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88章 怀仁堂新政府成立!开国大典千古胜事(8)

  刘少奇在这份意见的自己名下画了一个松子般的圆圈。“你们知道,这么大的宫灯我这辈子别说做,见也没见过。让我做可以,不过有个条件你们要答应。”老艺人不慌不忙地说。忽听得礼炮震天动地响起,大家默默地数着一声、两声、三声……共28响。为什么是28响?大家你望我、我瞧你,谁也回答不出来。毛泽东的秘书叶子龙突然发现,应该由毛泽东别在胸前的烫金红绸条找不到了。

  18年前的开国典礼

  每当人们走过天安门时,自然会联想起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城楼上升起五星红旗,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中国人民站起来时的壮观激动的情景。

  但是,人们一般不会想到,在天安门举行开国大典的18年前,毛泽东已主持过一次开国大典。毛泽东被人们称为“毛主席”,就是以18年前的那次开国大典开始的。

  那是1931年11月发生在江西中央苏区瑞金的一段秘闻。

  1931年11月,江西南部的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首府迎来了一个大喜的日子。

  时届深秋,万木霜天,山花烂漫,万山红遍。

  革命根据地的心脏、古朴的瑞金充满了热烈而庄重的气氛。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就要在这里成立了!

  11月7日的瑞金城头,洋溢着浓浓的祥和瑞气。巨大的彩虹横贯在金色的绵江河岸。凌晨时分,从瑞金和长汀赶来的数千名群众,就已手擎通明的火把,脸挂幸福的泪花,涌进了设在瑞金叶坪的“开国大典”会场。――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要在这里隆重开幕了!

  叶坪,这个瑞金城外六公里的僻静的大村庄,高大挺拔的樟树、苍翠欲滴的竹林、绿林掩映的农舍、迎风招展的彩旗,把它装扮得分外妖娆、秀丽。村庄中间,有一块长满小草的大坪,如同一个天然的广场。

  “开国大典”的第一项程序是阅兵仪式。为了阅兵,广场上布置了一个庄严肃穆的检阅台。检阅台正中横梁挂着上书“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红军检阅台”的巨幅红布。后幕上悬挂着马克思、列宁的画像,两边的中国工农红军军旗飘拂在徐徐清风中。其时天尚未大亮,检阅台正前方悬挂着的两盏雪白的汽灯,把广场映照得如同白昼。广场四周的竹杆上、树杈上一盏盏灯笼流光溢彩,绚丽夺目。

  受检阅的部队是:红一方面军各军团、军的代表队,红军随营学校、警卫部队代表队,闽赣两省附近各县的赤卫军和模范少先队的代表队……他们都正整装待发。

  约6时半,毛泽东、朱德、项英、任弼时、顾作霖、周以栗、林彪、彭德怀、陈毅、徐特立、何叔衡、邓广仁、张鼎丞、陈正人、曾山等健步进入广场。顿时,广场内外,数千人欢呼雀跃,掌声雷动。

  大会执行主席朱德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大声宣布:

  “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现在开始。我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今天正式成立了!”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了!”好一个振奋人心的喜讯!还未等朱德洪亮的声音落下,广场上立即响起一片欢呼声。红军战士们举起钢枪,挥动军帽;苏区群众挥动彩旗,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满脸稚气的孩童,都不约而同地欢呼起来。这欢呼声,和着轰鸣的鞭炮声、震天的锣鼓声、雄壮的军号声,使广场上顿时汇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在一片欢呼声中,毛泽东指挥升旗。五面红旗在广场中央迎着朝阳冉冉升起。

  7时整,阅兵正式开始。

  在万丈霞光的沐浴下,一队队英姿勃发的红军战士,扛着钢枪、抬着钢炮;一列列精神抖擞的赤卫队战士,手持大刀、肩扛梭标,在雄壮的军乐声中,迈着刚劲的步伐,分四路纵队由南向北,健步行进,向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行注目礼。毛泽东、朱德等面带笑容,庄重地向劳苦人民自己的军队频频招手致意,一声声“红军万岁!”“苏维埃万岁!”“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声震撼大地。

  阅兵完毕,各路代表队有秩序地退回驻地。随后,“全苏一大”正式开会。

  “全苏一大”的会场设在叶坪的谢氏祠堂大厅里。昔日的供台成了会议的主席台。会场布置得庄严祥和。墙正中,挂着中国共产党党旗,两侧是马克思、列宁的木刻画像。道明苏维埃中央政府政权性质的布质标语“工农堡垒”,悬挂着彩球,中门上嵌着金色五星,横书“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10个大字。左右两侧悬挂着一副对联:“学习过去苏维埃运动的经验”“建立布尔什维克的群众工作”。全厅上下彩旗交错,与写着“拥护全苏大会!”“苏维埃万岁!”等红绿各色标语交相辉映。

