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1、《诗经》、《礼记》中反映的先秦时饮食原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饮食原料是膳馔酒浆的基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生活是丰富多彩,还是贫乏单调,首先取决于饮食原料的种类的多少。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发达,饮食品种异彩纷呈,争奇斗妍,这固然与其烹调技艺之精湛有着重要的关系,但与饮食原料之丰富也是分不开的。因此,探讨中国古代饮食风貌,首先得了解中国古代饮食原料的状况。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科学水平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人们对自然界动、植诸物的认识、利用也不同,加之自然生态的变化,人们的饮食原料组成结构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饮食习尚也在变化。从饮食原料品种讲,总的趋势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日渐增加的,但具体品种之间的比例变化却很大。例如,后世野生蔬菜、果品、禽、兽在食料中的比例越来越小,像先秦时宴会上必备的鹿、麕(音军)、雁、砅(音晏),鸽、菖蒲、苦荼等,唐宋以来已不作为必备之物,今天更加少见了。又如上古时作为主食的菰米,宋以后日趋淘汰,今日已鲜为人知。另一方面,自西汉丝绸之路开辟以后,我国从西域诸国又先后引进许多饮食原料。这些原料与中国原有食料互相配合,经过中国烹饪大师们的巧妙烹制,不断丰富了中国的膳馔,促进了饮食习尚的发展变化。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物产、差异很大,不同地区的饮食原料品种及比例关系亦有显著的差别。这对各地方饮食风尚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关系。

  我国先秦诸子百家之书,尚无饮食专著。不过,饮食既是每个人的第一需要,是社会生活中的最普遍的现象,因此那些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书籍,也就难免要涉及饮食问题。在先秦儒家的经典中,《诗经》、《礼记》、《仪礼》诸书反映当时饮食原料最多。《诗经》收录了商朝到春秋时期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其中的《国风》多属民间歌谣,有些直接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方式,提及稼穑、采集、狩猎、割烹之事,较多地涉及了当时人们的饮食原料;即使出自统治阶级的《雅》、《颂》之类的诗篇,因多系宴会或祭祀中的乐歌,也多侧重于反映贵族们的饮食生活。《周礼》本是记述周王室官制和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有关制度的书,但其天官冢宰的属官中“膳夫”、“庖人”、“内饔”(音雍)、“外饔”、“亨(音意同烹)人”、“兽人”,“砆(音意同渔)人”、“鳖人”、“腊人”、“食医”、“酒正”、“醢(音海)人”、“醯(音希)人”以及地官司徒的属官“牧人”、“牛人”、“充人”等等,大都是专为王室贵族的饮食生活服务的,从侧面体现了当时饮食原料的丰富。《仪礼》一书,在阐述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人物举行的各种性质、各种规格的宴会时,也列举了众多的饮食原料。我们对上述几部书中所反映的饮食原料作了粗略的统计,共有一百四十多种。这些记述,基本上可以囊括殷商至战国时期我国中部地区人民的主要饮食资源,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动、植诸物的认识和利用情况,而且可以看出当时我国中部各阶层人们的饮食结构、风尚和烹饪科学水平。

  “五谷”、“六谷”、“九谷”都是上述诸书中经常提到的名词。什么是“五谷”?郑玄在注释《周礼·天官·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时说,“五谷”指的是麻、黍、稷、麦、豆。赵岐注《孟子·滕文公·上》:“树蓺五谷”说“五谷”是稻、黍、稷、麦、菽。这里不包括麻,却有稻,菽又指豆类的总称。《周礼·天官·膳夫》中又提到“六谷”。什么是“六谷”?郑玄的注释是稌、黍、稷、粱、麦、砇(音孤,菰米)。《三字经》却说是稻、粱、菽、麦、黍、稷。《周礼·大宰》中又有“……以九职任万民,一曰三农,生九谷……”的提法。郑众说“九谷”包括黍、稷、秫、稻、麻、大麦、小麦、大豆、小豆。郑玄又说不包括秫和大麦,应包括粱和菰米。上述这些学者的注释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没有超出春秋战国以前我国已有谷物的范围。这一点可以从《诗经》等书的原文中得到证明。“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樛,禾麻菽麦”(《诗·国风·豳风·七月》),“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诗·国风·黍离》),“爰采麦矣,沫之北矣”(《诗·国风·桑中》),“王事靡监,不能蓺稻粱”(《诗·国风·鸨羽》);“还,予授子粲兮”(《诗·国风·郑风·缁衣》),宋儒朱熹说这句诗里的“粲”指的是上等粟,“诞降嘉种,维秬(ju音巨)维秠(音披),维穈(音门)维芑(音起)。”(《诗·大雅·生民》)这句诗中的“秬”,毛亨说是黑黍,“秠”,毛亨说是一壳中有二粒米的黍,又说“穈”也是黍的一种,幼苗时为赤色;“芑”是幼苗期为白色的黍。《诗经》中提到谷物的诗句比比皆是,从中可以看出,在新石器时代先后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的我国中部地区人民,先秦时期已以粮食为主要饮食原料,而且今天我国食用的谷物,除了西汉张骞等人从西域引进的胡麻、胡豆等少数品种外,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基本齐备。不同的是,当时黍、稷、菽等类比重较大,小麦的比例不如今天多,早已被淘汰的菰米和不再用来做饭的麻籽,在当时则是蒸饭、煮粥的常用谷物。

