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十三、灞河汉代大型水上建筑遗址的调查、勘探与试掘

  杨军凯 王磊

  灞河是关中东部的著名河流,最晚在西汉时就建有灞桥。2000年7月,西安市灞桥区段家村农民在村西�、灞交汇处以北,今灞河东岸的河床上挖沙时发现水上建筑遗址。该遗址位于今堤岸水平线下8米处,有大量古木构建筑遗存。现存遗址由两处组成:一处紧靠现河道东侧,另一处在其东边大水坑内。两处遗址东西相距130余米,南北宽35余米,为木质榫卯结构。自2000年7月始,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分三阶段开展工作,对该遗址及周边地区进行了调查、勘探,并对遗址的局部进行了试掘。

  一、调查与收获

  段家村灞河水上大型建筑遗址地处秦汉交通要道,与《汉书・王莽传》、《三辅黄图》、《水经注》、《长安志》、《雍录》等文献记载的秦汉灞桥遗址及漕渠遗址位置大致吻合。由于该遗址面积较大,结构复杂,加之试掘面积有限。我们认为要确定其性质,除了深入分析遗址本身结构,还需要进一步确定该区域内的秦汉道路和漕渠的相对位置。鉴此,2001年1~3月,我们对该遗址东西两侧进行了古遗址、古道路及漕渠等相关问题的调查。调查是在以汉城宣平门――段家村遗址――新寺遗址――灞桥区与临潼区交界处的漕渠遗址为中轴线,南北延伸约4千米的范围内展开的。在这一区域内,我们跑遍了每一个自然村,重点查看了地面夯土遗迹、台地断层处及挖沙取土地区,并对此认真勘察、拍照,将遗址具体位置在万分之一等高线图上逐一标明。同时走访了当地村民,采集了各种标本,详细登记了出土物。

  在汉长安城至灞河西岸之间,我们调查了青西村的宣平门遗址、北玉丰的清明门遗址、樊家寨的霸城门遗址、北李村遗址、阎新寺遗址、联合村砖场东北断崖处夯土遗址、袁乐村砖厂南端建筑遗址、谭家乡北十里铺村南汉代金饼窖藏等十余处遗址,还调查了王前村刘进夫妇墓、薛家寨汉代墓葬区,魏家湾墓群、郑王村墓群、徐家湾汉墓、帽珥冢汉墓、赵村汉墓、郑家寺汉墓、西安纸板厂汉墓等墓葬十余处。

  在灞河以东至灞桥区与临潼交界处,我们调查了下桥梓口汉墓,新寺遗址,上双寨汉墓,新筑墓群,董家村废昌陵遗址,油王村至洪庆堡之间的芷阳故城遗址、洪庆堡遗址及秦东陵区,陶家村至新合村之间的并渭漕渠遗址,千村建筑遗址,枣园窑址,薜家夯土建筑遗址,上双寨遗址,兰村建筑遗址等。

  通过调查,我们认识到段家村水上大型建筑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东距汉城宣平门9千米,西距汉新寺遗址3千米,东西一线,正位于过去人们认为的秦汉时期东西大道上,是出入汉长安城东面的必经之地。周围秦汉遗址、墓葬分布密集,涉及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这不仅使我们对灞河两岸遗址、墓葬的分布情况及相对位置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新发现了几处重要的遗址,如北李村遗址、城运村南北向古道路遗址、袁乐村夯土遗址、张千户村至徐家湾之间的古河道遗址等。此外,对历来争议较大的新寺遗址也有了一定的认识,确定其时代上限应为西汉,但是否为文献记载的魏晋时期的霸城遗址尚须做进一步的工作。

  二、勘探与收获

  为了进一步弄清遗址的性质、结构及其与周围古遗址、古道路及漕渠等相关问题之间的联系,根据有关专家建议,2001年2~5月我所组成专项调查勘探队,对该遗址东西两侧的古遗址、古道路及漕渠等相关地段进行了勘探。勘探工作分三个阶段,以5×5平方米为单位,中间另加一孔梅花点的方式探查。

  1.灞河西岸

  钻探范围北起北辰村,南至帽珥冢,西到汉城,东至灞河西岸。钻探面积14(050+90)万平方米,经过青东村、青西村、盐张村、北李村、蔡家村、张千户、河止西、西航公司、联合村、郑家寺、任家寨、伍家、袁乐村、下水腰村等自然村。共探查道路、河道各3条和遗址12处、古墓10余座。先后有14人参加钻探,走访村庄30多个。

  在汉城附近地区,钻探范围西距汉宣平门500米(青东村以南),经盐张村、杨家村、全家村到蔡家村。初步探明此区间东西、南北有大量淤积土,并夹杂细沙,距地表2米出现细沙层,很可能有古河流或水渠通过。此外,在紧靠现东西向公路的南边发现古道路一条,西距宣平门500米。道路东西长300余米、南北宽18米,距地表0.5米,厚1.1米。其下还有一层路土,厚0.4米、宽30余米,再往下为沙层。种种迹象表明,这很可能是一条东西向的路土堆积,未向东延伸可能是人为或河渠破坏所致。