  下午2时,来自中央苏区及各根据地的代表,红军部队、白区、海员的代表,中国朝鲜族、越南族等的代表共610余人来到会场参加大会的开幕式。大会选举了由37人组成的主席团,并推举项英、朱德、周以栗、张鼎丞、陈正人、曾山、邓广仁为主席团常务主席。通过了大会的议程:一、听取毛泽东代表中共苏区中央局作政治问题报告,项英作劳动法报告,朱德作关于红军问题报告,张鼎丞作土地法报告,王稼祥作少数民族问题报告,邓广仁作工农检察处问题报告。二、讨论和通过苏维埃宪法大纲、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草案和红军问题、经济政策、工农检察处问题等决议草案。三、选举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成立苏维埃中央政府。

  项英代表大会主席团致开幕词。他以兴奋的心情、激昂的声调说:“全苏大会的成功,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继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在东方建立的第一个苏维埃共和国――世界第二个苏维埃共和国。她将领导中国千千万万的工农劳苦群众团结在她的周围,完成中国苏维埃的胜利;她将使东方无数万的被压迫工农劳苦群众在她影响之下与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完成全世界十月革命的胜利……”

  项英激动人心的开幕词,不时被代表们的掌声打断。

  项英讲完后,任弼时走到主席台前,高声宣布:

  “现在,我们请毛主席为大会题词!”

  “毛主席?”代表们一时被这称呼惊愕了!但是,他们很快领悟了:毛泽东总政委出任苏维埃中央政府主席了!代表们兴奋起来了,立时掌声四起,经久不息。

  他们激动地呼喊着:“毛主席!”“毛主席!”一双双深情而热烈的目光注视着毛泽东!“毛主席!”这个神圣的称呼,从20世纪30年代的“全苏一大”上开始呼响。从此,它跨越时空,响遍华夏,响遍四海!传至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还将从呀呀学语的新一代儿童起,传下去,传下去!

  毛泽东也被这热烈的场面感动了。

  他双颊绯红,更显意气风发。他微笑着向会场四周挥手致意,然后提笔挥毫,为全苏大会题词:

  “苏维埃是工农劳苦群众自己管理自己生活的机关,是革命战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写完后,他微笑着再次向代表们亲切致意。代表们又一次以掌声表示对他的敬意。入夜,瑞金军民举行了盛大的提灯晚会,庆祝“全苏一大”的召开。会场大厅里,一片光亮,一片欢腾;会场外的广场上,彩灯云集,人山人海,红光满天,欢声震地。龙灯、茶灯……灯灯新异;活报剧、诗朗诵……赏心悦目;放烟火、呼口号……震荡人心。好一派空前未有的盛况!

  此情此景,谁不为之欢呼雀跃?此时此刻,谁不为之感慨万端!红军代表、红三军团政委黄克诚激情难己,登上木台,朗诵了一首热情奔放的诗作:

  十四年前的今日,

  苏维埃联邦在西方诞生;

  今年的今日,

  苏维埃中国又在东方降临。

  这是全世界被压迫阶级解放的信号,

  这是中俄工农头颅热血的结晶!

  今日是十四周年的十月革命,

  今日是中华苏维埃的诞生。

  我们要放下我们的工作,

  到街上去――庆祝、游行。

  因为她呀!是我们奴隶们的救主!

  因为她呀!是我们无产者慈爱的母亲!

  热烈的提灯晚会,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欢乐的人们唱啊、跳啊,久久不愿离去……

  “开国大典”后,11月9日上午,大会主席团举行了第一次会议。会议推举了常务主席会议常驻主席团,选举成立了提案审查委员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等。

  下午2时,610余名代表云集叶坪谢氏祠堂大厅。先由项英宣读中共中央和少共中央从上海发来的贺电。贺电热情洋溢、鼓舞人心:“中华共和国临时政府成立,不但是苏维埃革命在它斗争与胜利的道路上最大的成绩,它也将是全中国工农兵以及劳苦民众的一盏指路的明灯,号召在帝国主义与国民党铁蹄之下的他们起来为推翻他们的敌人而斗争,而且也将是全中国民众革命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接着,项英又宣读了全苏大会致中共中央和少共中央的回电。然后,会议通过了全苏大会《致全世界无产阶级及被压迫民族电》《告中国工人与劳苦民众书》《反对日本出兵东三省通电》等。