  需要指出的是,殷、周时代被称为“肉食者”的士、大大以上的贵族,也是以食谷物为主的。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天子,尽管讲究“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二十罋(瓮)”,实际上还是以粮食为主要原料。《周礼·天官·膳夫》称:“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以养王及后、世子。”注曰:“食,饭也,饮,酒浆也,膳,牲肉也,羞,有滋味者。”就是说,王室的食品,首先是饭,其次是饮,然后才是用肉类制作的醓(音贪)、醢、脯、腊以及蔬菜制品菹、齑之类。“凡王之馈,食用六谷。”明确指出王室的主食就是用黍、稷、稻、粱、菰米、麦等制作的。贵族经常饮用的名目繁多的酒和酏(音夷),也是用谷物酿制或煮成的。即使以各种肉类制作的醢(肉酱),也离不开粮食做辅助原料。所谓“珍用八物”(即周代的“八珍”),居首位的叫做“淳熬”,就是拌肉酱的稻米饭;居第二位的“淳母”,就是拌肉酱的黍米饭。《周礼·天官·笾人》称:“羞笾之实,糗饵粉餈。”郑众说:糗是把稻米与大豆合在一起熬成的,餈是把豆子捶成屑煮成的。郑玄说:此二物是把稻米、黍米捣成粉熬成的。二说虽有小异,但都认为谷物是主要原料。

  畜牧业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了商、周已初具规模。“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三字经》语)这六种畜禽在《诗经》里频繁出现:“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惇”(《诗·小雅·无羊》);“济济跄跄,絜尔牛羊。以往蒸尝,或剥或亨,或肆或将”(《诗·小雅·楚茨》),“跃跃毚兔,遇犬获之”(《诗·小雅·巧言》);“择有车马,以居徂向”(《诗·小雅·十月》),“女曰鸡鸣,士曰昧旦”(《诗·国风·郑风》)。只是驴、骡、鹅、鸭等在上述书中甚少出现。《周礼·天官·膳夫》:“凡王之馈……膳用六牲。”注释说:六牲就是马、牛、羊、豕、犬、鸡。不过从当时文献资料看,马已作为驾车的役畜,较少食用。

  当时的烹饪科学,对上述家畜、家禽的食用方法已颇有研究。古人不仅已经懂得不同龄不同性别的畜禽,其肉质的老、嫩、滋味各不相同,在高级筵宴或重要的祭祀时专门选用羔(幼羊),犊(幼牛)、豚(小猪)等肉质细嫩的家畜,在制作不同食品时,按照需要,有的专选雄性,有的专选雌性,而且已经懂得分档取料的常识,能够把牛、羊、豕肉分解为前体的肩、臂、臑和后体的膊、骼以及所谓正肩、脡肩、横肩、短脅、正脅,代脅等等,对其内脏的肝、胃、肠等也能分别制作成炙品、脍品、脯、腊、醓醢、羹臛等众多的食品。例如炙品要选用较好的肉;脍品要用新鲜的嫩肉;“八珍”中的“肝膋”专用狗肝制作;“脾析”(食品名)要用牛百叶制作等。他们还总结出鉴别健壮的畜禽和有病畜禽的经验。如天官所属的“内饔”就有“辨腥、臊、膻、香之不可食者”的任务,认为:牛如果无故夜间鸣叫,其肉必然恶臭;羊的毛如果过长而且结成疙瘩,其肉必膻;犬的股际毛脱落者,其肉必臊;鸟类的羽毛失去原有的光泽颜色,声音不如原来清脆悦耳者,其肉有腐臭的味道;猪的目光不明亮而且睫毛集结者,其肉必腥;马的脊部变黑、前肢发抖者,其肉就有蝼蛄似的臭味儿。上述这些都说明当时对家畜、家禽的食用已有相当的研究,较之殷商以前是很大的进步。

