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125章 抒写高峡出平湖!宣告神女确无恙(12)

  据了解,国家将关闭库区所有小造纸厂,在重庆、涪陵、万县等城市建设一批污水处理厂。三峡截流之后的五年内,国家将继续投入资金在长江中上游营造防护林,控制上游水土流失。

  大江截流对长江鱼类不会产生破坏性影响

  据中科院武汉水生物研究所专家介绍,大江截流对长江鱼类不会产生破坏性影响。截流后,原来在库区江段的一部分适于急流环境的鱼类将不能适应,而向上游迁移;三峡大坝建成后,有的鱼类可能在长江主干道消失,但库区水面也将随之扩大,支流库湾也可能成为它们新的栖养之地。青、草、鲢、鳙、鲤、鲫等经济鱼类仍能在水库内生活,其产量将比建坝前增大。

  三峡大坝建成后,重庆至秭归江段的8个鱼类产卵场将部分或全部淹没,这些鱼将移至库尾以上水域繁殖。下游宜昌至城陵矶江段共有产卵场12处,由于坝下涨水过程和水堤发生变化,预计鱼类产卵繁殖期可能滞后。

  中华鲟为溯河产卵回游性鱼类,自从修建葛洲坝工程后,回游通道已受到阻隔,但它在坝下江段仍可自然繁殖,人工繁殖投放鱼苗也已获成功。据实验,三峡工程对扬子鳄、大鲵和江豚等无明显影响。

  此外,非鱼类的珍稀水生动物白暨豚分布在大坝下游江段中,建坝后,下游流量和河道冲淤变化对它的栖息地可能有些影响,但可通过自然保护区予以保护。

  三峡工程与文物保护

  据湖北省文物考古所专家介绍,长江三峡库区会淹没一些国家级文物和省级文物。为了保存库区珍贵文物,库区规划中都作了搬迁保护的详细计划和具体措施。现已施工的三峡坝区所有文物,均已在破土前发掘完毕。按计划,1995年至2000年,三峡库区考古将完成约70%的工作量,重点完成155米水位线下的文物保护工作;2001年至2005年,再按计划完成三峡淹没区文物保护工作。

  位于库区淹没线以下的文物古迹,包括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夏、商、周、战国、西汉、晋、南北朝、唐、宋时代的古墓遗址,三峡与大宁河中的部分古栈道,涪陵白鹤梁枯水题刻,云阳龙脊古枯水题刻、云阳张飞庙、忠县甘井沟无铭阙等,共1208处。

  部分位于淹没线以下的文物遗址,包括丰都汇南古墓群、忠县石宝寨、秭归屈原祠等。蓄水后库区文物遗址都有变化,但部分遗址环境变化显著,如白帝城、石宝寨将成为水上景观,旅游交通条件会有改观。

  位于坝下的黄陵庙、三游洞等,均不受水库淹没影响。

  三峡水库如何防治泥沙淤积

  三峡水库建成后,预计平均每年有约5.3亿吨泥沙进入水库。三峡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王家柱说,减少入库泥沙量,一要靠在坝址上游流域内进行水土保持工作,二要靠在长江上游干支流上建造大型水库以拦蓄部分泥沙。这两项措施虽势在必行,但估计在三峡水库投入运行后的短期内尚难于明显见效。因此,必须在三峡水库的运行调度和枢纽工程布置方面采取增加排沙出库量的措施。

  要增加三峡水库排沙出库量,必须充分利用三峡工程的有利条件。三峡水库为河道型水库,在长约600多公里的库区中,库面宽度一般小于1000米,只有一小部分库段的库面宽度在1000!1700米之间,断面又窄又深,滩地少,长江入库泥沙量主要集中在汛期,根据国内外工程泥沙研究理论和实践,采用“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可使部分有效库容长期保留。具体措施是在每年汛期(6月至9月)含沙量较大时,将库水位降低至防洪限制水位145米,并利用低高程的大底孔泄洪排沙,即所谓“排浑”。在汛期过后,入库泥沙大量减少,水库蓄水至175米正常蓄水位,即所谓“蓄清”,汛期如调蓄洪水以及汛后蓄水,均有部分泥沙淤积在有效库容内,但可在汛期低库水位时基本冲走,只有边滩部分库容有少量淤积。

  三峡工程与现有景观

  在大江截流之前,“告别三峡游”之类说法大量出现,三峡工程对三峡现有景观有什么影响?湖北省旅游局局长游先胜说,所谓“告别三峡游”纯属误导,三峡大坝建成后,三峡风光会更加迷人。大江截流后,坝前水位抬高仅4米多,对现有景观基本无影响。