  在西航公司至灞河西岸发现古道路3条。其一为东西走向,长3000米、宽3米,距地表0.6米,土层灰黑,包含碳渣、灰烬等。由下水腰灞河渡口起,经任家寨、五家、西安纸板厂、车家堡、徐家堡到官大路很可能为民国前后的官一路,走向和现在的村级公路相同,部分压在现在路基下。其二为东北、西南走向,长1000米、宽13余米,距地表深0.6米,路土厚0.3~0.4米,土层分明,土质较为纯净,由团结村起,经冢珥王、污水渠、帽珥冢土壕至铁路西龙钢厂东围墙下。其三为南北向道路,在冢王村南、电石厂南围墙外,长12米、宽3米以上,路土距地表0.5米、厚0.6米,南端中断,似为冲击沟或人为扰乱。

  在灞河西岸的漕渠长6500米、宽110余米,河床宽90余米,地表下0.8米处见河道於积土,3米以下见沙,经由北辰东南灞河古河道处向西紧贴高速路北边,经河道村、沟上村,过污水渠在联合村西端绕大弯,斜向西航公司生活区东南,再拐弯顺西航公司厂区部南,经张千户到河止西村,向南拐向蔡家村、杨家村、城运花园人工湖西端,流经农科院到汉城附近。由于汉城附近的探察工作一度受阻,详情有待进一步探查。

  2.灞河东岸

  勘探以段家村为起点,北到西王村、东王村、南至下桥梓口,东至漕渠村,勘探面积150万平方米,经由杏园、枣园、北舍、千村、上双庄、下双庄、西庄、三合社、半坡、仓门村等自然村。

  西起灞河东岸,东到新筑,由于灞河曾几次泛滥,大片农田被淹,探查工作出现一定难度,多数地域出现水浸土、淤土、胶泥土,路土很难寻找。故只在灞河东岸探明古道路一条,宽约2米,距地表0.3米,路土堆积较薄,经杏园村、兰村、上双寨到新筑街,为解放初期道路。

  此外,探明河道两条。其一是灞河东岸的漕渠:东西走向,长5500米、宽80余米,西起灞河东岸的西王村村东(距村西200余米为灞河古河道,下为黑淤土),经东王村、三合社、深渡、半坡村延伸到万盛堡,与《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所标明的并渭漕渠相连。漕渠表层下0.40米为耕土,其下为冲积土,距地表1.5米出现粗沙层,不见底(带不上沙子)。三合社、深渡、半坡村情况基本一致,两边均为黑淤土,宽度不等,中间是80余米宽的冲积土,见沙层。

  半坡和万盛堡衔接处北边无边界,泥沙向北延伸,沙层距地表0.6米,有可能和古渭河河道相通。其二是黑牛河:南北向,宽3~5米,北入渭河,流经下桥梓、段家、杏园、北舍、千村东、西庄子、乾元寺至西端、三合社、东王村,为解放初期人工修筑的排水防涝河。

  3.灞河河道勘察

  古灞河在现河道河床东,宽200米左右,东西两岸发现古树根(已做碳14测定和树种分析鉴定)。河道上建有大型水上建筑,东西向跨越灞河。东西两岸植被丛生,古树参天。两岸黑淤土深厚。河床在历史上曾向东移500余米,向西移动150余米。

  三、试掘与收获

  从对段家村灞河水上大型建筑遗址进行试掘的结果来看,遗址堆积可分三层,即砾石层、泥沙层和细沙层。砾石层厚约2米,为历年河水冲刷堆积而成;泥沙层厚0.4米,呈灰黑色,夹杂大量腐植物,出土有汉代砖、瓦和陶片;细沙层为古河道河流向堆积而成。已试掘部分南北35米,东西30米,清理出土了大量的木质结构。这些木构成组排列,可分为三类:大箱体、大凹槽型木结构和小箱体。

  1.大箱体(暂名)1个。

  在砾石层、泥砂层和细砂层内。位于遗址中部,可分为南、北两个部分,榫卯相接。已试掘的南面部分平面呈梯形,东西长6.35米、南北宽4.15米,实测高度4.8米。四面均有侧板,侧板与侧板之间以榫卯相套接;周围用十二根立柱加固;侧板与立柱之间用榫卯相连,大铁钉加固;主体结构中间有上下两层纵横拉板,形成一个框架式箱体。箱体内填大卵石和建筑石材,起稳定作用。东面侧板有明显的斜度(北偏东41度),可起分水作用,避免河水直接冲击,以减小阻力。