  应当阐明的是,当时家畜、家禽肉类还很不充足,广大庶民百姓是很少食用的。这大概正是古时把士大夫以上称“肉食者”的原因。《礼记·王制》中规定:“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这种规定虽未必严格贯彻,但它说明畜禽肉类的短缺。战国时孟子对梁惠王说:如果能采取好的政策,把鸡、狗、猪等饲养业发展起来,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就可以有肉吃了。可见当时最受尊敬的老者也很少吃到肉,青壮年、庶民吃肉的可能性就更小了。这种以粮、菜为主,肉食比例极小的饮食结构,在我国广大农业区一直延续到现在,仍未根本改变(牧区除外)。

  在春秋战国时期,狩猎仍是人们获取食料的重要门路之一。野味在饮食原料中仍占一定的比例。《诗经》、《周礼》、《仪礼》等书中提及的野禽、野兽类饮食原料有鹑、鹊,凫、鸿、鸮、鹈(音题)、鹙(音秋)、兔、鹿、麕,麋、獾、狼、野豕、豺、狐、熊等五十余种。《周礼·天官·庖人》:“掌共(供)……六兽、六禽。”郑司农说这六兽就是糜、鹿、熊、麕、野豕和兔。郑玄认为六兽不包括熊而包括狼。至于六禽,郑众说是鸿、鹑、砅、雉、鸠、鸽。当时统治阶级对这些野味入馔已有相当的讲究。例如“八珍”中的“捣珍”专用鹿、麋、麕肉(牛、羊肉亦可,其他肉不用)。《周礼·天官·兽人》:“冬献狼,夏献麋,春秋献兽物。”注释中说,因为狼是山间之兽,山主聚,所以狼的油脂性凝聚,聚则温,故冬天进献;麋是泽兽,泽主销散,故麋鹿的油脂性散,散则凉,故夏天进献。春秋两季寒温适中,各种兽类都可以进献。古人还认为,狐去掉头,狸去掉正脊后,均可作食品。战国时期,人们对于熊掌、鹿尾等的营养价值及特殊滋味都有了认识,为统治者所嗜食。

  商、周以来,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捕捞鱼类的工具和技术不断改进,而且出现了人工养鱼。因此,江、河、湖、海中的水族动物越来越多地被人们认识和利用。《诗经》等书中提到的水族类饮食原料,有鳣(音毡)、鲂、鳏(音关)、砊、鲤,鳟,砋(音尝),鲨、鳢、砎(音偃)、鲔、砏、砐以及鳖、龟、蛤、蟹等数十种。大概因为鱼类食物原料较之陆地上的动物原料稀少,因此古人对此尤为重视。天官冢宰所属,有专门为王室贵族服务的“砆(音渔)人”,主管捕捞鱼类和鉴别鱼类的优劣,同时还从庶民中征收鱼类以供王室食用或祭祀。又有“鳖人”,专管捕捞藏于泥中的鳖、龟、贝、蟹、蚌等有甲壳的水族动物,还负责从庶民中征收上述动物供王室使用。当时许多鱼种被列入名品,为人们所重视。《周礼·天官·膳夫》:“共祭祀之好羞。”注释说:好羞指的是像荆州的砓(音诈)鱼、青州的蟹胥等非常之物。“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已十分重视鱼中名品——黄河的鲂鱼和鲤鱼。据说周宣王派吉甫北伐?狁(音险允,古民族名),得胜回来,宣王盛宴招待时,就特意备有鲤鱼脍等,即《诗·小雅》中的“吉甫燕喜,既多受祉……饮御诸友,炰鳖脍鲤”。

  我国人工种植瓜菜,从新石器时代起,到商、周时不断发展。当时不仅有长年固定的菜圃,还有季节性的菜田。《诗·国风·七月》:“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注释称:筑场圃意思是“筑场于圃”。就是说秋收时所用的打谷场,在春、夏之际是被用来种瓜菜的园地。但从《诗经》、《周礼》等书中可以看出,野菜、野果在人们饮食原料中占很大的比例。“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诗·国风·关雎》),“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采砢,南涧之滨”(《诗·国风·召南》)。荇、蘩、砢都是野生的水菜。“陟彼南山,言采其蕨。”“陟彼南山,言采其薇”(《诗·国风·召南·采砢》)。蕨菜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滋味很美的山间野菜,今天仍为人们所食用;薇据说其子可食。“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诗·国风·谷风》)。荼是苦菜,《诗经》中提到的野菜、野果还有葑(蔓菁)、唐(蒙菜)、芑(芑莱)、菲(土瓜,茎可食)、莫(莫菜,始生可以为羹)、砤({音续,据说系水菜)、蔹(音帘)、藿、葍(仲春采之可食)、砨(音逐,一作牛砪,仲春采之可食)、水芹、堇、蒲(菖蒲)、笋、茆(凫葵,堪为菹、酱)、郁、砫、苌楚(一名铫戈,又称羊桃)、桑葚、栗、榛(一称蓁,子可食),棘(酸枣)等数十种。

