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历十二月初八日,民间吃“腊八粥”。“腊八粥”原是佛教徒在腊八节的食物。相传,农历十二月八日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成道”之日,佛寺在这一天都要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并效法佛祖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故事,取香谷和果实等造粥供佛以纪念。唐代已有吃“腊八粥”的风俗,唐宋以后,不仅寺院在“腊日”要做腊八粥,民间也争相效法,广为流传。《东京梦华录》载:“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谓之腊八粥。”《梦粱录》里也说:“此月(十二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也有“今朝佛粥更相馈”的诗句。元、明两代,宫廷、官府也做腊八粥。元人孙国敕《燕都游览志》里还有“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民间亦作腊八粥”的记载。《明宫史》还有“初八日,吃腊八粥”的记述。清代宫廷更加重视腊八粥,光绪《顺天府志》中说:“腊八粥,一名‘八宝粥’。每岁腊月八日,雍和宫熬粥,定制,派大臣监视,盖供上膳焉。其粥用粳米杂果品和糖煮制。民间家家都煮,或互相馈赠。”直到目前,我国民间仍有吃腊八粥的习俗。
腊八粥,除了选用粳米或糯米以外,还有各地出产的果实,像赤豆、栗子、桂圆、白果、红枣、莲子、薏米仁、芡实、核桃仁、花生仁等。名义上要凑够八样,但也不拘泥,少者,四五样;多者,生料八种,熟料八种,共十六样。一般以文火慢炖,清晨或夜晚热食。古人认为吃腊八粥具有消灾长寿、向往幸福的含义,也有驱除疾病的象征。有些地方还在粥里加入适量的猪、羊肉等,应该说这已由敬佛的素粥变为祀祖的荤粥了。
在我国北方某些不产或少产稻米的地方不是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即在头一天,用八种蔬菜做成臊子,把面条事先擀成,在腊八早上不见太阳的时候,全家吃腊八面。有些产玉米的山区,以玉米仁代替稻米,叫做“腊八麦仁儿”。这是因地制宜地对腊八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