  三峡西起四川奉节的白帝城,东迄湖北宜昌的南津关,全长192公里,两岸悬崖壁立,峡内急流汹涌,水路迂回,景色万千,构成一条天然山水画廊。

  三峡水利枢纽位于西陵峡中段,距峡谷出口南津关约34公里,受蓄水影响的为三斗坪至白帝城长约158公里的三峡江段,即瞿塘峡、巫峡全部和西陵峡西段以及白帝城以西至库尾江段。三峡建库后,11月库水位蓄到175米,直到翌年4月水库运行范围为175!155米,整个峡区水位升高100米上下,对三峡景观有一定的影响。每年5月进入旅游旺季后,库水位因防洪需要降至145米,对景观的影响较小,如瞿塘峡两岸的山峰大部在海拔1000多米以上,“夔门天下雄”的壮观气势依然存在,巫山十二峰高程也都在1000米上下,神女峰高900多米,水位升高40米!50米,也不至于影响三峡两岸奇峰秀色和峭壁陡岩的美丽风光。

  由于三峡工程的兴建,还将出现“高峡出平湖”的景观,泄流建筑物可形成气势磅礴的人工瀑布,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至于人文景观,在淹没线以下的景观都可以复制,目前文物古迹的抢救工作也十分有效。

  三峡工程与长江航运

  长江通航里程2800多公里,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70%,货运量占全国内河运量的80%。然而,作为衡量江河通航能力的重要标志――万吨级船队,在从长江口行进到汉口这1143公里路程后,就无法继续前进了。

  要彻底解决“中游水浅,上游滩险”的问题,只有依靠三峡工程。水库蓄水后,将淹没川江上的所有险滩,川江航道水深增加40%,航宽增加两倍,江水流速减少50%,使万吨级船只可安全、通畅地由宜昌直达重庆。据测算,三峡工程建成后,川江航运的运输成本将降低35%。

  在河道上修建大型水坝,要做到施工期间不断航运,十分困难。16年前,葛洲坝截流时曾有八个月时间断航。三峡工程17年的施工期中,一天也不会中断航运。

  三峡工程完工后,船过三峡要翻越5级船闸,加上候闸,通过三峡大坝共需约三个小时。等候使人焦心,但算一算整个航程缩短的时间,就会有另一种感受了。目前,普通客船从宜昌至重庆,上水需要48小时,下水需36小时;三峡工程建成后,水流变缓,航道变宽,航速大幅度提高,上水只需36小时,下水只需26小时。除去过闸和候闸花去的3小时,上下水航行时间可分别减少12小时和10小时。

  向贫困挑战的创举

  能不能安置好百万移民,是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经过八年试点,五年正式实施,三峡库区移民实行的开发性移民办法,推动了移民搬迁安置,是向贫穷挑战的伟大创举。

  三峡水库淹没区,历史上就以贫困而闻名。三峡工程的兴建,为加快三峡库区脱贫致富步伐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建国40多年,全国共修建了8万多座水库,移民人数1000多万人,差不多都是“给钱走人”的一次性赠偿办法。三峡工程决定用改革的办法来实施百万移民这一浩大工程。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三峡移民中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基本做法是,在库区政府的组织下,除去给移民必要的一次性补偿外,由政府统筹使用移民经费,合理开发资源,拓宽移民安置容量,以农业为基础,多渠道、多产业、多形式、多方法安置移民,通过开发,使移民的生活水平达到或超过原有水平。

  开发性移民方针,是在三峡库区实际情况基础上提出的。三峡淹没区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都极为丰富。据调查,三峡工程总淹没耕地和果园约43万亩,而这里适宜开发的荒坡和草地高达3000万亩,相当于被淹没耕地的20倍。此外,三峡水库蓄水后,还将出现100万亩的养殖水面。这些都为在库区实行开发性移民创造了有利条件。

  早在三峡工程还处于论证阶段的时候,国务院就在三峡库区进行了为期八年的开发性移民试点。三峡移民开发试点以大农业开发为主,共计投入4.6亿元,开发土地14.8万亩,开发后的土地不仅达到了建设优质果园的要求,而且有利于水土保持。八年试点,如同播下一道火种,燃起了库区人民向贫困宣战的激情。

