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鼻炙”是唐代岭南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味食品。古代,人们把象体中不同部位的肉分届十二属相中的子鼠、丑牛、寅虎、卯兔等,只有象鼻肉才能代表象肉的特色。还说象的胆囊不是附着在肝上,而是随着月令而转移,例如正月为寅月,胆囊即转移到“虎肉”上,二月为卯月,胆囊又转到“兔肉”上,以次类推。这当然是古人的杜撰之词。但认为象鼻肉质量最好,却是古今公认的。早在《吕氏春秋·本味篇》中就提到“旌象之约”。约就是象鼻。明谢肇《淛五杂俎》也说:“象体具百兽之肉,惟鼻是其本肉;以为炙肥脆甘美。”上古时期,象这种动物,可能中原一带也有,唐代以后,我国北方就很见少了。但在岭南,不仅野象很多,而且云南一带的豪族都养象,主要作为运输使役之用。据刘恂说,广之潮州和循州一带,野象很多,人们捕到野象,争食其鼻,尤其讲究烘烤成“象鼻炙”,肥脆甘美。因为当时北方人很少见到此味,所以作为特有食品记入《岭表录异》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