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王安石&苏轼:他们是敌人,他们是好友,他们是成功者,他们是失败者……
入夏的夜晚,显得有些闷热。萤火虫在园林中飞舞,蝈蝈的叫声此起彼伏,弥漫着些许躁动。
皇宫大殿里,宁静而深邃。年轻的皇子英姿勃发,祭奠完祖宗,明天就要正式继承帝位了。他静静地走出殿门,瞧了瞧自己的一身戎装,握了握挂在腰间的佩刀,意气风发,仰望天空:“皇天在上,我赵顼继位,誓改革当今弊政,变法新政,重振我大宋之国威!”
初夏的空气闷热,天边划过一道闪电,传来阵阵雷鸣。年轻的赵顼昂首挺胸,充满信心地望着远方的闪电,他仿佛看到,黑夜划开一道光明,一个由自己主导的新时代马上就要到来了。
这个细节发生在公元1067年。风华正茂的赵顼继位,为宋神宗,时年二十岁。
大宋帝国是历史上最富裕的时代,却也是最贫弱的时代。当历史车轮前进到这里时,中国的商业、手工业、对外贸易、金融创新等都进入了一个辉煌的阶段,民间经济异常活跃,源源不绝;可另一方面,帝国的财政费用却愈发捉襟见肘,入不敷出,庞大的官僚体系不停地在消耗金钱,像个无底洞,政府财政赤字年年攀升,积贫积弱,每况愈下。
年轻的赵顼雄心勃勃,欲要革新吏治。
“诸位爱卿,我大宋如今有太多的冗兵、冗官,开销巨大,军费消耗,朝廷的花费又年年上涨,民怨沸腾。如若再不变法革新,国家财政如何支撑得下去?”大殿上,神宗皇帝无不担忧地说。
“陛下,官场风气形成至今天,是近百年的积弊了,要改革,还需从长计议……”老臣们语重心长。
“从长计议,又是从长计议!”赵顼脸露不悦,年轻皇帝的心脏在激情跳动着,“年年军饷不够,面对北方强敌屡遭败战,却还要‘赏赐’契丹人与西夏人大笔银子。朕既已为帝王,就当振兴国家,重塑帝国的辉煌!”
满朝文武大臣默不作声,金銮殿上鸦雀无语。人们对这个年轻皇帝既充满希望,又为其年轻气盛感到担忧。
“陛下,臣有本参奏!”一个响亮异常的声音出现,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也让皇帝的脸上有了喜悦。
那是新近封的翰林大学士,博学雄辩的才子——王安石。
“臣支持变法革新!”一句话语惊四座。
“臣认为,国家的财政入不敷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朝中缺少理财之人。国家应以经济为导向,大力发展政府商业化,促进民间经济繁荣,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及利息放贷,可增加财政收入,国富民强。”王安石抛出了他商业化的政治理想。
神宗皇帝微笑着聆听。这是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出场。
满朝的大臣们狐疑地望着这位新上任的翰林大学士。在11世纪的中国,几乎没有人懂得商业化经营国家,更不能理解宏观调控所能产生的经济效应,文人和官员们信奉的是“以仁治国”——在这个时代,王安石明显是个异类。
帝国重臣司马光不能接受这样的“政治秀”,作为两朝元老,他必须站出来说话了。
“陛下,王安石之法万万不可施行!”司马光的声音同样响亮,“所谓‘理财者’,历朝历代,不过都是在百姓头上增加苛捐杂税,巧立名目。此举只能是饮鸩止渴,涸泽而渔啊!”
大臣们已经在私下里议论开了,朝廷上俨然分成了两派。王安石和司马光的争论愈发激烈。
“不!我认为,只要善于利用宏观调控,便可不增加百姓负担,而且让国库富裕!此乃‘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是也。”王安石的雄辩之才展现,他的声音铿锵有力,毫不含糊。
“不可能!”司马光丝毫不让,显得义愤填膺,“财富不在国家手中,就在百姓手中,如果国家增加了税收,那么百姓就必遭到损失!你所谓的‘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不过是东汉奸商桑弘羊之流的蒙骗之词,势必导致汉武帝晚年破败下场!”
司马光是史学大师,中国历朝历代的苛政一直为他所警醒,他绝不能允许这样的教训发生在自己的时代。
年轻的皇帝有些懵了,他觉得王安石与司马光说的都有道理。而满朝大臣们多向着司马光,毕竟,在这个年代,人们是难以理解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双赢效果的。
然而王安石的执著打动了神宗皇帝的心,或许更贴切点说,他是唯一赞同神宗皇帝革新变法的人。
一场针尖对麦芒的大辩论收场了,短暂的犹豫后,赵顼决定支持王安石到底。年轻皇帝跃跃欲试地挑战满朝元老,尽管他不完全理解王安石的商业理论,但他相信,自己值得为这场激动人心的变革去搏一把!
而深谙中国史学的司马光叹了口气,他摇摇头,转身离开大殿。天空中飘散着乌云,沉闷的空气让人压抑,他知道,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了……