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27、脍炙人口的东坡肴馔

  提起苏东坡,无人不知他是北宋时一位才气横溢的文学家、画家、书法家。历来研究苏东坡的人,多从这几方面探讨他的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很少有人从饮食文化的角度来研究他,殊不知他对我国烹饪科学文化也有很大贡献。苏轼不仅是一位知味善尝的美食家,是著有《酒经》、《黄州寒食诗帖》,《老饕赋》等的饮食著述家,还是一位精烹善调、亲手创制过许多名馔佳肴的烹饪大师。苏轼爱吃,自称为馋嘴的“老饕”。他生长在天府之国的四川,一生宦海沉浮,历居京城汴梁、陕西关中、山东密州、江苏徐州、常州、湖北黄州、浙江湖州、杭州乃至岭南惠州、瞻州等地,尝遍了南北名馔佳肴,他又处处留心,观察各地的烹调方法,甚至亲自动手烹制,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烹饪经验,创制了许多名馔。后世流传与苏东坡有关的膳馔很多,现仅举几例,分述如下:

  东坡肉

  宋人吃猪肉,大都不把猪肉煮烂。可能是苏东坡较早发现烂煮的猪肉比健肉好吃,他便到处宣传。由于他的名望高,这件事便在知识分子中传为美谈。周紫芝的《东坡诗话》中曾详记其事说:

  东坡性喜嗜猪。在黄州时,尝戏作食猪诗云:“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先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烟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早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此是东坡以文滑稽耳。

  苏轼用这种“慢着火,少着水”的方法炖猪肉,开始时,只是为了适应自己的爱好。后来,他历游南方各地,常常自己动手烹制此肉,与朋友们共享,人们都觉得特别好吃,于是“东坡肉”就在广东、浙江一带广为流传,直到今日。

  其实“东坡肉”的概念,不应限于红烧猪肉,还应当包括后代的烂蒸羊肉。因为苏轼同时把慢火烂煮的原理用于羊肉的烹制。《东坡志林》里有一道蒸羊肉的菜,也强调要“烂”。文中说:“烂蒸同州羔,灌以杏酪,食之以匕不以箸。”即是说把羊肉蒸得烂熟,用筷子夹不起来,只好用羹匙舀着吃,味道才美哩。

  东坡羹

  东坡羹实际上是以野生荠菜与米糁为主要原料的粥。这种食品既好吃又能治病。苏东坡在给他的好友徐十二的信中说得特别详细:

  今日食荠甚美,念君卧病,古醋酒皆不可近,惟有天然之珍,虽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君今患疮,故宜食荠。其法;取荠一二升许,净择,入淘了米三合,冷水三升,生姜不去皮,捶两指大,同入釜中,浇生油蚬壳,当于羹面上,不得触,触则生油气不可食,不得入盐、醋。君若知此味,则陆海八珍,皆可鄙厌也。天生此物以为幽人山居之禄,辄以奉传,不可忽也。

  这可以说是苏东坡发明的一道食疗汤。陆游曾经烹制食之,并作诗,题目是《食荠糁甚美盖蜀人所谓东坡羹也》,首句云:“荠糁芳甘妙绝伦”。

  其实,“东坡羹”并不只“荠糁”一种,还有以下两款:

  一曰“玉糁羹”,是以山芋作主料而烹制的。苏轼写到此羹时说:“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糁,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不知人间决无此味。”并写诗赞之:

  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

  莫将南海金碨脍,轻比东坡玉糁羹。

  “金碨玉脍”是隋、唐、五代直到宋时南方的名肴,苏轼认为比不上“玉糁羹”。

  另一曰“芦菔羹”,其主料是极其平常的蔓菁和芦菔根,味道却极美。苏轼在他的《狄韶州煮蔓菁芦菔羹》诗中写道:

  我昔在田间,家庖有珍烹。

  常餐折脚鼎,自煮花蔓菁。

  中年失此味,想象如隔生。

  谁知南岳老,解作东坡羹。

  中有芦菔根,尚含晓露清。

  勿语贵公子,从渠嗜膻腥。

  苏轼称赞这种羹汤比那些用膻、腥的羊、鱼烹制的羹汤还要香得多。《山家清供》在记述“菜菔羹”时说:“景客骊塘书院每食后必出菜汤,青白极可喜。饭后得之,醍醐甘露未易及此。”可见林洪对这种羹的评价也是很高的。

  东坡豆腐

  “东坡豆腐”是脍炙人口的一款素菜。据《山家清供》记载,烹制方法有两种:一是将豆腐先用葱油煎,然后再加入研碎的榧子一二十枚和酱料一起烹煮,另一种是用纯酒来煮。这种烹调方法传到后代,在配料和烧制上逐渐有了改变。

  芹芽鸠肉脍

  芹芽鸠肉脍,是以冬季的“雪花芹菜”和斑鸠肉杂以别料经细切而烹制的。《东坡八首》第三首后四句:“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芽何时动,春鸠行可脍。”自注:“蜀人贵芹脍,杂鸠肉为之。”有人说这一名菜也是苏东坡的拿手菜。

  东坡饼

  “东坡饼”并不是苏轼创制的,但与苏轼有密切关系。苏东坡在黄州做官时,有一次赴何秀才宴,宴间,有一种油酥饼吃起来酥脆异常。他问主人这种饼叫什么名称。主人回答:还没有给它命名。苏轼遂吟诗一首云:

  野饮花前百事无,腰间惟酒一葫芦。

  已倾潘子错煮水,更觅君家为甚酥。

  由于苏轼对这种酥饼的喜爱和吟咏,后人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为“东坡饼”。

  东坡“蜜酒”

