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144章 南巡谈话频吹春风!改革开放再起高潮(7)

  几十年风雨历程,中共始终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同舟共济,肝胆相照。在十四大召开前夕,中共广泛征求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对中共十四大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认真听取意见,并加以采纳。在中共十四大召开时,又邀请各民主党派的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就座在主席台贵宾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民革中央副主席彭清源称,中共十四大具有历史里程碑的意义。被称为“红色资本家”的老资格实业家、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王光英表示,今后将发挥工商联优势,围绕经济工作这个中心,踏踏实实地开展各项工作。民建中央副主席万国权说,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共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方面有了很大进展……

  时代在发展,科学在飞跃,中科院院长周光召代表讲道:“人类在原子时代刚刚眨一眨眼,就进入了超导时代。信息、生物工程、宇航、核能等高技术生产突飞猛进。未来世纪,谁控制了科学技术,谁就控制了世界经济。我们得加快呀!”一种多么强烈的紧迫感!

  广东代表叶选平说,江泽民的报告中讲了40多处“加快”,报告的总题目就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这是我们多年的希望,我们就是要以这个精神来指导工作。

  一位延安时代的老党员、老教授,请一位十四大代表给这次大会捎一句话:一定要抓党风和廉政建设,否则我们党就会垮台的。在十四大开幕式上,当江泽民在报告中谈到惩治腐败和端正党风时,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是党心所向,民心趋同。

  老作家巴金说:“现在改革开放的新势头,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我相信我们的文学创作一定能突破‘左’的禁锢,进一步活跃起来,繁荣起来。”

  《柏林日报》曾用这样一句话看中共十四大:“迄今没有任何一次党代表会引起了这么多的期望。”是的,一个走过了71年的风雨历程,在世界风云的变幻中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党,一个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党员,领导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并使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最快的党,人民怎能不对她投以热望,拥有热望呢?

  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开通。中共十四大的光辉旗帜指引着中国人民向新世界挺进!党的十四大以后,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加快步伐,经过五年的实践,经济增长速度年平均为11.6%,年度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只有一两个百分点,成为建国以来经济增长最快、波动幅度最小的时期。

  五年来的改革和发展实践表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人们摆脱了许多思想上和体制上的禁锢,调动了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正在发生巨大的历史性转变。

  突破世界性难题

  半个多世纪以来,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认定,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不相容,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所专有。改革以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就是按照这样的理论框架建立和运行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长期实践告诉人们,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排斥市场经济,使社会主义经济缺乏生机和活力,不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从而拉大了同经济发达国家在经济上和科技上的差距。这表明党在过去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经济规律的认识不够科学和全面。党的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通过农村改革,9亿农民掌握了比较充分的自主权,变成了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这就为中国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随后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使“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的标志是指令性计划”“指令性计划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体现”等公式,再也无法令人信服了。

  改革开放以来,究竟什么是推动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最深刻最持久的内在动因?思想解放的作用是巨大的,正确路线的作用是巨大的,党的各级干部和全体人民的团结奋斗作用是巨大的,而归根结底是在所有这些因素的作用下,通过体制改革,解放了劳动者和企业的生产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就是保证这种生产力得以不断解放的最深刻的基础和内在动因。

  中外经济学者公认,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有市场经济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一次思想大解放,具有极为重要的创新意义,突破了传统的观念和多年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这一思想的提出,有力地指导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历史进程,为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

  党的十四大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经济体制改革,加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宪法》第15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我们国家的根本大法。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全面系统地描绘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蓝图,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大大推进了一步。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到2010年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任务,为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出了重大的战略部署。

  在过去5年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党在带领全国人民开拓前进的进程中进一步实践着这一前所未有的伟大理论。

  国民经济出现了蓬勃生机

  改革、开放、稳定、发展,这四个方面相互依存,彼此联系,似乎每个方面都到达转折阶段,所以经济专家认为,90年代中国经济是世界上最为多变、复杂、难解的经济。在党的十四大之后,中国的经济工作面临四大任务:一是要尽快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主导地位;二是经济发展要上一个新台阶,要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完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结构升级;三是要迅速提高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四是要在重大转变阶段保持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基本稳定。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提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20字方针,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创造了开放促进发展,发展促进稳定,开放、发展与稳定三者共同推动改革的总体态势。

  以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经济改革在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之后,由80年代侧重突破旧体制转向侧重建立新体制,由注重单项改革转向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由依靠政策推动转向主要依靠法制推动。

  改革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推进,使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给国民经济带来了蓬勃生机。

  首先,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多管齐下,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

  计划体制改革在改造现行计划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推出“宏观调控目标”“预期指标”“国家公共资金和资源配置指标”三大类新型计划指标体系,使计划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财税体制改革方面,中国成功地完成了新旧财税体制的平稳过渡,实现了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流转税制,统一了内资企业所得税,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法,调整了一些税种。初步建立起了分税制的基本框架,财政分级分税体制已经落实到县级。

  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改善并强化了中央银行的职能,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分离、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变开始起步。

  投资体制改革方面,逐步建立法人投资和银行信贷的风险责任,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调控;按照不同投资主体的投资范围和各项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开始将投资划分为基础性、竞争性和公益性三种类型,分别确定投融资渠道,建立资本金注入制度和相应的风险责任。

  在外贸和外汇体制改革方面,实现了汇率并轨,实行了外贸出口结汇和售汇制及新的外汇帐户管理办法。同时,国家改进了重要商品进出口配额管理,调整了关税税率,对部分出口商品配额实行招标。

  其次,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积极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解决那些影响全局的深层次问题。

  国有企业改革在过去五年间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思路,从“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四个方面整体推进,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分期分批将大多数国有大企业依据《公司法》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同时抓好上市公司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

