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贾晓燕
陕西,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我们的远祖很早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为生存发展而辛勤劳作,英勇搏斗,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并因而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古塔建筑就是其中值得自豪的部分。
塔,源于印度,随佛教传入我国。“?堵坡”乃印度梵文“stupa”的音译,“塔坡”则是巴利文“thupa”的音译,意译均为“坟冢”。后根据巴利文“塔坡”的音译,逐渐演变,简称为“塔”。由于佛塔这一建筑形式在我国日益民族化和世俗化,也赋予“塔”字以新的内涵。
我国造塔始于何时?佛教在公元1世纪传入我国,佛塔建筑随之传入。据《三国志・吴志・刘繇传》记载:笮融于东汉中平五年至初平四年(188~193年)在徐州建造了一座“以铜为人(指佛像),黄金涂身,衣以锦彩,垂铜盆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余人”的寺塔。我国现存最早的大型砖塔,当推河南登封县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从我国建造第一座塔,经过不断地演变发展,已创造出用各种材料(砖、石、木、铁、铜、金、琉璃等)建造的各种样式(楼阁式、密檐式、喇嘛塔、金刚宝座式、幢式等)、各种类型(佛塔、舍利塔、风水塔等)的塔,至今还留存有2000余座。
在陕西,据文物普查资料显示,全省现存的各种类型、质地的古塔300余座,我们对其中212座塔进行了实地调查。它们分布在全省55个县、市,多集中在关中一带,共计117座,其中西安地区52座,陕北的延安、榆林地区55座,陕南的汉中、安康和商洛地区40座。从这些古塔的建筑时代来看:以唐、宋、明、清四代居多,共160座,其中唐代23座、宋代21座、明代58座;其他时代为数较少。以用材来分:砖塔占绝大多数,计136座;其次是石塔,约40余座,大多分布在陕南和陕北。就类型看:楼阁式塔占大半,计107座,且多数中空可登;除楼阁式塔之外,还有密檐式塔16座、喇嘛式塔18座;其他如幢式塔、复合式塔等,则为数不多。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的大统一,大开放,经济文化大繁荣时期。当时崇尚佛教,寺塔林立,全国佛教寺院达4600余所。仅都城长安城内,佛寺多达109座,而且大多规模宏大。陕西现存的古塔,即使是宋、明、清时期建造或重修,若追溯其所在寺院的初创年代,大多都能找到唐代的历史踪迹。
陕西唐塔多数已成为中国建筑史和佛教史上的重要遗存而名扬于世。大雁塔作为追念玄奘法师的遗物和楼阁式砖塔的典型,名闻海内外。小雁塔则是唐代高僧义净在荐福寺译经时所建,作为密檐式砖塔的优秀典型,备受推崇。香积寺内的善导塔,本来就是善导弟子为其建造的纪念塔,至今还是海内外佛子尊崇膜拜的圣迹。这座塔因其兼具密檐式和楼阁式两种特点而受到重视。此外如被尊为华严宗初祖的杜顺,佛教史学家、律宗南山宗的创始人道宣,他们的灵骨塔和衣钵塔,还有玄奘与其高足弟子窥基、园测的三座墓塔,都成了人们瞻仰的纪念建筑物。其中玄奘塔被公认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座带有砖雕斗拱的佛塔。
陕西唐塔,多建在关中地区环境优美的深山、原畔。现存的23座唐塔,除户县草堂寺鸠摩罗什塔为一座亭阁式石塔外,其余均为楼阁式或密檐式砖塔。这些砖塔,不论是楼阁式还是密檐式,都有以下共同特点:第一,平面都为方形;第二,都是叠涩出檐,叠涩收顶;第三,塔上门洞或龛都用发券的方法做成拱门;第四,除兴教寺和华严寺四座墓塔外,其余内部均为空筒结构,以木楼板隔出层次(多数楼板已毁)。
唐代楼阁式砖塔,多数为7层或9层,以严格的比例关系,逐层收减高宽,形成有力的直线轮廓。塔身仿木构部分,都用砖隐起柱、枋和简单的斗拱,简洁明快。并且多数以方形隐柱将各层分隔成开间。一般层间无窗,只有澄城县的精进寺塔和富平县的万斛寺塔等少数几座,在部分层间门洞两侧做出假窗。
密檐式唐塔,一般是13层或11层。都在第一层高高的塔身上,将密集的塔檐,以收分的缓急,形成优美的外形轮廓。层间不施仿木构件,也不设窗,朴素自然。