  接下来是大会的一个核心议程――毛泽东代表苏区中央局的大会作政治报告。没有现代化的音响设备,只有一张土桌。但毛泽东那激昂洪亮、操湘潭口音的声音却震荡大厅,激起了代表们火一样的热情和无限的希望。

  次日,代表们分组对报告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讨论。

  接下来会议的议程是:

  12日,项英作劳动法草案报告。

  13日,休会。

  14日,张鼎丞作土地问题报告。

  15日,朱德作红军问题报告。

  16日,周以栗作经济政策报告。

  17日,王稼祥作少数民族问题报告;邓广仁作工农检察处问题报告。

  18日,大会听取关于苏维埃宪法问题的报告。

  11月19日,风和日丽,一片温馨。叶坪广场上,又一次洋溢着激越、欢快的气氛。上午。阅兵台上,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雄姿焕发。阅兵台下,各军代表气宇轩昂。在朱德的主持下,毛泽东、朱德将一面面鲜红的奖旗,授予红一、二、三、四军和红三军团,红六、七、十、十二、十六军。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八位军中元戎也接受了大会授予的金色奖章。

  下午,代表们投票选举产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举结果:毛泽东、项英、张国焘、周恩来、卢福坦、朱德、瞿秋白、张鼎丞、邓发、王稼祥、徐锡根、范乐春、陈绍禹、彭德怀、关向应、孔荷宠、方志敏、任弼时、贺龙、沈泽民、谭震林、黄平、曾山、林彪、陈郁、罗登贤、夏曦、邓子恢、刘少奇、刘大潮、陈正人、袁德生、崔棋、屈登高、段德昌、葛耀山、彭执、陈福之、古大存、韦拔群、张华先、何叔衡、黄更生、胡海、滕代远、肖桓大、罗炳辉、陈毅、张云逸、周以栗、卢德光、胡均鹤、徐特立、邵式平、洪紫清、刘光万、余汉朝、吴致民、刘建中、李宗伯、刘先元、王永盛、阮啸仙等63人为中央执行委员,组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中央执行委员会。

  历时14天的“全苏一大”于20日举行了闭幕式。毛泽东、项英分别致闭幕词。毛泽东号召各级苏维埃政府要组织广大群众致力于革命战争,用革命战争武装自己,消灭敌人。

  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土地法》《劳动法》《婚姻法》,以及关于经济政策、红军问题、工农检察处问题、少数民族问题等决议案。大会还发表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对外宣言》,《宣言》郑重地向全国和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于1931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纪念节于江西正式成立了。她是中国工农兵以及一切劳苦民众的政权,她是代替帝国主义与中国地主资产阶级的国民党的统治,并且继续号召与组合中国劳苦民众起来推翻这一统治的政权。”

  最后,大会执行主席、江西省苏维埃主席曾山宣布:“从今日起,瑞金改为瑞京,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

  瑞金――瑞京――红色首都!从这时起一直到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瑞金一直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首都,中国苏维埃运动的摇篮,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苏区党、政、军首脑机关均设于此。这里简直成了中国的“莫斯科”!

  20日晚,同开幕那天一样,又有几万群众提灯庆祝。欢天喜地,盛况空前……

  “全苏一大”胜利闭幕后,毛泽东等又肩负人民的重托,进一步商议了国家政权建设的有关事宜。

  11月27日,召开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瑞金的中央执委全部参加。会议一致选举毛泽东为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项英、张国焘为副主席。

  虽然在20多天前的“赣南会议”上毛泽东遭受排挤,可苏维埃中央政府主席则肩负着为人民谋利益的千钧重担。强烈的责任感鞭策着毛泽东,他不敢稍事懈怠,无暇计较个人的得失荣辱,立即与在瑞金的副主席项英进行了“组阁”。

  面对这样一件尚无先例、无章可循的陌生事情,两位走马上任的苏维埃共和国领袖人物一时竟有点茫然了。在朦胧的马灯光中,毛泽东在沉思着。忽然,他茅塞顿开,对项英笑道:“我看,就叫人民委员会吧!”他又解释道:“苏联老大哥是这样称谓的,成事在人嘛!”项英欣然点头同意。他们议定:苏维埃中央政府设人民委员会,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行政机关,毛泽东兼任人民委员会主席(相当于总理),项英、张国焘兼任副主席(相当于副总理)。

