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长江流域的水旱灾害分布很广,尤以中下游平原地区洪涝灾害最为严重。从清代以来,水灾更趋频繁。1860年、1870年两次特大洪水,中下游平原损失惨重。本世纪1931年、1935年两次大洪水,分别淹地5090万亩和2246万亩,直接淹死人口分别为145500人和142000人。1954年大洪水,虽然经过广大军民大力防守、抢救、采取分洪措施,仍淹地4755万亩,死亡33000人,京广铁路100天不能正常运行。历史上每次灾害,都给流域内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对国家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
如何解决长江中下游特别是荆江河段的防洪问题,解除长江中下游两岸人民乃至国家、民族的心腹之患,一直受到中央的重视。社会各界对此也十分关注,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几十年来的治理实践和对各种意见、方案的反复研究和论证,要解决长江中下游的防洪问题,必须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包括有工程措施,也有非工程措施。诸如,在干支流广大地区进一步搞好水土保持,加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的建设,防止水土流失;一对主要支流开展治理,修建水库,在干流上兴建三峡工程;/加强中下游堤防建设,特别是应尽快完成1980年确定的近期防洪方案;0加强分蓄洪区建设;1加强河道整治和洞庭湖、鄱阳湖的治理;2加强防洪管理和非工程防洪措施,包括防汛、河道清障,严禁盲目围垦,加强通讯和预警、群众自救等措施的建设等等,形成一套完整的综合防洪体系。综合治理中的各项措施都在防洪体系中的某一方面发挥它一定的作用。兴建三峡工程也是发挥其一定的作用,而不是替代其他各项综合措施。综合治理的每一项措施对于解决长江中下游的防洪问题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些措施互补长短,都是不可缺少的,都必须进一步得到加强。各方面对综合治理措施提出了不少很好的、很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不论现在和将来,凡是对治理开发长江有益的建议和意见都应该认真研究和采纳,不要因为考虑兴建三峡工程而予以忽视。三峡工程的建设时间比较长,所以其他各项措施更需要加强领导,更好地组织全面实施,以防止和减少在建设期间可能出现的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限于本议案的内容主要是关于提请审议兴建三峡工程,所以对其他措施这里就不具体展开说明了。
兴建三峡工程,是诸多综合治理措施中的一项关键性工程措施建国40多年来,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在长江流域进行了大规模的防洪工程建设,加高加固干支流堤防3万公里,完成土石方40.5亿立方米,修建支流水库48000多座,并安排了一批平原临时分蓄洪区,对保障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很大作用。
但是,目前长江上游巨大的洪水来量与中下游河道过洪能力小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在荆江河段尤为严重。据历史记载和调查,自1153年以来,长江宜昌的洪水大于8万立方米每秒的有8次,其中1860年、1870年在荆江上段的枝城洪峰流量达11万立方米每秒。而现在荆江河段的过洪能力,包括南岸向洞庭湖分流,也只能安全通过约6万立方米每秒的洪水流量,相当于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超过这个标准,就需要采取分洪措施。现在,分蓄洪区内人口稠密,每分蓄洪一次,损失巨大。而且,分洪后荆江河段也只能通过约8万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流量。一旦出现类似1860年、1870年这样的大水,即使运用分洪区后,仍有约3万立方米每秒的超额洪水无法安全通过,将造成南北岸堤防漫溃的严重局面。
荆江河段,北为江汉平原,南为洞庭湖区,汛期洪水位高于两岸地面6米以上,多的达十余米。一旦南岸堤防溃决,洪水将直趋洞庭湖,沿线民垸荡然无存;北溃洪水将直泻而下,淹没整个江汉平原,并危及武汉市和京广铁路的安全。荆江两岸有人口1500万人,耕地2300万亩,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还有一批重要的大中城市和工矿企业、交通设施、油田等。无论南溃、北溃或两岸俱溃,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均将遭受到巨大损失,严重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大局。
