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1、周公与饮宴礼仪

  饮宴作为饶有风趣的一种进餐方式,是人们饮食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千姿百态的宴会活动,在饮食风俗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什么叫“宴”?各种辞书对“宴”一词的注释,除了与饮食关系不大的“安逸”、“乐”两个义项外,与饮食活动挂钩的第三个义项都作“以酒食款待宾客”解。另外还有人说:“宴是以社交为目的的进餐活动”。

  上述两种解释都算抓住了饮宴的主要特征,但似乎都欠完满。例如我国历史上有一种“家宴”,指的是那些富裕的大家庭,因人口众多,成员辈分、关系复杂,祖孙、叔侄、兄弟、姊妹、妯娌等人,平时不在一起进餐,遇有节日或其他原因,家长决定备办丰盛的酒肴,合家欢聚一堂饮宴取乐。这种宴会并不一定有外来宾客。它虽然有促进全家团结和睦的作用,但不能称为社交活动。另外还有一些饮宴活动,例如志同道合的文人骚客举行的“文酒会”等,虽然有主有宾,但其主要目的往往不在于社交,而另有其他主题。

  宴会与日常进餐还有一个不同之处,即具有一定的仪式。古代天子、诸侯、大夫、士宴飨宾客,仪式非常复杂,后世日趋简化,但总有一定的仪式。例如民间的婚宴、寿宴、接风、饯行等宴会,都有东道主或司仪简单说明举行宴会的意义,即使家宴,家长也得说几句话,相当于致词。综上所述,宴会似乎可以说是:在疗饥、味品之外,另含某种目的、意义的,具有一定仪式的集体进餐活动。

  我国历史上的宴会,名目繁多。除了通常所说的“国宴”、“军宴”、各级官府举行的宴会统称“公宴”,私人举办的“婚宴”、“寿宴”“接风”、“饯行”等宴会统称“私宴”外,有的以规格高低,规模大小、仪式繁简,划分为“正宴”、“曲宴”,“便宴”。有的以设宴场所分为“殿宴”、“府宴”、“园亭宴”、“船宴”等。秦末项羽在鸿门阪宴刘邦,史称“鸿门宴”;汉武帝在柏梁台宴群臣称“柏梁宴”;唐代皇帝每年在曲江园林宴百僚史称“曲江宴”;唐代新进士在曲江池杏园举行宴会,称为“杏园宴”。有的以筵席间的珍贵餐具命名,有什么“玳瑁筵”、“琥珀宴”。有的以宴间所奏的乐歌命名,如地方官员为乡试得中的举人设宴时,必奏《鹿鸣》之曲,诵《鹿鸣》之诗,称为“鹿鸣宴”。有的还以筵席上必备的食品命名,如唐代最讲究的“樱桃宴”,唐、宋时的“汤饼宴”等。

  这些绚丽多姿、异彩纷呈的宴会,为中国古代饮食风俗增添了丰富的内容。本章仅对历史上一度成俗或别具风韵的名宴作简要介绍。

  史书上说的“周公制礼作乐”,就是指辅佐周成王管理国家的周公旦,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加强对分封诸侯的控制。他从政治到文化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这是把宗法制和等级制结合起来而制定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等等方面的礼仪。饮食既是人们一天也离不开的行为,所以《周礼》对饮食方面也规定了很多礼仪。

  殷、周时,人们崇鬼神好祭祀,所以甲骨文中有许多的祭奠名称。像衣祭、翌祭、侑祭、御祭等等都是。祭祀,得有祭品表示心意。祭品和盛祭品的礼器便随之产生。古代最隆重的祭祀食品是牛、羊、猪三牲组成的“太宰”,其次是羊、猪组成的“少宰”。这是祭天神和祖宗用的。如果单祭田神,祈求丰收,一只猪蹄便可以了;如果单祭战神,确保胜利,一只狗也就行了。至于礼器,有尊、俎、笾、豆、等。每逢大祭,奏乐唱诗,十分隆重。礼仪结束后,凡国祭,君主必须将祭品分赐大臣享用;凡家祭,亲属朋友就一起将祭品吃掉。它已是具有一定规格的社会交往和宴会聚餐的萌芽。至于“飨”这种平时的宴乐并无一定的名目,仅称飨。但到了“祭礼、尚施、事鬼神敬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的西周,周公旦就将殷人祭祀中的宴乐改变过来,定出许多为活人而设的宴会礼仪,其名目有“乡饮酒礼”、“大射礼”、“婚礼”,“公食大夫礼”、“燕礼”(燕礼即周王飨燕四方宾客的宴会)等等,并且立为国家的礼仪制度。据说,这是周公看到殷人宴饮无时,挥霍无度,“胜而无耻”的弊病,想加以节制而制定的。后来的各个朝代对其绝大部分都沿袭下来,被取消的不多,可见周公饮宴礼仪的影响是颇为深远的。

