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116章 抒写高峡出平湖!宣告神女确无恙(3)

  7月初,魏廷王争接到湖北省委书记陈丕显打来的电话,说小平同志要来葛洲坝工地,并实地勘察三峡工程,要魏一起陪同考察。

  7月13日,魏廷王争随陈丕显在重庆登上了东方红32号轮,将乘船直达武汉的邓小平接上船,邓小平一见魏就问:“有人说三峡水库修建以后,通过水库下来的水变冷了,长江下游连水稻和棉花也不长了,鱼也没有了。究竟有没有这回事?”

  魏当即回答,长江通过水库下流的水量年平均为4510亿立方米,而三峡水库的库容只有年过水量的8%,江水会不断进行变换,水温变化不大,不影响农业和渔业。

  魏举了丹江口水库为例,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年过水量为380亿立方米,而水库库容为年过水量的50%,因而水库蓄水后水体交换时间较长。即使如此,经水库下流的水温较建库前变化也不大,汉江中下游的水稻、棉花都长得很好,对渔业影响并不大。

  听了魏的汇报,邓小平说,长江中下游是鱼米之乡,物产丰富,一定要注意保护好环境。随后,魏又向邓小平汇报了三峡工程研究的经过、工程规划设计、施工方案、设备制造、资金筹集等问题。当汇报到当年周恩来总理确定先建葛洲坝工程,为三峡工程的建设作实战准备时,邓小平表示赞成,并指出:葛洲坝工程建设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一定要很好地应用到三峡工程中来。

  轮船行至万县,万县地委领导到船上来看望邓小平。邓小平指着魏说:“你是要建三峡工程的。”他又指着万县地委书记说:“你是不赞成的,你们要统一认识。”从此以后,万县地委的同志认真深入地讨论了三峡工程问题,并承担起了移民安置重担,对三峡工程给予了大力支持。

  船行至瞿塘峡进口处时,邓小平见两岸山势险峻,江面很窄,就问魏:“为什么三峡水库的坝址不选在这里呢?这里筑坝的地形很好嘛!”魏向邓小平汇报说,三峡工程泄洪流量很大,水电站厂房很长,还要布置通航船闸,而瞿塘峡进口处很难布置。同时,三峡河段落差比较集中,是三峡水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丢掉了这一段,防洪和发电效益将大为降低。

  船进入三峡以后,邓小平一面观看两岸情况,一面和魏谈三峡工程建设问题。他详细询问了大坝、电厂、船闸的设计,并与国内外已达到的水平进行比较。对设计所依据的基本资料,包括水文、地质方面的各种试验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外大型水坝建设中发生过的一些重大问题,邓小平也都做了了解,特别是对与葛洲坝工程的对比询问得更为详细。

  邓小平特别问到,三峡工程会不会出现黄河三门峡工程出现过的泥沙淤积问题,魏尽自己所知向他做了汇报。邓小平还问到了资金筹集的问题,魏提出用葛洲坝水电厂发电收入作为三峡工程建设资金,邓小平对此很感兴趣。

  在视察了葛洲坝工程后,邓小平又乘船来到江陵市。他对荆江两岸1500万人口、2300万亩良田处于荆江洪水的严重威胁之下十分关注。他指出,洪水淹到哪里,哪个地方就要倒霉,人民就要遭殃,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解除这种威胁。他对三峡水库调节长江洪水的功效、对两岸分洪区的安全措施都十分关心。他对魏说,长江两岸的防洪问题要十分重视,一点也不能马虎。

  到武汉后,邓小平通知主持中央和国务院日常工作的胡耀邦等人来武汉,对他们讲了此行的主要收获。邓小平说,通过考察了解到,建设三峡工程效益很大,轻易否定三峡工程是不对的。他请胡耀邦等人回北京以后抓紧研究。

  1980年8月,由国务院部署,水电部、能源部等部门又开始重新进行三峡工程的可行性研究。

  一大批水利专家开赴三峡,沉寂多年的三峡地区又热闹起来。有人欣喜,也有人抗议。在这期间,邓小平又多次向姚依林、宋平指示,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定要加强重点骨干工程建设,尤其是能源、交通、农业、原材料等行业,不要重复搞效益不大的加工项目,并指出要抓紧进行三峡工程的准备。他说,搞建设也和搞改革一样,要有一点闯劲,要立即抓紧修路等准备工程,国家建设项目能放在三峡地区的尽量在三峡地区。他说:“看准了就下决心,不要动摇”。