  人民委员(相当于国务院)下设10个人民委员(相当于部长),其名单如下:

  外交人民委员:王稼祥

  军事人民委员:朱德

  劳动人民委员:项英(后邓振询)

  财政人民委员:邓子恢(后林伯渠)

  土地人民委员:张鼎丞(后胡海)

  教育人民委员:瞿秋白(徐特立代职,因瞿本人在上海)

  内务人民委员:周以栗(后何叔衡)

  司法人民委员:张国焘(梁柏台负实责)

  工农检察人民委员:何叔衡(后项英)

  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邓发

  此外,中央政府还设立了总务厅,厅长方维夏。苏维埃中央政府在政府机构初具规模的同时,又建立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由朱德、彭德怀、王稼祥、林彪、谭震林、叶剑英、孔荷宠、周恩来、张国焘、邵式平、贺龙、毛泽东、徐祥谦、关向应、王盛荣15人组成,以朱德为“中革军委”主席,王稼祥、彭德怀为副主席,王稼祥兼任政治部主任。

  后来,随着革命斗争的深入和革命工作的需要,中央政府的政权机构又有扩大。不久,又增设了国民经济部、粮食部、审计委、临时最高法庭、《红色中华》报社、国家银行、邮政总局、消费合作社中央总社、国家医院、劳动与战争委员会、防疫委员会、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兵工厂、印刷局、出版局、总发行部等机构。

  苏维埃中央政府此时就设在瑞金叶坪的谢氏祠堂里。(正因为如此,叶坪便成为蒋介石的眼中钉。第四次“围剿”失败后,他更不断派飞机轰炸叶坪。后为安全起见,1933年4月,党中央、中央政府、中革军委机关均迁至瑞金城外的沙洲坝。)叶坪谢氏祠堂的两厢用木板隔成许多小房间,一个房间就是一个部。号称一个“部”,实则除部长外,只有两三个工作人员。人员虽少,却很精干,办事效率极高。

  从此,各根据地的电报、信件、文稿、报告等等,像雪片一样飞向瑞金,飞向叶坪!一道道红色电讯、一条条紧急指示、一个个重要文件,又从这首脑机关飞向各地……叶坪,成了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心脏和中枢!

  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机构越来越健全,羽毛日渐丰满!

  毛泽东激动不已、浮想联翩。他从他的诞生地韶山走出,走进革命“摇篮”井冈山,继而又从井冈山的“摇篮”里走出,建立了一个苏维埃中央政府。

  18年后,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人走进了昔日的帝王城――北京,领导全国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历史是那样的巧合,是那样的神奇。

  周恩来终于决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阅兵式

  北京城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在长达7800米的中轴线上的中段,有一座广场和城楼。它是老北京城的中心地点和市区街道的枢纽,这便是天安门广场和天安门城楼。

  天安门广场北端的天安门城楼,坐北朝南,古朴壮丽,气势宏伟。从结构上看,它与我国古代其他城楼一样,都是由台、楼两部分组成。但是,它的规模与气势之大,堪称天下第一。

  城楼竖立于城台上,两部分加在一起高达35米。

  巨大的红色圆柱,金黄色的琉璃瓦,空飞檐,成排斗拱与金龙等多种图案彩绘。天安门前有金水河,河上的七座石桥由汉白玉构筑而成。河畔有石狮两对。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后,天安门前的宫廷广场这块禁地被冲开,成为贯通东西两城的交通中心。广场以南正阳门的瓮城被拆除,并开辟了东西侧城上的出入口,便利了从墙城直达天安门广场的交通。

  于是,天安门广场的中心地位显得更加突出,成为北京城广大群众举行政治集会的主要场所。

  1919年5月4日,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在这里爆发;

  1926年3月18日,北京群众在这里举行了反对北洋军阀段祺瑞的斗争;

  1935年12月9日,震动全国的“一二?九”抗日爱国运动在这里燃起熊熊烈火;

  解放战争时期,北平的反饥饿反内战反美军暴行的学生运动,也以天安门为中心。

  1949年6月初的一天,一辆军用吉普车驶到了中南海周恩来办公室门前。

  从车上走下来一位英武刚毅的高级军事指挥员,他便是华北人民解放军二十兵团司令员杨成武。

  正与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交谈的周恩来,见杨成武来到,马上起身与他亲切握手,并向他简要询问了部队的情况。接着,又对二十兵团的任务作了安排。

