痛的人群不断向前涌动。两位70多岁的老太太互相搀扶,含泪低唤:“车怎么开得这么快,慢点,慢点啊……”

  送走亲人,别情依依。灵车队伍驶过,路边的人流却久久不肯散去。不少人把戴在胸前的白花轻轻摘下,系在路旁的松柏树上,一丛丛常青树,成了一个个巨大的花圈。

  天若有情,大地当哭。再次负载一位伟人最后的行程和万众无尽的哀思,十里长街永远记下了这一幕,记下了亿万人民对小平同志的无限深情。

  都市的哀思

  1997年2月25日。宽阔的人民大会堂大礼堂被装饰得格外庄严肃穆。

  主席台以银灰色为底色,台口上方悬挂黑底白字横幅:“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主席台正中矗立着5米多高、黑色镶框的邓小平同志彩色巨幅遗像,两旁是大型花环和16棵长青树和冬青。邓小平同志的骨灰盒安放在遗像前的白兰花和常青松柏中,骨灰盒上履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邓小平同志的夫人卓琳率子女敬献的花圈摆放在邓小平同志的骨灰盒前。6名人民解放军礼兵持枪肃立,守护在两旁。

  主席台两侧摆放着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朱基、刘华清、胡锦涛、荣毅仁同志和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中央纪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敬献的花圈。

  大礼堂二楼眺台悬挂的黑底黄边白字横幅上写着:“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的邓小平同志永垂不朽!”三楼眺台悬挂的黑底黄边白字横幅上写着:“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继承邓小平同志的遗志,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大礼堂主席台下两侧和大礼堂外的中央大厅摆放着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中共中央各部门、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首都各界群众,人民解放军三总部、全军各大单位、各大军区,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华社香港分社、新华社澳门分社,以及邓小平同志家乡等敬献的300多个花圈。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

  • 目击天安门-(二)

    作者:韩泰伦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