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148章 南巡谈话频吹春风!改革开放再起高潮(11)

  中美关系在经历了波折后,从1996年下半年开始出现了改善和发展的积极势头。1997年以来,中美两国高层交往不断。美国副总统戈尔、众议院议长金里奇、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以及几十位议员相继来访。中国海军编队首次访问了美国本土。江泽民主席1997年10月对美国的国事访问成为中美两国关系进一步改善和发展的重要里程碑。1995年,由于美国允许李登辉访美,中美关系出现了严重波折。在中美最高领导人近年的四次会晤中,江泽民主席提出,处理中美关系应遵循“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的基本政策并与克林顿总统就中美关系发展的原则达成了共识。江泽民主席最近还提出,两国领导人应当从战略高度把握中美关系的大局,坚持相互尊重、不干涉内政和平等协商的原则,努力“扩大共识、增加信任、减少分歧、共创未来”。同时,中国在台湾、双边贸易、人权等问题上坚持原则,坚决维持了国家主权和尊严。

  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为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和国际范围内的活动,在国际活动中维护主权,主持正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联合国事务中发挥了独特的积极作用。

  过去四年中,江泽民主席每年都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李鹏总理出席了亚欧首脑会议、社会发展首脑会议和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中国在1995年成功主办了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之后,又于去年成功举办了各国议会联盟第九十六届大会。通过这些多边活动,中国在涉及主权、内政等原则问题上的国际斗争中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

  中国领导人在许多国际场合都明确阐述了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和原则立场。中国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中平等的成员,有权参与解决国际事务;各国有权选择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模式和发展道路;各国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坚持通过对话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反对以各种形式和借口实行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以富欺贫;各国在经济交往和全球及区域经济合作中,应当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不应当相互排斥,不应当采取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或歧视政策,更不应动辄采取制裁的做法;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缩小南北差距。

  在人权问题领域,中国倡导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开展对话和合作,反对利用人权干涉别国内政,这一立场代表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意愿并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在过去几年中,中国已连续七次挫败少数西方国家在日内瓦人权会议上提出的反华议案。中国还积极参加了裁军领域的各项工作,为实现全面、彻底裁军作出了积极努力。中国积极参加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谈判,并成为该条约的首批签字国之一,为该条约最终达成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在各种场合重申了中国的防御性国防政策,有力批驳了国外极少数人蓄意散布的所谓“中国威胁论”。

  全方位外交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

  冷战以后,经济因素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各国都把战略重点转向发展经济,世界经济正迈入日益加强合作的轨道。面对这种新的国际经济发展趋势,中国第三代领导人坚持将外交工作服务于国内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党际交往、政府间的交往以及民间交往等亦都努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国家领导人的出访将发展双边贸易合作作为重要内容,并积极推动中国与世界和区域的经贸合作,为世界经济的共同繁荣和人类的和平发展事业作贡献。中国经济十几年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以及有效的“经济外交”的推动,使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关系迅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和90年代以来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越来越多的国家支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作为国家外交的重要方面,中国共产党在对外党际交往方面,已形成了以各国执政党、参政党和其他重要政党为主要对象的全方位党际交往新格局。中国共产党已同世界五大洲120多个国家的300多个政党建立了多种形式的联系。

  中国全国人大同各国议会的交往有效地配合并服务于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为中国更多地参与国际政治经济事务,拓展中外在各个领域的相互了解与合作,以至促进国家间关系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1997年9月,全国人大已同约140个国家的议会建立了联系,同40多个国家的议会建立了双边友好组织;全国人大还是各国议会联盟和亚太议会论坛、亚洲议员人口与发展论坛等一些议会组织会议的成员或观察员。

  全国政协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交往,也在中国的外交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1996年全国政协发起的“展望21世纪论坛”首次会议吸引了世界上几十个国家的许多政界知名人士,就地区安全、经济合作等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充分交流,增进了各国间的相互了解。

  多渠道的民间外交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关系发展和中国经济建设中一支越来越重要的推动力量,并为经贸、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对外交流和国家总体外交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补充。目前,中国同世界各国建立了约700对友好城市关系。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在世纪之交前夕,中国第三代领导人正以崭新的外交姿态面对国际风云中的种种挑战和机遇,满怀信心地把一个繁荣、昌盛和强大的中国带入21世纪。