  周公制定的筵宴礼仪很多。《周礼》记载:“设筵之法,先设者皆言筵,后加者曰席。”孙诒让《周礼正义》:“筵长席短,筵铺陈于下,席在上,为人所坐笈。”“筵席”二字,开始是坐具的总称。因为古代没有桌子,进食的时候,大家都席地坐在筵席之上,酒食菜肴自然置于筵席之间,故《诗经》有“肆筵设席”之说。“筵席”二字就具有了酒馔的含义。《礼·乐记》:“铺筵席、陈尊俎、列笾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正是把筵席、盛器、食物、礼仪四者结合起来宴客的写照。“筵席”由此而得名。《周礼·公食大夫礼》说,周天子便宴是“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八珍之齐”;上大夫请客是“八豆八簋六皐九俎”,外加雉、兔、鹑、碭四味,数目都十分可观。菜点的多少显示了严格的等级、身份的差别。《礼记·礼器》也有这样的记载:“天子之豆三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六,下大夫六。”这说明不同身份的人所享用的食物也有不同的规定。

  周代筵席还有钟鼓奏乐,仕女献舞。这在《诗经·伐木》中就有反映:“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说的就是宾主一边饮宴,乐舞人一边打鼓舞蹈。《诗经》里《宾之初筵》中还记述了聚宴的欢乐场面:“宾之初筵,左右秩秩。笾豆有楚,殽核维旅。酒既和旨,饮酒孔偕。钟鼓既设,举碮逸逸。”大意是:“宾客们刚上筵席,互相问候,都很有礼貌。器具摆设得这样好看,菜肴陈列得这样整齐。酒味醇和甜美,饮酒的人无不欢喜。钟鼓奏乐,响彻厅堂,举杯祝酒,川流不息。”把宴会中“以乐侑食”的风尚写得淋沥尽致。

  关于饮食卫生的礼节那就更多了。诸如“共饭不饱”,即同别人共同在一个容器中吃羹饭,不要吃得过饱,以表示文明和谦让。“共饭不择手”,即大伙儿共同吃抓饭,必须饭前把手洗干净。“毋搏放”,即共同吃饭时,不要把饭捏成饭团子吃,以免令人产生争食之感。“毋放饭”,即以手取饭若黏手,不得再放回器皿中,以免给人不洁的感觉。“毋咤食”,即吃饭时不要发出难听的声音。“毋扬饭”,即热饭当待它冷却,若扬去热气则为贪快伤廉也。“毋絮羹”,即被人宴请吃羹,不得在器皿中调和盐梅,以免产生嫌主人羹汤不好的错觉。“毋刺齿”,即不要当众剔牙齿,等等。今天看来,这些饮食文明礼节,对我们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更多

编辑推荐

1实习菜谱(农家小吃)
2鉴略妥注
3鲁迅作品选
4元史演义
5道德经
6伪自由书
7北户录
8茶经
9长短经
10长生殿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传习录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

  • 邓析子

    作者:【周】邓析  

    生活休闲 【已完结】

    《邓析子》分为无厚篇与转辞篇两篇,无厚篇所强调的是君主与臣民的共生关系,劝勉君王治国时应该以平等的心对待臣民,归结到最后就是无厚,是民本的反映。

  • 东周列国志

    作者:【明】冯梦龙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东周列国志》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著作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原版名称是《列国志传》,小说由古白话写成,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作品中所叙述的五百多年之间,英雄辈出,...

  • 独异志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闲 【已完结】

    《独异志》者,记世事之独异也。自开辟以来迄于今世之经籍,耳目可见闻,神仙鬼怪,并所摭录。然有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