作为为长江中游起分洪调蓄作用的洞庭湖,每年长江水带入泥沙近1亿吨,因此,泥沙淤积日趋严重,不断萎缩。建国前有湖面4350平方公里,而到1983年只剩下2691平方公里,面积减少38%,大大降低了洞庭湖对荆江河段的分洪能力,进一步加剧了河道过洪能力小与上游洪水来量大的矛盾,使荆江河段原已十分紧张的防洪形势更趋严峻。如不采取措施,洞庭湖将会逐渐消亡,长江中游洪水失去调蓄场所,对荆江防洪是十分不利的。
三峡工程地理位置优越,能控制荆江河段洪水来量的95%以上,控制武汉以上洪水来量的三分之二左右,特别是能够有效地控制上游各支流水库以下至坝址约30万平方公里暴雨区所产生的洪水。这是其他防洪措施所难以替代的。三峡工程是提高荆江河段防洪标准,保障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一项关键性工程措施。
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显著,可以将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由十年一遇提高到一百年一遇;配合分蓄洪工程,可以防止荆江河段发生毁灭性灾害;可以减少流入洞庭湖的水、沙,减轻洞庭湖的淤积和防洪负担,延长洞庭湖的寿命;可以较大幅度地减少中游的分蓄洪损失;可以减轻洪水对武汉地区的威胁,对下游地区也有一定防洪作用。为了保障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荆江河段南北两岸1500万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使社会长治久安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及早兴建三峡工程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兴建三峡工程的主要出发点。
三峡工程可为华中、华东和川东地区提供重要的能源任何一个水利工程的兴建,都应该尽可能地发挥其综合效益。三峡工程也不例外,除了要考虑其首要的巨大的防洪作用外,同时还要利用水力发电,带来巨大的发电效益。三峡水电站,年发电量840亿千瓦/时,约相当于1991年全国总发电量的八分之一。与火电相比,相当于14座装机容量120万千瓦的火电厂和三个年产1500万吨规模的煤矿及相应的运输工程。兴建三峡工程对缓解华中、华东及川东地区能源供应的紧张状况,减轻煤炭供应和运输的压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三峡工程地处我国腹地,距各大负荷中心的输电距离均在1000公里左右,三峡工程的建成将促进全国几大电网联网,可大大提高电网运行质量和效益。
积极开发水力资源是我国能源发展的一项重要方针。目前国家正在长江支流上建设二滩、五强溪、隔河岩、东江、铜街子、宝珠寺等一批大型水电站。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长江干支流上其他规划中的主要骨干水电站,都将在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得到开发。三峡工程的兴建将进一步促进我国水电的开发,同时也将为西电东送起到中间支撑点作用。
三峡工程的另一个效益就是可提高川江航道通过能力,促进长江航运事业的发展目前重庆至宜昌660公里航道,流经丘陵和高山峡谷,落差120米,滩多水急,航道通过能力小,运输成本高,限制了航运发展。三峡工程建成后,将改善通航条件,下水单向年通过能力由目前的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航运成本可降低35%至37%,万吨级船队有半年时间可直达重庆,为发展西南地区的经济和繁荣长江航运事业创造条件。
三峡工程是一项综合利用水利工程,除防洪、发电、航运等效益外,还可增加长江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有利于沿江城镇的供水,有利于南水北调、缓解北方地区缺水矛盾,并有灌溉、水产、旅游、发展库区经济等效益。三峡工程的兴建,对促进华中、华东、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三峡工程的建设方案,邹家华作了如下说明:
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的选择,涉及工程规模、工程效益、水库淹没、移民安置和泥沙淤积等重大问题。国务院于1984年曾原则批准正常蓄水位150米的《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同年,重庆市政府向国务院报告,要求将正常蓄水位提高到180米,以便万吨级船队能直达重庆港。交通部门也持同样的看法。在重新论证和审查中,根据各方面提出的意见和要求,分别对正常畜水位150米、160米、170米、180米,以及“两级开发”和“一级开发、分期蓄水”等六个方案进行了全面的技术和经济论证。