  1993年,三峡工程动工,开发性移民在库区全面实施。中央的好方针、好政策,一旦同实际结合,就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五年来,以“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目标的各种移民开发模式,在三峡库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位于三峡水库库首的湖北秭归县郭家坝镇桐树湾村,将是三峡水库蓄水后最早被淹没的村庄。他们根据本村实际,创造出“线上一条路,沿路一排房,房后一片园”的安置模式,经过五年奋斗,桐树湾村新开发稳产高产果园940多亩,改造中低产田280多亩。现在,每个移民拥有1.1亩高产果园。五年时间,全村经济总收入和移民人均年收入都增长了5倍。这种就地后靠,以农为本的安置模式,已在三峡库区普遍推广。

  三峡库区地域广阔,地理条件、经济状况、生产方式差异很大,开发性移民的模式也各具特色。仅秭归县,除桐树湾模式外,还有“调补责任田,延长承包期,一次包到位”的“沙镇溪模式”,“选定外迁点,集中配套开发,成建制外迁”的“向家店模式”,“一户一个院,一人一亩田,统一水电路,自然连成片”的“龙口模式”,“山上林地封顶,农田林果相间,田沟路场配套”的“王家桥模式”,“统一开发建基地,依靠科技增效益,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茅坪模式”等等,这些模式给广大移民带来了逐步致富的新生活。

  一座造福千秋万代的历史丰碑

  宏伟的三峡工程,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心血。三峡工程初战告捷,再次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为人民谋幸福、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政党。用三峡人的话说:第一代绘蓝图,第二代定决策,第三代筑大坝。“开发长江,建设三峡,功在当代,利及千秋”这幅三峡人的标语,正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利益的写照。

  大江截流的成功,显示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征服大自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决心和魄力。在万里长江之上,建设世界第一大坝,其建设规模之宏伟前无古人。征服大自然,必有大投资,才有大回报。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人民的智慧、魄力和较雄厚的综合国力基础之上的。五年来的施工实践说明,综合国力是根,三峡工程是果。

  三峡工程的顺利开展,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在一个并不发达的国度里,造世界最大坝,就要举全国之力,靠八方支援。社会主义制度能使有限国力和无形国力结合成巨大的物质力量。三峡工程充分展示了这种合力的威力。国家三峡建设基金靠加征电费筹集,全国上下踊跃支持;国务院号召各地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各省市和中央部门立即伸出热情之手;三峡工程列出成百上千技术难题,全国科技界、工程界协同攻关。这就是我们的优势。

  三峡工程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表明中国人民有能力办当今世界最难办的事。三峡工程是世界级的特大型工程,有20多项“世界第一”、“世界之最”,要破解的世界级难题不少。其中技术难题、大规模库区移民难题,曾使国外许多关心我们的朋友担心,中国人有办法闯过这些难关吗?我们依靠三峡建设者的聪明才智,依靠广大干部群众的奉献精神,依靠思想政治工作的光荣传统和现代管理的有机结合,硬是闯过了火焰山,闯出了一片新天地。中国人有能力攀登世界水利水电建设乃至其他领域的“珠穆朗玛峰”。

  大江截流的提前实现,充分显示出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活力。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给我们兴建世界一流工程提供了物质基础。敞开国门建三峡,外国投资者纷至沓来,看好三峡大市场。市场机制造就三峡,靠全新的体制、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施工精兵,创造了“三峡速度”。正如人们所说,改革改出了“三峡模式”,“三峡模式”造就了“三峡速度”。

  三峡建设的风雨历程,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胜利。三峡工程上马前,对于三峡是否该上,何时上,怎样上,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但是,经过长期的、周密的、反复的论证,坚持科学态度的中国人终于做出了符合客观规律和广大人民意愿的科学决策。三峡工程“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方案和一系列方针、政策,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决策的结晶。工程的每一步进展,都是建设者们“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的见证。

  长江三峡工程截流成功以及1997年10月28日黄河小浪底工程截流成功,充分显示了当代中国人民正以自己的英雄实践,创造着人类水利史上的奇迹。两大江河截流,两大工程初战告捷,大大鼓舞了在党的十五大旗帜下奋进的中国人民,增强了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的信心。大江截流的成功,标志着三峡一期工程的胜利结束,更关键、更艰巨的二期工程即将开始。工程尚未成功,大家仍须努力。人们有理由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三峡建设者和一切关心支援三峡建设的人们的共同奋斗中,三峡工程一定能够建设好,中国人民一定能够树立起一座造福千秋万代的历史丰碑。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

  • 目击天安门-(二)

    作者:韩泰伦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