  二是确立了“抓大放小”的改革方略,通过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力量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三是以“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为重点,抓好“规范破产、鼓励兼并、搞好再就业工程”工作,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

  四是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和住房制度改革,以粮棉为重点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为国有企业改革建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回顾过去的五年,让人深切地感到,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向纵深推进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关键转折时期,其深远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运行轨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重要的内在要求,就是市场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十几年来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成果,就是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日益明显。

  一是初步建立了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在中共十五大召开前夕,中国90%以上的生产资料价格和农产品价格,以及95%以上的工业品价格已由市场决定。有关资料表明,中国工业产品十年来价格水平的波动,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高度一致,如能源、原材料价格的变动调节了资源配置,从而调整了工业经济结构,使过去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得到了很大改善。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工业40大行业产品出厂价格及资金利税率的对比分析,十年来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中国工业产品价格比关系逐步趋向合理,生产不同产品的行业出现利润平均化趋势。

  二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社会资源的配置不断得到优化。以企业改革为例,十年前中国开始探索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时,股份制企业这种社会财产组织形式就已出现并显示了生机,由于人们受到股份制姓“社”还是姓“资”的困扰,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步伐较慢,但是这一改革的试点并未停步;另一方面,非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以及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步伐较快。这些改革通过资产重组和产权多元化的形式,优化了社会资源的配置,使企业充满了活力和生机。

  三是以公司制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使中国大部分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构造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微观基础。

  四是一个统一开放、优胜劣汰、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正在形成之中。在法制下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是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手段。为此,八届全国人大提出要在任期内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框架。据初步统计,四年多来,全国人大已制定颁布了大约40多个有关市场经济方面的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在新实施的经济方面的法律中,包括了公司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农业法、对外贸易法、审计法、预算法、劳动法、质量法、注册会计师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一些基本法律。

  中国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已引起全世界的瞩目。世界舆论普遍认为,中国用市场配置资源的改革成功,是实现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新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解放生产力的作用在日益显现。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中国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建设在短短几年间取得了很大成就,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和住宅建设投资明显增加,发展势头强劲,我国经济发展的“瓶劲”制约得到了明显缓解。

  1996年中国经济非常出色的表现在国际上引起了普遍的关注,认为中国成功地抑制住了通货膨胀。从国际评价宏观经济的四项基本指标看:1996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为9.7%,这在世界上是名列前茅的;通货膨胀率从上年的14.8%降低为6.1%,而在1994年最高的通货膨胀率曾经达到21.7%,经济转轨国家中控制通货膨胀如此有效的国家十分罕见;失业率从总体上讲也并没有恶化,全社会的就业还在随着经济发展而扩大;国际收支状况良好,国家外汇储备超过1000亿美元,达历史最好水平。而1997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近几年中国农业的连年丰收,更是中国经济政策正确的有力证据。过去五年间,党中央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十分重视,始终把发展农业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基础,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农业、加强农业的政策措施,使我国农业连年获得创纪录的大丰收,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加,农村市场空前繁荣。

  中外经济学者普遍认为,尽管中国经济还面临众多的挑战,但是进入“九五”计划以来,整个经济开始进入适度快速和平稳发展的轨道,宏观经济运行环境进一步好转,中央政府实施“稳中求进”的宏观经济政策已经取得成效。实践一再证明,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全党上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更加深化了,党中央领导和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更强了。

  中国开启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先河,展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前景。尽管我国的各项改革还在积极的探索之中,但改革不断向深层次推进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已经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奠定了坚实基础。事实证明,只要坚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走改革开放之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中国就一定会以坚实的步伐迈进21世纪。

  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党的十四大以来,中国按照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大力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全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江泽民总书记在十四大报告中提出的“人民生活要由温饱进入小康”的目标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格外关注人民生活问题。1982年他就尖锐地批评过去多年以来的毛病:“我们干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30多年,截至1978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45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这叫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到改革开放实行了10年、成效大显之时,他明确提出:“人民生活要在生产发展基础上一步步改善。”邓小平确定的这个政策,为我国把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确定了具体的目标,给人民群众带来巨大的实惠。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邓小平关于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指出“在我们这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国家里,人民过上小康生活,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五年来,随着中国生产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衣食住行尤其是居住条件有了较多改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体育、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人民健康水平继续提高。人们最具体的感受是,多年来我国的短缺经济、卖方市场正转向供需平衡。从1994年、1995年到现在,从绝大多数从事消费品生产的行业、企业来看,卖方市场逐渐转向买方市场,多种产品生产能力出现供过于求的迹象,再加上规模经济的发展,商品生产的成本逐渐降低,日益激烈的竞争使市场越来越活跃,商场货架上真正做到了琳琅满目。人们由此享受到的实惠就是,工业品在十四大以来的五年里彻底取消了凭票限量供应,市场上可谓应有尽有。十四大召开的时候,代表们还需要向大会交粮票;而在近几年里,中国所有的地区都继取消布票之后取消了粮票。这两项对人民生活影响十分广泛的票证的取消,实实在在地显示了十四大以来我国市场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居民实际收入的提高,是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基础。

  反映食品消费比重的“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使人们用于食品等基本生活费用的比例日渐降低,有了更多的余钱用于添置耐用消费品和改善文化生活。正是在十四大以后,中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50%以上降低到50%以内。这意味着人们终于有一半以上的钱可用于食品以外的消费。这是在中国人的消费史上特别具有意义的大事情。1996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降低到48.6%,比上一年又降低1.3个百分点,向国家确定的到2000年降低到45%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1996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达到4300多元,实际增长3.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00多元,实际增长9%,是近年来增幅最高的一年。从人们银行存款的情况看,到1996年末城乡储蓄存款达38520.8亿元。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

  • 目击天安门-(二)

    作者:韩泰伦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