  周恩来说:“你们二十兵团的任务,就是保卫北平、天津以及所处的渤海湾方向,准备随时粉碎敌人的袭击。”

  周恩来又兴奋地对杨成武说:“我们很快就要召开全国政治协商会议,要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国的首都将要定在北平,北平以后叫北京。你们二十兵团的任务,就是保卫人民国家的首都。这很光荣,很重要。”

  杨成武认真记下了周恩来的指示。

  聂荣臻也指示说:“你们尽快部署,尽快拟订出防御计划,然后我们再向周副主席作一次汇报。”

  离开中南海,杨成武立即与政委李天焕研究具体部署,给驻扎在山西大同的部队发出东进的命令。

  很快,二十兵团部队进驻到渤海湾一线,警卫着平、津、秦(皇岛)、唐(山)、塘(沽)等地。

  就这样,二十兵团以后被人们称为“首都兵团”。

  1949年七一过后,中共中央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任,彭真、聂荣臻、林伯渠、李维汉等人为副主任的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拟定的开国大典方案包括三个大项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

  (二)中国人民解放军阅兵仪式;

  (三)人民群众游行活动。

  朱德总司令兼任阅兵司令员。聂荣臻代总参谋长任阅兵总指挥,杨成武、唐延杰(华北军区司令部参谋长)、唐永健(华北军区司令部作战处处长)、刘仁(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肖明(北京市总工会主席)、肖松(共青团北京市委书记)等人为副总指挥。下设阅兵指挥所,杨成武兼任指挥所主任,唐延杰兼任副主任。

  杨成武与唐延杰受命后,着手进行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在中央军委的直接指导下,主持起草《阅兵典礼方案》。

  方案很快拿出来了。内容包括受阅部队的选调、编组,阅兵程序,阅兵礼乐以及受阅前的训练等。

  阅兵式分为检阅式和分列式两个部分。

  检阅式是指受阅部队在静止状态下,接受阅兵司令员的检阅;分列式则是指受阅部队在行进状态下,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各界人民代表的检阅。

  《阅兵典礼方案》拟出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了负责阅兵事宜的有关人员。他们听取了聂荣臻关于阅兵仪式的基本设想,还有杨成武对阅兵方案中主要内容的汇报。

  在座的中央领导人先后作了指示。

  阅兵典礼方案顺利通过,开国阅兵的地点,却考虑了一段时间。

  华北军区司令部拟定了两套阅兵方案。

  第一方案,是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受阅部队成检阅式队列立于天安门东西两侧。第二方案,是在西苑机场阅兵。两套方案均附有一张部队位置及阅兵行进路线的详图。

  天安门阅兵的优点是:它地处市中心,领袖、军队和群众水乳交融,场面可以搞得轰轰烈烈。最主要的是阅兵台可采用天然地形――天安门城楼,上面可容纳全体政协代表,而且天安门周围的公路四通八达,容易集中分散。阅兵结束后,军队可以迅速从市区消失。

  但天安门阅兵也有缺陷,那就是当日的城市交通要断绝四小时以上,而且长安街根本不能按照正规阅兵行进分列式,只能允许横排通过步兵的十二路纵队、骑兵的三路纵队和装甲车的两路纵队。

  西苑机场阅兵则可避开天安门的缺陷,那里跑道宽,没有阻断交通的后顾之忧。但是,在此阅兵的不妥之处是没有检阅台,要举行开国盛会就必须搭三两个坚固高大的看台,工程大,而且场面无论如何赶不上天安门壮观。另外,西苑机场距市区较远,数十万群众来回困难,不易参加。

  从华北军区上送的报告中可以看出,论证者的天平明显倾斜于第一方案。

  开国大典的日子一天一天接近,周恩来权衡再三,终于下决心,他用毛笔签署了意见:

  毛主席、总司令、少奇同志阅:

  日期在闭幕后政府成立之日。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时间到时再定。检阅指挥员由聂(荣臻)担任,阅兵司令员请朱德同志担任。

  周九、二

  刘少奇在这份意见的自己名下画了一个松子般的圆圈,毛泽东和朱德只是口头上听取了周恩来的说明。

  于是,开国大典的场地就这么定了下来。

  天安门的鸽粪装了几大卡车

  早在天安门被确定为阅兵仪式的地点之前,对天安门城楼及广场的清理和修饰工作就已经开始。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

  • 目击天安门-(二)

    作者:韩泰伦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