  随后不久,胡耀邦到湖北视察,他对湖北省委的同志说,中央已决定兴建长江三峡工程,湖北省的同志应抓紧工作。

  国庆节后,万里率领有关部委领导来到三峡工地考察,他说,是小平同志决定了,他才到工地上来的。万里要魏写个1000字的报告报中央、国务院审批。

  同年11月,姚依林也来到工地考察,对三峡工程列入计划的问题做了详细调查研究,并对魏说是小平同志要他来看的。

  不久,在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会上,姚依林宣布,中央政治局常委对建设三峡工程的意见是一致的。

  1983年,长江水利委员会提出了150米方案,也就是正常蓄水位为150米,方案报到了中央、国务院。邓小平当即表态,同意搞这个低坝方案,陈云、李先念、胡耀邦、赵紫阳同意邓小平的意见。在三峡问题上,中央最高决策层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统一态度。

  当时的水利部部长是钱正英,她也极力拥护150米方案,认为这个方案工程不算太大,移民区的面积小,移民数量少,泥沙不成问题,最主要的一点,她认为,150米方案对重庆影响不大。

  同年,中央决定由国家计委审查这个方案。

  一个由350名专家组成的审查团成立了。历时一年时间,审查结果是通过了这个方案,报到国务院,很快获得批准。

  1984年,国务院又成立了以李鹏为首的三峡工程筹建领导小组,着手进行筹建工作,并决定1986年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对于150米方案,有不少专家提出异议:三峡工程既然投入如此多的财力和精力,却建成一个防洪库容小得解决不了问题的水库,不划算。交通部也持反对意见:如此一来,万吨级船队不能直达重庆九龙坡港。

  重庆市委、市政府表现出强烈的反对态度。

  万吨级轮船进不了重庆,这对重庆来说是个不小的损失。很快,重庆的反对意见提到了中央。

  1984年9月,重庆市政府赶在国务院决定的1986年三峡工程开工之前向国务院递交了一份报告,建议将正常的蓄水位提高到180米,以便万吨级船队能进重庆,这个建议首先得到了交通部的赞成。

  这就是三峡工程史上的180米方案。方案是重庆提出的,可设计和论证的过程却是全国一批著名专家进行的,他们几乎都是150米方案的反对者。

  180米方案的可行性方案摆在中央办公厅会议室的桌上,所有的高层领导们都陷入迷茫之中。在是否决定对180米方案进行论证之前,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特意召水利部部长钱正英到中南海,想先征求她的意见。

  钱正英没有犹豫,她干干脆脆地回答胡耀邦说不行,如果要搞180米方案的话,那就另请专家主持工作。

  与此同时,1985年水利部副部长李伯宁被调到三峡工程的最前线,国务院任命他为三峡省筹备组组长、党组书记,全盘负责三峡库区移民工作。

  早在1984年2月,国务院批准150米方案之后,就决定筹建“三峡特别行政区”。10月的时候,国务院召开专门讨论会,全国人大政法委员会认为“三峡特别行政区”的提法与《宪法》有悖,故建议改为“三峡省”,建议被采纳。

  谁来当这个三峡省筹备组组长?中南海办公厅内,在万里点名,赵紫阳赞成的情况下,李伯宁被选中。

  这位水利部副部长离开了他工作多年的大楼,来到了湖北宜昌三峡省筹备组。

  李伯宁的调任,移民试点工作的开始都是为了兴建三峡工程150米方案的。

  180米方案是否要考虑?中南海内仍没有答复。

  对150米方案和“三峡省”的质疑越来越多。

  终于,1986年6月,国务院决定对三峡工程的水位问题进行重新论证,责成水利电力部再一次组织三峡工程论证组对180米方案进行论证。

  同时,中央决定,撤销已工作快两年的三峡省筹备组,成立国务院三峡经济开发办公室。

  150米方案被否决了。“三峡省”随之流产。

  1985年后,国内外又出现对三峡工程的不同意见。邓小平在1986年人大会议期间对香港中报集团董事长傅朝枢先生说明了建设三峡工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说明对提出的各种问题都要进行研究。