  苏东坡爱饮酒,也亲自酿酒。宋时流传的名酒中就有苏东坡的“蜜酒”。张邦基在他的《墨花漫录》里写道:苏东坡生性喜酒,但酒量不大。他在黄州时,曾用蜂蜜酿酒,还作了《蜜酒歌》。这种蜜酒的做法是:每次用蜂蜜四斤,炼熟,加入熟水使达到一斗,搅匀,再将好面曲二两和南方白酒饼子曲一两半捣细,用生绢包起来,与蜂蜜汁一起装入瓮中密封。大暑天要冷装,天气稍凉时要温装,天冷时要热装。装瓮后一二日,蜜汁发酵呈现沸腾状态,再过几天后,沸腾状态停止而清亮了,就可以饮用。刚酿成时带有浓厚的蜜味,澄清半月左右,就成为很美的酒了。如果你在蜜汁刚刚沸腾时再炼蜜半斛放冷投入,酿出来的酒就更妙了。后人曾按此法试酿过,果然味甜如醇醪。不过喜欢喝烈性酒的人,恐怕不会喜欢这种酒。

  苏轼发明的蜂蜜酿酒法,为我国酿酒业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特别是他所著的《酒经》为中国饮馔史增加了新的篇章。

  苏东坡赞赏的肴馔

  苏轼重视吸收别人的烹调经验。当时四川一个村寺里有一位酒肉和尚精于烹饪,特别是蒸猪肉的方法有独到之处,并写了下面一首诗:

  嘴长毛短浅含碩,久向山中食药苗。

  蒸处已将蕉叶裹,熟时更用杏浆浇。

  红鲜雅称金盘饤,软熟真堪玉箸挑。

  若把膻根来比并,膻根只合吃藤条。

  这首诗记述的是蒸猪肉。用蕉叶把肉包起来,一则可以避免肉味和营养散失,而且蕉叶的青香味被肉吸收,再用杏浆一浇,颜色金黄,形似饤盘,堪称一款色、香、味、形俱美的菜肴。苏轼尝此肉,看了此诗岂肯放过。随即把它抄录下来,作为烹肉技法之一种。

  苏轼作为一代美食鉴赏家,他的食趣非常广泛。他对家乡的名产有着浓厚的感情。例如他的老家四川到处是竹,他既喜欢观赏绿竹,又喜欢吃竹笋。他的诗中有“无竹令人俗,无肉令人瘦”的名句。后来被人演义为“若要不俗又不瘦,除非笋炒肉”。苏东坡若在世,对这一演义恐怕也是不会反对的。他对四川的菠菜、韭黄也很留恋。“北方苦寒今未已,雪底菠薐如铁甲。岂知吾蜀富冬蔬,霜叶露芽寒更茁。”北方气候严寒,露天越冬的菠菜被冻得像铁甲一样,于是他怀念起气候温暖的四川,冬天蔬菜丰富,菠菜芽长得非常茁壮。“青高黄韭试春盘”是讲他在家乡用韭黄制作春卷。据说用韭黄作春卷也是苏轼发明的。

  苏轼对肴馔的喜爱和品评并不局限于他老家四川的名馔。他在陕西凤翔做官时,对关中的面条和大麦仁加豆子合煮的麦仁饭评价也很高。他有诗赞美关中的面条说:“汤饼一盂银丝乱,蒌蒿如笋玉箸横。”诗中的“汤饼”即今之面条。《东坡文集》中记述大麦仁饭称:

  今年收大麦二十余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乃课如婢舂以为饭,嚼之啧啧有声,小儿女相调云“是嚼虱子”。日中饥,用浆用淘食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今日复令庖人杂小豆做饭,尤有味。

  这种红豆麦仁饭系关中农村百姓常吃的,苏轼对它也产生了兴趣。他在广东时,对吃蛇的态度,就和唐代韩愈大不一样。韩愈贬官潮州时,对吃蛇硬是接受不了,庖人买回蛇来,他让放了。苏轼到了岭南,就入乡随俗地习惯吃蛇了。他在《古意》诗中写道:“平生嗜羊炙,况味肯经饱。烹蛇啖蛙蛤,颇讶能稍稍。”他对吃河豚特别喜爱。他说吃了河豚,死了也值得。

  苏轼虽然以“馋嘴”出了名,但他并非历史上那些食前方丈的侈穈之徒,仍然注意节俭,他的《节饮食说》称:“自今日以往,早晚饮食不过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馔则三之,可捐不可增。有召我者,予以此告之。主人不从而过是,吾及是乃止。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

  
更多

编辑推荐

1实习菜谱(农家小吃)
2鉴略妥注
3鲁迅作品选
4元史演义
5道德经
6伪自由书
7北户录
8茶经
9长短经
10长生殿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传习录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

  • 邓析子

    作者:【周】邓析  

    生活休闲 【已完结】

    《邓析子》分为无厚篇与转辞篇两篇,无厚篇所强调的是君主与臣民的共生关系,劝勉君王治国时应该以平等的心对待臣民,归结到最后就是无厚,是民本的反映。

  • 东周列国志

    作者:【明】冯梦龙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东周列国志》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著作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原版名称是《列国志传》,小说由古白话写成,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作品中所叙述的五百多年之间,英雄辈出,...

  • 独异志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闲 【已完结】

    《独异志》者,记世事之独异也。自开辟以来迄于今世之经籍,耳目可见闻,神仙鬼怪,并所摭录。然有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