考虑到三峡工程首先应当满足中下游的防洪要求,万吨级船队能够直达重庆,泥沙淤积问题的处理要有把握,以及库区人民不希望水库在防洪运用时因超蓄而造成临时搬迁等因素,最后确定,采用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大坝坝顶高程185米和“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案。该方案比原方案更为合理,防洪库容由原来的73亿立方米增加到221亿5千万立方米,使三峡工程的防洪、发电、航运效益增大,是各有关部门、地方和库区人民都能够接受的方案。初期先按156米蓄水位运用,有利于移民安置,又可验证泥沙淤积对库尾航道、港口的影响。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论证,三峡工程坝址选在湖北省宜昌县三斗坪镇。工程的拦河大坝全长1983米,坝顶高程185米,最大坝高175米。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水库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亿5千万立方米;水电站装机26台,总装机容量1768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840亿千瓦/时。工程静态总投资按1990年价格水平计算为570亿元。工程建设需准备3年,主体工程总工期预计15年,第一批机组在第9年开始发电。
关于三峡工程的技术可行性,邹家华指出:
三峡工程的勘测、设计和科学试验工作已进行了近40年,基本资料丰富,前期工作做得比较充分。大坝建在坚硬完整的花岗岩岩体上。工程规模虽大,但建筑物都是常规型式,我国有比较丰富的建设经验,有能力完成设计和施工任务。主要机电设备可依靠自己的力量,立足国内制造。总的讲,工程建设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一些同志比较担心的泥沙淤积、水库诱发地震和库岸稳定问题,经过国内有关专家的深入研究,已基本搞清楚,并有了对策。
长江的平均含沙量小,但年输沙量仍相当大,又是一条重要的通航河流,因此,泥沙问题应该慎重对待。根据国内许多工程解决泥沙问题的成功经验,并经过大量的模型试验研究表明,三峡水库是一个河道型水库,采取“蓄清排浑”的方式来运用,即汛期沙多水多,开闸门放水排沙;枯水期水少沙少,关闸门蓄水,这样水库可以长期保持绝大部分有效库容,保证防洪、发电和航运等综合效益的发挥。论证中重点研究了泥沙淤积对重庆市的影响,认为采取综合措施后可以满足航运的要求;水库长期运用后,在假定的不利条件下,泥沙淤积将会使洪水位略有抬高,但其达到的水位不致影响重庆主要市区。
水库建成蓄水后是否产生诱发地震,一直是地质与地震部门长期研究的重点。经过几十年的调查研究,他们认为三峡工程坝址处于地壳稳定性较好的弱震环境地区,建库后虽然不能排除局部地段产生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但即使产生水库诱发地震,影响到坝区的烈度将不超过六度,不致影响工程的安全。
关于三峡水库库岸稳定问题,经过长时间的调查研究,专家组认为,水库无渗漏及严重的浸没坍岸问题,库岸的总体稳定性是好的。少数可能失稳的大型崩塌滑坡体离三峡坝址都在26公里以远,不会影响工程的运用和大坝安全。水库蓄水后江面展宽,水深加大,因崩塌滑坡导致堵江碍航的可能性比建库前大为减小。
三峡工程规模巨大,技术复杂,对已发现的问题,要继续深入研究。在今后的工作中还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技术问题,都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使工程建设更加稳妥可靠、经济合理。
关于建设资金筹集的可行性,邹家华指出:
三峡工程建设所需静态投资为570亿元(1990年价格)。其中,枢纽工程投资298亿元,水库移民投资185亿元,输变电工程投资87亿元。在论证和审查中,采用多种方法对建设三峡工程进行了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包括静态分析、动态分析、工程本身的投入产出分析和各种替代方案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工程虽然总投资大,总工期长,但由于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大,并在建设的中期就可发挥出巨大的发电效益,因此,仍能取得较好的国民经济效益和财务效益,各项国民经济评价指标和财务评价指标均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由于从第九年起第一台机组发电后就有收益,因此预计工程建成后的短时间内,有可能收回全部建设资金。
资金筹措是兴建三峡工程的一个关键问题。工程实际需要筹措的资金比静态资金数量要大。具体数额与开工时间、物价、贷款利率等因素有关,特别是物价上涨因素对资金需要量的绝对数影响较大,但三峡工程的实物工作量(工程量约相当于两个半葛洲坝,发电量约相当于六个半葛洲坝)不会随物价上涨而增加。同时,物价上涨、电价等也会随之增加,筹资能力相应加大,这是一种“水涨船高”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