  两手都要硬

  在本世纪末叶的中国人词汇中,“精神文明”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名词之一。

  从当初的“五讲四美”到今天蔚然成风的“讲文明,树新风”;从最早的严禁随地吐痰,到如今一个个争奇斗妍的文明城市、模范村镇,中国人经历了一场心灵的革命和文明的洗礼。

  当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巨大成就引起世人惊叹时,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开始清醒而务实地实施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中国人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在内的整体素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历史是最好的证人。在党的十四大上,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要求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1994年,党中央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提出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根本指针,落实“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四项基本任务。

  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在规划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跨世纪宏伟蓝图时,强调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进一步明确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方针和重要措施。

  这一系列重大决策和精心部署,一次次撞击着中国人的心灵,使中国城乡在短短的五年中发生了极为明显的变化,精神文明建设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互相促进,让全世界看到了一个欣欣向荣、决心走向世界前列的中国。

  爱国主义作为一面旗帜

  这是一个感人的场面。在凛冽的寒风中,几万男女老少静候在天安门广场上,等待旭日东升,等待五星红旗迎着曙光升起。

  到天安门广场看升旗,如今已成为北京乃至全国各地来京人员自觉接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爱国主义”像波涛一样撞击着人们的心房,引起所有中华儿女的巨大共鸣。

  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意识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传统的伟大民族。千百年来,爱国主义一直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基于这种认识,党中央决定把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来抓。1994年8月,中央印发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工作重点和教育方法作了基本规定,从而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如今,你只要走进中国县以上机关的重要会议室和会场,都能看见规范插挂的国旗。为了给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固定场所,各地普遍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迹、风景胜地和展示我国两个文明建设成果的重大建筑工程等,都为群众参观瞻仰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中宣部公布的第一批100个全国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力地促进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是青少年。各级教育部门努力贯彻有关纲要的要求,制订了各学科的爱国主义教育计划。宣传、教育部门运用影视、书刊、音乐、戏剧、故事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全国中小学开展了看百部爱国主义影片、唱百首爱国主义歌曲和读百种爱国主义图书活动。各地学校普遍建立了升旗制度,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以及运动会等活动中举行了庄严的升旗仪式。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红军长征60周年、建军70周年及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之际,从中央到地方都举办了一系列大型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激励人们勿忘历史,振兴中华。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式多样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伟大创造,是调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落到实处的有效方式。十四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这一伟大创造,不断总结经验,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原则,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作思路。

  五年来,全国广泛开展了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的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以提高农民素质、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的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的创建文明行业活动。以“三大创建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多彩,高潮迭起。

  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从街道和社区抓起,重点抓好“创三优活动”,即:从治理“脏乱差”入手,搞好市容绿化美化,创造优美的环境;从市民日常生活习惯的养成入手,抓好市民文明公约的遵守,增强人们遵纪守法的观念,加强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的综合治理,建立优良的秩序;从转变服务观念入手,提高整体服务水平,搞好优质服务。在这项创建活动中,涌现出张家港市、三明市、天津市和平区、大连市、上海市、厦门市、西安市等一批文明城市典型和100个文明社区、文明街道示范点。

  在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中,从农户这一社会细胞抓起,通过“十星级文明户”的评选、“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万村书库”活动及各种形式的移风易俗活动,促进广大农村健康、科学、文明新风的形成,并涌现出湖北省竹山县、河南省林州市、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等一批创建文明村镇的典型和200个文明村镇示范点。

  在创建文明行业活动中,通过“为人民服务,树行业新风”“社会服务承诺制”“百城万店无假货”等活动,推动各行各业服务质量的提高,涌现出了烟台社会服务承诺制、济南交警文明执勤、石家庄出租汽车行业等先进典型。

  公安、民航、铁道等十大行业和民政、医疗卫生等20个部门和行业共推出600多个文明行业示范点。

  五年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了党政各部门、驻地部队、社会各界、各行各业齐抓共建的格局。“军民共建”“警民共建”“工农共建”双拥活动深入开展。全国总工会组织开展的送温暖、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全国妇联组织开展的“双学双比”活动,团中央组织开展的“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手拉手”活动以及全国科协组织开展的“讲、比、建”活动发挥了整体优势,在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些卓有成效的活动植根于亿万人民群众的沃土之中,沐浴在党的阳光雨露之下,为伟大祖国胜利迈向21世纪增添了绚丽的光彩。