宋代是在我国历史上经过分裂局面之后的又一次统一时期,经济文化曾一度稳定发展,佛教趋于中国化和世俗化,各地普遍修寺建塔,是我国砖塔发展的高峰时期,修建了不少砖身木檐结构的塔。同时还建有琉璃塔,铸造了铁塔。
陕西现有宋塔,多数以高大完整的形象留存于世,大部分高度在20米以上。其中有14座坐落在县城,成了这些县的文化景观和标志。这些塔全部为砖建,而且除个别外,皆是仿木楼阁式塔。其外部轮廓,多数下部呈直线向上,接近收顶处,以缓和的曲线内收,整体外貌显得挺拔俊秀。底层平面由方形向多角形发展,八角形最多,占一半以上,有少量六角形和方形,内部中空的居多。与唐塔相比,塔壁增厚,塔室面积缩小,外壁、梯道、楼层三者结合在一起,在空心之间增加了横向结构,使之更加坚固。
陕西宋塔,普遍按照木构件的样式,用砖雕造成型,拼砌在塔上。多数施瓦茸式出檐,用砖做出瓦口、飞椽和檐椽,檐下做斗拱,繁复硕壮。层间做出仿木假门、假窗,并饰以各种花纹图案。各层下部砌出平座、栏杆。做工精细、规范。突出地显示了时代特点和地方风格。
明代,是我国又一个大一统时期,砖石建筑有了长足的发展,至今还留存不少规模宏伟、金碧辉煌的建筑物。由于明王朝的崇信和提倡,佛教又处于一个鼎盛时期,建造和整修了很多寺塔。
陕西现存古塔,明代建造的最多,近60座。约占陕西现存古塔的30%,不仅数量多而且趋于多样化。一是建筑用材多样化。虽然砖塔仍是主流,但石塔、木塔、琉璃塔和铁塔大量增加。如三原崇文木塔,形制古朴、风格别致;延安琉璃塔艳丽多彩,图案丰富精美;咸阳铁塔,雄伟峻峭,高达21.5米,外为铸铁,内为砖砌,塔壁上铸造的力士像威武庄严,极为生动。塔内部中空,可沿砖台阶登至顶层,这在铁铸塔中,尚不多见。二是类型多样化,形态多样。除楼阁式、密檐式,尚有幢式塔,以及形态各异的喇嘛塔。三是平面和内部结构多样化。平面方形、八角形、六角形都各占一定比重。喇嘛塔底平面呈折角方形。内部有中空、实心、下空上实和下实上空等多种。此外,层级的种类也极多,从1层到13层,除9、10、12这三种层数之外,其他各种层数的塔都有。
陕西现存明代砖塔,叠涩出檐的建法增多。装饰性的仿木砖雕普遍使用,仿木砖雕垂莲柱,砖雕云拱,砖雕如意头,以及砖雕雀替等大量出现。陕西明塔中,延安宝塔作为中国革命圣地的标志而闻名于世。泾阳崇文塔高达83.21米,是仅次于河北定县料敌塔的第二高塔。法门寺塔,过去以《法门寺》一剧而妇孺皆知,现在又因塔下发现稀世珍宝而轰动海内外。
清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陕西留存的清代古塔,虽然数量不少,多达50余座,但大型塔不多,佛塔极少,多是僧人墓塔。平面呈六角形和实心塔居多,在50%以上。从种类上看,僧人墓塔30座,文昌塔及风水塔有20余座。说明古塔建筑在功能上发生转化,由宗教走由世俗。
佛教葬制有两种,一种是独葬,所建的墓塔称禅师塔,所葬多是名僧大德,或寺院主持;另一种是丛葬,所建的墓塔称普通塔,又称普同塔或海会塔。陕西现存的和尚墓塔,都是这两类。有的建在寺外,有的建在寺院一侧,有几处已形成塔群。如西安慈恩寺内,蓝田县上悟真寺内、长安净业寺内及志丹县九塔湾,都有墓塔群,这类塔都是实心。
风水塔是清代风水学盛行的产物,风水学又称“相地术”,或称“青乌术”。是讲究择形势,选方位,以求趋吉避凶,或补山川之缺,或镇风水之害,因之陕西现存这类塔,有称镇风塔,也有称镇山塔的。
文昌塔,也称文星塔。是为供奉文昌帝君(也称梓潼帝君)而修建。文昌帝君是道教之神,被视为文章、学问、考试的守护神。建塔供奉是为本地多出人才,荣耀乡里。陕西现存清代文昌塔有20余座。单是韩城地区就有10余座,塔上有书“文章司命”,有写“平步青云”等等。这些文昌塔有的建在城市,有的修在村落,不论城乡、村落,都坐落在城、寨的东南角,面向西北。多数为砖建空心楼阁式,可以登临远眺,这些塔大部分平面呈六角形,造型简洁洗练,清秀挺拔。
陕西现存的这200多座古塔,不少分别被列为国家级、省级或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我们祖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座座古塔,饱餐风霜雨露,巍然屹立,历经沧桑劫火,雄姿犹存。当人们在三秦大地上旅行时,在城市和乡村原野上不时可以看到壮丽挺拔的古塔,点缀着自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