  2.大凹槽形木结构1个。

  在砾石层和泥沙层内。位于大箱体北面,为东西向凹槽形结构。已清理部分东西长18.2米、南北宽5.8米,底板宽4.5米,侧板残高0.7米,横剖面呈“U”形,其结构向东继续延伸。该木结构与船体结构相似,两侧为双层侧板,上有火烧痕迹,西面一侧板上还发现有明显收分;底部为单层底板,暗卯相连,板体上面分段用10×10厘米横木连接,横木下方有数处“三角形”孔。

  3.小箱体11个。

  在砾石层和泥沙层内。主要分布在大箱体的东、南两面,大小不同,各自独立。箱体外侧四面用框架加固,结构紧密,四面均有侧板,上下有顶板和底板。内填小鹅卵石。按其结构可分为二种形式:

  (1)6号箱体:长2.62米,宽2.30米,高1.97米。该箱体两侧截面呈委角,另两侧立柱为方形,拼板之间以暗卯相连,铁钉固定。

  (2)11号箱体:长2.56米,宽1.55米,高1.82米。多数小箱体结构均与此箱体相同。该箱体有立柱两根,立柱上端有榫卯,侧板与侧板之间以半卯相连接。

  4.榫卯结构形式

  这批木构件榫卯结构复杂,主要可分五种形式。特别是大箱体立柱、侧板和纵横拉板之间有特殊的凹槽形板,使立柱、侧板与纵横拉板相互连接,小箱体的立柱和横柱之间用明销加以固定。

  (1)栽直榫拼合:在遗址榫卯结构中使用最为普遍,主要用于两板侧面之间的固定相连,直榫两端用明销加以固定。

  (2)榫舌与榫槽拼合:在大凹槽木结构底板和侧板上使用,主要用于板与板两端之间的连接。

  (3)噙口卯:在大箱体和小箱体侧板上使用,用于两侧板十字相交时,侧板与侧板互相咬和的连接方式,使两板扣接后,处在一个平面,在木板一侧均开凹槽,相互扣接。

  (4)双噙口卯:在大箱体和小箱体侧板之间连接的一种形式,结构复杂,在同一木板两侧均开凹槽,使上下侧板之间互相紧密咬和。

  (5)透卯:主要用于大箱体纵横拉板与立柱之间的连接,起稳定加固的作用。

  在木结构及箱体内还发现一些汉代砖瓦、陶井圈及部分陶片,出土汉五铢、铜箭头、铁器等文物,其中还发现了半块粗绳纹“亭”字文砖。在箱体以外和遗址附近采集、征集到铜铃、铜马镫、铁器等文物。同时,在今河道东侧发现南北一字排列的古树根多个,为研究古河道的位置、木构遗址与古河道的关系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证据。

  四、初步认识

  根据对该遗址及周围地区的调查、钻探和试掘,结合历史文献和近年的考古资料,我们初步认为:

  1.遗址的时代应在西汉末、东汉前期之间。遗址内包含物单纯,目前发现的器物时代都晚不过东汉,专家初步断定其时代为汉代。遗址出土的古木和古树根标本,经中国科学院西安第四纪黄土研究室做C14年代测定,木材的绝对年代为1820±100yrBP,树根的绝对年代为1780±140yrBP。

  2.从初步清理发掘的古木构件的结构看,该遗址并非古船,而是一处汉代大型水上建筑遗址。

  3.从调查、勘探过程中发现的古漕渠的状况看,这处遗址可能并非漕渠的组成部分。

  4.调查与钻探中共发现了4条古道路,其中一条与汉城宣平门前路土的质地、深度颇多相似之处。但遗憾的是,它既与宣平门前的路土无法直接相通,又与我们发现的这个遗址无法直接相通。所以虽然文献资料及调查、钻探中发现的诸多建筑遗址与该遗址的关系,似乎都说明该遗址可能是汉代的灞桥遗址,但我们仍觉有诸多疑点需进一步探明:

  第一,如果该遗址是汉灞桥遗址,那么我们已清理出土的这部分古木构件是桥头部分呢?还是引桥部分?

  第二,如果这是汉灞桥遗址的一部分,那么桥墩在何处?

  第三,这是汉灞桥的一侧的桥头或引桥,那么另一侧的桥头或引桥在何处?我们因此可否设想这是汉代灞河上的一处码头呢?截至目前,就我们已清理出的古木构件还不足以回答这一问题。然而,无论该遗址是灞桥遗址的一部分,还是灞河上的一处码头遗址,甚或是其他,都对我们认识了解古灞河周围的生态环境状况、灞河流域的历史地理变迁状况、汉长安城与周围众多建筑遗址的关系,以及探究汉代科技发展状况等问题有诸多益处。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

  • 建国以来刘志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收录对刘志丹同志的研究文章,包括《论刘志丹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刘志丹在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刘志丹对西北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的贡献》、《共产党人的楷模》、《刘志丹在黄埔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