  上述这些野菜、野果,在当时并不只是下里巴人的食物,其中大部分也是士大夫乃至天子、诸侯日常生活及宴宾、祭祀时所用的菜肴原料。在春秋战国以前,还没有植物油,也没有炒菜,当时吃菜的方法,一般是煮之为羹或制成菹(酢菜、腌菜)、齑(细切的腌菜)等。天子、诸侯们的宴会上讲究陈列十多个乃至几十个豆(盛菜肴的高脚盘),豆中所盛的主要是醢、菹、齑。而这些菹、齑大多是用野菜制作的。如《周礼·天官·醢人》:“掌四豆之实”。其中所列的“昌本”就是把菖蒲根切为约四寸长腌成的菜;“菁菹”就是腌蔓菁,“茆菹”就是腌凫葵,连苦菜、荠菜、水芹等都是天子,诸侯们用以制菹、烹羹的原料。

  西周以来,人们烹制食品越来越重视调味品的使用。天然的调味品原料逐渐被人们认识和利用,人工制造的调味品也显著增加。盐是人们最早使用的调味品,在周代人们更重视区别它的品质和用途。周室的天官冢宰下设有“盐人”,专管盐之政令,以供百事之盐。如祭祀时,选用“苦盐”、“散盐”;宴客时则用“形盐”和“散盐”;王之膳羞要供“饴盐”。据说“饴盐”质量最好。当时对植物性调料使用范围也扩大了。《诗·唐风》中提到椒聊,即花椒;《礼记·内则》常提到芗,芗就是紫苏;《诗·秦风》:“采苓采苓”,苓即甘草,当时也作为烹调中的原料;此外像茱萸、桂皮、姜、韭、葱、蓼等在春秋时菜肴烹制中都是常用的植物性调味品。当时的烹饪大师们对这些调味品的不同性质都很熟悉,烹什么食品该用什么调料,都有讲究。如蓼这种香料,在烹制“八珍”中的“肝膋(音辽)”时,坚决不能使用,而在烹制小猪、鸡、鱼、鳖时,却必须用蓼。

  人工制造的调味品主要有醋和酱两大类。大概在殷商以前,人们还不会酿醋,《尚书·说命》中说;“若作合羹,尔维盐梅”,就是说用酸梅来增加酸味。而周代酿醋技术已列入议事日程,天官冢宰下设有专职官员叫做“醯人”(醯即醋),专管酿醋(也包括腌菜)。酱也是周代新兴的调味品。《周礼·膳夫》:“凡王之馈……酱用百有二十瓮。”可见对酱的重视。《礼记·内则》中规定,烹制鸡、鱼、鳖等都要用酱,吃鱼脍必用芥酱。孔子说:“鱼脍,非芥酱不食。”与《礼记·内则》的记载是一致的。至于烹制甜食,当时距离人工制造蔗糖还很远,主要用蜜、饴,也用枣、柿等来代替。

  需要附带提及的是,当时人们业已懂得用冷藏的办法防止食物腐败。天官的属官“凌人”就是主管冷藏肉类食品原料的。《诗·国风·七月》:“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凌阴就是冰室。他们把天然的冰块凿下来,放于背阴的冰室,用以冷藏肉类,延长贮存时间。这是我国最早的冷库。

  
更多

编辑推荐

1实习菜谱(农家小吃)
2鉴略妥注
3鲁迅作品选
4元史演义
5道德经
6伪自由书
7北户录
8茶经
9长短经
10长生殿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传习录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

  • 邓析子

    作者:【周】邓析  

    生活休闲 【已完结】

    《邓析子》分为无厚篇与转辞篇两篇,无厚篇所强调的是君主与臣民的共生关系,劝勉君王治国时应该以平等的心对待臣民,归结到最后就是无厚,是民本的反映。

  • 东周列国志

    作者:【明】冯梦龙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东周列国志》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著作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原版名称是《列国志传》,小说由古白话写成,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作品中所叙述的五百多年之间,英雄辈出,...

  • 独异志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闲 【已完结】

    《独异志》者,记世事之独异也。自开辟以来迄于今世之经籍,耳目可见闻,神仙鬼怪,并所摭录。然有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