  1986年5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指出,上三峡工程有政治问题,不上三峡工程政治问题会更大,只要技术和经济问题能够得到解决就应该上。对此,专家们的理解是,如果长江发生特大洪水,将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这样政治问题就更大了。于是,各有关部门又继续组织论证,重新编制可行性报告,并组织各方面人士到现场考察,实地进行调查研究,许多不赞成三峡工程上马的人士经现场考察后改变了态度。

  新成立的论证组阵容非常庞大。

  按程序设定,各专家组独立工作,反复调查,充分设计,提出专题论证报告,并签字以示负责。如果对专题报告持不同意见,可以不签字。

  在三峡工程领导小组的第九次扩大会议上,14个论证报告被提出来,原则上通过了最后一个论证报告。

  参加这次会议的有412位专家,在这份论证报告上签字的有402位,没签字的有10位。

  主上派以绝对的优势压倒了反对派。三峡工程的论证再一次拉上帷幕。

  论证的过程多少笼罩着一些政治的阴影和历史的阴影。

  1988年11月30日,新华社消息说,历时两年多的三峡论证工作告一段落。

  1989年4月,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期间,国务院召开记者招待会,有个记者问到三峡工程,姚依林副总理回答提问时说:“三峡工程主张上马的有道理,反对的也有道理。反正五年内上不去,现在不必花很大的精力去争论,五年后再考虑。”

  1989年9月,三峡工程领导小组向国务院提交了重新写出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由于政治风波问题,中南海内的决策层把这份报告搁置起来。

  各种不同意见促进了认识的深入

  几十年来,三峡工程为国内外关注,围绕三峡工程,有各种各样的意见。论证之初论证组收集研究各种不同意见后,将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三峡应如何修建,包括应一级开发或二级开发,以及各种不同设计蓄水位的方案。另一类是三峡该不该建,包括:防洪有无必要性;长江的治理是否应先上后下、先克后干;三峡工程在技术上是否可行;经济上能否为国力承受;移民能否安置;对生态环境是否将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等等。

  根据以上两类性质不同的问题,必须将论证分为两个阶段:首先要选定一个三峡建设的代表性方案,然后,研究这个方案的全方位可行性,并制定一个和三峡代表性方案同等效益或效益接近的替代方案,比较三峡建或不建、早建或晚建的利弊得失。

  三峡的论证工作,就是在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的基础上展开的,正是这些不同意见促进了认识的深入,推动了长江的治理工作。

  重新论证选择三峡水库的设计蓄水位

  水库的设计蓄水位,是水库建设的主要综合指标,它决定了工程的规模和效益。蓄水位越高,库容就越大,其防洪、发电、航运等效益也越高,而相应的技术问题随之增多,淹没损失随之加大。

  在论证中,根据过去的研究成果,议定从海拔150到180米之间选择水位。在论证前,原水电部主张选择较低水位即150米,理由是:移民较少;泥沙问题较简单,因为水库回水在重庆以下,泥沙淤积不会影响重庆。但低水位方案遭到两方面的反对。一是由于水位较低,防洪库容不足,如遇特大洪水,为保下游安全,需要水库临时超蓄,要求库区以上的群众临时转移,这些群众感到不安定,下游也感到防洪安全的保证不够。二是重庆市和航运方面,由于改善航运的利益不能及于重庆,而影响航运的整体利益。直到论证开始,两种意见相持不下,不能达成共识。

  论证中,对泥沙问题和移民问题分别组织了有权威并有代表性的专家组,进行反复深入地研究。两个专家组的结论是:将设计蓄水位提高到175米,相应的泥沙问题和移民问题都有把握解决。最后,各专家组共同通过了水位方案:初期蓄水位156米,这样有利于移民安置,并可检验泥沙淤积的影响;最终蓄水位定为175米,这样可全面满足防洪和航运的需要,也相应提高了发电的效率。

  审慎计算三峡的投资

  三峡工程的投资是否会变成“无底洞”?这是论证中提出的最尖锐的问题,它反映了广大群众的担忧。历经十多年的曲曲折折,刚刚进入稳定、繁荣、发展的新轨道,谁都害怕再来一次“瞎折腾”。过去有些工程,为争取上马,违反实际的压低投资,一旦上马,各项资金立即加码,人们痛恨地称之为“钓鱼工程”。三峡的投资基数很大,如果将来打不住,如果成为国民经济的“无底洞”,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

  • 目击天安门-(二)

    作者:韩泰伦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