  先进人物将会影响几代人

  通过电视屏幕、报刊文章和无线电波,中国人认识了一个个可亲、可敬、可学的先进模范人物:孔繁森、李国安、徐虎、李素丽、王廷江、王启民等,以及第四军医大学学员二大队、河北农大教师群体、徐州下水道四班等先进集体。他们如同当年的好战士雷锋、好书记焦裕禄,在中国人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们的先进思想和崇高的人格力量,将会在几代人中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十四大以来,党中央明确告诉全党,树立先进典型,弘扬社会正气,用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好人好事来教育群众,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方法。这五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部门都高度重视这一工作,努力用这些先进人物的事迹和思想,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社会舆论氛围,引导人们自觉地以先进人物为榜样,抵制一切不正确的思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了讴歌先进人物的事迹和思想,各有关部门通过举办报告会等形式,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进先进典型。各级新闻、出版、文艺、理论等部门加强合作,形成合力。特别是新闻单位让这些先进人物报上有名,屏幕有形,广播有声,使他们成为新时期为人民服务的明星。

  各地在宣传先进典型时,十分注意把握这些典型的时代特征,在这些普通人物的普通劳动中挖掘他们的闪光点,让典型可亲、可敬而且可学,并注意引导人们把学习先进与敬业爱岗结合起来,促进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建设。

  大张旗鼓地提倡,实事求是地宣传,使新时期学先进具有了鲜明的特征,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今,不但孔繁森、徐虎等先进人物的名字在全国叫响,而且在神州大地涌现出了一大批孔繁森式的好干部、徐洪刚式的好战士、赵雪芳式的好医生、韩素云式的好军嫂、谭彦式的好法官、邱娥国式的好警察……中华大地见贤思齐、见义勇为、崇尚先进、争当模范渐成风气。

  为了使精神文明建设更广泛深入地开展下去,中央成立了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这也是党中央为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我们坚信,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定会开创出更加灿烂辉煌的新局面。

  坚持不懈,惩治腐败

  1992年中共十四大以来,中国坚持不懈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

  1993年,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国家监察部合署办公,把中共中央的机构和国务院的机构合二为一。反腐败被确定为这两个机构合署办公后的第一工作重点。在1994年11月,经中共中央编制委员会批准,最高人民检察院成立了反贪污贿赂总局。至此,中国反腐败斗争的行政格局基本形成。从近年来中国反腐败所取得的一系列进展中不难发现,优势兵力的集中和在处理具体案件中的协作,是突破大案要案的成功经验之一。

  1993年3月中纪委明确提出,把查处案件作为反腐败的突破口,并明确查处的重点是领导机关、领导干部、执法部门及工作人员。

  6月,河南原汝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徐中和以及原平顶山市副市长王乃斌等因腐败问题相继落马。1993年的1至7月,全国共查办百万元以上的贪污、贿赂、挪用公款案90件,卷进贪污、贿赂等经济犯罪的党政官员计有1942人被查处。

  从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市委书记陈希同,到山东泰安市原市委书记胡建学,五年间20000多名县处级干部,1600多名地厅级以上干部因违法犯罪受到党纪政纪的查处。

  查处大案要案,首先需要的是敢于碰硬的精神。中共的最高层在这方面始终表现出坚定不移的立场。江泽民在1993年8月举行的中纪委第二次会议上提出,要查办一批大案要案,要狠刹几股群众反应强烈的不正之风。

  1992年以来,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廉政法规的健全和完善可以说取得了重大进展。从车子到孩子,从房子到票子,中共为了反腐倡廉相继出台了大量的法规。据不完全统计,自1992年以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与中纪委等部门下发的此类文件近20个。这期间,确实也不断有人由于触犯了这些条例或法规而丢掉了乌纱帽。

  特别应该关注的是,1997年2月中共中央发布实施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是中共历史上的第一个全面的党的纪律处分规定。它的出台,标志着中共的纪律处分进入了规范化阶段。

  已经有媒体将中共近年来出台一系列的廉政法规,形象地称之为“反腐败关口前移”。显然,防患于未然是中共反腐倡廉的又一个明智之举。反腐败必须要“利剑”和“防线”并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在过去的五年中,中共的反腐败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正如江泽民在1997年1月中纪委第八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的那样,反腐败“决不能掉以轻心,决不能畏难止步,决不能松懈斗志”。

  制定法规制度深入治本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

  • 目击天安门-(二)

    作者:韩泰伦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