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5、藏族的饮食文化

  居住在青藏高原及四川西部的藏族,唐时称为吐蕃。他们大多信奉佛教中的喇嘛教。由于地理环境和宗教的影响,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饮食风尚。

  藏族日常的食物主要是糌粑、牛羊肉和奶子。糌粑是用青稞炒熟磨制的炒面,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小团而食。吃肉多是将大块肉煮熟用刀割食。吃糌粑一般不用筷子,用手在木碗中边捏边吃,吃毕,以舌把碗舐净藏于怀中。

  茶为藏民的普遍嗜好,不论尊卑贵贱都离不开茶。他们烹茶的方法,一般是将茶叶放入水中烧沸,使其变成红色,再投以黄油及盐搅匀而饮。

  藏民喜欢饮酒。酒用青稞酿制,味淡而微酸,名曰“呛”。男女老幼都颇有酒量,醉后男女携手笑谑,以为乐事。

  藏族宴客比较频繁,据《西藏宴客仪志》说,富者每月二三次,贫者每月一次。藏民宴客,男女相对而坐,彼此敬酒,歌唱酬答,终日始散。散时男女携手唱歌出外,甚至要到闹市才分手。

  西藏节日甚多。藏历年是最隆重的节日,一般都在汉族春节前后。在年节到来的前一个月,家家都要大扫除,贴新年画,摆新卡垫,泡青稞种子于佛龛上,预祝风调雨顺,牛羊满圈,五谷丰登。腊月二十九日晚上,家家都要吃“古突”。藏语“古”是“九”的意思,“突”是“土粑”。吃“古突”就是二十九日吃土粑。土粑里分别包有石子、羊毛、辣椒、硬币。相传吃到石子是“心肠硬”,吃到羊毛是“心肠软”,吃到辣椒是“刀子嘴”,吃到硬币是“要发财”。新年一大早,妇女们悄悄从河边背回“吉祥水”。进餐时,长辈拿出酥油、糌粑和炸果子赏给自己的儿孙,全家人举起甘美的青稞酒共祝新年吉祥如意。

  除春节外,望果节、赛马会、逛林卡等也是藏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在这些节日里,都要款待客人。待客时,桌子上一般都摆着形似高级奶油大蛋糕的“堆”,这是用奶杂子、酥油、糌粑和糖调和加热后,放在木模里压成方砖形,上面再用各种色彩的酥油制成龙、凤、格桑花、扎吉德勒(吉祥如意)等图案。“堆”被视为藏族美食之冠,故居于中央。“堆”的左边放着用牛奶、酸水做成的形似春笋的“那拉”;右边放着用面粉、酥油、鸡蛋、糖做成的形似各种花卉的“卡布塞”;前边放着自然风干的牦牛肉;后边放着用人参果、酥油、糖和米饭做的“蕨玛折斯”。同时还有酥油茶、青稞酒等饮料。宴席开始,主人提着酒壶,拿着酒杯,一边唱着酒歌,一边走到客人面前敬酒。客人每喝一口,主人就又给斟满,一连三口喝完。然后主人把各种美食放到客人面前,一一品尝。

  在上元之夜和五月十五日举行蛮家大会,在十月十五日庆祝文成公主诞辰,都是藏族的重要节日。其饮食风俗与前述大同小异,惟文成公主诞辰更隆重一些,有如藏族妇女节一样,妇女盛装,家家饮酒祝贺。

  居住在青、甘、川三省相交的黄河峡谷中的藏民,还盛行一种叫“卡磚”的食品。它是用发酵面和牛奶、胡麻油、盐等物烤制而成。其特点首先在“大”字上,最重的二百余斤,小的也在五市斤以上。如遇喜庆、亲朋送礼,或姑娘回娘家,有的要做四十至八十斤重的“卡磚”,甚至有超过百斤的,一匹壮马只能驮两个。这种饼除大而外,可以久贮,夏天不易腐坏,是当地藏族饮食的一绝。

  在藏北高原,藏族还喜食“冬虫草炖雪鸡”、“人参果拌酥油、大米饭”和“蘑菇炖羊肉”。这是藏族利用当地特产冬虫夏草、人参果和蘑菇创制的传统佳肴,被誉为“藏北之珍”。

  
更多

编辑推荐

1实习菜谱(农家小吃)
2鉴略妥注
3鲁迅作品选
4元史演义
5道德经
6伪自由书
7北户录
8茶经
9长短经
10长生殿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传习录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

  • 邓析子

    作者:【周】邓析  

    生活休闲 【已完结】

    《邓析子》分为无厚篇与转辞篇两篇,无厚篇所强调的是君主与臣民的共生关系,劝勉君王治国时应该以平等的心对待臣民,归结到最后就是无厚,是民本的反映。

  • 东周列国志

    作者:【明】冯梦龙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东周列国志》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著作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原版名称是《列国志传》,小说由古白话写成,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作品中所叙述的五百多年之间,英雄辈出,...

  • 独异志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闲 【已完结】

    《独异志》者,记世事之独异也。自开辟以来迄于今世之经籍,耳目可见闻,神仙鬼怪,并所摭录。然有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